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脉羊齿(Cardioneura)属是安格拉植物地理区特有的蕨型叶化石,由查列斯基于1934年创立。其时代分布自中石炭世至二叠纪。1932年,查列斯基在研究米努辛和卡拉干达植物化石时,曾将一部分标本定为心羊齿(Cardiopteris)的几个种。但这些种与Cardiopteris的原属征极不一致。辛普(W.P.Schimper,1869)将Cardiopteris的属征归纳为:单羽状复叶,羽轴上具 相似文献
2.
早二叠世地层在东北北部广泛分布,化石较丰富。吉林桦甸县寿山沟组位于东北北部二叠纪地层分布的南缘,是该区早二叠世早期的标准剖面之一,其中含较丰富的营底栖生活的(竹筳)、珊瑚、苔藓虫及双壳类化石。刘效良(1980)曾在东北地区古生物图册中整理和描述了二叠纪苔藓虫29属90种,但未曾研究寿山沟组的苔藓虫。根据刘效良(1982)对东北北部早二叠世苔藓虫研究的结果,认为该区早二叠世苔藓虫动物群的性质既具北极区,又有特提斯海区的特征,属于一个混合区系,称为北山一兴安区,即相当于杨敬之、陆麟黄(1981)所划分的中国二叠纪苔藓虫动物区系的北区。寿山沟组的苔藓虫常与(竹筳) 相似文献
3.
4.
5.
江西乐平、瑞金早二叠世栖霞组的Cystomichelinia和Protomichelin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江西乐平、瑞金早二叠世栖霞组Cystomichelinia和Protomichelinia的性质,与国内外有关的种进行了比较;通过分析这两属的内部构造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珊瑚体的壁刺发育与否、床板生长密度、体径大小及体壁厚度等特征,拟立了该两属的种的鉴别表;描述了7种,其中4新种和1新亚种。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发现于内蒙古乌达煤田早二叠世太原组顶部火山凝灰岩层中的莲座蕨类植物一新种Eoangiopteris congestus sp. nov.,标本包含有机连生的辉木型茎干,栉羊齿型营养羽片和始莲座蕨型繁殖羽片。其中营养羽片为三次羽状复叶,末二次和末次羽片均为线形,小羽片栉羊齿型,卵圆形,中脉下延,侧脉分叉一次,属于东方栉羊齿Pecopteris orientalis (Schenk) Potonié类型。繁殖小羽片与营养小羽片同形;两侧对称的聚合囊成单列分布在中脉两侧,排列拥挤,由6–8个孢子囊组成,通过一个薄壁组织构成的聚合囊托与叶片相连;孢子囊呈纺锤形,无环带;孢子囊面向外的壁2–3层细胞厚,面向内的壁厚度仅1层细胞。原位孢子为三缝孢,椭圆形至圆形,表面具小刺状纹饰,可与分散孢子属Apiculatisporites对比。当前始莲座蕨属植物的发现代表其在华夏植物群目前最早的化石记录。此外,这些两侧对称的聚合囊明显区别于以往报道中与东方栉羊齿叶型化石连生的辐射对称聚合囊类型(星囊蕨Asterotheca),表明在古植物学研究中一种化石羽片类型可能对应多种繁殖器官类型。 相似文献
7.
那丹哈达岭是新发现的早二叠世(竹蜓)类产地。过去,赋存它的地层被称为“典型的燕山地槽沉积”。这套地层是厚达8000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在1957年被中、苏综合考察队根据岩性、放射虫化石与锡霍特阿林中生代海相地层对比,定为上三叠统及下、中侏罗统。近年来我们在这套地层中发现了自中石炭世到早二叠世(竹蜓)类。本区早二叠世地层称东大沟组,岩性主要为板岩、砂岩、粉砂岩、硅质岩夹少量火山岩及灰岩透镜体或薄层,出露厚度大于330米。根 相似文献
8.
江苏早二叠世栖霞组介形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一、前言 江苏栖霞组中的介形类曾于1958年由陈德琼研究发表。当时限于处理样品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仅能在显微镜下从捣碎石灰岩样品的新鲜面上雕琢,获得很有限的介形类。此次整理过去剩余的南京龙潭观山露头剖面的样品(采集号:AV)及采自句容县后白墅包井的样品,使用茂福炉燃烧法效果较好,获得较丰富的介形类。除1958年已发表的属种之外,尚有15属28种系国内首次发现(其中5新种5未定种)。 相似文献
9.
异羊齿(Alloiopteris Potonié,有人亦称之为Saccopteris Stur)这一属植物距今一世纪前就已在欧洲被发现,后经许多古植物学家研究,它的整个面貌已知道得比较清楚。这一个属在东亚的有关文献中尚无记载,故当前在我国发现的材料,虽属破碎,也值得作一简单报导。当前材料系产于甘肃红水县中石炭世的羊虎沟羣中,与它共生的植物有:Neuropteris Kaipingiana Sze,Palaeoweichsclia?yuani Sze,Cordaites principalis(Germ.),Rhodea sp.,Linopteris sp.等。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古羊齿属Archaeopteris(Andrews,1970)是世界性晚泥盆世的标准植物。它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爱尔兰、比利时、德国、挪威的熊岛(Bear Island)、苏联、美国和加拿大的加斯佩(Gaspe)及埃尔斯米尔岛(Ellesmere Island)。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也有报道。因此,本属在划分对比晚泥盆世陆相地层上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古植物学家如Arber(1921)等曾称晚泥盆世植物群为Archaeopteris植物群。在中国,此属一直未 相似文献
11.
空喀山口一带早二叠世的(竹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空喀山口一带下二叠统空喀山口组的(竹蜓)计有16属38种及亚种,可分为Misellina带和Neoschwagerina带,大致与日土县的吞龙共巴组Monodiexodina-Parafusulina组合和龙格组Yabeina-Neoschwagerina组合的一部分相当。 相似文献
12.
阿尔格山位于新疆、西藏及青海三省交界处,属昆仑山系。阿尔格山交通不便,人迹稀少,地质研究程度很低。本文研究的(竹蜓)化石材料是新疆地质局区调大队三分队同志在1980年和1981年采集的,产化石的地层主要出露于新疆若羌县喀沙克力克河一带(插图1),走向大致为北西西-南东东,岩性是大理岩、长石砂岩、粉砂岩、砾岩、泥岩及生物碎屑灰岩,厚度巨大,可达2219—11815米。(竹蜓)化石产于生物碎屑灰岩中,根据初步研究,喀沙克力克河一带含 相似文献
13.
14.
研究古生代珊瑚动物群的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是一个涉及古生物学的许多基础理论的问题。以往关于古生代珊瑚的研究中,从骨骼的基本结构到分类演化诸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鸿祯教授与他的合作者和研究生们对该项工作进行了综合系统的研究。该书在学术上有两方面的突破: 首先是在研究工作中运用电镜扫描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对珊瑚骨骼的基本构成及组成单元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以珊瑚的骨骼构造为基础,微细构造与宏观构造相结合,建立了较为严格的分类系统,并对一些类别的归属作了新的调整。根据新的分类体系、地层分布及一些科属的出现与灭绝,对演化阶段和生物古地理进 相似文献
15.
前言吉林市西十余公里处出露的二道沟组,自四十年前发现了珊瑚Mucophyllum(最初被描述为Pseudomphyma)和Carlinastraea(原称为Spongophyllum)(见Yabe, H. & Eguchi, M.,1944,1945)以来,迭经中外地质学家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但其地层时代之确定目前尚有争议。在建国初期,有许多古生物学界的老前辈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曾先后亲临现场考察,并写出了不少重要的论文,为进一步研究二道沟组及所含古生物奠定了基础(俞建章、张文 相似文献
16.
山西洪涛山地区早二叠世山西组孢子花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洪涛山地区山西组孢粉组合,共发现孢粉41个属106个种,其中包括5个新种。组合特征是蕨类植物孢子占优势,是孢粉总量的92.59%;裸子植物花粉含量很少,仅占6.96%。根据孢粉含量及其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本组合自下而上划分成2个组合带:Ⅰ.Laevigatosporites-Calamospora组合带;Ⅱ.Calamospora-Gulisporites组合带。 相似文献
17.
研究报道的介形类化石系采自浙江省桐庐县瑶林镇沈村剖面早二叠世船山组,计14 属4 亚属22 种,包括4新种和4未定种。其中12属4亚属和19种产自船山组第三段,并被归为Hollinella(Praehollinella) ema ciata Basslerella ola 组合,代表早二叠世船山世隆林期。牙形刺化石主要产自船山组第一段,带化石Streptogna thodus elegantulus 及其共生的其它牙形刺化石,指明船山组第一段的时代为中、晚卡西莫夫期到早格泽里期。根据介形类动物群生态组合和岩石特征,推测船山组第三段是在温暖的近岸浅水且为低能的开阔海环境下沉积的。 相似文献
18.
湘东南早二叠世栖霞期中、晚期的Staffella vulgaris(sp.nov.),Misellina claudiae及Parafusulina multiseptata䗴类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前言笔者在《湘东南早二叠世栖霞期早期Schwagerina cushmani(竹蜓)类群》一文中,对湘东南栖霞期的(竹蜓)类的分带和对比作了概略的叙述,并对最下面的一个(竹蜓)类化石带着重进行了研究(周祖仁,1982)。本文是继上述一文之后,对区内栖霞期中、晚期的Staffella vulgaris(sp. nov.)带,Misellina claudiae 带和 Parafusulina multise-ptata 带,作一讨论并对主要的(竹蜓)类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9.
福建宁化早二叠世早期的Staffela动物群有3属(Staffela,Pseudoendothyra和Nankinela)19种,主要特征是壳体较小,壳体一般为近球形及凸镜形,轴率小于1,旋壁四层式,透明层清楚。含Staffela动物群的层位可与福建龙岩、四川巴塘、广西宜山、河南禹县等地相同层位的Staffela带对比。 相似文献
20.
二叠股蛤(Permoperna)在我国南方、日本等地二叠系,是常见的化石.1968年,Nakazawa和Newell创立了这一属名,当时被作为waagenoperna的一个亚属,并指定Waagenoperna (Permoperna) hayamii Nakazawa et Newell为模式种.他们给予的定义是:\"壳楔形,成年期近不斜,不等侧,不等壳,左壳较右壳膨凸.壳顶低而不显,壳嘴前转,位近前端.前耳十分小,后耳分化不明显.韧带区细而长,至后端变得不清楚,上有几枚近方形的弹体窝,每壳各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