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表明开唇兰小菇Mycena anoectochila可与天麻Gastrodia elata种子共生促进其萌发形成原球茎。 菌丝自胚柄端的柄状细胞侵入天麻种子原胚,进一步在皮层细胞中扩展,在外皮层细胞中形成发育良好的菌丝结,菌丝完整而有活力; 在内皮层细胞中则被消化,菌丝衰败、扁化。菌丝在原球茎细胞内的分布被限制在原球茎基部的柄状细胞、外皮层细胞和内皮层细胞,菌丝均被电子透明物质包围, 外围环绕有原球茎细胞质膜, 该界面使侵入的菌丝与原球茎细胞质相隔离,也是两共生生物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所在。上述菌丝侵入至被消化的过程在整个原球茎发育过程中可反复进行。  相似文献   

2.
天麻Gastrodiaelata种子与兰小菇Mycenaorchidicola的共生萌发试验表明兰小菇可与天麻种子共生促进天麻种子萌发并形成原球茎。菌丝自胚柄端的柄状细胞侵入天麻种子原胚,其分布被限制在天麻原球茎基部的柄状细胞、外皮层细胞和内皮层细胞内,均被电子透明物质和原球茎细胞质膜包围而与原球茎细胞质相隔离。菌丝在外皮层细胞中形成菌丝结,在内皮层细胞中则被消化,形成扁化、衰败的菌丝或菌丝四块。含有衰败菌丝的原球茎细胞可被菌丝重新定殖,新近定殖的菌丝又被原球茎细胞消化。  相似文献   

3.
天麻Gastrodiaelata种子与兰小菇Mycenaorchidicola的共生萌发试验表明兰小菇可与天麻种子共生促进天麻种子萌发并形成原球茎。菌丝自胚柄端的柄状细胞侵入天麻种子原胚,其分布被限制在天麻原球茎基部的柄状细胞、外皮层细胞和内皮层细胞内,均被电子透明物质和原球茎细胞质膜包围而与原球茎细胞质相隔离。菌丝在外皮层细胞中形成菌丝结,在内皮层细胞中则被消化,形成扁化、衰败的菌丝或菌丝四块。含有衰败菌丝的原球茎细胞可被菌丝重新定殖,新近定殖的菌丝又被原球茎细胞消化。  相似文献   

4.
天麻Gastrodiaelata种子与石斛小菇Mycenadendrobii的共生萌发试验表明,石斛小菇可与天麻共生,促进天麻种子发芽并形成原球茎。菌丝主要分布于原球茎的柄状细胞、外皮层细胞和内皮层细胞,在外皮层细胞中形成菌丝结,内皮层细胞中的菌丝则被消化。原球茎细胞中的菌丝均被电子透明物质和原球茎细胞质膜包围而与原球茎细胞质相隔离,菌丝进一步液泡化并最终被水解。含有衰败菌丝的原球茎细胞常被菌丝重新定殖。这一菌丝被消化及菌丝的重新定殖过程在整个原球茎发育过程中可不断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5.
天麻Gastrodiaelata种子与石斛小菇Mycenadendrobii的共生萌发试验表明,石斛小菇可与天麻共生,促进天麻种子发芽并形成原球茎。菌丝主要分布于原球茎的柄状细胞、外皮层细胞和内皮层细胞,在外皮层细胞中形成菌丝结,内皮层细胞中的菌丝则被消化。原球茎细胞中的菌丝均被电子透明物质和原球茎细胞质膜包围而与原球茎细胞质相隔离,菌丝进一步液泡化并最终被水解。含有衰败菌丝的原球茎细胞常被菌丝重新定殖。这一菌丝被消化及菌丝的重新定殖过程在整个原球茎发育过程中可不断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6.
天麻种子萌发过程中与其共生真菌石斛小菇间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范黎  郭顺星 《菌物系统》1999,18(2):219-225
天麻Gastrodia elata种子与石斛小菇Mycena dendrobii的共生萌发试验表明,石斛小菇可与天麻共生,促进天麻种子发芽并形成原球茎。菌丝主要分布于原球茎的柄状细胞、外皮层细胞和内皮层细胞,在外皮层细胞中形成菌丝结,内皮层细胞中的菌丝则被消化。原球茎细胞中的菌丝均被电子透明物质和原球茎细胞质膜包围而与球茎细胞质相隔离,菌丝进一步液泡化并最终被水解。含有衰败菌丝的原球茎细胞常被菌丝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天麻种子消化入侵的紫萁小菇菌丝及营养繁殖茎消化蜜环菌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紫萁小菇侵入种胚后,染菌胚细胞的细胞器逐渐消失,其细胞质产生囊状体起消化菌丝的作用,存在于胚细胞中的紫萁小菇菌丝有脱壁或失去细胞质成为空腔等变化;种子萌发形成的原球茎消化紫萁小菇的方式同胚萌发阶段类同。蜜环菌侵入原球茎分化的营养繁殖茎后,皮层细胞产生消化酶类颗粒或囊状体包围并分解蜜环菌菌丝;被皮层细胞消化的菌丝残物或部分菌丝进入皮层内面的大型细胞,此时大型细胞的代谢功能显著增强,该细胞中的各种水解酶颗粒及液泡等完成对菌体物质的最终同化。紫萁小菇及蜜环菌先后在天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阶段侵染供给其营养,但菌丝被消化过程中的细胞形态变化、被消化方式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
徐锦堂  范黎 《Acta Botanica Sinica》2001,43(10):1003-1010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种子可与紫萁小菇(Mycena osmundicola Lange),兰小菇(M.orchidicola Fan et Guo)等一类小菇属真菌共生萌发形成原球茎。侵入种皮的菌丝集结在柄状细胞外周的胚柄残迹中,首先侵入胚的柄状细胞,然后自柄状细胞侵入其他原胚细胞。原胚细胞发生功能分化,形成菌丝结细胞和消化细胞,初被菌丝定殖的原胚细胞具有消化菌丝的功能,随后,部分原胚细胞逐渐被菌丝充满,充育成菌丝结细胞。菌丝由菌丝结细胞进一步侵入消化细胞后最终被消化。由原球茎分化形成的营养繁殖茎(以下简称营繁茎)进一步被蜜环菌(Armilariella mellea(Vahl.Fr.)Karst.)定植,蜜环菌与紫箕小菇的菌丝同时存在于营繁茎中,但两菌相遇时都停止蔓延,互不交错侵染。  相似文献   

9.
兰进  李京淑 《真菌学报》1996,15(3):197-200
用^3H-葡萄糖对紫萁小菇进行氚标记,然后用标记的紫萁小菇伴播天麻种子,发现标记姑在侵入天麻胚柄状细胞后,菌丝即被溶解,消化,未被侵染的大型细胞中有标记化合物的踪迹,随着胚的发育,在胚顶端分生细胞中也有大量标记物的显影银粒云集,表明同化的标记化合物由细胞壁进入并通过胞间连丝进行运输,直观证明了紫萁小菇为天麻种子萌发提供了营养。  相似文献   

10.
用~3H—葡萄糖对紫萁小菇进行氚标记,然后用标记的紫萁小菇伴播天麻种子,发现标记紫萁小菇在侵入天麻胚柄状细胞后,菌丝即被溶解、消化,未被侵染的大型细胞中有标记化合物的踪迹。随着胚的发育,在胚顶端分生细胞中也有大量标记物的显影银粒云集,表明同化的标记化合物由细胞壁进入并通过胞间连丝进行运输,直观证明了紫萁小菇为天麻种子萌发提供了营养。  相似文献   

11.
墨兰菌根的结构及酸性磷酸酶定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及细胞化学方法,对墨兰菌根的结构和酸性磷酸酶定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墨兰具有典型的兰科植物根结构,发现该兰花的根的外皮层不具薄壁通道细胞,菌根真菌通过破坏部分根被和外皮层细胞而侵入根的皮层细胞并在细胞内形成菌丝结,侵入的菌丝被染菌皮层细胞质膜和电子透明物质包围,进一步被消化并聚集成衰败菌丝团块。酸性磷酸酶在染菌皮层细胞及包围菌丝的皮层细胞质膜和衰败菌丝细胞壁上有强烈的酶反应,衰败菌丝周围分布有许多单层膜的含酶小泡,它们可相互愈合形成大的含酶泡或与包围菌丝的质膜融合,类似于兰科植物共生原球茎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皮层细胞可主动释放水解酶参与对菌丝的消化  相似文献   

12.
天麻大型细胞消化蜜环菌过程中溶酶体小泡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Fr.)菌丝由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皮层细胞经纹孔侵入大型细胞。初期大型细胞的原生质膜凹陷,同时细胞壁产生乳突状加厚阻止菌丝侵入。当菌丝侵入大型细胞以后,凹陷的质膜将菌丝紧密包围,大量由单位膜围成的小泡聚集在其周围。随后这些小泡的膜与质膜融合并将其内含物释放到菌丝周围的空间中,凹陷质膜逐渐膨大成为一个包围菌丝的消化泡。小泡和消化泡中均具酸性磷酸酶活性反应产物,证实其分别相当于植物溶酶体系统中的初级和次级溶酶体。菌丝在消化泡中被彻底消化。  相似文献   

13.
天麻吸收蜜环菌营养机制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麻(Gastrodia elata BI.)地下块茎皮层内具三种染菌细胞:通道细胞、寄主细胞和消化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表明,通道细胞被真菌所破坏,寄主细胞与真菌保持共生关系,而消化细胞能反寄生于真菌并从真菌摄取营养。消化细胞首先释放溶酶体小泡消化真菌,然后通过内吞管和内吞泡吸收菌丝细胞质降解后渗漏的可溶性有机大分子物质,后期通过消化泡进一步吞噬和消化不溶性菌丝细胞壁物质。  相似文献   

14.
黑节草未成熟种子的形态发育及其在离体培养时的表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黑节草(Dendrobium candidum Wall ex Lind.)2—6个月种龄的胚均处于球形胚阶段,不同种龄的胚在体积大小、胚细胞数目、胚细胞内的淀粉粒含量和超微结构上有差异。在离体培养条件下黑节草种子萌发率可达95%,种子萌发后形成原球茎,原球茎可以直接发育形成幼苗,又可以由原球茎产生大量愈伤组织,由愈伤组织再分化发育成幼苗。种子萌发过程中,胚顶端分生组织细胞的淀粉逐渐消耗,淀粉的变化与分生组织和子叶的形成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狗蔷薇类原球茎发育过程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狗蔷薇类原球茎发育进行显微观察的结果表明:类原球茎发育过程中外部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状不定根及其产生的类原球茎均具备根的结构特点;类原球茎由毛状不定根中维管柱顶端外围的中柱鞘薄壁细胞发育而来,是包括胚性细胞和薄壁细胞在内的囊腔状结构的复合组织,胚性细胞在类原球茎中的发育经历了原胚、球形胚、心形胚和鱼雷胚阶段,并且与周围的细胞存在明显的生理隔离;类原球茎具有明显的极性,并且可以重复发生形成次类原球茎。  相似文献   

16.
绞股蓝果实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石蜡切片和扫描电镜的方法,观察了绞股蓝果实与种子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花后12 d左右,绞股蓝合子开始进行第一次分裂,极核分裂在花后6~7 d,核型胚乳在胚的发育中被吸收,胚的发育为茄型,外珠被呈网格状花纹。假果,表面有蜡质,果壁可明显分为3层,内侧细胞后期解体,种子倒三角形,表面瘤状突起。脱落花果的结构表现为珠被萎缩和胚发育受阻。  相似文献   

17.
猪苓菌核的含晶细胞发生于菌丝中间或顶端,该细胞具有体积大、细胞质丰富等特点;结晶是由细胞质中的微小颗粒沉积于液泡中逐渐发育而成,液泡周围常有数量较多的线粒体分布,结晶发育至一定大小时细胞壁破裂释放出结晶,单个结晶在菌核中可聚集成大的棱状晶体。厚壁细胞产生于菌丝中间,与两端细胞以横隔膜相隔,细胞质收缩的同时胞壁加厚,厚壁细胞发育至仅留很小胞腔或完全被加厚物质充满时,可与相邻菌丝细胞分离;猪苓菌核厚壁细胞与有些真菌无性厚壁孢子的形成类同,但其大小不等在5~30μm之间。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培养基上白芨的种子萌发与幼苗形态发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无菌条件下白芨种子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萌发及其幼苗形态发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白芨种子萌发过程中,种胚先转绿,然后在种胚远离残余胚柄的一端突破种皮,形成原球茎.在原球茎顶端分化出叶原基,并逐渐发育成叶片.在原球茎下部表面存在透明的毛状物,推测这些毛状物与幼根根毛是同功的.白芨种子萌发最适培养基为1/2 g·L-1 +1.0 mMS NAA.添加低浓度的外源细胞分裂素(6-BA或KT)与NAA组合均严重抑制种子的萌发,种子萌发率较低,形成的圆球茎较小,原球茎分化出的小苗也较细弱.白芨生根壮苗最适培养基为1/2 g·L-1 NAA+2.0 g·L-1活性炭+1.0 mg·L-1 +1.0 mMS GA3.生根壮苗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和GA3有利于根的生长和壮苗,且植株长势健壮.炼苗基质为腐殖土和蛭石(1∶1),成活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9.
扇脉杓兰果实生长动态及胚胎发育过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授粉后不同发育阶段扇脉杓兰(Cypripedium japonicum Thunb.)果实的生长动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分别采用TrC法和常规石蜡切片法研究了种子生活力及其胚胎发育过程.观察结果湿示:扇脉杓兰果实形态成熟时间约为110 d,其中,授粉后0~20 d为第1次迅速生长期,授粉后20~30 d为第1次缓慢生长期,授粉后30~50 d为第2次迅速生长期,授粉后50~110 d为第2次缓慢生长期;果实纵径和横径的生长动态变化过程相似,但横径的生长动态曲线较纵径平缓,形态成熟时果实的纵径和横径分别为48.87和13.59 mm.成熟种子由内外2层种皮和球形胚构成,不具胚乳,内外种皮间具空气腔;败育种子只具有内种皮和外种皮而无种胚.胚胎发育类型为石竹型,种胚自受精形成合子到发育为成熟球形胚约需95 d.种胚发育时合子第1次不均衡横裂形成基细胞和顶细胞;基细胞发育为胚柄细胞,胚柄细胞高度液泡化,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不进行分裂并逐渐退化消失;顶细胞不参与胚柄形成,并且经过有丝分裂最终形成球形胚;内珠被在种子成熟时发育成为1层致密的紧贴胚体的内种皮.种胚纵径和横径的生长动态变化相似,成熟球形胚的纵径和横径分别为208.71和106.19 μm.扇脉杓兰种子生活力较高,有生活力的种子占56%.根据研究结果推测:自然状态下扇脉杓兰种子萌发率较低,可能与致密的种皮、种子中较小的胚体以及无胚乳导致的营养成分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20.
山珊瑚内生菌根真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分离培养不能生长。侵染菌丝由山珊瑚侧根表皮侵入,在皮层中部形成侵染通道。进入皮层细胞后形成丛枝吸器。被侵染的寄主细胞仍是生活细胞,但细胞质变稀,蛋白质、RNA含量很少。近中柱的6至8层皮层细胞壁增厚并木质化。丛枝吸器含有丰富的红淀粉,少量的中性脂肪、碱性蛋白质和D NA。菌丝丛枝干幼龄期电子致密,周围有界面物质包围,在衰老时泡囊化,界面物质亦瓦解。吸器由五边形结构组成。寄主细胞在被侵染前含淀粉质体、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和核糖体,在被侵染后,淀粉质体消失,其它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而主要是微丝和小液泡及多泡体。文章讨论了山珊瑚菌根与天麻和泡囊-丛枝菌根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