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相继发现二叠纪菊石的新材料,特别是云南丽江、青海格尔木、西藏妥坝龙潭组的阿拉斯菊石科(Araxoceratidae)分子的发现,以及贵州安顺轿子山长兴组底部Paratirolites的发现,对探讨Araxoceratidae的发源、迁移,以及我国长兴阶与苏联外高加索多腊沙姆(Dorashamian)及伊朗的阿里巴士(Ali Bashi)组的对比,具有较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地区,相继发现二叠纪菊石的新材料,特别是云南丽江、青海格尔木、西藏妥坝龙潭组的阿拉斯菊石科(Araxoceratidae)分子的发现,以及贵州安顺轿子山长兴组底部Paratirolites的发现,对探讨Araxoceratidae的发源、迁移,以及我国长兴阶与苏联外高加索多腊沙姆(Dorashamian)及伊朗的阿里巴士(Ali Bashi)组的对比,具有较重要的意义,笔  相似文献   

3.
黔西晚二叠世鹦鹉螺化石,以往甚少正式报道。笔者将近年来所得标本研究,报道于下。黔西晚二叠世早期乐平(或称龙潭)阶的鹦鹉螺化石比较贫乏,本文所描述的仅二种,其中Lopingoceras sp.产于安顺轿子山龙潭阶顶部,其外形与盐岭齐德鲁组(Chhidru Formation),旧称上长身贝灰岩(Upper Productus Limestone)的“Orthoceras cyclophorum Waagen”相似,但后者壳表横环和缝合线倾斜方向相反,这一未定种与苏联阿美尼亚卓勒法地区上二叠统卓  相似文献   

4.
赤道几内亚境内西部里奥姆尼(Rio Muni)盆地K-1井白垩纪地层含丰富的沟鞭藻类,孢粉,钙质超微和介形类等化石,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3个生物组合带,A带含孢粉Classo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Inaperturopollenites-Afropollis组合和介形类Hourcqia,Petrobrasia等,时代属于Aptian—Albian期。B带含孢粉Schizaeoisporites-Ephedripites-Jugella-Tricolpites组合,沟鞭藻类Dinogymnium,Oligosphaeridium,Impletosphaeridium,Florentinia,以及钙质超微化石Eiffelithus eximius,Lithastrinus grillii,Eprolithus moratus等,时代为Cenomanian—Santonian期。C带含孢粉Polypodiaceae-Psophosphaera-Proteacidites-Tricolpopollenites组合,沟鞭藻类Peridiniaceae,Dinogymnium,Tenua,Spiniferites,和钙质超微化石Micula concave,Arkangelskiella cymbiformis等,时代为Campanian—Maastrichtian期。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11月中旬,因参与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调查课题,作者一行4人前往云南省昆明市,对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一次野外调查。轿子山又名轿子雪山,距离昆明市只有约150公里,是我国纬度较低且距离大城市最近的一座雪山,也是我国青藏高原以东海拔最高的山体,因最高峰形如花轿而得名。主峰轿顶海拔4?223米,每年积雪时间约半年。轿子山保护区位  相似文献   

6.
吉林安图县早白垩世屯田营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黎文本 《古生物学报》2001,40(4):450-456
吉林省安县明月镇屯田营组上部的孢粉化石组合以含大量松柏类各种两气囊花粉,伴以少量Schizaeoisportes,Fixi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等属孢子为特征,组合面貌与辽西义县组下部尖山沟层的组合一致,时代属早白垩世贝利亚斯期,整个屯田营组只相当于义县组的下部,缺乏与义县组上部相当的地层。  相似文献   

7.
从鱼化石的角度对滇东泥盆系下述含鱼地层进行了分析,并认为:1)曲靖地区下泥盆统徐家冲组与坡松冲组或四川的平驿铺组、广西的那高岭组层位相当,时代为布拉格期;其层位低于含 duyunolepids-Kueichowlepis鱼类组合的贵州乌当组或舒家坪组,后者时代为埃姆斯期。2)滇东中泥盆统含两个不同时期的含鱼层,其中含Yinosteus-Wudinolepis鱼类组合的武定地区旧城组属中泥盆统早期,该鱼类组合现仅知分布于武定地区。而中泥盆统晚期含鱼地层,在曲靖地区由下而上包括穿洞组、上双河组和海口组三个岩石组;其中穿洞组+上双河组与武定的鱼子甸组对比,而海口组与曲靖组为同时异相;武定茶花箐组与曲靖组对比。3)文中时上述地层中的某些鱼化石的层位或鉴定作了评述或厘定。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二连盆地早白垩世微体浮游藻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记述了二连盆地东北部早白垩世微体浮游藻类16属28种,分属于沟鞭藻类8属15种,含3新种:Fromeacirculatasp.nov,Nyktericystatrigonasp.nov.,Paucibucinapylophorasp.nov,绿藻3属6种,疑源类4属6种,含2新种:Porusphaeraerenensissn.nov,P.pylophorasp.nov,及黄藻1属1种。可将它们划分为2个组合:赛汉塔拉组三段的Parabohaidina-Fromea-Nyktericysta-Vesperopsis组合(即组合1)和哈达图组的Porusphaeraerenensis组合(即组合2)。较详细地讨论了它们的沉积环境和含沟鞭藻类层段的地质时代,认为赛汉塔拉组三段和哈达图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其中赛汉塔拉组三段可能为Barremian期;两个浮游藻类组合反映了较复杂的非海相流积环境,以为鞭藻类占优势的第一组合反映在赛三段沉积时是以半咸水一微咸水为主的湖相环境,以疑源类和绿藻占优势的第二组合反映哈达图组是以淡水为主的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9.
东海陆架区更新世晚期沉积为二层陆相层及一层海相层。下部陆相层含盘星藻-双星藻-鼓藻-环纹藻组合,共生的孢粉化石为Abies-Picea-Pinus Cyperaceae-Artemisia孢粉组合,反映当时气候冷湿、海面下降、东海陆架出露成为东海平原,平原上有众多的湖沼分布,其中生长着盘星藻、双星藻、鼓藻、环纹藻等淡水藻类。中部海相层含圆筛藻-硅鞭藻-刺球藻-旋沟藻组合,共生孢粉化石为Pinus-QuercusCupressaceae-Artemisia-Cyperaceae组合,反映气候暖湿、海面回升、发生海侵,东海复被海水淹没,海区生活着各种硅藻和硅鞭藻、刺球藻、旋沟藻。上部陆相层含盘星藻-双星藻-环纹藻-鼓藻组合,共生孢粉化石为Cupressaceae-Pinus-Abies-Gramineae-Artemisia组合,反映冷干气候,海面大幅度下降,东海陆架再度出露成为东海平原,古黄河、长江汇集穿越大陆架而汇入海槽。当时陆架平原景观类似于今日长江下游平原。 根据C~14龄测定与藻类、孢粉化石组合推断,下部陆相层相当晚更新世的武术Ⅰ期,中部海相层相当于武木亚间冰期,上部陆相层相当于武木Ⅱ期。  相似文献   

10.
记述产自西藏南部仲巴县的一个中国目前所知最年轻的菊石群,含2科4属6种,其中4新种。据菊石群面貌和它们所产出的层位可以划分出上、下两个组合带上部Pachydiscus.cf.Hidakaensis-Libycoceraszhongbaense组合带;下部Manambolitescujiangdingensis-M.Pivaeteaui组合带。产菊石的曲贝亚组的下段和上段的中、下部(82F50及其以下层位)为晚Campanian期,上段上部(即82F52及其以上层位)为早Maastrichtian期。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产自西藏南部仲巴县的一个中国目前所知最年轻的菊石群,含2科4属6种,其中4新种。据菊石群面貌和它们所产出的层位可以划分出上、下两个组组合带:上部Pachydiscus cf.hidakaensis-Libycoeras zhongbaense组合带;下部Manambolites cujiaangdingensis-M.pivaeteaui组合带。 石的曲贝亚组的下段和上段的中、下部(82F50及其以下层位)为晚Campanian期,上段上部(即8252及其以上层位)为早Maastrichtian期。  相似文献   

12.
新疆塔里木盆地早白垩世克孜勒苏群孢粉组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区和东南区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发现的孢子花粉57属96种的研究,建立了克孜勒苏群下亚旋回和上亚旋回孢粉组合,并根据孢粉组合讨论了地层时代。克孜勒苏群孢粉组合以松杉目的优势、真蕨目海金沙科的显赫和原始被子植物的出现为特征。克孜勒苏群下亚旋回孢粉组合与欧洲韦尔登期(陆相尼欧克姆期)和北美巴列姆期孢粉组合可以对比,克孜勒苏群上亚旋回孢粉组合与欧亚大陆、北美和澳大利亚阿普第期至阿尔必期孢粉组合可以对比。根据孢粉学证据,克孜勒苏群下亚旋回应属于尼欧克姆期,或赫特里夫期至巴列姆期,克孜勒苏群上亚旋回应归于阿普第期至阿尔必期。  相似文献   

13.
记述产自西藏南部仲巴县的一个中国目前所知最年轻的菊石群 ,含 2科 4属 6种 ,其中 4新种。据菊石群面貌和它们所产出的层位可以划分出上、下两个组合带 :上部Pachydiscuscf.hidakaensis Libycoceraszhongbaense组合带 ;下部Manambolitescujiangdingensis M .pivaeteaui组合带。产菊石的曲贝亚组的下段和上段的中、下部(82F5 0及其以下层位 )为晚Campanian期 ,上段上部 (即 82F5 2及其以上层位 )为早Maastrichtian期。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满洲里扎赉诺尔露天煤矿为大兴安岭西侧重要含煤产地,经自下而上逐层采集孢粉样品,在大磨拐河组获得十分丰富的孢粉化石。根据孢粉属种与含量的变化,划分出三个孢粉亚组合:1)Concavissimisporites-Foraminisporis-Classopollis亚组合,时代为Valanginian期;2)Aequitriradites-Hsuisporites-Jiaohepollis亚组合,时代为Hauterivian期;3)Cicatricosisporites-Pilosisporites-Pinuspollenites亚组合,时代为Barremian期。这种细致划分对于进一步探讨地层内部生物演化及煤层详细对比有较重要意义。本文还探讨了该地区的三个亚组合时期的古气候演变,并命名了6个新种。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满洲里扎赉诺尔露天煤矿为大兴安岭西侧重要含煤产地,经自下而上逐层采集孢粉样品,在大磨拐河组获得十分丰富的孢粉化石。根据孢粉属种与含量的变化,划分出三个孢粉亚组合:1)Concavissimisporites-Foraminisporis-Classopollis亚组合,时代为Valanginian期;2)Aequitriradites-Hsuisporites-Jiaohepollis亚组合,时代为Hauterivian期;3)Cicatricosisporites-Pilosisporites-Pinuspollenites亚组合,时代为Barremian期。这种细致划分对于进一步探讨地层内部生物演化及煤层详细对比有较重要意义。本文还探讨了该地区的三个亚组合时期的古气候演变,并命名了6个新种。  相似文献   

16.
滇西孟连地区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放射虫化石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云南西南部孟连地区,昌宁-孟连蛇绿岩带南段的硅质岩系中发现三个放射虫化石组合。第一组合以Archocyrtium Deflandre,Deflandrellium Cheng和Albaillella Deflandre为特征,时代为早石炭世早期;第二组合含多种Pseudoalbaillella Holdsworth et Jones,可与日本相当于狼营期的Pseudoalbaillella组合对比;第三组合含有特征的二叠纪中期的Follicucullus spp.和Albaillella spp.。 放射虫化石的发现首次为滇西硅质岩系的时代提供了可靠依据,对阐明古特提斯演化有重要意义。本文共描述放射虫5属9种和3个未定种,其中1新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研究了准噶尔盆地呼吉尔斯特组36属83种(含6新种)小孢子以及由它们组成的Cymbosporites组合。通过对某些重要已知种的水平与垂直分布的分析,以及和国内外相应组合的对比,并结合相关的化石,表明该组合的时代归属中泥盆世晚期,即Givetian期。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乌兰盖盆地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孢粉组合自上而下划分为两个组合:下部组合以Cyathidites-Cica-tricosisporites-Podocarpid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上部组合以Cicatricosisporites-Appendicisporites-Pinus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巴雷姆期(Hauterivian-Barremian)。在区域上可以与辽宁西部地区下白垩统九佛堂组、沙海组,内蒙古二连盆地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海拉尔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的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孢粉组合对比。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川、黔等地晚二叠世乐平群苔藓虫10属19种,其中新种4个,新亚种4个,化石产地13处(插图1),以华蓥山、轿子山的含量最多。多数标本由四川省地质局208队,我所黔西南二叠纪地层队及各野外队提供;我所技术室代为磨片、照相及描图,谨致谢忱。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的安徽、湖北、贵州、云南、广西和西藏。它们不仅包括有世界性分布的鱼龙类、鳍龙类、海龙类、原龙类等,而且还有仅出现于扬子海区的湖北鳄类。简单回顾了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的研究历史。根据化石的地史分布确认了自早三叠世晚期至晚三叠世早期的7个海生爬行类组合带。它们是奥伦尼克期的 Chaohu- saurus-Keichousaurus-Hupehsuchus 组合带,安尼期的 Chinchenia-Sanchiaosaurus 组合带和 Dino- cephalosaurus-Mixosaurus 组合带,拉丁期的 Dingxiaosaurus 带和 Keichousaurus-Nothosaurus 组合带,卡尼期的 Anshunsaurus-Qianichthyosaurus-Sinocyamodus 组合带和诺利期的 Himalayasaurus 带。对化石的古地理环境分析表明,中国早三叠世晚期的海生爬行类主要分布于扬子海区东部(安徽、湖北)的浅海开阔台地和局限海台地。中三叠世由于东部地区的抬升,鱼龙类和鳍龙类向西扩散,在扬子区西部(贵州、云南)辐射发展,在拉丁期达到个体数量和种类的高峰。晚三叠世卡尼期动物的数量依然很多,个体有增大的趋向,但高级分类阶元的数量减少,它们埋藏于海水相对较深的浊积岩相中。晚三叠世诺利期的化石发现于西藏的定日和聂拉木,这是中国惟一属于冈瓦那特提斯区的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组合带,仅含大型的鱼龙类。受动物的生存环境和埋藏条件的影响,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化石记录并不完整。目前尚有相当数量的化石未经研究,已记述的化石也需要在研究程度上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