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们在那丹哈达岭灰岩中首次找到(竹蜓)类,并在泥质板岩硅质板岩找到了放射虫化石,为地层划分对比提供确切证据.根据(竹蜓)类,已分别归入中石炭统、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早二叠世(竹蜓)类将另文发表.中石炭世含(竹蜓)地层称二联桥组(C_2e),可分三个岩段.下部为火山碎屑岩段,主要岩性为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砾岩、粉砂质板岩、粉砂岩及硅质岩,常含放射虫化石,厚1,789米;中部为板岩段,主要岩性为粉砂质板岩夹生物结晶  相似文献   

2.
湘东南早二叠世栖霞期早期的Schwagerina cushmani䗴类群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一前言根据古生物和地层发育的特征,湖南二叠纪地层的分区大致以"雪峰古陆"为界,分为湘西北区和湘东南两个区(周祖仁,1979,图1).湘东南下二叠统栖霞组的(竹蜓)类自下而上可以分为四个带,即Schwagerina cushmani带、Staffella vulgaris(sp. nov.)带、Misellina claudiae 带和 Parafusulina multiseptata 带.本文所讨论和描述的即介乎上石炭统船山组 Pseudoschwagerina 带与下二叠统栖霞组 Staffella vulgaris 带之间的 Schwagerina cushmani 带的(竹蜓)类动物群.湘东南的这一(竹蜓)类动物群所包含的(竹蜓)类与陈旭(1934)列入"臭灰岩"底部的大部分(竹蜓)化石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广西隆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发育,岩相稳定,岩层连续,(竹蜓)类化石极其丰富,是研究我国南方石炭-二叠系界线理想的地区之一。董文兰、龙家荣(1977),黄志勋(1979),夏国英等(1986)先后在这一地区做过工作。1982年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石炭-二叠系界线工作小组对该地区进行了重点研究,在隆林县卜糯乡常么村附近测制了1条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地层剖面。本文研究的(竹蜓)类化石就是这次采获许多门类化石中的一部分。野外工作中得到吴望始教授等的帮助,成文过程中又受到张遴信教授的指点,蒋汉培磨制薄片,陈毅勇摄影,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4.
周建平 《古生物学报》1991,30(3):396-405
一、前言广西隆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发育,岩相稳定,岩层连续,(竹蜓)类化石极其丰富,是研究我国南方石炭-二叠系界线理想的地区之一。董文兰、龙家荣(1977),黄志勋(1979),夏国英等(1986)先后在这一地区做过工作。1982年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石炭-二叠系界线工作小组对该地区进行了重点研究,在隆林县卜糯乡常么村附近测制了1条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地层剖面。本文研究的(竹蜓)类化石就是这次采获许多门类化石中的一部分。野外工作中得到吴望始教授等的帮助,成文过程中又受到张遴信教授的指点,蒋汉培磨制薄片,陈毅勇摄影,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5.
贵州西部晚二叠世的䗴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芮琳 《古生物学报》1979,(3):271-297
本文系统描述了贵州西部晚二叠世的(竹蜓)类6属、51种、一亚种和一未定种,其中24新种;建立了两个带和两亚带,自下而上为:1.Codonofusiella 带,2.Palaeofusulina 带,后者包括(1)P.minima-Nankinella guizhouensis 和(2)Palaeofusulina sinensis 两亚带。对Codonofusiella 带的涵意作了进一步阐述,讨论了Palaeofusulina 作为二叠系和三叠系分界标志的重要意义。并扼要介绍了国外晚二叠世含(竹蜓)地层和贵州西部晚二叠世的(竹蜓)类化石带的对比。  相似文献   

6.
宁夏的含(竹蜓)地层出露较好,剖面和柱状剖面有7处.含(竹蜓)地层自下而上为:下石炭统臭牛沟组、中卫组,上石炭统羊虎沟组,上石炭—下二叠统太原组.(竹蜓)动物群有15属68种及亚种,其中1新种.可建立(竹蜓)化石带 Eostaffella-Mediocris 带 (C_1), Profusulinella 带 (C_2~1) 及 Sphaeroschwagertna 带 (P_1~1),并与甘肃靖远及华北地台其它地区的(竹蜓)化石带对比.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白乃庙Parafusulina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内蒙古白乃庙附近下二叠统碎屑岩系所夹石灰岩中的Parafusulina(竹蜓)类动物群7属23种,其中Parafusulina 11种,Pseudofusulina 6种,Laxifusulina 1种,Schwagerina 1种,Neimonggolina 1种和Minojapanella 1种。论文着重分析和讨论了这些属种的地质、地理分布;对其中1新种Pseudofusulina bainaimiaoensis sp.nov.作了详细描述;论证了白乃庙含(竹蜓)灰岩大致可与河北康保三面井组上部的Parafusulina(竹蜓)类动物群及内蒙古毛里喷洪地区呼格特组的(竹蜓)类动物群对比,时代属早二叠世栖霞晚期。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笔者在《湘东南早二叠世栖霞期早期Schwagerina cushmani(竹蜓)类群》一文中,对湘东南栖霞期的(竹蜓)类的分带和对比作了概略的叙述,并对最下面的一个(竹蜓)类化石带着重进行了研究(周祖仁,1982)。本文是继上述一文之后,对区内栖霞期中、晚期的Staffella vulgaris(sp. nov.)带,Misellina claudiae 带和 Parafusulina multise-ptata 带,作一讨论并对主要的(竹蜓)类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9.
福建龙岩经洋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地层及䗴类分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前言福建西部龙岩、沙县、宁化及顺昌等地上石炭统及下二叠统出露很好,均为连续的海相碳酸盐沉积,富含(竹蜓)、非(竹蜓)有孔虫、珊瑚、介形类、海百合茎及钙藻,尚有牙形刺和菊石等。其中(竹蜓)类动物群尤为丰富,对石炭、二叠系的划分对比以及石炭-二叠系界线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七、八十年代,福州大学地矿系地层古生物实习队在上述地区测制了10多条石炭。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福建西部龙岩、沙县、宁化及顺昌等地上石炭统及下二叠统出露很好,均为连续的海相碳酸盐沉积,富含(竹蜓)、非(竹蜓)有孔虫、珊瑚、介形类、海百合茎及钙藻,尚有牙形刺和菊石等。其中(竹蜓)类动物群尤为丰富,对石炭、二叠系的划分对比以及石炭-二叠系界线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七、八十年代,福州大学地矿系地层古生物实习队在上述地区测制了10多条石炭、二叠纪  相似文献   

11.
吉林中部早二叠世珊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中部地区早二叠世地层分布广泛,以桦甸、永吉及长春附近出露较好,自下而上分三个组,即寿山沟组、大河深组和范家屯组。虽然本区因受岩浆活动和构造影响,层序多不连续,但有些地段含丰富的化石,如珊瑚、(竹蜓)、腕足类以及植物等,对于划分和对比本区的下二叠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对本区早二叠世珊瑚,以往没有进行过研究和描述。近几年来,随着区测工作的开展,对于本区二叠纪地层和古生物方面的材料,有不  相似文献   

12.
湘中地区晚石炭世四射珊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前言湘中地区晚石炭世地层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岩性单一,主要含(竹蜓)类和珊瑚化石。1932年,田奇、王晓青在湖南湘乡命名为壶天灰岩,1962年,杨敬之在总结中国石炭系时改称为壶天群。下部为白色或灰白色灰岩和白云质灰岩,次生角砾构造发育,化石稀少,产Fusulina及Fusulinella等(竹蜓)类化石,属原中石炭统,称黄龙组。上部为灰色或深灰色厚层状灰岩,含Triticites及Pseudoschwagerina等(竹蜓)类及珊瑚  相似文献   

13.
本文共描述安徽省石炭纪-早二叠世的(竹蜓)类24个新种及1个新亚种,分别归入2超科, 5科,5亚科,12属。这些材料是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近年来在区测普查工作中,测制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山东兖州煤田太原组[竹蜓]类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竹蜓]类化石12属103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竹蜓]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一个[竹蜓]带三个亚带:Schwagerina带:3)Triticites parvus-Quasi fusulina longissima亚带,2)Schwagerina gregaria-Boultonia willsi亚带,1)Quasi fusulina pseudocayeuxi-Rugoso fusulina valida亚带。通过与邻区及华北部分地区对比,本区太原组[竹蜓]类动物群的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本区石炭-二叠系界线应置于太原组第十一层灰岩之底。  相似文献   

15.
贵州郎岱打铁关“茅口石灰岩”中(竹蜓)类化石的再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贵州郎岱打铁关是茅口石灰岩的命名地点,该处海相下二叠统发育完好,层序清晰,(竹蜓)类化石十分丰富。1927年乐森(王寻)在茅口河两岸进行地质调查时,曾在打铁关“新希瓦格(竹蜓)层”中零星地采集了一些(竹蜓)类标本,经徐光熙鉴定,名单于1929年发表在《贵州西部  相似文献   

16.
湖南嘉禾晚石炭世及早二叠世早期的䗴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记述了湖南嘉禾袁家附近一个上石炭统船山组及下二叠统栖霞组剖面,系统研究了该剖面的(竹蜓)类共14属44种。其中船山组的(竹蜓)类自下而上分为两个(竹蜓)带:Triticites 带,Pseudo-schwagerina 带;栖霞组包括三个筵带:Misellina claudiae 带,Sphaerulina hunanica 带及Parafusulina undulata-Schwagerina chihsiaensis 带。另外描述了船山组中的9个新种。  相似文献   

17.
福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的四射珊瑚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西部龙岩、宁化、顺昌等地广泛出露的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早期海相碳酸盐地层,富含珊瑚、(竹蜓)类等化石,其中四射珊瑚动物群迄今无专文报道。1984至1986年,笔者曾先后数次前往龙岩经洋和宁化湖村等地,详细测制了6条中甲阶及马平阶剖面,系统采集了大量四射珊瑚和(竹蜓)类等化石。经鉴定,四射珊瑚共有38属83种(或亚种),其中2新属10新种。根据它们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笔者建立了3个组合,自下而上依序为:1).Nephelophyllum组合,2).Anfractophyllum-Kepingophyllum组合,3).Wentzellophyllum volzi组合。  相似文献   

18.
这篇短文是报导河北省北部康保三面井附近发现早二迭世栖霞期(竹蜒)类的事实。标本是河北省地质局李裕民及鞠紫云等同志在1958—1959年间采集的。鞠紫云称这个含(竹蜒)地层为三面井组。这个组在康保三面井附近大致可以分为三部,自上而下为:3.灰绿色及灰黄色细粒砂岩,含植物化石。约100米2.深灰色石灰岩,富含(竹蜒)类、珊瑚类及海百合茎等。约30米1.灰黄色细粒砂岩,未发现化石。约16米  相似文献   

19.
新疆阿尔格山早二叠世的䗴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尔格山位于新疆、西藏及青海三省交界处,属昆仑山系。阿尔格山交通不便,人迹稀少,地质研究程度很低。本文研究的(竹蜓)化石材料是新疆地质局区调大队三分队同志在1980年和1981年采集的,产化石的地层主要出露于新疆若羌县喀沙克力克河一带(插图1),走向大致为北西西-南东东,岩性是大理岩、长石砂岩、粉砂岩、砾岩、泥岩及生物碎屑灰岩,厚度巨大,可达2219—11815米。(竹蜓)化石产于生物碎屑灰岩中,根据初步研究,喀沙克力克河一带含  相似文献   

20.
有关晚石炭世与早二叠世地层界线及早二叠世早期(竹蜓)类动物群的性质问题,近几年已成为我国南方石炭一二叠系生物地层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有关Schwagerina cushmani动物群的报道日渐增加,除苏、浙、皖、赣、粤、桂、湘、黔等地已有这一动物群报道外,本文再一次增加福建的材料,并就这一动物群的组合性质及其生物地层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