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松桃县黄莲村西的黄莲剖面杷榔组厚417.8m,主要由深灰色钙质泥岩组成,岩性与湘西、黔东杷榔组基本相似,除底部38m未见三叶虫外,以上均含有三叶虫,由下而上可分为2个三叶虫带,下为Oryctocarella duyunensis带(38-83m),化石较少;上为Oryctocarella duyunensis-Arthricocephlus chauveaui组合带(83 m以上)。除Arthricocephlus chauveaui外,还含有A.xinzhaiheensis,Oryctocarella duyunensis,O.sibirica?,O.balangensis,Duyunaspis duyunensis,Changaspis elongata及Redlichia (Pteroredlichia)murakamii。与剑河交榜潜在的寒武系第四阶国际层型剖面下部2个三叶虫带Oryctocarella duyunensis-Arthricocephlus chauveaui组合带及Oryctocarella duyunensis带完全相同,也可和格陵兰北部Freachen land及Peary land等地Henson Gletscher组对比。黄莲剖面是潜在的寒武系第四阶国际层型剖面剑河交榜杷榔组剖面的良好辅助剖面。  相似文献   

2.
贵州剑河八郎松山寒武系黔东统中部清虚洞组主要由灰岩、泥岩组成,下部以灰岩为主,上部为泥岩、灰岩互层,顶部为中层白云岩。上部含有大量的褶颊虫类和掘头虫类三叶虫及带软躯体动物多门类化石组合。本文报道的楔叶形虫Sphenothallus Hall,1847产于清虚洞组上部,分异度低,仅1属1相似种,即台江楔叶形虫(相似种)Sphenothallus cf.taijiangensis Zhu et al.,2000,位于Redlichia(R.)guizhouensis-Redlichia(R.)nobilis顶峰带。S.cf.taijiangensis化石保存较好,少数标本管壁之间保存有横纹,说明Sphenothallus为一具有锥管状外壳的虫体。剑河八郎松山清虚洞组的楔叶形虫是贵州继牛蹄塘组、凯里组之后寒武系另一个产出层位,它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清虚洞组生物群的组成,同时为全球楔叶形虫Sphenothallus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初步研究表明全球Sphenothallus的演化趋势是个体增长,管壁加厚物宽度变宽,口部膨胀角变小。Sphenothallus与现代刺胞动物水螅虫类或钵水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贵州剑河八郎一带发育一套以灰岩为主的"清虚洞组",中上部的泥岩、灰岩中含有大量的三叶虫,其中褶颊虫类三叶虫共6属7种,包括2相似种:丹寨南皋盾甲虫Nangaops danzhaiensis,横宽八郎村虫Balangcunaspis transversus,南京幕府山虫(相似种)Mufushaniacf.nankingensis,优美小丹寨虫Eosoptychoparia(Danzhaina)lilia,大型小遇仙寺虫Yuehsienszella magna,高洞始褶颊虫Eoptychoparia gaodongensis,云南始褶颊虫(相似种)Eoptychopariacf.yunnanensis。这些褶颊虫类三叶虫以Nangaops及Eoptychoparia为主,Nangaops,Balangcunaspis,Mufushania及Eosoptychoparia(Danzhaina)均上延至凯里组,Eoptychoparia为典型清虚洞组的常见分子。"清虚洞组"中上部大量褶颊虫类三叶虫的发现,不仅完善了本区"清虚洞组"褶颊虫类三叶虫的组成面貌,而且为认识早期褶颊虫类的演化和研究寒武系都匀阶的生物地层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文中首次报导贵州寒武系黔东统都匀阶"清虚洞组"(或乌训组)宏观藻类,计2属2种:环圈螺旋抚仙藻Fuxianospira gyrata Chen and Zhou,1997和云南中华细丝藻Sinocylindra yunnanensis Chen and Erdtmann,1991,它们是澄江生物群最常见的两类宏观藻类具有澄江生物群宏观藻类的组合特征。"清虚洞组"位于黔东统上部,介于杷榔组和凯里组之间,该组宏观藻类的发现,为寒武纪宏观藻类演化链的完整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华南寒武系地层中广泛富集微体骨骼化石,为解决某些疑难化石的亲缘关系及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在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中发现一些管状微体骨骼化石。经鉴定后主要有4属,分别为小钻孔螺Torellella、似软舌螺Hyolithellus、鞘状螺Coleoloides和表面具鳞片状管状化石Mongolitubulus squamifer。Mongolitubulus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本文结合前人对该化石亲缘关系的探讨及剑河寒武系"清虚洞组"化石的特征,推测M.squamifer可能是高肌虫的装饰刺。  相似文献   

6.
Arthricocephalite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产于湖南西部至贵州东部寒武系第2统杷榔组中,最早作为Arthricocephalus(Arthricocephalites)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亚属,据文献记载,该亚属具有极高的种级多样性,但其种级分类一直存在着争议,导致杷榔组生物地层划分亦不稳定。随着全球寒武系内部再划分与对比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位于寒武系第2统第4阶的杷榔组三叶虫组合及其地层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近年来野外工作中在杷榔组多个剖面采集到的该亚属大量的化石标本,包括个体发育的系列标本进行整理、详细鉴定后,赞同亚属升级为似节头虫属Arthricocephalites,并确认该属并没有先前认为的具极高的种级多样性,超过了10个种,现厘定为1属2种,即模式种Arthricocephalites xinzhaiheensi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和Arthricocephalites intermedius Zhou in Lu et al.,1974。这两个种常见于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杷榔组。Ar.intermedius(=Ar.jishouensis)也出现在北美格陵兰的Henson Glatsche组下部,具有较广的地理分布,是寒武系第4阶地层对比的重要化石。  相似文献   

7.
Arthricocephalite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产于湖南西部至贵州东部寒武系第2统杷榔组中,最早作为Arthricocephalus(Arthricocephalites)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亚属,据文献记载,该亚属具有极高的种级多样性,但其种级分类一直存在着争议,导致杷榔组生物地层划分亦不稳定。随着全球寒武系内部再划分与对比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位于寒武系第2统第4阶的杷榔组三叶虫组合及其地层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近年来野外工作中在杷榔组多个剖面采集到的该亚属大量的化石标本,包括个体发育的系列标本进行整理、详细鉴定后,赞同亚属升级为似节头虫属Arthricocephalites,并确认该属并没有先前认为的具极高的种级多样性,超过了10个种,现厘定为1属2种,即模式种Arthricocephalites xinzhaiheensi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和Arthricocephalites intermedius Zhou in Lu et al.,1974。这两个种常见于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杷榔组。Ar.intermedius(=Ar.jishouensis)也出现在北美格陵兰的Henson Glatsche组下部,具有较广的地理分布,是寒武系第4阶地层对比的重要化石。  相似文献   

8.
Arthricocephalite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产于湖南西部至贵州东部寒武系第2统杷榔组中,最早作为Arthricocephalus(Arthricocephalites)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亚属,据文献记载,该亚属具有极高的种级多样性,但其种级分类一直存在着争议,导致杷榔组生物地层划分亦不稳定。随着全球寒武系内部再划分与对比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位于寒武系第2统第4阶的杷榔组三叶虫组合及其地层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近年来野外工作中在杷榔组多个剖面采集到的该亚属大量的化石标本,包括个体发育的系列标本进行整理、详细鉴定后,赞同亚属升级为似节头虫属Arthricocephalites,并确认该属并没有先前认为的具极高的种级多样性,超过了10个种,现厘定为1属2种,即模式种Arthricocephalites xinzhaiheensis Chien et Lin in Lu et al.,1974和Arthricocephalites intermedius Zhou in Lu et al.,1974。这两个种常见于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杷榔组。Ar.intermedius(=Ar.jishouensis)也出现在北美格陵兰的Henson Glatsche组下部,具有较广的地理分布,是寒武系第4阶地层对比的重要化石。  相似文献   

9.
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吐卓虫Tuzoia是一个形态丰富的属,广泛分布在北美、中国、澳大利亚和捷克的寒武系第二、三统中。文中报道了采自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的吐卓虫的2种:即Tuzoia jianheensis sp.nov.与T.bispinosa Yuan and Zhao,1999。新种的主要特征为中后刺、后腹刺细长,腹部边缘发育有锯齿状边缘刺,壳面网纹细密,不同于Tuzoia的其他种,有较强地域性。新种化石数量占优,占总数三分之二。T.bispinisa背缘发育有三角形或近三角形背刺,前后铰突发育,壳面的网纹以不规则六边形为主,网眼大。T.jianheensis sp.nov.与上覆凯里组的T.bispinosa对比研究,得出Tuzoia的壳长有变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贵州剑河八郎松山寒武系都匀阶“清虚洞组”上部三叶虫Redlichia(R.)guizhouensis-Redlichia (R.)nobilis顶峰带产包括软躯体化石的多门类化石组合,文中描述其中的单板类化石小厄兰岛螺属(Oelandiella Vostokova,1962),含2相似种和1未定种:Oelandiell...  相似文献   

11.
小嘴贝亚门顾脱贝科顾脱贝属(Kutorgina Billings,1861)属于碳酸钙质壳非铰合类腕足动物,于1861年建立,含20个种,最早出现于传统的早寒武世,绝灭于中寒武世中期,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及亚洲。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产顾脱贝两个种:犰狳顾脱贝(相似种)(K.cf.cingulata)及松山顾脱贝(新种)(K.songshanensis sp.nov.)。K.cf.cingulata与北格陵兰的K.cingulata在轮廓、壳饰上相似,主要区别是后者个体略大,少数背壳标本可见中隆;K.songshanensis sp.nov.具有与其他顾脱贝明显不同的特点——同心层稀少并常见三条同心层。"清虚洞组"顾脱贝的发现及研究,不仅与凯里组的顾脱贝形成演化链,而且为研究全球顾脱贝的演化及早寒武世腕足动物的辐射和多样性增添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2.
微型腕足动物化石镇巴始壮贝Eohadrotreta zhenbaensis常见于陕南、峡东水井沱组与黔东麻江九门冲组等地寒武纪地层中,在贵州松桃盘信寒武系第二统清虚洞组薄层灰岩中为首次发现。通过与华南其他地区E. zhenbaensis的背壳长宽比及中隔板等结构特征比较,发现松桃盘信清虚洞组E. zhenbaensis与浅水扬子地台的陕南、峡东地区的E. zhenbaensis壳体内部特征较为相似,包括肉茎孔形成阶段、肉茎孔封闭阶段及交互沟伸长阶段3个生长发育阶段标本,与较深水过渡区麻江的E. zhenbaensis略有差异。贵州松桃盘信寒武系第二统清虚洞组E. zhenbaensis的发现,扩展了该属化石在华南寒武纪第二世的古地理分布,丰富了该组腕足动物组成面貌,为研究E. zhenbaensis形态结构特征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3.
小嘴贝亚门顾脱贝科顾脱贝属(Kutorgina Billings,1861)属于碳酸钙质壳非铰合类腕足动物,于1861年建立,含20个种,最早出现于传统的早寒武世,绝灭于中寒武世中期,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及亚洲。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产顾脱贝两个种:犰狳顾脱贝(相似种)(K.cf.cingulata)及松山顾脱贝(新种)(K.songshanensis sp.nov.)。K.cf.cingulata与北格陵兰的K.cingulata在轮廓、壳饰上相似,主要区别是后者个体略大,少数背壳标本可见中隆;K.songshanensis sp.nov.具有与其他顾脱贝明显不同的特点——同心层稀少并常见三条同心层。"清虚洞组"顾脱贝的发现及研究,不仅与凯里组的顾脱贝形成演化链,而且为研究全球顾脱贝的演化及早寒武世腕足动物的辐射和多样性增添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述了贵州剑河八郎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清虚洞组"剑河生物群的高肌虫化石。化石壳体呈圆形,背边平直,前、后背角均钝,壳前背部具有"V"形槽。符合Qingquanella Cui et Huo,1985的属征,与模式种湖北清泉虫Q.hubeiensis相似,将其厘定为湖北清泉虫相似种Q.cf.hubeiensis。本属产于湖北水井沱组、石牌组及陕西辛集组,黔东地区"清虚洞组"发现清泉虫Qingquanella,增加了清泉虫的产地信息、新的类群,其壳体形态由切卵变圆形,生态环境由浅水向深水变化,为高肌虫的形态分类、早期演化与辐射分异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贵州剑河寒武系甲劳组中发现大量艾苏贝(Nisusia),经鉴定共1属2种(贵州艾苏贝Nisusia guizhouensis、瘤点艾苏贝Nisusia granosa), 1未定种(Nisusia sp.)。其中Nisusia guizhouensis丰度高、保存好,壳体上具明显的壳刺构造,与同区下伏地层凯里组和清虚洞组中已报道的N. guizhouensis有一定区别。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从清虚洞组到甲劳组N.guizhouensis的腹壳和背壳的主端和侧缘位置相对向外扩张,壳体前缘部分相对向内收缩,其体腔也相应变小;腹壳的变化略大于背壳,且从凯里组到甲劳组的变化大于清虚洞组到凯里组的变化,但主成分分析(PCA)显示这些差异都属种内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层位的N. guizhouensis所处的沉积环境差异所致,其壳体形态和特征的变化可能是适应更强水动力环境的结果。本研究丰富了甲劳组腕足动物的组成,为Nisusia系统分类和形态学研究提供新材料,还为腕足动物对环境适应性演化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6.
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为深水陆棚过渡相沉积,在其上部的剑河生物群中发现海绵动物化石,共6属6种,包括次圆柱形细丝海绵Leptomitus teretiusculus Chen,Hou and Lu,1989,小细丝海绵未定种Leptomitella sp.,密集鬃毛状海绵Saetaspongia densa Mehl and Reitner in Steiner et al.,1993,小斗篷海绵未定种Choiaella sp.,斗篷海绵未定种Choiasp.以及疑问原始海绵?Protospongiasp.,占整个生物群组成的6.98%,多为寒武纪第二世常见属种。本文主要描述前4属4种海绵动物。根据目前所采集到的海绵动物高度来看,多处于0—15cm范围内,其中0—5cm的海绵较多,5—15cm的海绵主要为Choiaellasp.。与皖南寒武系荷塘组和澄江生物群的海绵化石相比,"清虚洞组"的海绵动物总体个体较小,这种分层性可能与它们所处的环境背景和生态复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贵州剑河八郎地区松山剖面的寒武系"清虚洞组"出露完整,总厚272m,主要由灰岩、泥岩及白云岩组成。文中自下而上将"清虚洞组"分为4个岩性段:Ⅰ段,灰色薄-中厚层含丰富生物碎屑泥质微晶灰岩;Ⅱ段,灰白色薄-中厚层含泥质微晶灰岩;Ⅲ段,灰色薄-中层含完整生物碎屑泥质微晶灰岩;Ⅳ段,灰色薄-中厚层含藻屑泥质微晶灰岩和细晶白云岩。Ⅲ段泥岩中产出包括软躯体化石在内的多门类化石,即剑河生物群。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文中通过野外剖面观察、生物化石采集和微相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清虚洞组"四个岩性段的沉积环境及其对应的海平面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清虚洞组"沉积于含氧量较充沛、盐度正常、低能的较深水陆棚-陆棚边缘环境。中上部的特异埋藏化石群指示一个快速的沉积事件。分析结果表明,"清虚洞组"沉积期水体经历了3次变浅和2次变深的交替变化情况。其中,Ⅲ段沉积期,海底位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Ⅰ、Ⅱ和Ⅳ段沉积期海底均位于氧化还原界面之上。  相似文献   

18.
等刺虫(Isoxys)是寒武纪海洋中一类分布广泛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及中国均有发现,但延续时间并不长,目前已经描述了16个已命名的种以及一些未定种化石。等刺虫在我国扬子地台云南滇东地区、贵州凯里、湖北长阳等地寒武系第二、第三统均有发现。文中报道的等刺虫发现于山东省临沂市刘庄镇馒头组顶部,没有保存软体部分,被命名为一个新种Isoxys shandongensis Wang and Huang sp.nov.。同时,对美国寒武系Spence页岩保存的未定名等刺虫软体部分特征进行修订,并进行形态比较。等刺虫的新发现对探讨这类常见的寒武纪节肢动物的演化、分布和多样性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等刺虫(Isoxys)是寒武纪海洋中一类分布广泛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西伯利亚及中国均有发现,但延续时间并不长,目前已经描述了16个已命名的种以及一些未定种化石。等刺虫在我国扬子地台云南滇东地区、贵州凯里、湖北长阳等地寒武系第二、第三统均有发现。文中报道的等刺虫发现于山东省临沂市刘庄镇馒头组顶部,没有保存软体部分,被命名为一个新种Isoxys shandongensis Wang and Huang sp.nov.。同时,对美国寒武系Spence页岩保存的未定名等刺虫软体部分特征进行修订,并进行形态比较。等刺虫的新发现对探讨这类常见的寒武纪节肢动物的演化、分布和多样性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贵州金沙岩孔剖面的寒武系牛蹄塘组为跨阶地层,以镍钼矿层为分界面,其上部属于筇竹寺阶,下部为梅树村阶。近期,作者利用15%左右的醋酸浸泡金沙岩孔剖面牛蹄塘组底部(梅树村阶)的岩样,发现了以球形化石为主的单胞、多胞球形类小壳动物化石,包括Olivooides pearformis和其余两类未确定的球形化石。此次球形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牛蹄塘生物群的生物面貌,而且为解译早期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胚胎生物学提供了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