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巨大螺旋藻PSII颗粒光合放氧与多肽组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常温下培养的巨大螺旋藻制备的细胞、类囊体膜片层、PSⅡ颗粒均具一定的放氧活性,且随着制备物的纯化,放氧活性逐渐提高。二价阳离子Ca^2+对于维持光合膜放氧活性是必需的;PSⅡ颗粒放氧复合物包含12条多肽,较高等植物多肽组分复杂;类囊体膜多肽分则极为复杂;盐洗和多肽重组实验表明55,50,26kD多肽与外在放氧蛋白组成及功能有关,特别是55,26kD多肽是放氧不可缺少的组分。  相似文献   

2.
用Ca2+ 和胰酶处理大叶藻(Zostera m arina)叶绿体膜研究了其类囊体膜多肽成分与Mg2+ 诱导其Chla荧光和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到:1.在正常的叶绿体膜中,Mg2+ 诱导PSⅡ荧光强度的增高与其诱导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密度的降低密切相关;2.用Ca2+ 处理这种叶绿体膜,除去类囊体膜表面的32~34 kD多肽对Mg2+ 诱导的上述现象无影响;3.如果用胰酶消化Ca2+ 处理过的叶绿体膜,进一步除去膜表面的26 kD多肽,Mg2+诱导的这些现象则全部消失。这些实验结果清楚地表明,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类囊体膜表面的26 kD 多肽是阳离子诱导这两种相关现象的特异性作用部位。对阳离子调节激发能在PSⅡ和PSⅠ之间分配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高等植物光系统Ⅱ(PSⅡ)中膜结合的33kD外周蛋白对锰分子簇的稳定及PSⅡ高放氧活力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NBS对菠菜33kD蛋白中唯一的色氨酸残基(近C端241Trp)的修饰研究了该残基在光合放氧系统中的作用。结果表明241Trp位于33kD蛋白内部的疏水区。修饰后的33kD外周蛋白对PSⅡ颗粒的重组能力减弱。部分重组上经NBS修饰的33kD蛋白的PSⅡ颗粒放氧活力得不到恢复。表明241Trp对33kD蛋白与PSⅡ的结合及功能的实现有着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4.
水分胁迫对小麦叶绿体色素蛋白复合体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分胁迫可抑制激发能向PSⅡ传递,降低PS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PSⅡ内周天线色素蛋白复合体以及PSⅠ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和PSⅠ反应中心叶绿素a 蛋白复合体的含量,其中以PSⅡ色素蛋白复合体含量下降幅度较大。类囊体膜多肽分析表明,水分胁迫使属于PS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25 kD蛋白、PSⅡ内周天线色素蛋白复合体的43 kD 和47 kD蛋白以及PSⅠ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的21 kD蛋白含量降低,尤以25 kD蛋白含量降幅最大。  相似文献   

5.
Hg2+对菠菜离体类囊体膜光化学活性和多肽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重金属Hg^2+对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离体类囊体膜的光合电子传递活性、室温吸收光谱、室温荧光发射光谱以及多肽组分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Hg^2+对两个光系统的电子传递活性都有抑制作用,且Hg^2+对PSI的抑制作用较PSⅡ大;Hg^2+处理使类囊体膜的室温吸收光谱峰及室温荧光发射峰降低,但未使类囊体膜的多肽组分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睡莲和菠菜光合膜光化学活性及多肽组分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分析了水生植物睡莲及陆生植物波菜类囊体膜PSI,PSⅡ电子传递活性,吸收光谱,室温荧光发射光谱等光化学特性及类囊体膜的多肽组分。结果显示:睡莲类囊体膜PSI,PSⅡ电子传递活性相对较弱,分别对菠菜的60.21%和70.82%,其室温吸收光谱蓝紫光区域吸收较弱,没有明显的吸收峰,红光区域的吸收光谱和菠菜相似;  相似文献   

7.
利用毛地黄苷从菠菜叶绿体类囊体膜制备了PSⅡ颗粒,氧化还原差未光谱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其具备PSⅡ的特征,它具有从水氧化到质醌还原的酶活性。从大豆磷脂用超声法制备了脂质体。从鼠肝线粒体分离了嵴膜,将制备的PSⅡ颗粒预组装于脂体,然后将此预组装物(PSⅡ-PL)再与嵴膜组合,此膜系于光下获得了相当量的ATP合成,证明了融合膜中PSⅡ电子传递可推动嵴膜的电子传递和磷酸化机构合成ATP。  相似文献   

8.
NBS修饰^241Trp对33kD外周蛋白与PSⅡ的结合及放氧活 …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植物光系统Ⅱ(PSⅡ)中膜结合的33kD外周蛋白对锰分子的稳定及PSⅡ高放氧活力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NBS对菠菜33kD蛋白中唯一的色氨酸残基(近C端^241Trp)的修饰研究了该残基在光合放氧系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低温下强光胁迫对小麦叶片光系统I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低下强光胁迫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扬麦5号苗期叶片(第三叶)类囊本膜上PSⅠ-200颗粒光化学特性和组分的影响。光胁迫条件下,PSⅠ-200颗粒的电子传递活性受到抑制,4℃条件下光胁迫的抑制程度低于25℃下的抑制,25℃条件下,光胁迫导致PSⅠ-200颗粒还原侧19kD及LHCⅠ等多肽降解;而4℃条件下,19kD保持稳定,但LHCⅠ等多肽在光胁迫处理过程中却发生降  相似文献   

10.
实验研究了莲种子(NelumbonuciferaGaertn.)在光下萌发过程中叶绿体色素蛋白复合体、多肽组成以及PSⅡ光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萌发到第6天的莲胚芽叶绿体,在SDSPAGE凝胶柱中只分出两条色素带,分别为捕光叶绿素蛋白复合体(LHCⅡ)和自由色素(FP)。萌发到第8天的莲叶绿体可分出CPⅠ,LHCⅡ1、LHCⅡ和FP。仍未检测到PSⅡ反应中心复合物。多肽分析表明:未萌发和萌发到第2天的叶绿体中30kD多肽的含量显著,尽管27kD多肽在未见光时已开始合成,但其含量很少。随着照光时间增长,30kD多肽含量逐渐减少,27kD多肽的含量逐渐增多,到第12天时超过30kD多肽的含量。电子传递速率和室温荧光诱导动力学的测定表明:PSⅡ光化活性在莲子萌发到第7天时才开始出现,并随萌发时间增加而升高,与此同时Chla/b比值由低到高达到正常值。莲子在光下萌发过程中其叶绿体膜成分及膜功能的变化与它的超微结构的变化相符合。结果再次证明,莲胚芽叶绿体在光下的发育具有与其它高等植物所不同的独特途径,这为莲在被子植物系统发育中占有独特地位的看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用10μg/gLa ̄(3+)、1.0%Vc、10μg/gLa ̄(3+)+1·0%Vc、蒸馏水四种处理,喷施正处在衰老过程中的黄瓜叶片,一周后提取PSⅡ颗粒,通过SDS-PAGE、薄层扫描和Clark测氧等测试技术,发现处理与对照的PSⅡ颗粒在与放氧活性密切相关的33、23、17kD三肽的相对总含量上有变化,10μg/gLa ̄(3+)处理比对照减少28.9%,而1.0%Vc和10μg/gLa ̄(3+)+1.0%Vc处理的与对照接近。前者的放氧活性降低37.3%,后者的放氧活性增加62.4%,是对照的1.6倍,共同处理的结果与对照相近。可见,在光合放氧中,1.0%Vc与10μg/gLa ̄(3+)拮抗。而且,33、23、17kD三肽总量的相对减少与放氧活性的高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用Ca2+和胰酶处理大叶藻(Zosteramarina)和刺松藻(Codiumfragile)叶绿体膜,研究了它们的类囊体膜多肽组分与Mg2+诱导Chla荧光和膜表面电荷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到:(1)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PS-Ⅱ荧光强度的增高与其诱导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密度的降低密切相关;但这种相关性的效应不存在于刺松藻的叶绿体膜中。(2)用Ca2+处理这两种叶绿体膜分别除去其类囊体膜表面的32-34KD和30-31KD多肽,对上述Mg2+诱导的现象无明显的影响。(3)用胰酶进一步消化这些Ca2+处理过的叶绿体膜分别除去其类囊体膜表面的26KD和23-24KD多肽,那么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荧光和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变化的相关性效应则全部消失;但在刺松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荧光增高的效应完全消失,而Mg2+诱导膜表面电荷变化的性质则保持不变。这些实验结果不仅证明,类囊体膜表面的26KD和23-24KD多肽分别为大叶藻和刺松藻叶绿体膜中阳离子诱导激发能在PS-Ⅱ和PS-Ⅰ之间分配变化的特异性作用部位;而且说明阳离子调节激发能在这两个光系统之间分配的机理,在这两种海生植物的叶绿体膜中  相似文献   

13.
活性氧是生物体有氧代谢的必然产物。当机体处于疾病或胁迫条件下 ,活性氧的生成将更加活跃[1] 。由于类囊体膜是植物体光合放氧的器官 ,处于高浓度的氧环境中 ,同时类囊体膜上还存在着活跃的电子传递体系 ,因此类囊体膜是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生成的活跃部位[2 ] 。最近的研究表明 ,PSⅠ和PSⅡ都是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生成部位[3] 。其中 ,对PSⅠ生成超氧的机制研究已比较深入[2 .4 ] ,而对PSⅡ生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机制研究是在近几年内刚刚开展[3 ,5- 7] 。PSⅡ中生成的另一活性氧是单线态氧。通常认为由于强光照射下PSⅡ生成的…  相似文献   

14.
同野生型大麦相比,突变大麦光系统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含量明显降低,其多肽组分也发生了变化;26kD的多肽缺失,24kD、27kD和30kD多肽含量减少。RNA印迹杂交结果表明突变大麦中cab基因的表达与野生大麦基本一致。说明突变大麦中LHCII多肽的缺乏不是在转录水平引起的障碍,而很可能是受转录后水平的调节。突变大麦叶绿体的内膜系统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基粒较少,类囊体膜的垛叠也受到很大的限制,这  相似文献   

15.
用Ca^2+和胰酶处理大叶藻和剌松藻叶绿体膜,研究了它们的类囊体膜多肽组分与Mg^2+诱导Chla荧光和膜表面电荷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到:(1)在大叶藻的叶绿体膜中,Mg^2+诱导PS-Ⅱ荧光强度的增高与其诱导类囊体膜表面电荷密度的降低密切相关;但这种相关性的效应不存在于剌松藻的叶绿体膜中。(2)用Ca^2+处理这两种叶绿体膜分别除去其类囊体膜表面的32-34KD和30-31KD多肽,对上述M  相似文献   

16.
菠菜叶绿体经低渗KCl或1mmol/LEDTA溶液处理后,再用毛地黄苷法提取PSI颗粒,前者chla/b高于后者。而EDTA-PSI颗粒的耗氧活力极强,低温荧光发射具很强的F680。SDS-凝胶电泳谱带也表明EDTA-PSI颗粒具较浓的20~24kd谱带。凡此都说明EDTA-PSI颗粒的LHPC~I含量远超过KCI-PSI颗粒的。而叶绿体经MgCl2、KCl、EDTA溶液处理后,基粒类囊体膜垛叠的情况不同,它们的chla/b比值依次下降。说明PSI颗粒中LHPC-I含量与提取时类囊体膜垛叠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7.
扬麦5号旗叶光合功能衰退进程中光合膜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旗叶自然衰退过程中光合膜特性变化的结果表明,光合功能高值持续期类囊体膜电子传递活性均维持较高水平,多肽组分也维持相对稳定;进入光合功能的速降期后,活性呈快速下降趋势,类囊体膜小分子多肽等组分均出现不同降解。旗叶全展后叶绿体ATP含量在高值持续期维持一定水平;进入速降期后,对应于光合膜电子传递活性及P/O值,叶绿体ATP含量变化存在“滞后”的现象;强光逆境下,速降期类囊体电子传递活性受抑制程度比高值  相似文献   

18.
叶片阶段性白化小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色素突变体。本文对其白色、白绿相嵌及转绿叶片的叶绿体光化活性分别进行了测定。试验表明:(1)白化和白绿相嵌叶片的叶绿体色素合成处于停滞阶段,转绿叶片则处于色素迅速合成阶段;(2)白化、白绿相嵌和转绿叶片叶绿体的激发能传递呈递增趋势;(3)三者对绿体的PSⅡ活性和原初光能转化效率也呈递增趋势;(4)白化叶片叶绿体缺乏PSⅠ和PSⅡ外周天线色素蛋白,白绿相嵌和转绿叶片的类囊体膜多肽组分与正常叶片相近似。  相似文献   

19.
菠菜放氧的光系统Ⅱ(PSⅡ)核心复合物经0.8mol/L Tris(pH8.0)洗涤后,用温和的非离子去垢剂DM和高浓度的LiClO4增溶,再经DEAE-Toyopearl-650S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可得到PSⅡ天线组分中的叶绿素α/b结合蛋白(CP29)。SDS-PAGE显示一条30kD蛋白质带。根据Arnon法和Markwell法的结果表明,每个蛋白质分子结合有7~8个分子的叶绿素α和2~3  相似文献   

20.
采用机械破碎和蔗糖梯度离心方法从洋葱根端分生组织中分离出细胞核并制备出核 骨架。细胞核SDS-PAGE谱带中135kD处有一多肽,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表明,该多肽可被抗 鸡ScⅡ抗体标记,核骨架中没有此多肽。经抗ScⅡ抗体和FITC偶联的二抗标记后,细胞核 发出代表ScⅡ的特异性荧光,而核骨架中无荧光发出。经抗ScⅡ抗体和蛋白A胶体金处理 后,金颗粒特异性地结合在核内染色质区域。说明ScⅡ类似蛋白是洋葱根端细胞核的组分, 且位于核内染色质上,但该蛋白不是核骨架成分。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实验结果还说明ScⅡ 类似蛋白是洋葱根端细胞染色体和染色体骨架的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