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 红铃虫性引诱剂(高斯、海克)和红铃虫粗提物,均对红铃虫雄蛾有很高的引诱活性。1976年在第二代红铃虫发蛾期间,我们发现棉小造桥虫Anamis flava Fabricius粗提物也能引诱红铃虫雄蛾,经过大面积诱捕和小区对比试验,说明这种粗提物的效果相当于化学合成性引诱剂和红铃虫粗提物。具体作法是:把从棉田树枝把上诱到的棉小造桥虫雌蛾(不分交配和未交配)剪下腹部末端、用有机溶剂浸渍抽提、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棉红铃虫性引诱剂的试验研究工作已引起各方面的注意。红铃虫的交配习性和性引诱剂试验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红铃虫的交配习性,更好地为测报和防治工作服务,我们于1974年对红铃虫的交配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从6月6日到9月26日共解剖雌蛾4,658头。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棉红铃虫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1974年以来,我们进行了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性信息素的研究和大田防治试验。发现红铃虫性诱素(顺、顺-7、11-十六碳双烯醋酸酯和顺、反-7、11-十六碳双烯醋酸酯的1:1混合物)对雄蛾有强烈的引诱作用;在田间达向试验中,虽然它对雌、雄蛾间的性信息联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雌娥交配率的下降幅度却不大。为了分析这些现象,对红铃虫性行为作了观察,发现切除雄蛾触角,就失去对性诱素的反应;而切除雌蛾触角.该雌蛾仍能交配。Smith等(1978)的切除触角试验,其结果与我们的相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的害虫防治工作中,人们深入到害虫的生理、生态等内在因素,从中探索防治害虫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性引诱剂的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从1972年开始进行棉红铃虫性引诱剂的人工合成和田间试验,1973年除对合成样品进行技术鉴定外,并进行了红铃虫雌蛾天然引诱物的粗提工作。所有的样品分别在上海川沙县和安徽巢县及庐江县做过一些田间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出来,提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1974年峰口区开始利用土法提取红铃虫性引诱剂,用于田间诱杀红铃虫,效果良好。全区从6月11日起到6月28日止,有44个大队、139个生产队开展了性引诱蛾。放钵496个,诱蛾67,456头。单钵诱蛾数最多达139头。在农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杨树枝把田间诱蛾试验,单把日平均诱蛾4.17头,雌性比为1.72;在加拿大杨树枝把中加入棉铃虫性诱剂诱芯后,单把日平均诱蛾5.5头,雌性比为1.86.鲜加拿大杨树叶粗提物对棉铃虫刚羽化处女雌蛾引诱效果为26.67%;经过堆放2天的杨树叶粗提物对棉铃虫刚羽化的处女雌蛾引诱效果为44.44%.  相似文献   

7.
性信息素对红铃虫雄蛾近距离性行为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鳞翅目昆虫雄蛾在交配之前的性行为可以分为远距离对雌蛾的定向和包括着陆、搜索、交配等直接导致雌、雄蛾交配成功的近距离行为。这两类不同的行为可由复合性信息素中的不同化学成分引起(Roelofs et al.,1977)或者由同种物质不同浓度所诱发,即雄蛾接受较低浓度刺激时出现远距离定向飞行;而高浓度诱发雄蛾近距离的交配性行为反应(Bartell et al.,1969)。从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雌蛾体内已经鉴定得到两种化学成份,顺-7,顺-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和顺-7,反-11-十六碳二烯醇醋酸酯。这两种成份的1:1混合物称为红铃虫性诱素(Gossyplure)(Hummel et al.,1973),它具有在田间引诱红铃虫雄蛾和诱发雄蛾近距离行为反应的作用。 在田间释放性信息化合物来扰乱雌、雄蛾之间的性信息联系,从而抑制其交配和繁殖是一种有希望的害虫防治方法。用红铃虫性诱素扰乱红铃虫交配的田间试验已取得一定成效(Gaston et al.,1977)。但是我们在田间试验中发现,性诱素抑制红铃虫雄蛾远距离定向后,田间还有相当比例的雌蛾发生了交配,这个现象表明,性诱素还未能完全抑制红铃虫雄蛾的近距离行为。为此我们进行了本项试验,用以阐明环境中红铃虫性诱素的存在对雄蛾近距离性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975年在三化螟发蛾期间,我们将三化螟雌蛾放在长15厘米、直径3厘米的塑料纱养虫笼内,置于水盆上,盆内保持适量皂粉水,盆口略高于稻苗,傍晚放,早晨收。 通过试验表明,雄蛾在性引诱盆内的消长规律,一般能反映客观实际情况,与预测灯下蛾量消长情况基本相吻合。三化螟蛾在性引诱盆中和诱测灯下的始盛期均在8月12—13日,二次发蛾高峰也均在8月16—17日和8月19—21日。 在螟蛾性引诱试验中,我们有如下几点看法: 1.雌蛾羽化后,当晚即可交尾,且表现较强的性引诱能力,至第三天性引诱力明显下降。在养虫笼内,雌蛾寿命一般仅三天左右,为了系统掌握蛾量消长情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楸螟Omphisa plagialis Wileman的羽化昼夜规律和(25±1)℃、光周期L∶D=14∶10条件下的雌蛾求偶节律,用Y形管法测定了雄蛾对雌蛾性信息素粗提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楸螟的羽化发生在10:00到23:00之间;雌蛾在羽化当天即开始求偶,求偶行为集中在暗周期的23:30到01:30之间。采用正己烷提取的雌蛾性信息素粗提物存在性信息素成分,对雄蛾具有一定的引诱活性。  相似文献   

10.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所批林批孔运动有力地促进了科研工作的开展,1974年在扩大繁殖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同时,初步进行了一次土法提取马尾松毛虫性引诱剂的诱蛾试验。现将方法与效果整理如下: 1.性引诱剂粗提物的提取 采集松毛虫茧,剖茧取雌蛹于室内常温下保护(20-35℃,相对湿度50-8O%),待自然羽化后,每天上、下午六点各收蛾一次,次日早上2-5点剪取雌蛾腹部末端三节,用捣筒捣碎成泥状,泡浸于二氯甲烷中,置10℃以下冰箱保存24小时,第三天早上5点前  相似文献   

11.
<正> 萍螟是稻田养萍和水面饲料——水浮莲的主要害虫。为摸索防治它的新途径,我们对黑萍螟Nymphula enixlos Swinhoe的性活动及性外激素粗提物进行了观察试验。初步明确了雌蛾羽化后于下半夜即开始交配,并释放较强的性外激素,其各日龄性引诱力强弱依次为第二天>第一天>第三天。 田间试验:利用活体雌蛾在水浮莲地放置了82钵次的诱杀器,其诱雄蛾1,739头,平均21.2头/钵。将羽化24小时的雌蛾腹部第8节  相似文献   

12.
杨扇舟蛾性引诱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扇舟蛾羽化高峰在19~21时,羽化后4小时左右性成熟,雌蛾分泌性外激素,对雄蛾产生性引诱;以羽化当日性引诱力最强;这种性行为直至交配或死亡为止。活雌蛾性外激素粗提液对雄蛾也有引诱力,但诱雄蛾效果不如活雌蛾。  相似文献   

13.
<正> Jefferson等(1971)已经报道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bla(Saund.)雌蛾释放性信息素时呈现一种“求偶”姿态。雌蛾求偶时,腹部第8—9节的节间腹上方有一囊状物突出,此囊状物即是红铃虫信息素的分泌腺体。本文描述了红铃虫雌蛾求偶行为的过程,观察雌蛾求偶行为的时辰节律以及羽化天数、交配和寄主植物(棉叶)对雌蛾求偶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棉铃虫的性引诱作用,1975年棉铃虫第四、五代发生期间,我们在潜江县三江公社三江大队进行了雌蛾诱杀雄蛾的反复试验,在53天内投放雌蛾171头(319盆次),共诱获雄蛾2,029头,平均每头诱获11.85头。第四、五代发蛾高峰期,每盆次诱蛾量均在20头以上,单盆最高一日的诱蛾量达59头。在试验中我们发现: 1.凌晨3—5时雄蛾趋向诱盆最多,诱获量最大,上半夜和天亮以后则无雄蛾投盆。 2.雌蛾羽化后3—4天,对雄蛾的引诱力最大。 3.每台诱捕器以雌蛾2—3头较为适宜。用量增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虞城县农林局于1974年在全县16个公社(镇)一万亩地作了玉米螟性引诱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用人工采蛹、黑光灯诱蛾、田间捕蛾、室内饲养(利用代饲料)等方法提供虫源,制备性诱粗提物。 田间试验结果: 1.性诱笼(将10头未交配的活雌蛾放于高16厘米、周长40厘米的无味窗纱笼内)比性诱牌(剪取10头雌蛾腹末1/3,分别浸泡干10毫升的水、酒精、二氯甲烷等溶剂中,研碎,涂于长5厘米、宽2厘米的滤纸牌上)诱集的效果约高1—2倍(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16.
我们根据1975年全国粘虫防治研究协作会议提出的课题,于1976年对粘虫 Pseudaletia separata的性引诱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的初步结果。 一、成虫性引诱的节律 (一)雌蛾分泌性外激素的时间 以雄蛾被雌蛾吸引而伸出抱器作为雌蛾分泌性外激素的主要标志。将羽化后性成熟而未经交尾的雌蛾一头,装入两端蒙尼龙纱的小圆筒玻璃罩内,横放于装有20头同日羽化而亦未交尾的雄蛾大纱笼内,饲以10%蜂蜜水,在室温23℃下,从傍晚至清晨以手电筒蒙两层绿纸进行观察,共观察雌蛾8头,持续五夜。现将其中4头的记录绘图1。从而看出:(1)雌蛾的分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毛虫性外激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尾松毛虫性外激素粗提物,对雄蛾有一定强度的引诱能力。提取雌蛾激素采用的溶剂以二氯甲烷、二甲苯效果最好,诱捕率、诱捕量均较高而稳定;苯、三氯甲烷次之,乙醚+乙醇(3:1)较差。诱捕器以水盆诱捕效果最好,其次是圆筒两端漏斗进口型。应用剂量单位每个诱捕器以20FE为宜。诱捕距离初步测定为100米。 从越冬代雌蛾提取的粗提物,在冰箱中保存70和150天,到第一代和第二代成虫羽化期进行野外测定,诱捕效果不但未降低,而且还略有增加。这为粗提物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以性外激素为诱饵的水盆型诱捕器与黑光灯结合使用,能显著提高黑光灯诱集雄蛾的效力。  相似文献   

18.
枫杨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枫杨枝把和性诱剂在田间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枫杨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成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所诱雌蛾略多于雄蛾。枫杨枝把上所诱雄蛾量与上把的雌蛾量呈正相关。棉铃虫性诱剂对枫杨枝把的诱蛾作用没有显著的影响。讨论了枫杨枝把在田间引诱棉铃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学习上海昆虫研究所的经验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土法上马,摸索出一些简单易行,经济有效,适于广大农村大面积使用的土制诱杀红铃虫性诱剂的方法。经过反复试验和大面积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土制性诱剂的方法 每天清晨将树枝把诱到红铃虫雌蛾(也可不分雌雄),剪下腹尾部放入酒杯内,用酒精或白酒(要淹没腹尾),浸泡5-8小时也可现做现用,然后用筷子仔细捣烂,把组织浆(连渣带水)或简称粗提物涂在  相似文献   

20.
我们学习了朝阳农学院以生产科研带动教学的教育革命经验,与工人、工农兵教师及原有教师相结合,在大搞水稻害虫的综合防治过程中,试验了二化螟性引诱剂在防治上的应用,并获得了初步效果。 利用二化螟活雌蛾诱虫笼诱蛾 1975年4月22日至5月14日,在第一代二化螟发蛾期间,在草籽田及草籽留种田内共设置9个雌蛾诱虫笼(分1、3、5头三种),两虫笼之间距离为30米,共诱到二化螟雄蛾3,937头。其中有一重点虫笼(每天换1头新羽化的雌蛾),共诱雄蛾1,150头。每晚每雌蛾最多可诱雄蛾207头,平均可诱雄蛾57.5头,一般每个虫笼只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