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形类个体发育过程中壳体形状及各种构造的多态性,以及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对分形类壳体各种分类特征形态变化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该文较系统地阐述了在介形类个体发育中壳体形状、大小、肌痕、边缘毛细管带、边庭、铰合构造及纹饰的变化,并介绍了成年期雌、雄性壳体及左、右壳瓣在形态上的差异;列举了环境因素(主要是水体温度、含盐度、深度)对介形类壳体各分类特征形态变化的影响。基于以上事实,提出了古生物工作者在介形类化石鉴定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并讨论了某些描述术语的具体标准。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次报道了南京附近中三叠统中的海相介形类化石共4属7种,其中1新种Judahella longtanensis和2未定属种Gen.et sp.1及Gen.et sp.2;与介形类化石共生的还有海相瓣鳃类化石Myophoria(Costatoria)goldfussi mansuyi Hsü.此介形类动物群与贵州郎岱中三叠统关岭组的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3.
首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川东新田沟组介形类化石的保存情况,并利用X射线能谱分析部分化石的元素含量及分布。研究发现新田沟组介形类壳体绝大部分方解石化,不同层位介形类壳质方解石化有所不同,且方解石化特点显示其可能与有机质作用有关。通过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发现,新田沟组壳体保存处在介形虫壳体埋藏作用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  相似文献   

4.
化石介形类分类依据--壳体形态,包括壳体的大小、形状、装饰和诸如毛孔、叠覆、似犁状构造、喙、铰合构造等构造特征都与介形类的栖息环境,包括地理、气候(季节、纬度等)、水体的深度、化学性质和稳定程度,食物的富集程度和群落的组成及个体数量以及性别息息相关.因此,正确理解介形类的形态学特征及其功能学,不仅能揭示介形类的生活习性,推测化石介形类的生活环境,从而为古环境和古群落生态重建提供依据,而且可以提高化石介形类个体发育、系统分类和演化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深海钻探计划(DSDP)31航次296站晚新生代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深海钻探(DSDP)31航次296站晚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的性质及其古海洋学意义.此站钻孔上部上新统至全新统以超微浮游生物软泥和粘土为主的16块岩芯中,共分析获得介形类化石8属11种,计有:Poseidonamicus major Benson, P. anteropunctatus Whatley et al., P. punctatus Whatley et al., Pennyella dorsoserrata (Brady), Henryhowella sp., Pterygocythere mucronalatum (Brady), Abyssocythere sp., Abyssocythereis sulcatoperforata (Brady), Pelecocythere sp., Krithe sp. 1和Krithe sp.2.这些介形类属种均为冷海域深海区介形类分子.由此表明,西北太平洋边缘地区在晚新生代曾为一深海区.在第四纪,其深度可能和现今296站的深度大致相当;在上新世,其深度可能更深一些.研究结果证实,深海底栖介形类属种的分布具全球性;在相当长的地质时期内,介形类属种的形态和壳饰都非常稳定,无明显变化.同时,进一步证实,介形类个体大小变化与深度相关,同一种介形类壳体随水域深度加深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甘森区介形类化石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本文所描述的介形类化石,系某地质队于1955年秋在柴达木盆地甘森区北部一层淡黄色泥岩中采集的。样品野外编号G467。化石层的地质时代,据野外队的意见,很可能是上新世至第四纪的。与介形类共生的化石,有轮藻一种Chara gansenensis Wang(王水,1961)属上新世或更晚一些;腹足类经余汶同志初步鉴定,为上新世至现代的种属,有Planorbis sp.和Limnaea sp.;植物和鱼骨,因过于破碎,未作鉴定。化石保存状况:介形类绝大多数壳体白色透明,仅少数微带淡褐黄色。轮藻和腹足类呈乳白色。鱼骨碎片为深褐色。植物仅具印痕。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采自贵州省的介形类大型介虫属一新种——平缘大型介虫Hungarocypris levigatus sp.nov.。此新种壳体及附肢形态与产于广州锯缘大型介虫H.serratus Chen,1983十分相似,但有重要差别。  相似文献   

8.
介形类壳体表面纹饰及毛孔形态的研究,近十余年来,日趋深入、系统。世界不少学者进行过论述。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已被重视。本文仅以我国广大介形类工作者三十多年来的研究工作为基础,研究已发表的中国中、新生代海、陆相介形类化石数百种的部分模式标本及等模标本,对其中近千个个体进行了电子显微镜观察。基于数千张扫描图片的分析,认为所研究的介形类,保存较好且能反映出表面纹饰的,大体可分为六种类型——A.网纹类型,B.斑疹类型,C.条脊类型,D.棘凸类型,  相似文献   

9.
西藏现代湖泊表层沉积物中的介形类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我国西藏现生介形类过去研究不多,1973年蒋燮治、陈受忠发表了珠穆朗玛峰地区聂拉木县嘎罗维金玛湖和绒布寺前河边小溪浮游生物水样中的介形类,计有:Cypris pubera Mülle, C. subglobosa Sowerby, Gandona caudata Kaufmann和Eucypris sp.。 本文描述的介形类均从西藏现代湖泊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分析出来,只获得壳瓣。样  相似文献   

10.
太湖介形虫分布与水环境因子间关系的典范对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间对太湖介形虫分布状况进行了季节性的调查,共获得介形虫15种,其中克氏瘤丽星介Physocypria kraepelini,豆形豆形玻璃介(比较种)Fabaeformiscandona cf.fabaeformis和塔尔薄丽星介Dolerocypria taalensis的出现频度分别达71.05%、44.74%和42.11%,为太湖水体中的常见种。相似性分析(UPGMA)结果表明太湖介形虫可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型,即终年出现物种、仅秋季出现物种、夏秋季出现物种和仅春季不出现的物种。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对太湖38个样点的15种介形虫与9个环境因子关系研究的结果是介形虫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高达100%,提示太湖水体环境因子变化影响了介形虫的分布和季节性变化;水体的9个环境因子中的pH值、植被密度、总磷和总氮对介形虫的分布影响最大;而化学需氧量和溶氧量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从物种分布状况看,稳定湖花介Limnocythere stationis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物种,其高分布频度对高总磷和高叶绿素具指示作用;太湖中的三种常见种介形虫(克氏瘤丽星介、豆形豆形玻璃介(比较种)和塔尔薄丽星介)的分布主要受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影响,其高分布频度是水体高化学需氧量的良好指标种;在高总氮和高化学需氧量的春季水体中无角尾狭星介Stenocyprisderupta,近球形金星介Cyprissubglobosa,上野湖湾介Strandesiauenoi,绿色湖湾介S.viridis,条纹湖湾介S.vittata,环星介(未定种)Zonocypris sp.和史氏达尔文介Darwinula stevensoni的出现,暗示这些物种的高分布频度可以指示水体中的低总氮和低化学需氧量。  相似文献   

11.
云南鹤庆晚第四纪介形类生态特征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云南鹤庆盆地晚第四纪钻孔剖面分析出介形类13属,32种,多为地方性属种,根据介形类丰度,分异度,百分含量及组合分子在剖面中的分布情况,结合剖面同步分析的总有机碳含量(TOC),碳-氮比(C/N),碳酸盐含量,孢粉等数据,并利用已有相关的介形类生态资料,对介形类生态特征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温度,矿化度,水流动态,水循环状况,pH值,深度,湖泊流域生产力等环境因素对介形类组合面貌,定量数据,壳饰等特征均有一定影响,其中,介形类丰度,分异度与温度,矿化度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介形类(Ostracoda)因其丰富的化石记录和广布的海陆现生代表类群,而被认为是进化生物学中研究生物多样性产生机制和演变历程的颇具潜力的重要模式生物。介形类在甲壳亚门中的谱系发生位置、起源及其内部各类群间的系统关系还存在诸多争议。基于其体制构造的形态学特征,介形类被归入甲壳亚门下的颚足纲(Maxillopoda),但来自18S rDNA序列数据分析却显示Maxillopoda不是单系群。基于化石记录和壳体形态特征,高肌虫(Bradoriida)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介形类的一个祖先类群,但保存有软躯体的早寒武世化石的研究表明,Bradoriida不是介形类甚至可能也不属于甲壳类。不同的研究者所强调的壳体和肢体形态特征各异,导致介形类最大的现生类群速足目(Podocopida)的四个超科之间的关系也存在诸多推测。壳体和肢体特征在系统演化意义上的不兼容,需要分子生物学等证据的介入。分子、形态和化石证据的积累及各种信息整合是系统演化研究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东南区姚家组-嫩江组一段地层特征与湖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厘定位于松辽盆地东南区姚家车站剖面的一套上白垩统地层,确认为姚家组至嫩江组一段.姚家组下部以紫红色泥岩为主,至顶部变为黄绿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嫩江组一段整合于姚家组之上,下部以油页岩为主,夹泥质白云岩薄层,中上部以灰绿色泥岩为主,夹白云岩结核.姚家组产有少量介形类化石,属于Cyprideaformosa-Cypridea sunghuajiangensis组合.嫩江组一段含有丰富的介形类、孢粉和叶肢介化石.自下而上建立了两个介形类化石组合:Cypridea anonyma-Candona,fabiforma和Cyidea gracila~Cypridea gunsulinensis,一个孢粉组合:Proteacidites-Cyathidites-Dictyotrililetes,以及两个叶肢介化石带:Dictyestheria elongata和Halysesther-ia yui.叶肢介Halysesthera yui在姚家组/嫩江组界线之上35cm处首现,是嫩江阶底界的首现标志化石.姚家组的TOC值和HI值均很低,有机质来源以高等植物为主,至嫩江组下部,TOC值和HI值比较高,有机质来源为菌藻类和高等植物的混合,向上TOC值和HI值又开始降低.从姚家组至嫩江组一段下部沉积期,松辽古湖泊的湖平面由浅变深,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湖侵,至嫩江组一段上部沉积期,湖水又变浅.姚家组红层主要形成于浅水环境,湖底呈氧化状态,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且不利于保存.嫩江组一段的油页岩主要形成于半深湖-深湖环境,湖水分层,下层水体缺氧,上层水体富氧,生物繁盛,有利于有机质的大量保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由Kontrovitz首先使用的介形类人工内模的铸型方法。基于某些海生或淡水现生、化石介形类Echinocythereis margaritifera,Actinocythereis thompsoni, Henryhowella florienensis 和Cytherissa lacustris内模的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介绍了其中具眼窦介形类的跟窦结构及术语;报道了它的形态特点和差异;讨论了服窦形态在介形类分类、个体发育,尤其是利用它在判断生物生活水体深度的潜在意义。首次报道了淡水介形类Cytherissa lacustris内模上垂直毛细管及边缘毛细管的形态特点,这些微细结构过去也难以在电镜下清楚地观察和研究。介形类人工内模的研究,为现生或化石介形类的深入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图解式地详细描述了采自黑龙江省大庆市郊区池塘中的淡水介形类一新种Notodromas sinensis,对其壳体、软体各部分的形态、术语及功能进行了全面介绍,同时重点介绍了这些特征在淡水介形类的分类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嫩江组一段富含介形类化石,是系统研究Santonian期陆相介形类的理想层位。论文对中央坳陷区D80井嫩一段的介形类化石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生物地层和壳体特征分析。鉴定出介形类化石11属30种,划分出6个介形类化石带,并与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描述了该段介形类化石的壳体结构,共识别出4种壳饰类型,8种壳形结构,基于介形类壳体特征和其他证据,初步探讨了该时期湖盆湖平面的变化特征,显示出嫩一段时期松辽湖盆湖平面经历了由深逐渐变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记述了湖南省洞庭湖DT01剖面介形类现生种,包含3属4种,它们为比利时舍氏玻璃介(相似种)Schellencandonacf.belgica(Klie,1937)、布氏土星介Ilyocypris bradyi(Sars,1890)、土星介属(未定种)Ilyocypris sp.和豆形豆形玻璃介Fabaeformiscandona fabaeformis(Fischer,1851)。上述属种在洞庭湖区为首次报道,在湖南省亦是首次。此外,S.cf.belgica在我国还很少报道。本研究可丰富我国介形类现生种数据,同时为利用该类生物定量重建本区域全新世古气候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了柴达木盆地陆相第四纪介形类Cyprididae科的五个新种和两个新组合,它们分别是:Amplocypris qaidamensis sp.nov.,Eucyprinotus foveatus(Popova),E.qinghaiensis sp.nov.,Heterocypris subtriangularis sp.nov.,Psychrodromus gansenensis(Huang),P.mangnaiensis sp.nov.和Trajancypris nanlingqiuensis sp.nov.。其中,Amplocypris,Eucyprinotus和Psychrodromus在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的产出,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9.
对广西柳桥剖面、贵州晒瓦剖面和安徽平顶山西剖面晚二叠世末期硅泥质岩相地层中产出的介形类化石进行了系统分类学研究,共鉴定介形类化石30属86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Denticupachydomella Yuan gen.nov.和2个新种Pseudobythocypris guiqianensis Yuan sp.nov.和Denticupachydomella spinosa Yuan sp.nov..该动物群主要由薄壳和个体较小的介形类组成,呈现出以古生代分子为主,同时含有少量典型中生代先驱分子(如:Abrobairdia,Lobobairdia)的混合动物群面貌.通过这些剖面之间的对比以及与前人研究资料对比,发现各剖面产出的介形类动物群具有强烈的地方性,三个剖面之间无相同分子,亦仅有20种曾报道于欧洲和东南亚等地区晚石炭世-晚二叠世地层.  相似文献   

20.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介形虫化石保存特征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山东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介形虫化石壳体的保存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介形虫化石壳体颜色可分为浅色、中色和深色三种类型;按有无充填物,可分为未充填壳和充填壳两种,其中充填壳充填物的成分有方解石、白云石、黄铁矿和泥质四种;按完整程度有双瓣壳、单瓣壳和碎壳。文中对这些保存特征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讨论,最后以一口井的研究结果为例,探讨了介形虫保存特征在古湖泊学及石油地质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