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啮齿动物活动模式的几种数值指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出评估啮齿动物活动模式的4 种定量指标: θ、λ、Φ和η。θ主要衡量动物日活动强度的差异程度; λ用于判断动物活动究竟是以昼行性为主还是以夜行性为主; Φ用来甄别动物的活动究竟接近于(或者属于) 单峰型还是接近于(或属于) 双峰型; 而η则是度量动物绝对活动强度的指标。这4 种数值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阐明动物活动模式的特征, 可为分析比较动物的活动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直接与动物的代谢和能量收支相关,但它们又会随环境不同不断调整。通过比较不同生态条件下动物的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  相似文献   

3.
正动物活动节律是在光周期、外界环境和内在生理机制共同调节下,动物表现出的休息和活动规律,它可以反映出动物个体营养状况、生存压力及社会地位等信息,是研究动物生态行为策略的重要依据(孙儒泳,2006)。尚玉昌(2006)认为温度和光照强度变化直接影响动物行为,而食物资源和天敌数量变化则能间接影响动物行为。目前对于地上栖息的啮齿动物活动节律及其影响因素已有许多报道(金建丽等,2003;纪春艳等,2005;宛新荣  相似文献   

4.
<正>在野生动物的野外调查和研究中,通常更为可能的情况是见不到研究动物的个体,或者生态数据来源不是来自动物个体本身,而是来自野生动物活动后留下的各种各样的痕迹。这些痕迹或新鲜,或陈旧;有些容易发现,有些则需要研究者具有敏锐的发现能力;这些痕迹有可能直接来自动物本身,也有可能是动物活动后在地表留下的一些特征性物理变化。它们都或  相似文献   

5.
2004年3月至2004年4月,在岳麓山选取3个样地作枫树群落土壤大型无脊椎动物调查.共采获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317头和18窝蚂蚁;分别隶属于扁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4门;涡虫纲、寡毛纲、腹足纲、蛛形纲、多足纲、昆虫纲、软甲纲7纲,共21目.其中优势种类为钻螺、红蚁、黑蚁、鼠妇,优势种类所在的纲为腹足纲、昆虫纲、软甲纲.同时根据结果及分析得出:土壤动物的最适pH值为6~7;土壤动物活动的起点温度为10℃,最适温度为17℃左右;降雨可以减少土壤动物的活动;土壤板结不利于土壤动物的生存;植物凋落物处于碎裂阶段时,土壤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多;空间异质性程度高,土壤动物种类及个体数量均较多;人类的活动既可以给土壤动物的生存造成有利条件,也可以造成不利环境从而影响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枫树与其他树木交错分布的地方土壤动物的种类和个体数量均较高,具明显的边缘效应.  相似文献   

6.
按照“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动物行为”一节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学会区分动物的先天行为和学习行为;理解这些行为对动物的生存的意义。为此,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实现探究动物行为的活动对本节教学十分重要。围绕动物经过“错误与尝试”学习新行为这一主题,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首先,选择出生1个月  相似文献   

7.
封面故事     
<正>在自由活动的动物大脑进行在体多通道记录,一是可在动物自然行为状态下,去观察大脑某些区域的活动状况;二是在观察到的神经元集群中,能同时监测到每个单神经  相似文献   

8.
一些实验研究表明,弱磁场往往引起动物的兴奋增加,使动物的活动增强,而用强磁场作用于动物后,动物的兴奋性降低,其活动也减少。有作者用0.005~0015T的恒定磁场作用于棘鱼,发现棘鱼活动多者占多数。应用微弱的恒定磁场作用于鸟类2小时或9小时,发现多数情况下使鸟类活动增加,少数情况下活动减少或无作用。有人将小鼠放置在25~400mT的恒定磁场中30分钟,观察小鼠的活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25mT作用下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在磁场强度为50mT作用下,部分活动增加;在100~200mT磁场作用下…  相似文献   

9.
青藏铁路、公路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殷宝法  淮虎银  张镱锂  周乐  魏万红 《生态学报》2006,26(12):3917-3923
2003年8月和2004年8月,在不冻泉保护站(35°17′N;93°16′E)至五道梁(35°13′N;93°04′E)一带调查青藏公路的运营和青藏铁路的建设对野生动物活动的影响,并分析了野生动物对青藏铁路上所建立的动物通道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青藏铁路的建设增加了青藏公路的交通运输量,青藏公路在铁路修建期间会对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和藏野驴(Equus kiang)的活动产生部分影响。同时,野生动物通过自身的适应和行为调节可以减少环境改变产生的影响,如公路两侧动物的活动高峰正好是公路上车流量较少的时段、动物可以利用野生动物通道来通过青藏铁路等。藏野驴、藏羚羊与藏原羚均可利用通道穿越铁路,而藏羚羊对通道的利用频次和通道到公路的距离显著的正相关(p<0.5),大多数的动物通道因其高度、宽度和到公路的距离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而不能被动物利用。总的看来,动物能够通过自己的适应和行为调节,可以适应青藏铁路修建对该地区的环境所带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正>光遗传学技术自2005年被斯坦福大学Karl Deisseroth教授报道以来,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呈井喷式增长。但遗憾的是,这种光控神经元活性的技术,在活体动物脊髓刺激中的应用一直受限,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光纤植入技术很可能造成脊柱活动的受限,从而影响动物的日常活动,因此无法实现清醒自由活动动物记录的目的。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  相似文献   

11.
激素和行为     
本文阐述了激素对人和动物行为的影响;激素影响动物行为的机制;人和动物本身的行为或其他个体的行为也通过脑来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外激素对内分泌和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红外触发相机技术近年来不但广泛应用于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和分布的调查与观测,还可用于对动物活动节律和行为的研究分析。本研究在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公里网格法布设60台红外相机,于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累计完成14 657个相机工作日,采集到5种荒漠有蹄类动物的1 892张独立有效照片。通过计算相对多度指数,对它们的活动节律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5种荒漠有蹄类动物总的相对多度达到129.08,其中岩羊(43.87)和北山羊(42.98)的相对多度较高,其次是盘羊(25.38)、蒙古野驴(15.62)和鹅喉羚(1.23);(2)5种荒漠有蹄类动物的年活动节律表现出一致性,即5—6月活动最为频繁,11—12月出现第二个活动高峰;(3)蒙古野驴不同季节在水源地出现的日活动节律没有明显的规律,但在22:00—24:00会出现一天的峰值;而春、夏季鹅喉羚在水源地出现的最大活动峰值是在12:00—14:00;(4)各季节北山羊和岩羊的日活动节律均呈双峰型,北山羊的第2个活动高峰时间比岩羊的更偏晚一些;盘羊在冬季和春季为双峰型,夏、秋季出现3个高峰;岩羊、盘羊和北山羊的夏季日活动节律在清晨的活动高峰提前、傍晚的活动高峰推后;(5)5种荒漠有蹄类动物中,北山羊的夜间相对多度较高。荒漠有蹄类动物的年活动节律主要随生活史周期而变化,日活动节律除了受行为习性和日照节律的影响之外,不同种类主要因其栖息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动物巢区二维正态概率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二维正态分布的性质以及识别动物极端活动位点的技术建立了一种动物巢区二维正态概率模型。应用中,首先对动物活动位点进行二维正态分布检验,采用加权法消除了极端位点的影响。在二维正态分布条件下,动物巢区定义为由下列方程决定的椭圆区域d_β由下列方程组确定其中β为巢区所含活动位点百分比,a_i(i=1,2,…6)为常数。椭圆巢区两半轴长分别为d_β·面积为π·d_β·σ_x~2 ·椭圆的方向由坐标轴旋转角  相似文献   

14.
根据“Aschoff rule”,昼行性动物近似昼夜节律周期的长度和光照强度呈负相关,活动时间与休息时间的比率以及活动量均与光照强度呈正相关。而夜行性动物的情况则相反(比宁,1964;Aschoff,1959,1960;Sollberger,1965)。这在爬行动物、鱼、鸟以及夜间活动的哺乳类已得到了肯定的证实,但对一些白天活动的哺乳类还不清楚。到目前为止,检查了7种白天活动的灵长类动物均不符合这条规律(Tokura et al.,1978,1979,1980)。  相似文献   

15.
2007年10月和2008年4月,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和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的活动痕迹进行了样线调查,研究了该区内大熊猫种群及其同域主要伴生动物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影响大熊猫活动分布格局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观音山和佛坪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及同域主要伴生野生动物的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大熊猫在观音山自然保护区的活动痕迹密度、范围均小于佛坪自然保护区;研究区内2个大熊猫高密度等级的活动中心均分布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大部分地区无大熊猫活动;羚牛、斑羚、野猪等大熊猫主要伴生动物在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活动痕迹数量高于佛坪保护区;人类干扰可能对大熊猫种群活动的分布格局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动物活动节律和时间生态位分化是动物行为在时间维度的分布, 是对时间资源利用的重要体现。动物活动节律受到环境因素和种间作用的影响, 因此, 了解动物活动节律以及时间生态位有助于揭示群落中同域分布物种时间资源利用的差异及共存机制。近10多年来, 红外相机技术在国内外野生动物监测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积累了大量有时间记录的动物行为数据, 极大地促进了动物活动节律和时间生态位分化的深入研究。本文对动物活动节律研究以及应用红外相机数据研究动物活动节律的方法进行梳理, 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 利用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 分析了鸡形目鸟类的活动节律, 以阐述单物种和多物种的活动节律以及种间作用对动物日活动节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车八岭保护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和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等3个鸡形目物种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 物种间的日活动节律呈现中等程度的重叠。最后, 针对动物活动节律分析方法应用的建议及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希望为国内动物活动节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汶川地震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2008年10月中旬,选择在龙溪虹口和千佛山两个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在调查的20条样线中,发现次生地质灾害体100处,平均面积为(12&#177;2.5)hm^2。地质灾害体按基质成分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裸岩、流石滩、地被残留物,其中部分灾害体上已经长出草本植物。地质灾害点发生比例与坡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地质灾害体的面积和影响范围也呈显著正相关。野外调查中共发现动物活动痕迹点52处,没有发现因地震直接导致伤亡的动物个体,约60%的动物活动痕迹位于距地质灾害体100m的范围内,表明地震后动物的活动区域并未远离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体;与震前相比,在旅游景区发现更多野生动物的活动痕迹,表明人类活动停止后,野生动物重新利用这些栖息地。  相似文献   

18.
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动物的生存、活动与栖息地环境密切相关。一方面栖息地生态因子决定着土壤动物的生存与活动;另一方面,土壤动物对土壤有机质的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植物的生长等诸生态因子的变化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随着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的日趋深入,土壤动  相似文献   

19.
沙漠炎夏的中午,死一般的沉静,看上去那里好象没有什么动物在活动。其实这不过是一种错觉,有生命的动物仍在活动着。它们大都在地下,只是人们看不见而已。在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环境中劳碌的动物有:昆虫与蜘蛛;鱼、蛇与蜥蜴;猫类、鼠类与蝙蝠,鸟与狐等。实际上,人们在丛林中常见的动物都在这里定居。沙漠中的动物同其他任何地方一样,完全依赖植物来维持生命。复杂的群体动物就是在植物这个“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植物的性质决定了动物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跨学科理念,充分利用实验动物(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整合人教版生物学4册教材。挖掘黄粉虫作为实验动物相关的实验和活动,并进行整合,形成系统性的项目活动,合理利用实验动物的同时能形成项目化、连续性的活动,提高实验动物的利用率和实验的成功率。同时学生能综合性地加强学科间的联系性,在学习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