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香蕉生物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香蕉生物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包括微繁殖、脱病毒、人工种子、诱变育种、单克隆抗体用于病毒检测、转基因受体及基因转化等,并对今后香蕉生物技术的发展重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香蕉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50年来香蕉的生产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同时正遭受越来越严重的病虫、霜冻和台风的侵害。鲜食蕉雌雄性高度不育的特性,使得传统的育种方法难以进行香蕉的遗传改良。这些现状迫切要求香蕉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近10年来,在香蕉体细胞胚胎发生、原生质体培养、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以及基因转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预计于2006年完成香蕉基因组的测序 。  相似文献   

3.
香蕉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香蕉是世界上一种重要的作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香蕉品种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香蕉基因工程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香蕉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香蕉作物中一些有益功能基因的克隆以及香蕉遗传转化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对各种香蕉遗传转化受体系统和目前主要的香蕉遗传转化进行了客观评价,提出了香蕉遗传转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改良香蕉品种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香蕉寒害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绝大部分香蕉种植区域属于香蕉非最适宜种植区,容易受到冬春寒流的侵袭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寒害已成为制约我国香蕉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对香蕉寒害症状和类型、香蕉抗寒生理生化研究、防寒措施、抗寒相关基因的挖掘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简述了香蕉寒害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以期对香蕉寒害的基础研究及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香蕉假茎象甲主要蛀害香蕉假茎,是危害香蕉生产的最重要害虫之一。文章综述了香蕉假茎象甲研究(包括香蕉假茎象甲的生活史、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及其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对其前景进行了讨论,以促进对香蕉假茎象甲的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香蕉假茎象甲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蕉假茎象甲主要蛀害香蕉假茎,是危害香蕉生产的最重要害虫之一.文章综述了香蕉假茎象甲研究(包括香蕉假茎象甲的生活史、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及其发生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对其前景进行了讨论,以促进对香蕉假茎象甲的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内容期(页)内容期【页)综合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2(15)植物生物技术今后十年目标的展望3(11)(Biotcchi犯1嘎毖News》对19%年医学生物技术的某些预测3(12)生物技术未来前景光明21世纪生物技术展望生物技术在欧洲的崛起农业反义基因促进芥菜形态发生参与K十系统的肤载体的开发被轰击的香蕉获得了疾病抗性4(31)5(32)6(29)1(11)1(10)1(11)美国廿一世纪生物技术透视 4(28)内容期(页)内容期(页)不需要血清共培养的受精卵培养系统的确立1(12)DNA含量增加会引起再生能力损失吗?l(12)Bt遗传工程植物获EPA批准1(12)心lgene获得植物油专利1(14)EP…  相似文献   

8.
香蕉是重要的热带水果之一,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香蕉抗性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一直是香蕉研究的热点和核心。综述了近年来香蕉基因组测序、胁迫相关功能基因分离和鉴定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将有助于从源头上对香蕉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为香蕉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香蕉品质相关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蕉是重要的热带水果之一,是热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香蕉品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综述了近年来香蕉果实品质如成熟、软化、糖代谢及香气相关功能基因分离和鉴定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将有助于从源头上对香蕉进行创新性的探索与研究,支撑香蕉品质改良和新品种培育。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新鲜假茎、腐烂未虫蛀假茎、虫蛀且腐烂假茎以及虫蛀未腐烂假茎4种生理状态的香蕉假茎挥发物,进行气质联用仪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从香蕉新鲜假茎与虫蛀且腐烂假茎中分别鉴定出10种挥发性物质;腐烂未虫蛀假茎与虫蛀未腐烂假茎分别鉴定出11种挥发性物质;这些挥发物包括烃类、酯类、酮类、杂环类等,在不同生理状态的香蕉假茎中的相对含量各不相同。4种生理状态的香蕉假茎挥发性成分种类数及相对含量的变化与香蕉假茎象甲Odoiporus longicollis Olivier的为害有着密切关系,遭受香蕉徦茎象甲为害的香蕉假茎,其共同成分2,6-二甲基-2,4,6-辛三烯相对含量对应地减少。利用双重陷阱嗅觉仪测定了香蕉假茎象甲对香蕉假茎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4种生理状态的香蕉假茎挥发物均对香蕉假茎象甲有引诱作用,与新鲜假茎相比,香蕉假茎的虫蛀且腐烂状态可增强其对香蕉假茎象甲雌、雄虫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产蕉大国,香蕉总产量已居世界第2位,香蕉产业已成为我国南亚热带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但目前我国香蕉品种更新缓慢,现有品种的高产性、抗寒性、抗病性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而物理诱变技术在培育改良品种特性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综述了物理诱变技术及其在香蕉育种中的研究进展,包括物理诱变定义、种类及应用等方面,以期对香蕉诱变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Until recently little was known about the crop diversity in the Sultanate of Oman, situated at the NE tip of the Arabian Peninsula.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the often millenia‐old oases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ir role as reservoirs for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of ancient varieties of wheat and banana. Two newly discovered banana clones show a highly efficient biochemical defense mechanisms against som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pests and diseases of banana. If these mechanisms can be properly understood and exploited in breeding programs, may have major impact on the commercial production of edible banana.  相似文献   

13.
对于作物育种而言,早熟性是一种优良的综合性状。因此,探讨如何将常规育种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用以缩短主要作物品种生育期,对作物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概括了作物早熟性相关性状,重点阐述了作物早熟性相关性状定位与遗传分析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作物早熟性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4.
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产业化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敏 《生物技术进展》2021,11(4):405-417
伴随千百年来自然物种进化与人类科技进步,世界农业育种经历了原始育种、传统育种和分子育种三个时代的跨越。生物育种是生物技术育种的简称,属于从转基因育种3.0版跨入智能设计育种4.0版、集各种前沿技术大成的新一代分子育种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培育革命性和颠覆性新品种的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技术。回顾了国内外农业转基因和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生物育种面临的严峻挑战,提出了加快我国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对策。  相似文献   

15.
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在动物生产、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以优异基因型品种间多次杂交培育的合成品种为主的传统常规育种方法与以基因组学和转基因为核心的分子育种技术相比,挑战和机遇并存.与主要农作物相比,牧草作物基因组学及其转基因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目前,牧草基因组学及转基因在以黑麦草属(Lolium)和羊茅属(Festuca)为代表的禾本科牧草及以三叶草(Triflolium)和苜蓿(Medicago)为代表的豆科牧草中已有较多研究,就现代生物技术在国外牧草遗传育种中的方法、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牧草常规和转基因育种提供方法参考及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木本油料植物麻疯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因可以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而受到广泛关注。虽然麻疯树具有含油量高且可在边际土地种植的优势,但同时存在理想品种缺乏、种植面积限制、基础研究薄弱等方面的问题。为了使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改良工作者更好地了解麻疯树的研究进展,确定日后麻疯树育种和遗传改良的方向,综述了麻疯树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生理及对环境适应性、组学研究、油脂合成功能基因研究、育种等方面国内外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Breeding new interspecific banana hybrid varieties relies on the use of Musa acuminata and M. balbisiana parents. Unfortunately, infectious alleles of endogenous Banana streak virus (eBSV) sequences are present in the genome of Musa balbisiana genitors. Upon activation by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these infectious eBSVs lead to spontaneous infections by several species of Banana streak virus in interspecific hybrids harboring both Musa acuminata and M. balbisiana genomes. Here we provide evidence that seedy M. balbisiana diploids display diverse eBSV allelic combinations and that some eBSVs differ structurally from those previously reported. We also show that segregation of infectious and non-infectious eBSV alleles can be achieved in seedy M. balbisiana diploids through self-pollination or chromosome doubling of haploid lines. We report on the successful breeding of M. balbisiana diploid genitors devoid of all infectious eBSV alleles following self-pollination and on the potential of breeding additional M. balbisiana diploid genitors free of infectious eBSVs by crossing parents displaying complementary eBSV patterns. Our work paves the way to the safe use of M. balbisiana genitors for breeding banana interspecific hybrid varieties with no risk of activation of infectious eBSV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