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对采自湘西、辽东和鲁西的寒武纪牙形石进行组织学和比较组织学研究成果中尚未发表的内容。以前认为是原牙形石的属Huyuanodontus的组织学构造与原牙形石、副牙形石以及真牙形石均不相同,而且与任何已知化石类群的组织学构造亦不相同。副牙形石Prooneotodus rotendatus和Prooneotodus gallatini中的一些分子具有厚薄不同的齿冠,应属于真牙形石。在已采集到的副牙形石属Laiwugnathus的所有标本中,既未发现副牙形石生长层构造,也未发现牙本质。在具有典型的副牙形石生长层构造的标本中发现了令人信服的牙本质。在最早的真牙形石Proconodontus muelleri中发现了较复杂的管状牙本质。组织学研究证实Coelocerodontus bicostatus为真牙形石。上述成果以及我国寒武纪牙形石组织学和比较组织学已经发表的成果(如:Dong,2004;Dongetal.,2005等)说明研究寒武纪牙形石必需研究牙形石组织学。目前,正在进行的寒武纪牙形石研究的两项主要工作《厘定寒武纪牙形石的分类》以及《副牙形石和早期真牙形石的谱系分析》,均是以组织学的研究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2.
“牙形石”是一类绝灭动物的化石。关于这类动物的完整体形、分类地位等,长期以来都不清楚。远在1856年,在欧洲北部早古生代(奥陶纪)地层中,第一次找到“牙形石”。这是一些形状象笔架、梳子或锯条状的小骨片,大小一般不超过二毫米,在颌状的骨片上有尖锥形的“牙齿”,所以称为“牙形石”(图1)。化石通常都是几种不同的类型(代表几个“形态属”)同时在一起发现,成为“牙形石组合”。化石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古生代海相地层中,时代从寒武纪到三迭纪,主要发现于黑色片状页岩中,很少与其他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共生。在某些石油和天然气田地下地层对比研究上,牙形石是一类重要的微体  相似文献   

3.
四川东南部奥陶纪地层发育良好,化石丰富。1981年以来,我们结合石油、天然气开发的预查工作,在本区试作了牙形石生物地层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华蓥山李子垭、观音溪和阎王沟,南川半河和三汇,石柱都会,彭水万足等剖面。经灰岩的酸解处理,获得较多的牙形石资料。标本的野外采集和室内处理工作由四川石油管理局研究院六、二室完成。在工作过程中,陈宗清、彭正中、陈伦俊和付瑜等同志曾给予热情支持  相似文献   

4.
昆虫自动鉴定是解决目前昆虫鉴定需求不断增多与专业鉴定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从昆虫数字图像获取、图像处理、数学特征提取和分类器的设计等方面介绍了昆虫自动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项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Evolution CDR补偿技术对骨断层图像质量的改善进行评价。方法随机选择32例骨断层显像,分别进行全时采集OSEM迭代处理,1/2时采集OSEM处理以及1/2时采集Evolution处理和全时采集Evolution处理。通过盲法读片,对三种不同图像采集处理技术获得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1/2时采集Evolution重建图像质量与全时采集OS-EM重建图像质量相当;而全时采集Evolution重建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全时采集OSEM重建。结论Evolution重建技术通过对CDR补偿,能降低图像噪声,明显改善图像质量,或者在得到与全时采集OSEM迭代重建相当的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可以大女降低采键时间.  相似文献   

6.
以三叠纪为例论牙形石的器官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牙形石采用形态分类还是器官分类并不仅是分类学本身的纠纷,它关系到一系列相关学科研究结果的可靠程度。对分散保存的牙形石分子进行器官再造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的非常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三叠纪牙形石器官研究十分薄弱这一国际、国内的共性问题,对国内、外牙形石器官再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阐述了在缺乏自然集群作为可靠依据的情况下,对分散保存的牙形石分子进行器官再造的重要意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并完善了对分散保存的牙形石分子进行器官再造的三种方法:1)逻辑推理方法;2)数理统计方法;3)组织学和微细形态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牙形石Parapachycladina peculiaris的表面微细构造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arapachycladina peculiaris表面微细构造最初是以分散保存的牙形石分子为研究对象,作者应用逻辑推理和数理统计方法重塑的器官,在分类上应属Prioniodinida目Ellisonidae科。该牙形石器官中的六种分子均具有一致的口面和反口面表面微细构造,这种一致的口面和反口面表面微细构造的发现,为重塑该器官提供了更加可信的、来自牙形石本身的生物学证据,同时表明牙形石的表面微细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震动滤波和各向异性扩散混合模型存在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增强和去噪方法。该方法将改进的震动滤波项和图像细节保真项同时引入增强和去噪方程,使其根据图像结构信息产生相应变化幅度。通过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达到较理想的增强和去噪效果,使得生物医学图像不仅具有很好的平滑效果,而且增强了边缘,同时保留了尽可能多的图像结构和细节信息,并且还很大程度上缩短了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9.
湘西北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早期牙形石古生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树刚 《古生物学报》1993,32(3):332-345
通过对牙形石器官的对称性、相分布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湘西北晚二叠世至三叠纪初牙形动物的生态分布.按器官所包括不同对称型分子的比例,牙形动物器官的对称性可分为4级,器官的对称性越高,动物运动能力越强.湘西北晚二叠世一三叠纪初地层可分为6种沉积相,即盆地相、盆缘-台坡相、开阔台地相、边缘浅滩相、局限台地相和泥坪相.具不同对称级器官的属种在6种沉积相中的差异分布,反映了牙形动物的3种生态类型:自由游泳型、浮游型和底栖型.牙形石地球化学组分的变化与当时环境演变相吻合.随水深增加,化石中的P含量升高,而Ca、s、sr的含量降低;Al、Fe和Ba在近岸浅水环境的牙形石中富集;而Mg的富集指示高盐环境.基于上述研究,划分了4个牙形石相,建立了一个组合横向替代的牙形动物生态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四川龙门山地区泥盆系牙形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地区泥盆系地层发育,厚度大,一般为2000-40000m,最厚达5000m以上,化石丰富,门类众多。主要有腕足类、珊瑚、双壳类、三叶虫、头足类、竹节石和层孔虫等。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牙形石。作者对桂溪、雁门坝和硫铁矿三条剖面中的牙形石做了系统工作,在雁门坝和硫铁矿剖面中,发现了丰富的Palmatolepis(蹼刺)。经分析研究,将该区泥盆系划分出13个牙形石带和组合。在此基础上,对泥盆系的地层单元及下、中、上泥盆统之间的界线进行了划分,对该区泥盆纪的古生物地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试论寒武纪牙形石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牙形石的演化历史中,寒武纪主要是副牙形石的演化时代。中寒武统Taitzuia-Poshania带的牙形石已表现出较大的分异度。副牙形石起源是多源的,但不同时。副牙形石有Laiwugnathus→Westengaardodina谱系和单锥牙形石谱系,后者可分为Dolabrodus→Furnishina谱系和Prooneotodus谱系。Laiwugnathus演化为Westergaardodina的中间环节是三齿型的Westergaardodina。Westergaardodina不同种来源是多源的;真牙形石各属种来源也是多源的,但主要由Prooneotodus演化而来。寒武纪牙形石以Laiwugnathus等原始副牙形石出现为界,其前为原牙形石演化阶段,其后为副牙形石演化阶段。凤山期为真牙形石演化阶段,这个阶段一直持续到三叠纪末。崮山期与长山期之交副牙形石有重要变化。描述牙形石1新属19新种3新亚种。  相似文献   

12.
华南乐平统放射虫生物地层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lbaillella分子的地层分布为基础,华南地区晚二叠世地层中已经建立5个放射虫化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Albaillella cavitata带、Albaillella levis带、Albaillella excelsa带、Albaillella triangularis带和Albail-lella yaoi带.Albaillella cavitata带地层范围相当于牙形石Clar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带至Clarkina guang-yuanensis带的底部,其下伏放射虫化石Follicucullus bipartitus-Follicucullus charveti带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Albaillella triangulaHs带层位相当于牙形石Clarkina postwangi带,Albaillella yaoi带与牙形石Clarkina yini带相当.华南晚二叠世放射虫动物群演化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繁盛期始于中二叠统上部,延续到A.cavita-ta带下部,以Follicucullus的丰富和多样化为特征;第二个繁盛期出现在A.levis带至A.yaoi带之间,以Albail-lella和Neoalbaillella的鼎盛为特征.  相似文献   

13.
自本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采用了酸类处理的方法来分解碳酸盐岩类型的岩石,使得牙形石分析工作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世界古生界大量碳酸盐岩中丰富的牙形石标本便是靠各种酸处理方法获得的。而处理的基本方式是将经过碎样的岩块(大约2cm左右)放入烧杯或塑料桶中浸泡、分解。人们把这种方法称浸泡法。采用10%浓度的醋酸来浸泡、分析碳酸盐岩以求获得牙形石化石的方法在美国古生物学家Collinson~1)(1963)的有关牙形石分析技术的专著中予以肯定(图1),并在以后的年代里为全世界的古生物学家  相似文献   

14.
首次系统研究浙江黄芝山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牙形类化石,共鉴定2属16种,并据此识别出5个牙形类化石带,从下至上依次为:Clarkina changxingensis changxingensis带,C.parasubcarinata带,C.chan-gxingensis yini-C.meishanensis zhangi带,C.meishanensis meishanensis带,Hindeodus parvus带。Hindeodus changxingensis,H.eurypyge,H.parvus分别在第15层、第18层底部、第18层中部依次出现,为确定该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在18-3层之底提供了依据。作者还讨论黄芝山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的牙形类序列与浙江煤山、伊朗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牙形类序列的对比。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的牙形刺图像智能识别效果, 研究选取奥陶纪8种牙形刺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体视显微镜采集牙形刺图像1188幅, 收集整理公开发表文献的牙形刺图像778幅, 将图像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对训练集图像进行旋转、翻转、滤波增强处理, 解决了训练样本不足的问题。基于ResNet-18、ResNet-34、ResNet-50、ResNet-101、ResNet-152五种残差神经网络模型, 采用迁移学习方法, 对网络模型进行训练以获取模型参数, 五种模型测试Top-1准确率分别为85.37%、85.85%、83.90%、81.95%、80.00%, Top-2准确率分别为94.63%、94.63%、94.15%、93.17%、93.66%, 模型对牙形刺图像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通过对比研究发现, ResNet-34识别准确率最高, 说明对于特征简单的牙形刺属种, 增加网络深度并不一定能提升准确率, 而确定合适深度的模型则不仅可以提高识别准确率, 还可以节约计算资源。通过ResNet-34模型的迁移学习训练和重新训练效果对比可以看出, 迁移学习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准确率, 而且可以较快获取模型参数, 因而可作为小样本古生物化石图像识别的重要方法。研究还发现, 体视显微镜下牙形刺图像的识别准确率高于扫描电镜下图像识别准确率, 化石完整性和相似性、照相角度以及数据集的大小是影响图像识别准确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陈平富 《化石》2012,(1):68-77
在地球历史上,5.1亿年前至4.38亿年前之间为奥陶纪。作为奥陶纪地层的主要化石——笔石和牙形石,在浙江省常山县黄泥塘剖面得到最好的发育和保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旭院院士所领导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于1997建立了我国的第一枚“金钉子”——奥陶系达瑞威尔阶“金钉子”  相似文献   

17.
关于牙形石和早期脊椎动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脊椎动物的起源是古生物学界长期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地牙形石这类已经灭绝的、神秘动物的详尽研究,使这个古老的问题有一缕新的光明。相当数量的、保存有软体组织的牙形动物化石的不断发现,地这些化民得到的牙形动物软体解剖学、硬体(牙形石分子)组织学和牙形石器官功能形态学诸多方面的证据、揭示了最早出现在五亿多年前晚寒武世海海关占的牙形动物脊椎动物大家族中的成员。这些研究成果将脊椎动物的起源追溯到了寒。  相似文献   

18.
在广西钦州地区小董镇大虫岭深海硅质岩剖面中,首次处理出了层序连续的牙形石化石,并由老至新划分了二个牙形石带,即Jinogondolella granti带和Clarkina dukouensis带。通过这二个牙形石带与斜坡相和盆地相碳酸盐岩硅质岩系中的牙形石带进行对比,划分了本剖面中乐平统生物地层底界。本文对深海硅质岩系中这一界线地层牙形石动物群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从坚硬且致密的含介形类化石样品中高效获得介形类化石的处理方法,本研究对三种白垩纪含介形类化石样品:产自吉林白山盆地的含凝灰钙质粉砂质泥岩、凝灰质灰岩和英国典型Purbeck-Wealden沉积区的石灰岩,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处理。处理方法包括过氧化氢法、表面活性剂法、液氮法、冰醋酸法(常温和沙浴70℃)和氢氟酸法。实验结果表明:针对含凝灰钙质粉砂质泥岩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是表面活性剂法;凝灰质灰岩只能使用氢氟酸法进行处理;针对石灰岩样品最优的处理方法为冰醋酸法(沙浴70℃)。  相似文献   

20.
物种概念是生物学的核心问题,而在化石鉴定中的应用存在诸多困难和分歧。本文介绍生物学物种概念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优点、难点与必要性。近年来,生物学物种概念已被古生物学家们广泛接受,居群和种内变异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以二叠纪牙形类和腕足类化石种等为例,探讨如何在厘定物种、建立新种和使用亚种概念时,运用生物学物种概念及其延伸出来的各个标准。文章还讨论生物学物种在不同门类中的适用情况。认为在后生动物中,生物学物种可以得到较好的验证,在化石鉴定中,要尽量识别每一个种的发育序列和充分考虑种内变异,这样鉴定的化石种具有较高的地层对比价值,应当尽量避免仅仅根据个别标本的形态特征鉴定化石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