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椴树科及省沽油科三新变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裘宝林  钟国荣 《植物研究》1988,8(4):105-108
本文发表了椴树科及省沽油科三新变种, 即长柄南京椴Tilia migueliana var.longipes, 绒果田麻Corchoropsis tomentosa var.tomentosicarpa及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 var.pubescens。  相似文献   

2.
本文发表辽宁西部1新种, 即北栗山楂Crataegus beipiaogensis Tung et X.J.Tian;2新变种, 即球序绒毛胡枝子Lespedeza tomentosa Sieb.var.globiraccmi Tung et Lu.黄花阴山胡枝子Lespedeza inschanica(Maxim.)Schindl.var.flava Tung et Lu;2新变型, 即短序牛枝子Lespedeza potaninii Vassil f.brcviracemi Tung er Lu垂枝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 f, pendunla Tunget Lu.  相似文献   

3.
任强  张丽花 《菌物学报》2018,37(7):865-880
本研究对采自中国北方11个省、市、自治区的400余份野粮衣属标本利用形态学、化学、生态学等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共发现12种,包括6个分类单位从平茶渍属归并至野粮衣属中,即:Aspicilia maculata,A. maculata f. subochracea,A. ochraceoalba,A. schafeevii,A. tortuosaA. transbaicalica;其中,将A. maculata f. subochracea提升为种级单位;首次报道了Circinaria hispidaC. schafeevii在中国的新记录分布;Lecanora tortuosa var. ferruginea,L. tortuosa var. simpliciorL. tortuosa var. perfecta作为Circinaria tortuosa的异名处理。本文也为报道的物种提供了形态图和检索表。  相似文献   

4.
樊国盛 《植物研究》1991,11(1):66-67
本文发表了中国野茉莉科一新记录属——歧序野茉莉属Bruins-mia Boerl.et Koord.。  相似文献   

5.
毛玲  崔铁成 《植物研究》1990,10(4):61-61
本文发表了野山楂一新变种,即匍匐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a Sieb.et Zucc.var.shangnanensis L.Mao et T.C.Cui。  相似文献   

6.
傅沛云 《植物研究》1989,9(2):15-20
本文对东北罂粟属植物的分类及其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其中主要的是扩大了野罂粟(Papaver nudicaule.L.)(sensu ampl.),基本型分类性状的含义,缩小了应看做是其亚种的黑水罂粟(P.nudicaule L.subsp.amurense N.Busch.的分类性状含义,发现并提出了两个新的变种,即光果野罂粟P.undicaule L.var.glabricarpum P.Y.Fu及毛果黑水罂粟P.nudicaule L.subsp.amurenseN.Busch.var.seticarpum P.Y.Fu,同时提出了包括种下分类群的便于鉴别的东北罂粟属植物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褐腐病是核果和仁果类果树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本研究从采集自新疆野果林中的褐腐病样上共分离到75株褐腐菌。利用内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基因和延伸因子(EF1α)基因序列和形态学方法,对这些菌株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显示:67株为Monilinia fructigena,8株为M. laxaM. fructigenaM. laxa都分布在新疆北部的天然野果林中。M. fructigena主要来自野苹果、樱桃李、野杏和欧洲李。M. laxa主要来自樱桃李、野苹果和红樱桃。这是首次在新疆地区的野生果林中发现M. fructigenaM. laxa。研究结果不仅对了解当地栽培果园的侵染源有帮助,而且为研究褐腐菌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大豆属植物野生种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傅沛云  陈佑安 《植物研究》1986,6(2):117-123
本文主要叙述了对铁岭农科所几年来广泛调查采集和栽培的辽宁野生的大豆属植物的情况和标本等进行观察和研究鉴定的结果。发表了在自然界占有一定位置、栽培试验比较稳定的野大豆的新的变种"白花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var.albiflora P.Y.Fu et Y.A.Chen"和新变型"狭叶白花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var.albiflora P.Y.Fu et Y.A.Chen f.angustifolia P.Y.Fu.etY.A.Chen。提出"白花宽叶蔓豆"的新中名,并对其拉丁学名正确名称的含义——特征范围作出修正。为了便于鉴别,记述了每个种型的拉丁学名、有关异名、简要特征及生境、产地和分布,同时提出了辽宁省野生大豆属植物分类检索表以利应用。对于其种子的变异类型的分类问题认为是需要另行研究解决的。  相似文献   

9.
荞麦起源于我国, 演化形成了丰富的物种和遗传多样性。为了有效研究和利用荞麦及其野生种资源, 以从四川、甘肃、贵州等地采集的荞麦属(Fagopyrum)10个种(含变种、亚种和复合体种)共71份材料为对象, 通过ITS和叶绿体ndhF-rpl32序列分析, 利用MEGA5.0构建系统进化树, 探讨了荞麦种内及种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 在ITS序列矩阵中, 序列长度为725 bp, 信息位点为150个, 占序列总长度的20.7%; 在ndhF-rpl32序列矩阵中, 序列长度为940 bp, 信息位点为158个, 占序列总长度的16.8%。由ITS序列和ndhF-rpl32序列构建的两个进化树都可以将71份材料分为大粒荞麦种组和小粒荞麦种组; 其中, 大粒荞麦种组包括栽培苦荞和米苦荞(F. tataricum)、金荞复合体(F. cymosum complex)、栽培甜荞(F. esculentum)和野生甜荞(F. esculentum ssp. ancestralis); 小粒荞麦种组包括齿翅野荞(F. gracilipes var. odontopterum)、疏穗小野荞(F. leptopodum var. grossii)、小野荞(F. leptopodum)、密毛野荞(F. densovillosum)、细柄野荞(F. gracilipes)和硬枝万年荞(F. urophyllum)。而ndhF-rpl3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还能区分栽培甜荞和野生甜荞, 具有更好的聚类效果。另外, 与栽培甜荞相比, 金荞复合体与栽培苦荞的亲缘关系更近。该研究为荞麦属种的分类和条形码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人工去雄授粉和田间隔行种植试验,研究了抗草丁膦和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中的bar基因和EPSPS基因向野芥菜(B. juncea var. gracilis)流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人工授粉的情况下,以野芥菜为母本,分别以两种转基因油菜为父本,亲和性指数都很高,达13以上,与野芥菜自交或开放授粉条件下的亲和性指数没有明显差异,说明两种转基因油菜和野芥菜的亲和性较好。经两次除草剂筛选,人工杂交获得的所有F1对相应的除草剂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抗性,且经PCR检测扩增出了各自的特异性条带,说明人工杂交获得的所有F1都携带了相应的抗性基因。F1的适合度研究表明,两种F1种子萌发率和母本都没有明显差异,营养生长明显好于母本。但花粉活力和结实率明显下降,携带抗草丁膦基因F1的花粉活力和每角果粒数分别是32.4%和0.59粒,携带抗草甘膦基因F1的花粉活力和每角果粒数分别是35.1%和0.58粒。经两次除草剂筛选和PCR检测,表明野芥菜和抗草丁膦油菜或与抗草甘膦油菜田间隔行种植分别能产生0.02%和0.014%的携带抗性基因的F1杂种。以上结果表明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具有向野芥菜流动的可能性,且barEPSPS基因向野芥菜流动的可能性类似,但对其可能引起的环境后果需要做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