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由于本区旱改水面积的扩大、水稻单产的提高、稻田生态系营养和温湿条件的改善,近年来劳氏粘虫Mythimna lorgi(Dup.)对水稻的为害趋向加重。1983~1985年,我们对其发生规律和影响发生因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劳氏粘虫Leucania loreyi (Duponchel)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方法】本研究在光照培养箱中,测定劳氏粘虫分别在18、21、24、27、30℃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并运用有效积温法则计算出劳氏粘虫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采用Logisitic模型建立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进而求出各虫态的发育最适温度及适宜温区。【结果】劳氏粘虫各龄幼虫在18-30℃之间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83、13.89、14.20、﹣1.86和12.24℃,有效积温分别为52.55、254.53、118.15、121.89和542.26日·度。全世代的发育最适温度为20.71℃,发育适温区为12.65-28.78℃。【结论】根据广西代表地区气象资料,推算出劳氏粘虫在广西一年理论发生5.8-7.8代,与田间调查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3.
劳氏粘虫Mythimna loreyi是粘虫Mythimna seperata的近缘种,两者在形态上相近,为害特征基本相同,但在不同地区的发生危害规律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近些年来,劳氏粘虫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频繁暴发危害,已成为一种普遍发生的农业害虫。为今后深入研究劳氏粘虫的暴发成灾规律和综合防控技术,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劳氏粘虫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劳氏粘虫已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近80个国家和地区。以幼虫取食危害玉米、水稻和小麦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3龄前幼虫食量小,5-6龄幼虫食量增大,进入暴食期。幼虫具有聚集性、杂食性和暴食性,成虫具有迁飞性,发生危害时具有隐蔽性、偶发性和暴发性。劳氏粘虫的发生和为害规律常因地区、年份和季节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气候条件、食物和天敌是影响劳氏粘虫发生危害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因素、人类活动和害虫的生物学特征是导致近些年来劳氏粘虫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的重要原因。性诱剂、天敌和生物农药是近些年来劳氏粘虫生物防治研究的主要方向。根据目前劳氏粘虫在我国的发生情况及研究现状,我们建议今后从以下3个方面开展工作:(1)借鉴粘虫的防控策略和防治经验,从空中和地面两个方面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建立和完善预测预报系统;(2)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面开展综合防治工作;(3)将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暴发成灾规律和综合防治研究中,并建立综合防控技术系统。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探索粘虫的抗寒力,以期能够为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预测预报提供依据。【方法】测定粘虫不同发育期、不同光周期下的过冷却点,并计算虫体含水量;测定0、5、10℃下处理不同时间时粘虫老熟幼虫和蛹的死亡率。【结果】蛹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和含水量最低,并且粘虫不同发育期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和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光周期下粘虫的过冷却点和含水量并无显著差异;在0、5、10℃条件下,粘虫老熟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均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加,老熟幼虫的死亡率均小于蛹;雌雄蛹对低温的抵抗力有差异,温度较低并且处理时间较短时,对雌蛹的死亡率影响较大,而温度稍高或处理时间较长时,对雄蛹的死亡率影响较大。【结论】粘虫蛹的抗寒力最强,低温以及低温的持续时间影响蛹的性比以及老熟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光周期对粘虫的抗寒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探索粘虫的抗寒力,以期能够为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预测预报提供依据。【方法】测定粘虫不同发育期、不同光周期下的过冷却点,并计算虫体含水量;测定0、5、10℃下处理不同时间时粘虫老熟幼虫和蛹的死亡率。【结果】蛹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和含水量最低,并且粘虫不同发育期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和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光周期下粘虫的过冷却点和含水量并无显著差异;在0、5、10℃条件下,粘虫老熟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均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加,老熟幼虫的死亡率均小于蛹;雌雄蛹对低温的抵抗力有差异,温度较低并且处理时间较短时,对雌蛹的死亡率影响较大,而温度稍高或处理时间较长时,对雄蛹的死亡率影响较大。【结论】粘虫蛹的抗寒力最强,低温以及低温的持续时间影响蛹的性比以及老熟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光周期对粘虫的抗寒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粘虫痘病毒包涵体中检测到一种碱性蛋白酶。最适pH为8.8,最适温度为20℃,是热不稳定的,可被2-硫基乙醇激活,其活性不需二价阳离子。在粘虫痘病毒颗粒中检测到两种脱氧核糖核酸酶,均能降解变性的大肠杆菌DNA,最适pH分别为5.0和8.0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粘虫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敏感品系生化及分子机制研究,明确与抗药性产生相关的具体机制。【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生化分析和分子技术,研究粘虫抗、感品系增效剂的增效作用、解毒酶活性变化及钠离子通道序列变化。【结果】增效剂胡椒基丁醚(PBO)和磷酸三苯酯(TPP)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增效作用明显,抗敏增效比分别为5.50和3.40。粘虫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酯酶(ES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s)活性均高于敏感品系,其比活力分别为2.45、1.73和1.70,其中抗、感品系的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比活力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通过比较粘虫抗性和敏感品系钠离子通道基因ⅡS4-S6片段,未发现与击倒抗性有关的突变。【结论】酯酶和多功能氧化酶可能在粘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们根据1975年全国粘虫防治研究协作会议提出的课题,于1976年对粘虫 Pseudaletia separata的性引诱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以下的初步结果。 一、成虫性引诱的节律 (一)雌蛾分泌性外激素的时间 以雄蛾被雌蛾吸引而伸出抱器作为雌蛾分泌性外激素的主要标志。将羽化后性成熟而未经交尾的雌蛾一头,装入两端蒙尼龙纱的小圆筒玻璃罩内,横放于装有20头同日羽化而亦未交尾的雄蛾大纱笼内,饲以10%蜂蜜水,在室温23℃下,从傍晚至清晨以手电筒蒙两层绿纸进行观察,共观察雌蛾8头,持续五夜。现将其中4头的记录绘图1。从而看出:(1)雌蛾的分  相似文献   

9.
贵州高寒山区粘虫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是贵州省西北边境的高寒山区,年平均温度10.46℃,境内山岭起伏,气候较冷,没有真正的夏季。主要越冬作物为燕麦,秋收作物为玉米。历年由于粘虫猖獗为害,粮食作物常受严重损失,如1960年全县有30,000多亩燕麦的穗子被咬  相似文献   

10.
<正> 我们从1973年,对粘虫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系统观察,发现粘虫有强烈的趋向苕子田内稻草把产卵的特性。经5年10次试验,平均草把累计卵量:苕子田的稻草把为265.6块,麦田仅81.6块。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规律,1975年在同一块麦田的稻草把中,分别夹进新鲜苕子或红花草(即紫云英)与不夹的进行比较,结果夹苕子草把的诱卵量最多。十天10把累计卵量:夹苕子的22块,夹红花草的4块,不夹的  相似文献   

11.
甘薯天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永键 《昆虫学报》1977,(3):352-354
甘薯天蛾即旋花天蛾(Herse convolvuli Linn-aeus)以在在安徽很少发生,1961年以来,宿县、阜阳两地区为害趋向严重,是甘薯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摸清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1962—1965年在五河县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近年来又作了补充调查,现汇总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烟潜叶蛾(Gnorimoschema operculella(Zeller))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烟潜叶蛾属鳞目、麦蛾科,学名经请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朱弘复教授鉴定,是Gnorimoschema operculella(Zeller)。 2.至今据有关农业机关调查;烟潜烟蛾在我国分布已有6省、82县(市)以上。 3.寄主以茄科植物为主,计有烟草、茄、马铃薯、番茄、辣椒、蔓陀萝、刺菜。在贵定一带一年发生5个完整的叠置世代;越冬虫态有卵、幼虫、蛹、成虫;越冬处所是烟、茄楂地及地边烟杆堆处,农家马铃薯贮藏处所较少。 4.烟潜叶蛾在烤烟本田生长期发生两个叠置世代;前期为害轻,后期为害重。自2月下旬以至3、4月间马铃薯、烟相继萌芽生长,越冬的烟潜叶蛾迁移过来,烟移植了苗床期也就结束、马铃薯也将收获完毕,此后即迁移到烟本田里,这是按据烟潜叶蛾在主要寄主植物间的消长,认为是这样迁移的。 5.烟潜叶蛾的主要习性是:成虫具慕光性,夜晚活动,产卵于脚叶及烟株茎基部,散产,也有2—3粒产在一起的。卵多于清早孵化,初孵化的幼虫多在叶片或茎上,活动2至149分钟不等,才开始蛀叶取食。幼虫主要是集中为害脚叶,潜痕因故破裂时,多行迁移。化蛹在地面、脚叶、或茎基部、地面残枝树叶上。 6.进行防治以拔除处理烟、茄楂杆,并厉行秋耕,可为治本办法。他如提前移植,结合耕作管理打除处理胎叶,用0.01%γ-666或1%DDT液剂在初龄幼虫期喷药  相似文献   

13.
昆虫的血淋巴浸浴着体内各类组织和器官,是昆虫生长发育时有关物质的传递者。其生理指标的某些变化,常系有关器官机能状况的综合反应。而探究药剂的杀虫机理时内容常包括昆虫中毒后的征状,引起体内理化性状的改变,以及有关的组织病变等。因而近年来有的学者指出:“昆虫毒理学发展的一个必然研究方向是血淋巴的诊断学,正如医学上利用血液检查来诊断疾病一样;昆虫中毒的性质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血淋巴的变化来看出,如血淋巴中毒素的产生,酶活性的改变,氨基酸及其他内含物的变化,甚至  相似文献   

14.
粘虫生殖腺在蛹期已经发育完成, 但雌蛾卵粒内卵黄尚未沉积, 需要取食糖类作为补充营养后, 才能发育成熟。羽化时雄蛾已具备成熟的精子。取食后能进行交配活动。 成虫寿命一般约15—20天, 羽化后即进行生殖活动。其中产卵期比较长。雌雄蛾均在夜间一定时间内进行飞翔、取食、交配、产卵等活动。在本试验中观察到粘虫一生最大产卵量接近2000粒, 孵化率超过90%以上。雌蛾经人为地与雌蛾完全隔离后, 能产下不受精卵, 产卵量稍低, 卵粒不孵化。 按照粘虫飞翔与生殖关系看来, 粘虫的飞翔活动在性成熟前表现异常激烈。粘虫的飞翔的特征是:(1)由于粘虫羽化后即进入性活动期, 雌蛾需要与雄蛾交配方能进行正常生殖活动, 雄蛾强烈地追逐雌蛾, 因而粘虫在性成熟时有剧烈的飞翔活动。(2)由于内在的生理周期节律的活动以及外激素或其他方法促使异性互相吸引, 所以雌雄蛾同时、同在一起飞翔, 在交配前或产卵前大规模飞翔。(3)由于粘虫各个虫期无滞育现象发生, 粘虫发育所要求温度变化幅度在5—35℃之间, 所以当粘虫在幼期遭受某些不利因子刺激后, 在成虫期往往引起特殊的反应, 促使成虫进行有利于生存的趋避活动, 发生迁飞现象, 以便达到粘虫为本身或后代选择适宜的生境区域。  相似文献   

15.
为害红花的蚜虫是蚜科长管蚜属的昆虫,其学名为Macrosiphum gobonis Matsumura. 在黑龙江省每年六月中旬,日平均温19℃时,是迁到红花始期,至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日平均温22-26℃时,达到最大数量,九月上、中旬,日平均温在15℃时,离开红花,去浅土层内和牛蒡等菊科植物的叶背越冬。此蚜虫数量消长与温度、湿度、降雨量、播种期、品种、天敌、间作物、栽培地块等的影响均有密切关系。在防治方法方面,除使用药剂防治外,还可通过适期早播、选用抗虫品种及小面积上的红花与邓铃薯间作等途径。  相似文献   

16.
1.豆突眼蝽主要为害大豆,次则为害绿豆。 2.在湖南省花垣地区年发生3代,世代重迭,当温度在18—24℃时,一代历期长42天,24—26℃时,长33天。 3.以成虫潛伏于豆土泥缝、石隙、落叶下越冬。越冬期长达7个月。翌年4月中旬以后,方始活动,迁飞豆苗上为害。 4.成虫无趋光性,羽化时间以上午8时为盛。羽化后1—2日开始交尾。成虫在爬行中若遇阻扰,作迅速的左或右的横行移动。 5.在药剂防治上以6%丙体666可湿性剂100—300倍效果甚好,此外,25%DDT乳剂400—500倍效果亦佳,唯666在后期(豆株开花,幼荚期)防治上,能影响豆实风味。 6.冬季翻耕亦有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17.
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报据1974—1979年在峨眉县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形态,生物学等进行研究观察的结果。发现此蜂有二种色型。认为在苏联远东地区海参威附近,从白蜡虫雄虫中羽化出并定名的Microteryy eve linae Trapitizen,1966及M.tachikawai Sugonjaeb,1976二种是本种的同物异名。 在蛾眉,白蜡虫花翅跳小蜂每年发生6—7代。成虫在4月到11月出现,其数量最高峰在8月底到9月中旬。成熟雌蜂怀卵量为6—30枚。平均每天产卵4枚,卵为跳小蜂型。 幼虫共5龄,在6—7月发育历期约40—45天,幼虫尾端有呼吸圆锥。当幼虫发育到4龄时,宿主死亡。成虫性比为57.3比42.7,雌蜂稍多。 文中还报据药物试验的结果,提出了对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的几点防治措施和意见。  相似文献   

18.
白蜡蚧长角象是白蜡虫(Ericerus pela Chav.)的主要天敌之一。分布广,寄生率高,危害严重,对虫蜡生产影响很大。过去我国虽很早就有记载,但未对它进行研究和防治,以致辗转危害,造成损失不小。为了弄清其发生规律,找到有效防治措施,以消灭或减轻其危害,提高虫蜡产量,我们于1974年、1975年在峨眉县进行白蜡虫问题研究的同时,对它进行了专项研究。  相似文献   

19.
钱庭玉 《昆虫学报》1959,(3):224-233
1.油桐蓑蛾是油桐主要害虫之一。我国福建、浙江、湖南等省皆有发生,幼虫致害油桐叶片、枝条及桐果表皮,被害严重的植株,往往仅剩枝枒,损失颇大。 2.在福建闽北一带,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枝梢越冬,3月下旬雌、雄性幼虫相继化蛹;5月下旬新一代幼虫开始为害,初龄幼虫皆栖息树梢端,叶的背面;幼虫匿居于蓑囊中,蓑囊圆锥形,纯系丝织成。 3.雌、雄性成虫异态,雌性成虫缺乏翅膀,匿存于幼虫的蓑囊中,雄性成虫皆晚间羽化,白日活动交尾。每一雌虫产卵数为270—430个。 4.冬季修剪幼虫大量集中的枝梢;6、7月间喷用6%可湿性γ-666 300—400倍稀释液,甚有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李拉姿 《昆虫学报》1957,(4):481-488
DDT是近十数年来被公认良好的杀虫药剂,目前除大量应用在农业方面外,也广泛用以杀灭公共卫生方面的害虫;尤其近年来在防疟措施中,几成为不可缺少的药剂。然而,它对蚊虫的杀害效力,随着蚊虫生态学研究不断发展,经常获得新的知识。19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