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刺参粉和江汉粉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剌参粉和江汉粉具有独特的萌发器和结构.依据结构形态,联系其出现的环境,分析了它们的结构和结构功能.从化石花粉与现生亲缘属花粉的差异,它们在上白垩统中出现的先后和形态结构的异、似情况,探讨了剌参粉的演化.概略地推测了刺参粉植物可能是从风媒植物到典型虫媒植物;由灌木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从生长于低山、丘陵到高山.描述了5新种.  相似文献   

2.
周山富 《古生物学报》1992,31(5):585-594
剌参粉和江汉粉具有独特的萌发器和结构.依据结构形态,联系其出现的环境,分析了它们的结构和结构功能.从化石花粉与现生亲缘属花粉的差异,它们在上白垩统中出现的先后和形态结构的异、似情况,探讨了剌参粉的演化.概略地推测了刺参粉植物可能是从风媒植物到典型虫媒植物;由灌木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从生长于低山、丘陵到高山.描述了5新种.  相似文献   

3.
柄腹细蜂科(Heloridae)是现存的一个种类不多的小科。中生代的种类更为稀少,主要发现于我国辽宁的中侏罗统,苏联卡拉套()上侏罗统,外贝加尔()下白垩统,马加丹盆地()上白垩统和蒙古西部的下白垩统。 本文记述了这个科两新属两新种。标本采自山东莱阳南李格庄村上侏罗统莱阳组,现保存于山东省博物馆。  相似文献   

4.
朝鲜安州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朝鲜安州盆地下白垩统龙盘组孢子花粉34 属59 种(包括2 新种),并根据孢粉组合讨论了地质时代和古气候特征。龙盘组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蕨类植物孢子次之,出现少许原始被子植物花粉。松柏纲花粉在组合中占绝对优势;海金沙科和莎草蕨科孢子则在蕨类中占优势。根据孢粉组合,龙盘组的时代应属早白垩世巴列姆期至阿普第期;安州盆地当时气候温暖偏干,属亚热带半干旱型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乌兰盖盆地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孢粉组合自上而下划分为两个组合:下部组合以Cyathidites-Cica-tricosisporites-Podocarpid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Valanginian-Hauterivian);上部组合以Cicatricosisporites-Appendicisporites-Pinuspollenites为代表,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巴雷姆期(Hauterivian-Barremian)。在区域上可以与辽宁西部地区下白垩统九佛堂组、沙海组,内蒙古二连盆地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海拉尔盆地和大兴安岭地区的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孢粉组合对比。  相似文献   

6.
报道北羌塘盆地笙根地区前人划分的上侏罗统索瓦组的上部发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早白垩世的Dicheiropollis花粉。表明在该地区索瓦组上部是以前未能识别的下白垩统。根据该套地层中Dicheiropollis花粉的出现及孢粉组合中大量出现的Cyathidites和Classopollis,以及较为丰富的Gonyaulacysta jurassica与多类型沟鞭藻化石组合特征,确定索瓦组上部时代归属为早白垩世早期。这不仅为北羌塘盆地笙根地区早白垩世海相地层的存在提供了依据,而且为进一步分析和完善北羌塘中生代盆地演化史提供了有意义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甘肃花海盆地早白垩世的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研究了首次发现于甘肃花海盆地截大板沟下白垩统下沟组的介形类化石。根据它们的组合面貌及其在国内外分布的主要层位,认为原划归为上侏罗统,并含有丰富介形类和轮藻化石的这套地层应属下白垩统下统下沟组,其时代为早白垩世Brremian期。  相似文献   

8.
金花茶组(Sect.Chrysantha)植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但其分类存在争议.为探讨金花茶组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学意义,该研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10种金花茶的花粉形状、外壁纹饰以及穿孔特征,统计了极轴长、赤道轴长和萌发沟长,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0种供试金花茶植物花粉为中粒花粉,大部分花粉形状呈近球...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南部下白垩统丘城组介形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一前言河北省南部的下白垩统,除太行山东麓临城一带曾有下白垩统"临城层"的报道(蔡乾忠,1959)外,在平原地区尚无报道.1977年在南部丘县—临西一带的井下首次发现白垩纪地层.这组地层的发现,为该区地质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新的勘探目的层.这组地层已被命名为"丘城组".文中所用的所有化石材料,均采自河北省丘县下白垩统丘城组.本文在编写过程中,曾得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叶春辉和勾韵娴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队夏雪生为本文洗印照片,笔者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0.
新疆塔里木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新疆塔里木盆地下白垩统卡普沙良群孢子花粉55属108种包括6新种,建立了本区早白垩世孢粉组合序列,并根据孢粉组合讨论了地质时代和古气候特征,亚格列木组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松柏类为主,缺乏被子植物花粉,其时代相当于贝利亚斯期至凡兰吟期;舒善河组孢粉组合仍以裸子植物为主,但出现原始被子植物花粉,时代应属豪特里维斯至巴列姆期;巴西盖组孢粉组合的海金沙科孢子和被子植物花粉都有显著增加,时代应属阿普第期至阿尔必期,本区早白垩世古气候应属亚热带干燥或半干燥型,但在巴列姆期至阿尔必期相对潮湿。  相似文献   

1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变豆菜属15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变豆菜属15种植物的花粉大小为(28.51~54.29) μm~(12.23~28.98) μm,极轴与赤道轴比值(Polar axis/Equatorial axis)为1.48~2.46,具三孔沟。花粉粒赤道面观有近矩形、赤道收缩形、长椭圆形等类型,其中近矩形和赤道收缩形占多数;极面观为圆形或三角圆形。在扫描电镜下,其外壁表面纹饰为网状。我们研究结果支持在伞形科变豆菜亚科中,变豆菜属植物的花粉具有中等进化、比较进化的形态特征,花粉形态可为个别物种的分类处理提供孢粉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黎文本 《古生物学报》2001,40(2):153-176
松辽盆地发育我国最好的白垩纪地层,岩石地层系统早已确立,但年代地层系统仍存不少争议。泉头组时代的确定是解决盆地内上,下白垩统界线的关键。泉头组上部孢粉化石丰富,孢粉组合以频繁出现Quanto nenpollenites crassatus,及Schizaeoisporites,Asterisporites,Foraminisporis,Cibotiidites等属孢子,Quantonenpollenites tarimensis及被子植物花粉Cranwellia,Scollardia,Lythraties,Xinjiangpollis等少量出现为主要特征,与塔里木盆地库克拜组上段的孢粉组合可以比较,时代应为土仑期,泉头组为一套连续沉积,与其下的登楼库组(阿尔必期)为平行不整合关系,泉头组下部的孢粉组合中被子植物花粉的分异度尚低,但已有相当含量(最高达30.3%),可与塔里木盆地库克拜组中,下段的孢粉组合比较,时代为赛诺曼期,孢粉化石的研究表明,松辽盆地上,下白垩统的界线应在泉头组的底界,即泉头组与登楼库组之间,而不是在泉头组的顶界,文内描述1新种:Interulobites radialimbosus sp.nov.,5新组合:Neoraistrickia rareuverrucosa(Chlonova)comb.nov.,Asterisporites montanensis(Tschudy)comb.nov.,Cranwellia striatella(Mtschedllishvili)comb.nov.,Quantonenpollenites causea(Stover)comb.nov.,Quantonenpollenistes tarimensis(Zhoang et Zhan)comb.nov,并修订了Yichangsporites和Quantonpollenites属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新疆塔里木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记述了新疆塔里木盆地下白垩统卡普沙良群孢子花粉55属108种包括6新种,建立了本区早白垩世孢粉组合序列,并根据孢粉组合讨论了地质时代和古气候特征,亚格列木组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松柏类为主,缺乏被子植物花粉,其时代相当于贝利亚斯期至凡兰吟期;舒善河组孢粉组合仍以裸子植物为主,但出现原始被子植物花粉,时代应属豪特里维斯至巴列姆期;巴西盖组孢粉组合的海金沙科孢子和被子植物花粉都有显著增加,时代应属阿普第期至阿尔必期,本区早白垩世古气候应属亚热带干燥或半干燥型,但在巴列姆期至阿尔必期相对潮湿。  相似文献   

14.
甘肃花海盆地截大板沟早白垩世轮藻化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详细研究了首次发现于甘肃花海盆地截大板沟下白垩统下沟组的轮藻化石,建立了Aclistochara huihuibaoensis-Peckisphera paragranulifera组合,重新厘定了中生代地层层序。根据轮藻化石的组合面貌及其在国内外分布的主要层位,认为原划归为中-上侏罗统,并含有丰富轮藻化石的这套地层应属下白垩统下沟组,其时代为早白垩世Barremian期。  相似文献   

15.
韩荣兰  张奠湘  郝刚 《广西植物》2003,23(4):318-320,306
首次系统地报道中国槲寄生属10种植物花粉形态。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国产槲寄生属种类可按花粉的外壁纹饰分为两大类群,与形态上划分相一致。类群Ⅰ(8种)具不显著或近光滑的外壁纹饰,这一类型又可分为2个亚型:纹饰在花粉各个部位基本上是一致的和纹饰在赤道和极、沟两侧不一致的;类群Ⅱ(2种)外壁具显著的杆状纹饰。但花粉性状对形态上相近的种类鉴定意义不大。还讨论了槲寄生属花粉的可能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6.
四川前胡属的花粉形态及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前胡属 Peucedanum L.7种植物的花粉形态 .研究结果表明 :该属花粉为三棱长球形 ;三孔沟 ,边孔 ;外壁两层 ,层次分明 .根据花粉形态可归为 :矩形型和赤道收缩形型二个类型 ,其演化趋势为矩形型→赤道收缩形型 .研究结果支持了关于前胡属在伞形科中是一个较自然和较进化的类群的观点 .本文从孢粉学角度还初步分析了该属的属下系统 ,为该属的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中国藁本属花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报道了藁本属Ligusticum 25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包括本属的模式种(苏格兰藁本L.scothicum,中国不产,分布于苏联。朝鲜、日本和北美)。其中17种为首次报道。通过对29个样品材料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及对本属中有代表性的4种植物的花粉做了超薄切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外壁结构,结果如下:花粉可归为菱形、椭圆形、矩形、赤道收缩4个花粉类型。各类型间的演化趋势是:菱形→椭圆形;菱形→长菱形→矩形→赤道收缩形。本属萌发孔类型,可分为角孔类和边孔类。作者从花粉资料支持Drude关于藁本属在伞形科中的系统位置的主张;支持K.-pol(1916)将岩茴香属Tlingia Regel(1858)和M.Hiroe(1958)将拟藁本属Ligusticopsis Leute(1969)分别归入藁本属中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扫描电镜下,兔眼越桔花粉为四合体,外形为准四面体,中等大小,表面具不规则皱波状纹饰,并有多处凹陷。萌发孔沟多为3对(顶分体3条,侧分体各对应1条),以四面体几何中轴为中心,中心对称分布于四面体的3个侧面。萌发孔沟的长度、宽度、孔盖长与宽、孔盖的形状、突起的程度等,在个体间有差异,尤其是一些具有多处凹陷的花粉粒,可能是导致花粉萌发率不同的生态类型。用极坐标法描述四合体花粉的新方法可以表现其饱满度,比较传统上用极轴、赤道轴的长短表现花粉平面大小的方法,更加准确而直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紫草科厚壳树亚科的花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厚壳树亚科在紫草科中的系统位置,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国产厚壳树亚科Ehretioideae的厚壳树属Ehretia、轮冠木属Rotula和基及树属 Carmona 3属12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其扫描电镜资料属首次报道。从本文并结合文献报道的双柱紫草属 Coldenia的花粉资料,可得知该亚科花粉为长球形 、近球形,稀球形,赤道部位具有不同程度的膨大;萌发孔类型为三孔沟和三拟假沟二者交替排列,稀具三孔;外壁表面具微弱的小穿孔,稀光滑或皱波状纹饰。厚壳树亚科Ehretioideae与破布木亚科  相似文献   

20.
花粉形态特征可为伞形科当归属的分类鉴定与亲缘关系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北美洲当归属植物是该属的重要分支分群,但其花粉学研究却鲜受关注。为进一步充实孢粉学研究资料,使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北美洲当归属26种44个居群的花粉形态和外壁纹饰进行观察,并用SketchUp软件对花粉极轴及赤道轴长度、体积指数和纹饰密度等特征进行测量分析和定量定义。研究结果显示:(1)供试花粉包含椭圆形、近长方形、超长方形与超长方形(赤道缢缩)4种形状;(2)花粉极轴长度为21.1~32.0μm,赤道轴长度为10.6~17.1μm,极轴与赤道轴的比值为1.5~2.8,体积指数为15.8~23.3;(3)花粉赤道区外壁纹饰分为3类,包括长条状脑纹、短棒状脑纹以及片状脑纹,排列或密集或稀疏,其中3个物种的纹饰在极区变平滑;(4)根据上述形态特征,可将供试花粉划分为4级3大类15小类。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北美洲当归属植物花粉的形态特征的多态性低于东亚当归属植物;花粉形状与赤道区外壁纹饰具有较高的种内一致性,花粉中部是否凸出以及纹饰类型、密集程度、附属物等特征则存在一定程度的种内差异。该研究进一步充实了当归属的孢粉学研究资料,花粉形态特征能够为该类群的分类鉴定与亲缘关系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可作为形态分类学和分子分类学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