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黄兔尾鼠的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蒙古黄兔尾鼠(Lagurus przewalskii Buechner)是内蒙古和青海等省(区)荒漠草原的代表鼠种,因破坏草原和传播某些动物流行病而被列为重要害鼠之一。迄今为止,国内有关该鼠的生态研究尚无报道,为此,我们在1978年9月至1980年5月于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的荒漠草原进行了蒙古黄兔尾鼠的生态学调查。现就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长爪砂土鼠体温调节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绍亮  孙儒泳 《生态学报》1982,2(2):189-199
恒温动物体温调节发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几十年来有较多进展。但是,国内在啮齿动物方面尚未有过研究报道。 长爪砂土鼠(Meriones unguioulatus)分布于我国北部及蒙古的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地带,是一种主要的草原害鼠(夏武平等,1966)。近二十多年来又成为广泛应用的实验动物,在国内外都有饲养种群(田嶋嘉雄,1972;Mele,1972)。关于长爪砂土鼠体温调节的发育,迄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芨芨草草原的群落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是一种旱生植物,广泛分布于欧亚草原和荒漠地区。它是一种生态可塑性很强的植物,可分布于草原、荒漠草原等植被带内。以其为优势种可以形成盐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等多种植被类型。青海省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东部等地大面积分布有芨芨草群落,并和本区分布的其他草原类型形成基带植被。无论是其生境条件、生物生态学特性、群落的组成及分布规律均具有草原性质,应划归草原植被类型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4.
高原鼠兔数量与危害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原鼠兔(Ochtona curzoniae Hodgson)分布于我国青海、西藏、甘肃、四川西北部,以及尼泊尔、巴基斯坦东部等地。在青海的高寒草甸、草原地带为优势鼠种。它不仅破坏草场,并且是某些自然疫源疾病的宿主动物。以往,对它危害草场的方式,及其调查危害的方法作过一些工作(张荣祖、张洁1963)。至于鼠兔数量对草场的危害程度,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迄今尚无报道。  相似文献   

5.
赵肯堂 《动物学研究》1984,5(2):209-210
普氏兔尾鼠是内蒙古荒漠草原的重要害鼠之一,因破坏牧场和传播动物流行病而造成很大的危害。该鼠的生态特点之一是年间数量波动剧烈,而与其数量问题密切相关的雌雄鼠的性比、繁殖期长短和繁殖力等有关繁殖生物学问题,国内至今尚未见有报道。笔者于1978年9月—1980年5月逐月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草原地区进行调查,共获鼠1283只,其中包括雄鼠689只,雌鼠594只。除对鼠体进行各项体测外,并通过剖检,记录两性生殖腺的发育状况、子宫内的胎仔数、子宫斑数,以及统计孕鼠数等,经整理研究,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沙鼠种群密度与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是中亚荒漠、半荒漠草原的典型鼠种,在荒漠草原多呈不连续的岛状分布,多集居于白刺(Nitraria sibirica)、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丛生的沙地或风成沙丘上的灌丛之间,是农、林、牧以及卫生防疫的重要害鼠。对其种群数量动态目前只有黄健和张大铭(2004)采用Leslie矩阵进行了研究。本文探讨了大沙鼠种群密度与降水量的关系,为其种群动态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半荒漠区啮齿动物群落分类及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1988~1993年在内蒙古半荒漠区约11万km2的调查区域内共设置259个样方,布放有效夹日131109个,捕获啮齿动物19种。在此基础上,用其捕获率作为分类量纲,以样方-种的捕获率组成259×19的原始数据矩阵,应用快速聚类法进行鼠类群落划分,根据分类结果,并结合调查区域内各种地带性植被的特点将该地区啮齿动物划分为9个不同的鼠类群落。即群落:戈壁五趾跳鼠 五趾跳鼠 长爪沙鼠群落,群落生境为半荒漠区内典型的高平原、丘陵荒漠草原;群落:三趾跳鼠 子午沙鼠 小毛足鼠群落,群落生境为沙地,主要分布于阴山北麓的覆沙地带;群落;草原黄鼠 五趾跳鼠 长爪鼠群落,群落生境为半荒漠区内平原丘陵典型草原和山地典型草原;群落:赤颊黄鼠 黑线毛足鼠 五趾跳鼠群落,群落生境为戈壁针茅-隐子草草原;群落:戈壁五趾跳鼠 三趾跳鼠 蒙古羽尾跳鼠群落,群落生境为草原化荒漠,主要以强旱生灌木和半灌木组成;群落:黑线仓鼠 长爪沙鼠 小毛足鼠群落,群落生境为人工草地及阴山北麓山顶种植荞麦和莜麦的农田;群落:小毛足鼠 三趾跳鼠 长爪沙鼠群落,群落生境为典型荒漠草原重度退化的短花针茅冷蒿草场;群落:长尾仓鼠 大林姬鼠 棕背群落,群落生境为阴山山脉中段的次生林地如五当召、大桦背及蛮汉山;群落:五趾跳鼠 草原黄鼠 黑线毛足鼠群落  相似文献   

8.
以宁夏广泛分布的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采样的方法,研究了宁夏天然草地植被总碳储量。结果表明: 宁夏天然草地地上植被、地下根系及主要灌木平均含碳率为0.40,枯落物平均含碳率为0.39。草甸草原、温性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的植被总碳储量分别为470.26、192.23、117.17和83.36 g·m-2,其中,地上植被碳储量分别为87.35、68.50、59.32和40.05 g·m-2,地下根系碳储量分别为344.29、108.83、50.65和30.29 g·m-2,枯落物碳储量分别为38.62、14.91、7.19和13.03 g·m-2,且均表现为草甸草原>温性草原>草原化荒漠>荒漠草原。地下根系碳储量是构成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植被总碳储量的主体,地上植被碳储量是构成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植被总碳储量的主体,且地下根系碳储量均随土层深度加深而递减。宁夏天然草地植被总碳储量空间分布呈现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分布的南部区域碳储量明显高于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分布的中北部区域。  相似文献   

9.
啮齿动物的水平衡能力对其适应干旱环境至关重要。为理解啮齿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性,本研究以分布于内蒙古草原的长爪沙鼠 (Meriones unguiculatus)、布氏田鼠 (Lasiopodomys brandtii)、小毛足鼠 (Phodopus roborovskii)、坎氏毛足鼠 (Phodopus campbelli) 和黑线仓鼠 (Cricetulus barabensis) 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肾脏形态学指标、肾单位密度指标和尿液渗透压等,比较分析了肾脏形态结构与栖息地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5种啮齿动物肾脏髓质厚度随动物分布区域的变化,呈现从典型草原地区、半荒漠地区至荒漠和沙漠地区逐渐增加的趋势,干旱地区动物的尿液渗透压较高。5种动物的皮质肾单位密度无显著差异。近髓肾单位密度统计显示,黑线仓鼠大于小毛足鼠与坎氏毛足鼠,布氏田鼠与长爪沙鼠居中。这些结果表明,啮齿动物的肾脏形态指数和组织学指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哺乳动物肾脏浓缩尿液的能力,肾脏的结构具有可塑性以应对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荒漠草原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对草地封育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Liu RT  Li XB  Xin M  Ma L  Liu K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8):2153-2159
以宁夏盐池国家级草原资源生态监测站为依托,选择荒漠草原典型植被类型的封育与未封育样地调查了地面节肢动物、植被及土壤特征,同时根据动物食性对节肢动物功能群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荒漠草原地面节肢动物可划分为捕食性、植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4种营养功能群.其中,植食性和捕食性节肢动物在数量上占优势,植食性和腐食性节肢动物生物量所占比例较大,表明荒漠草原地面节肢动物区系以植食性动物分布为其主要特征.围栏封育增加了捕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节肢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增加了捕食性和杂食性节肢动物的生物量,提高了捕食性和植食性节肢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这与植被恢复和土壤环境改善密切相关,说明荒漠草原围栏封育增加了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是围栏封育后,腐食性节肢动物个体数量减少,生物量降低,反映了腐食性节肢动物对放牧草地生境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野骆驼在甘肃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钧 《兽类学报》1984,4(3):186
野骆驼又名双峰驼(Cameius bactrianus),其外形主要特征是背有双峰,驼峰矮小,驼峰上的毛短,四肢细长,尾短,体毛呈沙黄褐色,分布于荒漠半荒漠生态环境中。 一、地理分布 野骆驼原产于中亚细亚,向东伸展于我国的新疆、青海和甘肃的河西走廊西部荒漠。分布区狭窄,仅存于偏僻地区,是近代趋于濒危兽类之一。 1975年9-10月,我们在甘肃的阿克塞县境调查珍贵动物资源时,在安南坝的苦水沟海拔2,100米的半荒漠地区遇见野骆驼一群8头,同时又在拉沛泉海拔2,202米的半荒漠中遇见野骆驼一群7头。在河西走廊北部的马鬃山及内蒙的额济纳旗荒漠草原上亦有野骆驼分布,但其数量并不很多。此种动物国家列为第一类保护动物。  相似文献   

12.
刘任涛 《生态学杂志》2012,31(3):760-765
在全球性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雨事件频发,总结土壤动物多样性与降雨变化间的关系及其响应机制,有助于理解全球变化对土壤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作用过程,对于探讨陆地生态系统应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极度脆弱,对气候变化敏感,但是关于荒漠草原土壤动物与降雨变化间关系的研究报道比较少,严重制约了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本文从地上、地面和地下3个方面总结了土壤动物和降雨变化间的关系,并就荒漠草原土壤动物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研究表明,降雨变化直接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土壤动物对降雨变化反应强烈,不同动物类群产生了积极的响应规律;某些土壤动物类群对于降雨变化还具有重要指示作用。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今后需要从降雨变化对土壤动物产生的长期影响、土壤动物对降雨变化的适应方式和某些动物类群对土壤水分敏感性以及土壤动物与气候变化间的互为反馈关系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3.
草原鼠害是影响草原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草原鼠害监测是鼠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无人机低空遥感是一种新的鼠害监测方法,其具备高空间分辨率、高时效、低成本、低损耗等特点,在新疆鼠害监测防治方法中完成了示范工作。于2015年10月与2016年5月对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荒漠林大沙鼠典型鼠害区进行两次无人机低空航拍,分别获取分辨率0.02m与0.024m的实验区超高分辨率影像,对两片实验区整幅影像进行目视解译,获得鼠洞分布情况;在鼠洞分布图基础上进行缓冲区分析并添加趋势线,获取鼠洞空间分布趋势,与研究区山体阴影图叠加分析鼠洞分布与地形间的相互关系。通过GIS格网与GIS叠加分析,获取鼠洞洞群覆盖率。得出如下结论:无人机低空遥感可以为大沙鼠鼠害调查提供准确度甚高的解译结果;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局部研究区的荒漠林大沙鼠鼠害区洞群覆盖率分别为19.4%、18.8%,已为高密度发生区;研究区大沙鼠鼠洞表现出明显的聚集特征和带状分布特征;聚集特征说明鼠洞是以洞群的形式存在;研究区鼠洞带状分布特征与地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其空间分布特征可以科学规划鼠害治理方案;此研究表明无人机低空遥感在鼠害监测防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赤颊黄鼠的生态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赤颊黄鼠(Citellus erythrogenus)在我国仅分布于内蒙古和新疆。在内蒙古它是中温型荒漠草原亚带植被的代表鼠种之一,主要沿北部(东苏、西苏、二连,四子王,达茂、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中蒙边境一带,呈条带状均匀分布。有关它的生物学特性,在国外虽已有一些研究,(见Банниов1954,Громов и др.1965等),但在我国还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5.
韩冰  王艳芳  杨劼  苏婧 《生态学杂志》2008,27(3):349-354
以分布于内蒙古的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上的7种针茅属植物为材料,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分析了水孔蛋白基因的外显子1和内含子1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外显子1有AA、BB和CC 3种基因型,内含子1有DD、EE、FF和GG 4种基因型;种间存在基因多态性,种内没有多态性,所有种均表现出遗传的单态性和100%的纯合度.从基因型地理分布看,AA基因型在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及荒漠草原区的针茅种上均有分布,BB、CC基因型只分布在荒漠草原区的针茅中;DD基因型分布于草甸草原、森林草原及典型草原区的针茅属植物中,荒漠草原区分布有EE、FF、GG等3种基因型.荒漠草原区的植物是旱生程度最强的一类草原群落,该区的3种针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  相似文献   

16.
羚羊亚税兽类在我国共有4属6种。它们分布在我国西部高原、荒漠草原及沙漠等偏远地区,我国已将羚羊亚科6种全部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本文对其种的数量、分布,形态特征等作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7.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保护其有机碳的一种重要物理与生物机制,但迄今为止对其空间格局分布的研究较少。该文研究了我国内蒙古3种草原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比及其稳定性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土壤团聚体的质量百分比在3种草原类型各个土层深度的分布均呈现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的趋势,而沿土层深度3种草原类型的土壤团聚体的质量百分比含量并未呈现显著规律。各层的土壤团聚体质量百分比均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70–100 cm土层外,其与年平均气温均呈负相关关系。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而言,在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深度,草甸草原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与几何平均直径显著大于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而在其他土层,3种草原类型间无显著差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土壤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与几何平均直径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该文对于理解内蒙古不同类型草原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保护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跳鼠家族浅谈侯兰新(西北民族学院兰州730030)跳鼠是生活在干旱荒漠和荒漠草原地带的一类中个型啮肯动物,其分布西起东南欧、北非,经中亚、蒙占、我国的百北、华北北部一直到东北三省西部地区,为古北界特有的种类。跳鼠由于其独特的跳跃运动方式,与此相...  相似文献   

19.
草原和荒漠是我国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最主要的植被类型,生物多样性资源独特、丰富。草原和荒漠植物多样性监测网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研究网络的10个专项网之一,旨在以植被群系为基本单元,在草原和荒漠主要植被群系的典型地段建立植物模式群落监测样地,长期监测草原和荒漠植物多样性变化。本文从监测布局、监测样地布设、监测指标和数据产出等方面介绍了草原和荒漠植物多样性监测网的工作进展,并提出未来10年草原和荒漠植物多样性监测网的工作重点,即优化监测点的空间分布、推进自动化监测技术的应用、加强生物多样性变化研究。这些措施将有效提升草原和荒漠植物多样性监测网的研究水平和科学服务能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宁夏典型天然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波  时龙  徐金鹏  何建龙  王占军  吴旭东  蒋齐 《生态学报》2021,41(19):7669-7678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和土壤有机碳存在的重要场所,对维系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宁夏天然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以宁夏4种典型的天然草地(草甸草原、温性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草甸草原、温性草原和草原化荒漠各粒级机械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呈现随粒径减小而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荒漠草原机械团聚体含量呈现随粒径减小而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现随粒径减小逐渐增大的趋势;且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在0-10 cm、10-20 cm和20-40 cm 3个土层均以>0.25 mm大团聚体为主,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水稳性团聚体均以<0.25 mm的微团聚体为主。4种草地类型机械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MWD和GMD,以及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显著高于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在3个土层深度均以>0.25 mm的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最高,分别达到43.86%、59.26%、58.89%和58.02%、54.03%、57.15%;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在3个土层深度,均以<0.25 mm的微团聚体贡献率高,分别达到了60.37%、55.86%、54.33%和75.61%、78.34%、78.74%。结果表明: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较草原化荒漠和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更高,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累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