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希  高强  梁鹏  何慧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10):3910-3922
微生物学属于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是生物、食品科学、临床医学等大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综合性强、知识涉及面广,所以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效果。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在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因此,我们采用“趣味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并针对连续3个不同年级的相同专业班级做出教学改革,通过学生期末闭卷成绩、过程考核(签到率、课堂参与度、注意力集中程度等)成绩与学生反馈评语对教学成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趣味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的班级学生期末闭卷成绩中不及格率低于未改革的班级,“良好”与“优秀”学生比例均高于未改革的班级,过程考核成绩远高于未改革的班级,说明“趣味教学法”教学改革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认为,在大学微生物学课堂上,教师可在教学设计中适当引入趣味教学内容并适时展开,有助于改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生本教育"理论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个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体系。目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生本教育"的理念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将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来探讨"生本教育"理论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生物化学》课程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各相关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庞大的知识体系和不断更新的技术方法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新生代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主体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的学习能力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网络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环境下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大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过程适应学生能力、学生适应教学内容的双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生物化学》课程特点和新生代大学生个性特征方面着手,探讨现有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诸多矛盾,并以教材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点,以学生个性培养和教师能力提升为目标,探索新生代大学生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为《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其关键在于体现现代化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精品课程建设,探讨神经病学的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研室的常规管理,努力提高神经病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2001年,教育部办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深刻的影响着我国高中生物的教与学的方式,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一直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的应用于探究式教学成为当前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三方面的分析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研究的成果,有其作为支撑和指导,才能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改革,发挥课程教学育人职能,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介绍了基于学生发展理论,在"微生物发酵实验"教学中应用学习伙伴模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和个性成长。寓学生发展于实践类课程教学中,为学生发展理论用于实践教学提供了一个案例,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语码转换在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传统的双语教学,探索高校新型的双语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语码转换是指在一个语段或语篇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现象.为了保证双语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在微生物学授课过程中应用语码转换的方式进行渗透式双语授课,适时适量地向学生渗透专业英语语汇、语句、语段或语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英语表达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9.
朱本伟  倪芳  熊强  姚忠  孙芸 《生物工程学报》2021,37(7):2571-2580
生物反应工程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在生物工程等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处于桥梁和纽带地位,对新型应用型工科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课程中公式等抽象理论知识过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十分低下。因此,为了适应新工科教育背景下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创新能力,教学团队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开展微课教学、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利用科研平台等多元化方式,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尝试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并就此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能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岑庆雅 《生物学杂志》2001,18(2):39-39,35
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 ,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开展教学研究项目“植物学考试方法改革的研究”中 ,将单一的闭卷考试方法改为多种形式的、注重能力考核的考试方法 ,以促使学生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 植物学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路和设计高师《植物学》课程的传统考试方法基本是采用书面闭卷考的单一形式进行 ,这种传统的书面闭卷考试方法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还导致学生忽视自己多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为了在植物学教学中全…  相似文献   

11.
不断发展与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路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混合式教学改革理念应运而生。同时,大量实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也为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对混合式教学相关理论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微信功能的充分挖掘,设计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生物资源学导论》课程中开展了基于该模式的教学实践。结果证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绩效。此外,我们还对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总结,为今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新课程改革提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这一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是尤为重要的,信息技术凭借其传递的高速度、交互的高强度、信息的高密度、反馈的高效率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因此,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我们每一名教师必将面对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但由于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生物大分子之间的作用关系错综复杂,使得该课程内容庞杂抽象、较难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十分枯燥,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不高。生物科学教研室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评价,科学地分析出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使用信息化引导、双语引导、模块引导及互动引导等方式对分子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显示,此次教学改革提高了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为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出现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和热点。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相似文献   

15.
赵萌萌  薛林贵 《微生物学通报》2021,48(11):4432-4443
为更好地响应教育部“金课建设”的号召,我们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将全面落实培养学生能力素质作为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线上:(1)依托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课程教学相关的全部资源。主要有课程基本资源、辅助资源和拓展资源,供学生课外自学;章节教学设计,包括自学提纲、名师慕课、教学互动和作业练习等,供学生课前自学、课内互动和课后复习;阶段性调查问卷和意见建议,供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师教学反思。(2)依托“学习通”手机APP实现教师和学生课内外实时互动交流,包括任务布置、学习检测、答疑质疑、教学互动、课程反馈等。线下:主要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根据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和教学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分类教学,采用多种教学互动方法,巩固自学效果、加强重点、解析难点,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改革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效果都非常认可,认为教学改革的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手段优化,能够启发思维、激发兴趣,能够有效提高课堂参与度,提升主观能动性,使自身能力素质得到综合提升。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创新型教学改革方案不断推出。借助信息技术,创新式的翻转课堂也越来越受关注。文中围绕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融合信息化手段,为教学发展提供新思路。微课作为创新翻转课堂的一种重要形式,短小精悍、趣味性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设计与制作微课将成为高校教师必备的技能。文中基于对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比赛参赛作品的分析,从微课的主要特点、主题导入方式、呈现方式、教学设计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微课在生命科学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一线高校教师了解和设计微课提供参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信息技术和生物科学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一个审美的时代。长期以来,中学教育只重视智育,而忽视了人格的系统培养。科学教育中的美育对人格发展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它在创新教育,在促进人格的完善方面的巨大意义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为了更好的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的升华,结合本人所学的专业理论和教学实际,就生物教学中美育渗透这一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以期对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际和美术特长生的生物学习兴趣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本次教学改革将OBE理念运用到《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从优化教学内容、引入典型案例、实现在线学习、引入学科前沿等多个方面设计实施课程改革。上述改革措施的实施有效解决了该课程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专业英语素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19.
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遗传学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信息技术对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学习活动、教育模式、教学目标都带来变革 ,我们对当前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遗传学的教学进行改革探索 ,使之适应目前信息社会教育的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3个方面介绍我们的改革内容 ,供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20.
龚淑芬  陈大勇  贾莉 《微生物学通报》2023,50(11):5203-5218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但由于环境微生物学概念抽象、内容繁冗,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难以理解和应用生物氧化过程、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等内容,教学效果较差。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感受,基于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对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实践结果表明改革后的课程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具有了自学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这3个方面取得了成效,并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感受以及信息技术均得到提升和改进,加强了课程创新实践,提升了环境工程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