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海拔高原适应相关肝脏功能与脂代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高原移居者肝脏功能及血脂水平。方法:选择不同海拔高原移居者(平均10年以上)男性80名,无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按高原会议订立标准分组:低海拔组(〈1500米)8例,中海拔组(1500-2500米)9例,高海拔组(2500-4500米)36例,特高海拔及以上组(〉4500米)9例,运输组(2700-4600米)18例。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5mL,Roche Modular PE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肝脏功能及血脂水平。结果:高海拔移居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降低;特高海拔及以上移居者(〉4500米),直接胆红素升高,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降低。结论:本文研究结果提示了,高原缺氧环境下,肝脏自身功能抗缺氧发生改变或高原饮食受限可引起肝脏功能变化,进而影响脂类代谢,是机体对长期乏氧状态的适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2.
聚集中国     
《生命世界》2010,(8):7-7
藏族人为何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 为了研究藏族人群对于高海拔低氧地区的适应机制,科学家在海拔3200米以上的三个不同地区共收集了200多份藏族世居样品,  相似文献   

3.
聚集中国     
《植物杂志》2010,(8):7-7
藏族人为何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 为了研究藏族人群对于高海拔低氧地区的适应机制,科学家在海拔3200米以上的三个不同地区共收集了200多份藏族世居样品,  相似文献   

4.
应用扫描电镜结合透射电镜技术,对上海(海拔10米)的大鼠,5天内从上海急进到海拔3300米的大鼠,由北京引入西宁的子4代大鼠,同高原的喜马拉雅旱獭和高原鼠兔的颈动脉体微细结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高原低氧环境使由低海拔急进到高海拔的大鼠颈动脉体Ⅰ型细胞增生、肿胀、体积增大,胞浆中致密核心囊泡数量减少,线粒体变性肿胀,神经末稍中突触囊泡减少,Ⅰ型细胞表面微绒毛变性脱落;而喜马拉雅旱獭和高原鼠兔对高原低氧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未见缺氧损害征象。  相似文献   

5.
低氧对动物组织糖原含量和血糖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不同年龄组大鼠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心肌、骨骼肌和脑皮层组织的糖原含量,以及血糖浓度在模拟高原低氧的变化,发现急性高原低氧暴露24小时,老年组大鼠心肌、骨骼肌糖原含量在海拨8000米高度时有不同程度升高。血糖水平在8000米高度也有明显上升。成年组大鼠心肌、骨骼肌和脑皮层组织糖原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慢性低氧暴露25天,大鼠脑组织糖原含量在海拔7000米时略有升高,心肌和骨骼肌糖原含量在海拔7000米时明显升高。低氧暴露7天和48小时,大鼠血糖浓度无明显变化。 高原鼠兔在急性低氧暴露期间,成年组脑糖原含量在海拔5000米和8000米高度时均有明显下降,心肌糖原在8000米高度时明显升高。骨骼肌糖原含量随海拔升高而略有降低。幼年组高原鼠兔脑糖原含量随海拔升高而下降,心肌和骨骼肌糖原在海拔升高时有增加倾向。成年和幼年组鼠兔血糖水平则随海拔上升而升高。  相似文献   

6.
高海拔低氧环境暴露广泛影响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以往高海拔低氧环境影响人类颜色感知的研究集中于模拟高海拔环境和急性暴露于高海拔环境,鲜有对长期暴露于高海拔低氧环境的移居者和世居者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最小变化法比较汉族平原居住者(30名)、汉族移居高海拔区时间满2年者(30名)、高海拔藏族世居者(28名)的红、绿、蓝、黄4种颜色的明度差别阈限,观察其受海拔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高海拔暴露对世居者和移居者的蓝色和红色差别阈限影响最显著,对蓝色差别阈限影响显著大于红色,而对绿色差别阈限产生的影响仅发生于世居者。研究提示,血液供应量与高原环境暴露导致视觉颜色加工选择性改变有内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高海拔低氧环境暴露广泛影响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以往高海拔低氧环境影响人类颜色感知的研究集中于模拟高海拔环境和急性暴露于高海拔环境,鲜有对长期暴露于高海拔低氧环境的移居者和世居者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最小变化法比较汉族平原居住者(30名)、汉族移居高海拔区时间满2年者(30名)、高海拔藏族世居者(28名)的红、绿、蓝、黄4种颜色的明度差别阈限,观察其受海拔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长期高海拔暴露对世居者和移居者的蓝色和红色差别阈限影响最显著,对蓝色差别阈限影响显著大于红色,而对绿色差别阈限产生的影响仅发生于世居者。研究提示,血液供应量与高原环境暴露导致视觉颜色加工选择性改变有内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钝化是高原鼠兔适应低氧环境的重要策略,但参与该生理代偿反应的功能基因尚不明确。间隙连接蛋白40 (Connexin40, Cx40) 在哺乳动物肺血管内皮表达。本研究对生活在海拔3 200 m的高原鼠兔进行28 d模拟海拔5 000 m低氧处理,以Sprague Dawley (SD) 大鼠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模拟低氧处理后高原鼠兔和SD大鼠肺组织形态结构,qPCR和蛋白印记法检测Cx40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变化,探究Cx40在高原鼠兔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钝化中的潜在作用。结果显示,低氧处理后,高原鼠兔肺泡呈空泡囊状,Cx40蛋白在支气管和肺血管中均表达,Cx40 基因mRNA水平随着低氧暴露而升高,但其蛋白质水平呈下降趋势,肺支气管Cx40蛋白无明显变化。SD大鼠肺血管和肺支气管表达的Cx40蛋白均无明显变化。暗示生活在高海拔低氧环境中的高原鼠兔,Cx40蛋白下调可抑制血管收缩信号,减弱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使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钝化,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研究结果可为高原土著动物适应高寒缺氧环境提供基础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9.
模拟高原低氧对高原鼠兔和大鼠器官与血液若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0,他引:15  
急性与慢性高原低氧对机体的影响及机体对低氧适应的机制,是素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以实验动物为对象,研究低氧对整体、细胞以及亚细胞水平的作用报告颇多(Asc-henbrenner等,1971;Hultgren and Grover,1968;Moret等,1972;Stickney andLiere,1953)。高原地区原产动物与土著人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研究报道,更令学者重视。本文以体重、内脏器官重量变化以及血液学改变为指标,研究低压舱模拟拔海5,000米低氧对本地区原产的哺乳运物--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 Hodgson)和实验动物大白鼠的影响,并与2,300米海拔时诸指标进行比较,以探讨其适应性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10.
高原鼠兔血红蛋白氧亲和力P50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鼠兔(pika)是高原的适应土著动物。在高海拔地区它能保持较高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随海拔的增高它的肺动脉压增高不显著,而且没有过度的红细胞增生,这些都是对低氧环境适应的良好表现。为了探讨鼠兔对高原低氧环境适应的机理,我们分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对雌雄新生大鼠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中枢部位肽能神经元发育的影响.方法:在低压氧舱中模拟高海拔低氧,用放免法测定精氨酸加压素(AVP)和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F)含量.结果:无论是在2 300 m对照海拔,还是在5 000 m模拟海拔,雌雄生后大鼠具相同的发育模式.低氧下发育至21 d时,CR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相反,21 d及28 d时,低氧组AVP水平高于对照.结论:下丘脑CRF和AVP神经元间不同的发育模式可能与它们的功能及发育阶段特性相异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用氧电极法测定在急性及慢性低氧条件下,S.D大白鼠及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肝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效率及呼吸控制率之变化。结果表明:大白鼠和高原鼠兔经24小时急性低氧暴露后,其氧化磷酸化效率无明显变化;呼吸控制率在高原鼠兔中无明显变化,而在大白鼠中却有明显增加,这种增加是由于呼吸状态Ⅳ呼吸速度降低而引起的。经25天的慢性低氧暴露后,大白鼠和高原鼠兔的氧化磷酸化效率仍无明显变化,但大白鼠在海拔7000米时的呼吸控制率则有明显下降,而高原鼠兔却明显增加。实验结果提示:在细胞呼吸水平方面,高原鼠兔对低氧的耐受力明显高于大鼠。  相似文献   

13.
高原鼢鼠肝脏组织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进化和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一种世居青藏高原的地下鼠,对严重的低氧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低氧诱导细胞周期G1、G2期阻滞。为了探讨高原鼢鼠适应低氧环境的分子机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p53下游细胞周期基因p21、CyclinD1、CyclinE、CDK6、CDK2、14-3-3-σ、Gadd45α、B99和CyclinB1的序列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进化分析,并以SD大鼠Rattus norvegicus为对照,研究了这些基因在不同海拔(3300 m、2260 m)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1)高原鼢鼠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序列与以色列鼹鼠Nannospalax galili同源性最高,达到90%以上;p21、CyclinD1、CyclinE和CyclinB1编码蛋白与以色列鼹鼠存在明显的趋同进化位点;SIFT评估发现,p21和CyclinB1氨基酸序列分别在第27号位点和第105号位点的变异对细胞周期调控功能有显著影响;(2)与低海拔条件相比,在高海拔条件下,高原鼢鼠肝脏组织中与G1期相关的基因p21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21下游基因CyclinD1、CyclinE、CDK6和CDK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而在SD大鼠中没有显著变化;与G2期相关的基因Gadd45α、B99、14-3-3-δ和CyclinB1在高原鼢鼠和SD大鼠中随海拔变化不发生明显变化。在不同海拔条件下,高原鼢鼠肝脏组织中的上述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极显著高于SD大鼠(P<0.01)。以上结果提示,高原鼢鼠经过长期的低氧适应,通过上调p21基因的表达抑制下游CyclinD1、CyclinE、CDK6和CDK2基因的表达,导致细胞周期G1期阻滞,从而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DNA修复,保证了DNA复制的准确性;同时高原鼢鼠肝脏组织中细胞周期的调控不仅与细胞周期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而且可能与细胞周期因子p21的第27号位点和CyclinB1的第105号位点的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高原鼠兔低氧适应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a L  Ge RL 《生理科学进展》2007,38(2):143-146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m地区的特有物种,具有极强的低温、低氧耐受能力。近十几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从整体水平及分子水平对高原鼠兔的低氧适应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该动物是研究低氧适应的理想动物模型。本文对高原鼠兔的低氧适应机制从血液学特征、肺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作一系统阐述,旨在阐明高原土生动物在高寒缺氧环境中生存的适应机制,这对人类适应高原及高原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海拔2300m选择健康成年男性5人,急进抵海拔4660m,用多导监测仪分别在两地连续7h监测夜间睡眠、呼吸状态和血氧饱和度变化,进行自身对比。结果发现:(1)急进高海拔后,总睡眠时间、有效睡眠指数、Ⅲ~Ⅳ期深睡眠均较中度高原减少(p<0.01);总觉醒时间、Ⅰ~Ⅱ期浅睡眠高海拔较中度高原增多(p<0.05):(2)急进高海拔后,有3名健康人出现周期性呼吸,其中1名健康者出现周期性呼吸119次,伴有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最低Sao_2为78%;(3)同海拔高度夜间睡眠时与清醒时Sao_2相比较,中度高原下降4.2%,高海拔下降11.2%(p<0.01);高海拔与中度高原夜间清醒时Sao_2相比较下降7.4%,睡眠时下降14.4%(p<0.001)。结果提示:(1)睡眠加重了高原人原有的低氧血症;(2)低氧血症导致睡眠结构的紊乱和睡眠质量的降低;(3)睡眠中出现的周期性呼吸,应视为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4)频发的周期性呼吸或睡眠呼吸暂停将影响大脑机能。  相似文献   

16.
慢性高原低氧对高原鼠兔和大鼠肝脏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曾经发现,移入高原的实验大鼠子一代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对高原低气压低氧有完全不同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机理(杜继曾等,1982)。我们还观察到,在24小时急性高原低氧时,由低地移入2300米高原的大鼠后裔在5000米和8000米的高度上,出现了以转氨酶、肝溶酶体酸性磷酸酶活力升高、肝糖原和蛋白质含量下降的肝脏代谢异常和肝脏病理变化,而高原鼠兔只是在8000米高度时,才始出现部分指标的轻度变异(杜继曾等,1982),从而揭示了高原鼠兔的肝细胞代谢在细胞水平上对低氧的适应机制优越于移入高原的实验大鼠后代。慢性低氧又如何作用于大鼠和高原鼠兔的肝脏代谢?迄今尚无人研究。因此对这一作用规律的认识和阐明,在环境适应生理学领域、人类高原活动和畜牧业生产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地下鼠,其地下洞道严重缺氧。一般来说,低氧会促进细胞凋亡。为了探讨高原鼢鼠适应低氧环境的分子机制,本文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p53下游凋亡促进基因Pidd、Fas、Bax、Puma、Apaf-1、Scotin、Perp、Igfbp3和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序列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进化分析,并以SD大鼠(Rattus norvegicus)为对照,研究了这些基因在不同海拔环境条件下(3 300 m和2 260 m)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1)高原鼢鼠细胞凋亡基因的序列与以色列鼹鼠(Nannospalax galili)同源性最高;预测的PIDD、PUMA、Apaf-1、IGFBP3和BCL-2编码蛋白结构域与以色列鼹鼠的存在明显的趋同进化位点;SIFT评估发现,高原鼢鼠和以色列鼹鼠与其他物种相比,p53、PIDD、PUMA、Apaf-1和IGFBP3氨基酸序列分别在78、853、157、320和285号位点的变异对其功能有显著影响;(2)在高海拔条件下(3 300 m),高原鼢鼠肺组织中凋亡促进基因Pidd、Bax、Puma和Apaf-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在SD大鼠中凋亡促进基因和凋亡抑制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没有变化;高原鼢鼠中Bcl-2/Bax比值随海拔的升高显著上升,而在SD大鼠中没有变化。以上结果提示,高原鼢鼠p53结构变异可能导致其下游基因表达模式与SD大鼠不同,其中凋亡促进基因Pidd、Bax、Puma和Apaf-1表达水平下降,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水平上升,从而抑制了细胞在低氧条件下的凋亡;在长期低氧的作用下,高原鼢鼠p53下游基因产物PIDD、PUMA、Apaf-1和IGFBP3产生了影响其功能的变异位点,这可能改变了它们与发挥功能的复合物的结合力,从而抑制了细胞凋亡。因此,通过长期的低氧适应,高原鼢鼠肺组织中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产物结构发生变异,导致其基因表达水平发生变化,从而抑制细胞凋亡,这是高原鼢鼠适应地下低氧洞道生境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海拔低氧条件下不同时间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变化,探讨NCAM在机体对低氧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将平原SD大鼠运至海拔(4100m)地区,在第2、5、9、15天取大鼠海马,常规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高原环境下NCAM的表达变化。结果:NCAM在高海拔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NCAM的表达在第2、5、9天是明显低于正常(P0.05),在第15天达到正常(P0.05)。结论:高原低氧应激反应后NCAM基因表达先降低后升高,提示其在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高原低氧对机体无氧代谢阈值(AT)的影响,本研究采用Wasserman无创性方法,分别测定了11名新兵在平原(四川淮口,海拔500m)和经空运进驻高原 (西藏错那,海拔4370m)后的第3、5、7和14天的AT。结果表明:新兵进驻高原后AT由平原的813.6±147.4kg·m/min降低到395.5±194.5 kg·m/min(P<0.01);高原低氧引起AT的降低幅度与受试者平原AT的高低呈正相关(r=0.933,P<0.01);进驻高原后第3、5、7天AT维持在较低水平,随后呈上升趋势。但移居高原1年战士的AT仍低于平原水平(P<0.05)。提示,高原低氧能够显著地降低机体的AT,并且AT越高的个体进驻高原后受低氧环境的影响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20.
低氧对大鼠体液免疫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海波  杜继曾 《生理学报》1997,49(2):167-172
本实验以模拟高原低氧的方法,探讨了低氧对大鼠体液免疫的作用,并与高原鼠兔比较,体液免疫以溶血素和IgG产生为指标。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大鼠低氧10d,5km海拔抑制溶血素形成10.3%,7km海拔抑制溶血素形成21.9%;经再次免疫后又低氧10d,5km海拔抑制溶血素形成4.2%,7km海拔抑制溶血素形成4.6%,高原土著动物高原鼠兔则不表现上述的抑制现象;大鼠经SRBC腹腔致敏形成2d后低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