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 许多夜行昆虫的复眼,在微光环境中好象“发光”的小点。这是因为在基膜附近有一个气管反光层,它能够把进入眼内的光线反射出来。研究复眼的“发光”现象,对于了解复眼的感光能力和物象形成等问题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有助于了解视觉与行为活动的关系。我们参考了Horridge在1972年的报告中所用的实验装置,设计并组装了复眼反射光自动测量系统。这套设备可以用来分析我们所见的虫眼反射光的来源,测量来自各方向的投射光线的反射率,探索光线在眼内的传播途径,以及比较不同种类昆虫或同种昆虫复眼在不同情况下的反射性能。现将这套设备的组成和使用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
蝶类复眼小眼面表面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6种蝶复眼小眼面的表面结构。发现小眼面表面覆盖着均匀的小圆形凸起颗粒,在中央处有一由凹凸及纹褶构成的特殊结构。这种结构在蝶类各科之间有明显区别,表现其各自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3.
答:复眼的组成单位不是单眼,而是个眼或称小眼,或称类似单眼的小眼。个眼与单眼结构和功能都不同。个眼是由外为六角形个眼面内连感光细胞和神经。每个个眼可分为集光和感光两部分。集光部分包  相似文献   

4.
三疣梭子蟹光感受器的形态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袁维佳  陈虹  张慧绮  盛春 《动物学报》2001,47(5):T001-T002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ulatus)的光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复眼为半球形。复眼表面积约为25.12mm^2,组成的小眼为长六边形,面积约为24μm^2。复眼除背面有一拇指状的区域无小眼外,其余部分都由小眼组成。透射电镜观察显示,11个小网膜细胞组成了复眼的感光系统,分成上下两部分。4个小网膜细胞位于晶锥的两侧,组成了感光部分的远端,位于晶锥之下,7个小网膜细胞组成感光系统的主体,上下部位有重叠。两部分的小网膜结构上基本相同,都含有线粒体、多囊体、内质网、色素颗粒等,但是上部的小网膜细胞没有扳膜体,而且胞质比较致密,膜下储泡囊的空腔较小,里面有膜状结构。三疣梭子蟹感光系统有二种类型的感光细胞,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棉铃虫蛾复眼的形态及显微结构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蛾复眼的外形约为椭球体绕长轴等切的2/5。最前和最后小眼之间的夹角约为150°,而最上和最下小眼之间的夹角约为180°,一个复眼大约包括8,900个小眼。每个小眼有一套由角膜、晶锥细胞及晶锥所组成的屈光器和分布在不同水平面上的7-9个小网膜细胞。其周围被6个次虹膜细胞所包围。两个明显可见的区域性差异为:1)复眼不同区域内小眼长度不等,背部区域最短,侧、后、腹和前各区域相继增加。2)背部区域视杆中段的横切面为矩形,其它区域的视杆为放射形。本文将小眼及其周围,从远端到基部分13个层次进行了结构上的描述。  相似文献   

6.
棉铃虫蛾复眼的微细结构及其区域性差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郭炳群 《昆虫学报》1988,(2):165-170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棉铃虫蛾复眼的微细结构及其区域性差异。此复眼具有小网膜细胞柱的透明带。每个小眼包括一个外凸内平的角膜,一个晶锥,四个形成晶锥、晶束的晶锥细胞和两个围绕着晶锥的主虹膜细胞,六至八个小网膜细胞和一个基细胞。晶锥末端有一短小固定的晶束。小网膜细胞柱远侧中央有似微绒毛结构的视杆束。每个小眼被六个附色素细胞围绕。 微细结构的区域性差异:1.背方小眼视杆中段横切面近似矩形,主要由六个微绒毛平行排列的三角形视小杯组成,整个视杆包含两个互相垂直的微绒毛轴;腹方、前方、后方和侧方区域的小眼视杆中段横切面为风扇形,“V”字形视小杆内微绒毛排列不平行;2.前方区域小眼视杆中段的横切面要比后方大;3.前方、腹方区域内,有的相邻小眼的小网膜细胞柱互相连结,背方、后方区域未观察到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7.
通过神经生物素在视神经上的逆行性传输对淡水蜗牛(Planorbarius corneus)视网膜及中央神经节的输入、输出神经元进行标记。由于没有发现突触联系,所以至少一部分光感受细胞的轴突可被视为直接参与形成视神经。这些神经元的轴突进入大脑神经节形成密集的细传入神经纤维束-视神经堆。传出神经元则存在于除颊部以外的所有神经节。一些上行轴突在大脑神经节处分叉,通过脑-脑联合,到达对侧眼并在眼杯处形成分枝。部分传出神经元的轴突也投射于不同的外周神经,如:n.n.intestinalis,pallialis dexter,pallialis sinister internus et externus。五羟色胺能纤维和FMRF-酰胺能纤维均存在于视神经上,且这些纤维隶属于只投射在同侧眼的中央神经元。它们形成了位于眼杯处的丰富曲张结构及视网膜核心层,并且可能有助于调节视网膜对光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瞳孔是光线进入眼球内部的孔道,如同照相机上的光圈的作用。当在光亮处时,瞳孔则缩小,在暗处,瞳孔则扩大。因此,当看近处物体时,由于物体的反射光强,瞳孔就缩小;当看远处物体时,由于物体反射的光弱,瞳孔就扩大。瞳孔的这种缩小与扩大,可以进行自我测定。自测方法是测试者可以手持一面镜子,手臂伸直,两眼注视镜子中自己的瞳孔物像,然后,把镜子缓慢近移,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瞳孔逐渐缩小。再把镜子缓慢远移,又可以看到自己的瞳孔在逐渐扩大。瞳孔缩小与扩大的自我测定@荣桂莲$山东省梁山县梁山镇第二中学!272600  相似文献   

9.
螺旋粉虱成虫的复眼形态及其内部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切片法,观察了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成虫复眼的形态及其显微结构。结果表明,螺旋粉虱复眼半球状,呈“∞”形分布于头部两侧,单个复眼约由253个小眼组成;各小眼面微凸,复眼中心区域小眼多为规则的六边形,密集排列似蜂窝状;近背区边缘小眼多为五边形或近圆形,小眼排列疏松,且少量相邻小眼的间距较大。雌、雄复眼小眼面积约为85μm2。单个小眼由角膜、晶体、网膜细胞及其特化产生的视杆和基细胞等几部分组成。晶体有四个晶锥细胞构成,晶体、视杆周围和色素细胞内均含有大量的色素颗粒。螺旋粉虱的复眼属于并置复眼。光、暗条件下,小眼的色素颗粒分布有所不同。光适应条件下,色素颗粒较均匀地分布于视杆上下两侧;暗适应状态下,色素颗粒则主要分布在视杆上侧和晶体下侧。而在相同的明、暗适应条件下,性别对色素颗粒的分布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松毛虫赤眼蜂触角板状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戴玲美  关敦肃 《昆虫学报》1990,33(3):319-322
以扫描电镜观察到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触角板状感器呈穹形长板状隆起在触角的表面.在透射电镜下感器的横切面是一个角质多孔的长圆顶结构,两侧的角质内陷而将感器分成一个中央管和两个侧管.中央管较短,宽为0.7微米,而侧管不明显.树状突远端部分的少量分枝在中央管内成纵行排列,继而分出大量分枝到达圆顶的顶部,每一分枝中包含一根神经小管.感器外部的角质孔板厚为0.19—0.25微米,嗅孔细管位于孔室中,它和树状突分枝的膜相接触.板状感器由神经细胞体、树状突的近端部、纤毛区、树状突的远端部及其分出的分枝等组成.树状突的远端部分横过感器的纵轴呈90°角进入中央管,其分枝到达感器圆顶的顶部.从超微结构研究,它有嗅孔细管存在,说明板状感器有嗅觉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HE ORIGIN OF THE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acetylcholine liberated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rabbit occipital cortex has be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underlying cortical synaptosomal and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t varying times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N-Me-3H]choline. Choline was administered by diffusion from solutions placed in cups formed by Perspex cylinders appli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ortex. Acetylcholine was collected by diffusion into these cups.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acetylcholine declined progressively. The effect of stimulation of afferent cholinergic pathways was to cause a fall in the specific radioactivity of the released acetylcholine. However this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synaptosomal or vesicular acetylcholine as represented by fractions P2 and D of the authors’fractionation scheme. It is concluded that acetylcholine released from the cortex must come from a store or stores more recently synthesized than the endogenous acetylcholine of these subcellular fractions.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