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技术和单株家系、杂交家系分析方法对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rna)和美洲栗(C.dentnta)莽草酸途径的关键性酶——莽草酸脱氢酶(SKD)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对单株家系、种内杂交家系和种间回交BC1群体的研究结果表明:栗属莽草酸脱氢酶共有4个活性区域,活性基因座具有物种特异性,并符合孟德尔式遗传,美洲栗的Skd—1与Skd-2为独立分离基因座,但中国板栗的Skd-3与Skd-4则为紧密连锁基因座。通过对中国板栗和美洲栗杂种F2代群体分离的杂种酶谱表型分析,表明中国板栗Skd-3,-4连锁群可能在基因组中存在重复,并推断美洲栗的Skd-1和Skd-2可能分别由重复连锁群独自变异演替而成。莽草酸脱氢酶重复基因座的存在并表达出酶活性,可能使中国板栗的莽草酸途径更有效率,增强中国板栗在受到栗疫病菌等微生物攻击时的反应应答,从而提高其抗性。研究认为莽草酸脱氢酶有作为抗性辅助选择遗传标记的潜力,在回交育种拯救美洲栗计划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5-烯醇式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酶(5-Enolpyruvylshikimate-3-phosphate synthase,EPSP合酶)是莽草酸途径中的第六位酶,参与合成芳香族氨基酸以及部分次生代谢的产物,同时EPSP合酶不仅是除草剂草甘膦、抗菌素、抗寄生虫药物的作用靶酶,而且也是促进生物体内莽草酸积累的重要调控位点。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对EPSP合酶的深入研究,EPSP合酶基因在耐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医药卫生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对EPSP合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及展望。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有毒植物资源,本研究对该保护区野生有毒植物资源的种类、生境、濒危程度、有毒部位和有毒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有毒植物种类有52科132属193种3亚种11变种,共207分类群;生境以山坡草地最多,山地和林缘次之。其中濒危植物有40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种有7种,保护级别为国家和省级的各有9种和26种,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有18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等级的有7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有毒植物中,全株有毒的有116种,占总数的56.04%,其他为部分有毒。有毒成分较为复杂,主要有生物碱类、非蛋白氨基酸、萜类化合物、甙类化合物等,大部分还未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陈鹏英  杨婵  罗建 《植物研究》2022,42(6):921-929
为了合理保护利用南峰地区野生有毒植物资源,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查阅相关文献书籍及标本,对该地区有毒植物的科属、生活型、毒性、有毒部位以及毒理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峰地区包括野生有毒植物242种,隶属于77科167属,其中优势科是天南星科(Ar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豆科(Fabaceae)和菊科(Compositae);有毒草本植物共计138种,是占比最多的生活型;有毒部位中全株或全草有毒的最多,共有109种;在毒性方面,只有3种剧毒植物和5种大毒植物,小毒植物有50种,中毒植物最多,有184种;有毒蜜源植物有19种,以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和毛茛科占优势;毒理作用方面,大多是神经系统中毒。南峰地区有毒植物资源种类丰富,但目前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较少,要加强有毒植物认识与保护,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及走访调查,对西双版纳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其科属分布、生活型组成、毒性、有毒部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双版纳野生有毒植物289种,隶属于79科214属,其中优势科集中在豆科、大戟科、天南星科、夹竹桃科、芸香科,优势属为大戟属和茄属;生活型以草本植物居多,占36.68%;有毒部位以全株或全草有毒为主,占37.37%;毒性以小毒植物占大多数,剧毒植物有5种,大毒植物有11种。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商陆、钩吻、相思子、曼陀罗、洋金花、油桐、蓖麻等有毒植物种类在民间曾多次发生误食中毒甚至死亡事例,需要特别注意识别。今后应加强对常见有毒植物的辨识与防范科普宣传,同时加强对有毒植物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对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ate,4HBA)是用途广泛的有机原料,现行的生产工艺是以石油成分合成而得,在环境污染不断恶化、人类生存已经面临威胁之际,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工艺已成为全球当务之急。本综述在简要介绍从石油成分合成4HBA之后,主要阐述利用植物和微生物从可再生资源合成4HBA的研究进展。莽草酸途径是生物合成芳香族化合物的重要途径,从该途径的最终产物分支酸到4HBA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分支酸裂解酶直接催化分支酸生成4HBA(莽草酸-分支酸路线)。另外一条途径是在植物细胞内引入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的对羟基肉桂酸-Co A裂解酶打通从苯丙素合成4HBA的通路(植物苯丙素路线)。最后介绍了一个天然合成积累4HBA的微泡菌Microbulbifer,并对其深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新疆天然草场上的有毒植物有100种以上,这些有毒植物在草场上成片分布,如管理不严会引起牲畜误食中毒死亡,因此农民或草原工作者大都主张彻底消灭有毒植物。他们宣传时只提毒害作用,而不提有毒植物的有益作用。从表面看,饲用植物、药用植物和有毒值物是三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实,这三者间常有着密切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彼此可以互相转变。有毒  相似文献   

8.
呼伦贝尔草地主要有毒植物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伦贝尔草地共有有毒植物隶属14科,28属,49种.其中分布广、密度大的有毒植物有10种.研究了天然草地主要有毒植物的种类、生态分布、家畜误食后的中毒症状、中毒后的解毒方法等,并提出了有毒植物资源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调查庐山地区有毒药用植物, 为有毒药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等实践工作提供宝贵的基础数据。通过实地调查及查阅江西植物志等相关文献。庐山有毒药用植物有 52 科 99 属 174 种, 其中, 蕨类植物有 4科 4 属 10 种, 裸子植物有 2 科 2 属 2 种, 被子植物有 46 科 93 属 162 种。该区的有毒药用蕨类植物 4 属分为 2 个类型且以温带分布为重; 有毒药用种子植物 95 属分为 13 个类型及 6 个变型, 温带成分占优势, 热带分布以泛热带分布为重, 温带分布以北温带分布分布为重。按照植物生活型分类, 草本植物有 106 种, 木本植物有 47 种, 木质藤本植物有 3 种, 草质藤本植物有 18 种。该区有毒药用植物较丰富, 植物区系分布复杂, 生活型多样, 在药用、食用、农药及园林应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因此, 加强有毒药用植物调查, 并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山西野生有毒植物组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有毒植物是能引起人类或其它生物中毒死亡或有机体长期或暂时性伤害的植物。但是,有毒植物也有积极有益的一面.在人类生活、生产中起着很大作用。本文中重点介绍了山西有毒植物的组成.计47科、105属、150种.其中草本植物126种,木本植物24种.并对有毒部位与毒性作了说明.最后对有毒植物应用前景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东南部天然草地主要有毒植物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川西北天然草地主要有毒植物的种类、毒物成分和分布作了系统的调查与研究,首次报道了该区域天然草地有毒植物名录,统计出该区主要有毒植物226种,隶属于33科77属。有毒植物所含主要毒物成分可分为生物碱、苷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苯酮类化合物、酚类及其衍生物和简单有机物等6大类。有毒植物在亚高山草甸草地中分布最多,有157种,其次是亚高山灌丛草地、高山草甸草地、高山灌丛草地和高寒沼泽化草甸草地。本调查研究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天然草地主要有毒植物的防除和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持久性有毒物污染底泥修复技术进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评述了底泥中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危害。在分析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污染底泥修复技术现状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 ,指出浅水湖泊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污染底泥修复的发展方向是植物 -微生物联合修复 ,水库、深水湖泊等持久性有毒物污染底泥修复的发展趋势为物理化学 -生物协同修复 ,修复目标是在环保疏浚、生态清淤的基础上 ,实现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污染底泥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  相似文献   

13.
鄂东大别山区属亚热带气候,共有维管植物195科663属1461种.在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的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鄂东大别山区共有野生有毒植物158种(包括亚种、变种).隶属于70科、117属,占全国有毒植物140科约1300种的50%、12.2%;其中蕨类植物5科6属8种,稞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62科108属147种;(2)从有毒部位看,全株有毒的最多,共56种,占35.4%;根有毒的53种,占33.5%;叶有毒的28种,占17.7%;果实及种子有毒的24种,占15.2%;花有毒的植物最少,仅2种,占1.3%;(3)从生态习性上看,该区有毒植物中有木本植物72种、草本植物68种、藤本植物18种,分别占该区有毒植物总数的45.6%、43.0%、11.4%.对该地区的有毒资源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保护利用的具体对策,为合理开发该区的有毒植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紫外照射对葡萄果实莽草酸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花后11周的‘赤霞珠’葡萄果实为试材,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6种剂量的UV-A、UV-B和UV-C照射对莽草酸途径及后分支酸途径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对紫外诱导的响应不同步,且有照射剂量的依赖性。一定剂量的紫外照射可显著地诱导莽草酸途径的大部分基因和后分支酸途径的VvCM-1、VvCM-2和VvAS的表达;高于或低于该剂量,表达量明显降低。不同基因对紫外诱导的响应也存在差异:3种类型紫外线对莽草酸途径入口酶的两个同源基因VvDAHPS-1和VvDAHPS-2的诱导效应均最为显著。随紫外波长减小,这两个基因受诱导表达的量有所下降。VvSK和VvCS的表达只受1.2kJ·m^-2UV-A的诱导,而不受UV-B和UV-C照射的影响,在后分支酸途径中紫外对VvCM-1表达的诱导作用明显大于VvCM-2和VvAS。  相似文献   

15.
有毒植物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毒植物的开发利用黄天芳(湖北省孝感师专生物系,432100)在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中,有一类含有有毒化学成分、能引起人类或其它生物中毒的有毒植物,这类植物的有毒成分,绝大多数是在植物体内代谢生成的,也是一些是由于能富集某些特殊的化学成分而产生毒害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贵州因独特的山地环境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有毒植物资源,同时贵州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对有毒植物的利用极具民族特色。为加强有毒植物识别,有效规避毒害风险,更好地开发利用有毒植物资源,通过文献收集和野外调研贵州境内有毒维管植物,对其科属种资源分布、生活型组成、毒性特征、利用价值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经调查后发现,贵州有毒维管植物有523种,隶属于113科336属,其中优势科为豆科(Fabaceae)、菊科(Asteraceae)、夹竹桃科(Apocyn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天南星科(Araceae),优势属为杜鹃属(Rhododendron)、大戟属(Euphorbia)、茄属(Solanum)、天南星属(Arisaema)。生活型以草本植物最多,占48.56%,灌木次之。在黔南和黔西南有毒物种分布较丰富;有毒部位以全株有毒为主,占42.48%;毒性成分以苷类为主,占43.40%;以消化系统急性中毒症状为主,占65.97%。药用植物以全株药用为主,占41.49%;功能主治用于骨伤科最多,占42.26%。利用价值有45种可食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我院中药处方中有毒药物的用药情况,促进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4月~2015年5月我院有毒中药处方2420张,对有毒中药用量和有毒中药超量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毒中药使用处方中,有毒、小毒中药19种,均存在超规定用药情况;而使用有毒中药处方的临床科室中,以内科最多,占60.33%;以法半夏的使用量最大,占全部有毒、小毒中药使用量的35.62%。结论有毒中药的使用比较普遍,应严格控制其使用剂量,科学合理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8.
据报道,霉菌菌体蛋白质的分解产物是有毒氮化物,脂肪酸的分解产物是类似溶血卵磷脂样的有毒物质。水牛吃了此类有毒物质容易中毒,黄牛次之。我地去年春季雨水较多,春花作物的霉菌病害较重,据不完全统计,有18头水牛和2头黄牛,发生牛疑似霉菌中毒病,死亡4头。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中越边境地区有毒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越边境地区有毒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列出了主要的有毒植物的名单及其有毒部位、学名、中文名、科名、习性和毒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有毒植物资源进行了总体评价。此外,还提出了因地制宜开发利用该地区丰富的有毒植物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阿碧 《生命世界》2006,(12):76-77
澳大利亚“鳄鱼先生”史帝夫·厄文被毒鱼刺死,使得毒鱼招来了很多人的憎恨。据称,在澳大利亚,有很多刺鳐被人杀死后抛弃在海岸上。而据最新研究,鱼类已经超过蛇类成为世界上有毒品种最多的一个动物门类,事实上,有毒鱼类的数目甚至要超过包括毒蛇在内的其他有毒脊椎动物的总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