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电镜组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74,1(1):50-55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概况人的眼睛仅能分辨0.2—0.1毫米的物体。为了看清更小的物体,17世纪发明了光学显微镜,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光学显微镜已达到十分完善的地步。但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受到光波波长的限制,只能达到0.1微米到0.25微米。为了提高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后来发展到 相似文献
2.
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和高通量组学方法发展而来,能在单细胞分辨率下同时整合转录组、基因组、表观遗传组、蛋白质组或空间状态等两种或多种组学信息.相比单细胞单组学技术,单细胞多组学技术能多层次、多角度地描绘细胞间的异质性,挖掘各层组学之间的直接和潜在联系,从而更加全面和系统地描绘细胞的状态和命运,在生命科学和医... 相似文献
3.
英国教育体系基本分三级:初级、中级和高级。5岁至11岁是受初级教育。主要课程是英语和数学。通过6年学习,要求学生说话注意条理性,会写日记、书信等简单文章;掌握数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其它课程还有历史、地理、自然常识、外语(现主要是法语和德语)、手工、音乐、图画和体育。 11岁至16岁是受中级教育。在英国,初级和中级是强迫(义务)教育。中级教育主要有两类中学。一类是文法中学。入学须考试,合格者才能进这类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相对),为高等学校的深造提供合格的人材。课程有:英语、纯数学、应用数 相似文献
4.
结构生物学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王大成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8,25(5):396-403
近年来,结构生物学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新态势.精确测定的生物大分子结构以指数曲线增加,速率已达到5.1个/d.截止1998年4月的统计,已从PDB库释放出来的生物大分子原子坐标套数已达7 454.同时,以精确结构知识为基础揭示生命活动的规律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在技术和方法方面,近年来第三代同步辐射的应用与一些新方法的结合,可用极小的晶体测定极大的结构,使某些膜蛋白及亚细胞器的精确结构测定成为可能.NMR溶液结构测定的分子质量已突破35 000,电子晶体学阐释结构的分辨率已接近0.3 nm,可探测的动态过程的时间尺度已达到10-9 s.结构生物学与基因组学的结合正在产生一个新的科学领域: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它在未来后基因组时代的生物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6.
一、电子显微镜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在280年前荷兰的列文虎克(Leeuwenhoek)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发现了当时人们还不知道的微生物世界。这是显微镜第一次显示出伟大作用。 为什么人们的眼睛看不见微小的东西呢?主要是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电子显微镜和相差显微镜的结合使用,由于超薄切片和阴性反差染色技术的改进,利用超高压电子显微镜及冰冻蚀刻法观察“活”标本,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表面结构,加上电镜放射自显影及免疫电镜的使用,从而对细菌微细结构的观察获得了良 相似文献
8.
一、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发展简史 扫描电子显微镜简称为扫描电镜(SEM),是近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大型精密电子光学 相似文献
9.
10.
1979年9月19日—25日,在江苏无锡市召开了华东地区电镜技术经验交流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华东六省一市的75个单位和97名代表,另外还邀请了北京和华南等地区的个别代表参加。共收到报告44篇。会议除全体大会外,共分成二个大组,第一组包括冶金、机械、化工、纺织和生产电镜等单位,第二组为生物和医学等有关单位。代表们对电镜的维修、样品的制备和在各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简要介绍国内电子显微镜(简称电镜)超薄切片的常规技术,供初学者便于了解和使用这种技术。表1介绍了人的眼睛借助仪器可以观察的范围。在电镜日常工作中,如何提高电镜的分辨率使之达到预期的目的,标本制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电镜工作中最繁重、最艰巨的工作。这方面国内外均有专著出版。现结合前人的经验和国内一些实验室常用的方法和操作规程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2.
突触的概念首先由生理学家Sherrington(1897)提出,自从被应用于形态学后,始终是神经形态学领域内重要的研究课题。神经形态学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神经组织染色技术进行近半世纪的工作,已获得极为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但由于光学显微镜放大率和辨别力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很多更精细的结构不能看到或看不清。近十余年来由于电子显微镜被应用于突触的研究,突触超细微结构的秘密才被更多地揭露。本文就这方面的一些资料分别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冰冻断裂电子显微镜技术是研究生物膜的超微结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人采用此种技术对莱氏衣原体、丝状支原体山羊变种、鸡败血支原体A5969、以及螺旋支原体等进行研究中。发现有些为家畜、家禽病原体,其膜断裂面复型上存在直径约为50—100A的球形蛋白质颗粒。本文报道用鸡败血支原体S_6菌株为实验材料,用仿制的Bullivant-AmesⅡ型简易冰冻断裂装置,对完整的支原体细胞或分离的支原体膜进行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杨振藩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4,11(1):62-66
现代电子显微镜的分辨力已达到0.2nm,但用它观察生物结构,其分辨力几乎要低一个数量级。目前电镜观察生物结构的最好记录是对紫膜结构的研究,能显示1nm的规则结构,表明紫膜具有二维结晶性质。对无规则生物结构的观察,以核糖体为例,其分辨力只及3—5nm。因此,目前生物样品电子显微镜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分子印迹技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子印迹技术是在近十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科学技术。它结合了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 ,是模拟抗体 -抗原相互作用的一种新技术 ,具有选择性识别位点的性质。现已应用于色谱分离、抗体和受体模拟物、固相萃取、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相似文献
16.
17.
基因组编辑是一种针对目的基因组进行定点改造的技术,其主要方法是通过对目的基因组的改造,从而达到对未知功能基因进行研究和基因治疗的目的。人工核酸内切酶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技术是目前应用前景最为广泛的技术,其包括ZFNs、TALENs和CRISPR/Cas技术。本文针对3种不同的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原理作了简要介绍,比较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并对不同生物中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对疾病模型动物的建立中的应用作了探讨,同时对该技术在疾病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根据台湾教育部颁布的“国民中学课程标准”编写的《生物》教材(包括课本、供学生实验记录用的实验记录簿和供教师参考的教师手册),供初中一年级使用。《生物》课包括讲课和实验,每周授课三小时。这套教材在加强实验课、采用探讨式教学和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特色,现介绍如下: (一)内容简介台湾国民中学生物课,跟目前大陆各省所采用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高中生物学的课程体系不同,它在初中一年级先开设生物学,即先讲授动物、植物和人体所共有的生命活动,以及生物的进化,生物和环境等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生物》课 相似文献
19.
20.
一氧化氮的生物学作用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氧化氮的生物学作用简介冯群先沈士弼(南京中医药大学生化教研室,南京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关键词一氧化氮(NO),生物学作用一氧化氮(NO)是无色、透明的气体,一旦与空气接触即显棕褐色。汽车排出的废气及吸烟者的烟雾中均含有NO,它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