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活性氧簇是细胞有氧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化学基团。线粒体是活性氧簇的主要生成位点。一般观点认为,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活性氧簇发挥神经细胞损伤作用。活性氧簇不仅直接参与神经细胞氧化损伤过程,也可通过外源性途径和内源性途径,引起神经细胞凋亡。然而,除神经细胞损伤作用外,活性氧簇也可发挥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活性氧簇可激活低氧诱导因子、核转录因子κB、PI3K/Akt通路和MAPK通路等,参与神经细胞存活机制,减轻神经细胞损伤。本文对活性氧簇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双重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梓醇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后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传统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缺血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MCAO组、对照组(vehicle组)及梓醇处理组(catalpol组),缺血再灌注48 h后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学评分和脑梗死容积.分别于术前、术后6h、24 h、48 h取大鼠脑组织样本,检测匀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的变化情况.结果:与vehicle组和MCAO组相比,catalpol处理组神经功能学评分降低(P<0.05);其梗死容积较小(P<0.05).组织匀浆结果显示catalpol处理组脑匀浆中GSH-PX活力升高,MDA含量下降(P<0.05).结论:梓醇可能通过降低脑内自由基水平、控制脂质过氧化程度,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脑损伤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orexin-A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成年雄性大鼠6只,观察MCAO前和MCAO后2 h、24h的生理学参数,界定后续指标参考时间。另取20只大鼠随机分为MCAO组、vehicle组、orexin-A 50μg/kg组和orexin-A 100μg/kg组(n=5),于缺血再灌注24 h后评估大鼠神经功能学评分和脑梗死容积。再取60只大鼠同样分成4组,(各组n=15),每组在术前、手术后6 h、24 h(各时间点n=5)取脑组织匀浆离心,检测上清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1)大鼠MCAO术前、术后2 h、24 h生理参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脑保护参考指标在MCAO后24 h内不受影响。(2)与MCAO组、vehicle组相比,orexin-A 50和100μg/kg降低神经功能评分(P0.05)且梗死容积缩小(P0.05);术前、术后6 h和术后24 h,脑匀浆中GSH-PX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Orexin-A可能通过降低脑内自由基水平,控制脂质过氧化物酶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铁死亡是新近发现的以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为主要特征的细胞可调节性死亡方式之一。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及肿瘤都涉及铁死亡,然而其发生发展机制尚未被完全揭示。从调节铁死亡为治疗靶点的思路出发,以不同疾病动物/细胞模型为基础的铁死亡机制研究和作用于不同环节的各种铁死亡抑制剂或诱导剂在疾病中的作用研究正不断深入展开。本文从铁死亡的发现及主要特征、机制研究进展、标志性蛋白或基因以及铁死亡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这几方面进行综述,试图梳理铁死亡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铁死亡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脑是人体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脑缺氧后会导致局部脑组织受损,当缺血脑组织恢复血流供应后,其损伤反而加重,即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 H2S)是一种气体信号分子,同时也是新型的内源性神经调节物。不同浓度的H2S对神经元的作用有所不同。低浓度的H2S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减轻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调节细胞自噬等多种途径,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为临床诊治相关疾病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H2S对损伤脑组织保护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TSG)抑制NADPH氧化酶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00只实验小鼠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TSG低剂量组(3 mg/kg),TSG中剂量组(6 mg/kg),TSG高剂量组(12 mg/kg),每组20只。通过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成小鼠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处死小鼠。采用HE染色法对小鼠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测,采用DHE染色法和ESR波谱仪检测脑组织中活性氧(ROS)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NOX4和cleaved caspase-3/9蛋白的表达。结果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皮层脑组织出现严重的病理性损伤,其ROS水平显著升高,脑组织中NOX4蛋白表达显著上调,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9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TSG可以显著减轻小鼠缺血再灌注脑组织的病理性损伤,抑制ROS的产生,显著下调氧化应激蛋白NOX4的表达,并显著抑制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9蛋白的表达。结论 TSG可通过抑制脑组织氧化应激蛋白NOX4的表达,减少活性氧的生成,并抑制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9过度表达,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30min再灌注24h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Epo组及阳性对照组(尼莫地平),观察缺血/再灌注后血清一氧化氮(NO)和脑组织匀浆中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结果:Epo组血清NO和脑组织匀浆中MDA含量显著下降,SOD活性显著升高,脑组织含水量显著下降,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Epo能减轻脑组织的含水量,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熊果苷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细胞的影响,为中药熊果苷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昆明种小鼠40只,随机分成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药物预防组和药物治疗组。根据缺血时脑损伤原理制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TTC染色、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检测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药物预防组和药物治疗组分别TTC染色缺血区域都不如模型组坏死明显,HE染色显示细胞损伤程度减轻,SOD、GSH—Px活性提高有显著性差异,MDA含量减少(均P〈0.05)。结论:药物熊果苷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有效地预防和保护脑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9.
尹婉约  何治 《生命科学》2024,(2):266-274
高迁移率族蛋白1 (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HMGB1)是一种含有215个氨基酸残基的核蛋白,几乎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参与调节染色体结构、基因转录、DNA复制和修复等多项生理过程,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HMGB1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细胞凋亡、自噬和炎症反应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从而诱导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CIR)损伤。此外,目前发现存在多种物质能靶向抑制HMGB1的表达,进而发挥抗炎、抗细胞凋亡和抗氧化损伤等作用,但具体作用机制仍需更加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挖掘和探索HMGB1在CIR损伤中的具体作用及其相关抑制剂将为CIR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潜在候选策略和思路。因此,本文就HMGB1在CIR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丹参单用与丹参冰片合用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CI/R)损伤的影响。方法:结扎颈总动脉缺血2 h再灌注48 h复制CI/R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组以及丹参-冰片组,每组8只。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蓝(TTC)染法测定脑梗死面积,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心肌病理学形态变化,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以及细胞核Nrf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丹参单用与丹参-冰片组神经功能学评分均明显降低,脑梗死面积缩小,脑组织的病理损伤改善,MDA的含量显著降低,SOD的含量以及细胞核Nrf2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且丹参-冰片组效果优于丹参组(P0.05)。结论:丹参单用与丹参冰片合用均能发挥脑保护作用,且丹参冰片配伍发挥脑保护作用明显优于丹参单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1.
12.
一氧化氮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O)对相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高频弱电流刺激法建立离体心肌相对缺血再灌注模型,设非缺血组和相对缺血组,相对缺血组包括对照、L-精氨酸(L-ARG)、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三组。测定缺血前和再灌注时心功能变化、NO含量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1)活性。结果:L-ARG可明显促进再灌注期间NO合成,抑制D-1活性升高。再灌注40min时,L-ARG组心肌功能恢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L-NAME组(P<0.05),L-NAME使心肌NO含量降低(P<0.05),LD-1活性升高(P<0.05),心功能恢复程度最低。结论:NO可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的细胞损伤,促进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Claudin-5为一种跨膜蛋白,是脑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重要黏附分子,参与血脑屏障的组成并调节其通透性和紧密性,参与介导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该文综述了Claudin-5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脑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肢端远程缺血预处理(limb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对小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6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对照组和LRPC预处理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结扎;对照组分离颈总动脉后结扎双侧颈总动脉,20 min后松线;LRPC组首先暴露双侧股动脉,然后结扎1 min,松开5 min,进行3个循环,最后结扎颈总动脉20min后松线.观察和比较各组小鼠海马神经元形态,MPO及炎性因子IL-1β、TNF-α和IL-10含量的变化.结果:再灌注24 h后,LRPC可明显抑制神经元形态的改变(P<0.05),减少MPO、IL-1β和TNF-α含量,而增加抗炎因子IL-10的含量.结论:LRPC可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其降低海马组织TNF-o,IL-1β的含量,增加IL-10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刺激室旁核及加压素对大鼠胃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Zhang JF  Zhang YM  Yan CD  Zhou XP  Qi YJ 《生理学报》2002,54(2):133-138
采用夹闭大鼠腹腔动脉30min,松开动脉夹血流复灌1h的胃缺血-再灌注损伤(gastr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GI-RI)模型,观察了电或化学刺激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及外源性加压素(arginine-va-sopression,AVP)对GI-RI的影响,并对PVN的调控通路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电或化学刺激PVN后,GI-RI显著减轻;损毁双侧孤束核(nucleus tractus solitarius,NTS)或一侧NTS内注射AVP-V1受体阻断剂,均能取消电刺激PVN对GI-RI的效应;去除脑垂体后不影响PVN的作用;切断膈下迷走神经或切除腹腔交感神经节,则能加强电刺激PVN对GI-RI的影响;PVN内注射不同剂量的AVP同样能减轻大鼠GI-RI损伤。结果提示:PVN及AVP对大鼠GI-RI具有保护作用;PVN的这种作用可能是因电或化学刺激后,激活了其中的加压素能神经元,经其下行投射纤维释放AVP作用于NTS神经元的VAP-V1受体,并通过迷走和交感神经介导,从而影响GI-RI;而似与PVN-垂体通路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rt-PA溶栓为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脑血流再通后挽救濒临死亡的神经细胞同时,也可能发生更为严重而持久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本研究探讨联合应用局部亚低温(32-35℃)及硫酸镁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及再通模型,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常温组、亚低温组、硫酸镁组、亚低温+硫酸镁组,每组10例,采用Longa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干湿重法、TUNEL技术,检测和比较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及凋亡细胞数。结果:与常温组相比,亚低温组与亚低温+硫酸镁组的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凋亡细胞数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与亚低温组相比,亚低温+硫酸镁组局灶脑缺血大鼠的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凋亡细胞数均显著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应用亚低温相比,局部亚低温与硫酸镁联合应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可发挥更有效的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凋亡及减轻脑水肿有关。二者联用可能为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一种减轻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有效脑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脑缺血病灶中,中心区神经元坏死为主,周围以缺血半暗带凋亡为主,抑制半暗带细胞的凋亡,可以减少细胞的死亡和脑梗死的面积,因此改善半暗带是治疗脑卒中的关键环节.目前发现MAPK分布于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MEK/ERK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生长、发育、细胞抗凋亡等过程,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有MEK/ERK信号通路的参与,MEK/ERK通路通过影响Bcl-2家族成员的活化和表达调控内源性凋亡途径,ERK通过对细胞周期的调控,抑制胶质细胞大量活化和过度增殖,减少了有害因子并改善局部微循环,从而减少神经元的凋亡.可能为脑血管的防治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本文就MEK/ERK信号通路的结构特点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线粒体分裂蛋白抑制剂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在线粒体凋亡途径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8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三组(n=16):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mdivi-1预处理组(mdivi-1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2小时,再灌注24小时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元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Cyt C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Cyt C mRNA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神经细胞凋亡率与CytC蛋白以及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应用mdivi-1预处理后细胞凋亡率与CytC蛋白以及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线粒体分裂蛋白抑制剂可以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阻断线粒体-细胞色素C途径来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探讨三七皂苷Rg1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部位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BDNF)阳性蛋白的含量和阳性神经元数目是否具有上调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三七皂苷Rg1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脑缺血的神经缺失症状,并能上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海马部位的BDNF阳性蛋白的含量和阳性神经元数量(P<0.05);与阳性对照组(尼莫地平1 mg/kg)相比,用药7 d时,Rg1中剂量组(100 mg/kg)在改善脑缺血的神经缺失症状以及上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海马部位的BDNF阳性蛋白的含量和阳性神经元数量方面,作用上强于尼莫地平(P<0.05)。三七皂苷Rg1能上调BDNF阳性蛋白的表达,通过BDNF对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损伤所起的保护作用,从而发挥其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这可能是三七皂苷Rg1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