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甜菜夜蛾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在我县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尤以甜菜和秋荞的威胁较重。据调查在拖排公社的大寨大队,在30.5亩的甜菜中,11亩被吃毁。通过近年来的观察,以第一代幼虫为害最重,第二代幼虫稍轻。为了治虫保护庄稼,我县对此虫的生活习性和药剂防治进行初步工作。 一、生活习性 据1959年观察,在秋养上发生3—4代,第一代发生于8月中旬至9月上旬;第二代在9月上旬至9月末;第三代在9月末—10月末,第四代在11月初至12月中,完成一个世代一般要20天左右。成虫有微弱的趋光性。8月中旬飞迁荞田,白天躲在杂草和土缝中,黄昏后出来活动,交配产卵于叶子反面,以植株中部叶子为最多。卯块上覆盖一层黄色茸毛。幼虫孵出后,在三龄以前有群聚性,取食叶肉。三龄以后分散为害,且皮肤上有厚蜡质,抗药力强,晴天以早、晚为害,白天和夜晚常躲在土缝中或植物下部不易见的地  相似文献   

2.
甘薯天蛾又名旋花天蛾,是本地区间断性大害虫。常为人们所忽视,一到大发生年,出于不备的蒙受灾害,使薯叶全被吃光,减产甚巨。据当地群众说,此虫除1961年猖獗发生以外,1948年也曾成灾。为了摸清此虫在本地区的发生代数、时间以及各代与天敌之关系,供今后防治时的参考,我所于1962年对甘薯天蛾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如下。 一、发生代数及时间 甘薯天蛾在襄北地区一年可发生三—四代,如为三代,主要是以第二代的部分蛹(占第二代总蛹数的46.6%)在土室内越冬。越冬代成虫5月上旬开始发生,中旬达产卵盛期,幼虫盛发期在5月下旬;第二代成虫8月上旬开始发生,卵于8月上旬初见,中旬达产卵盛期,幼虫发生盛期在8月中下旬;第三代成虫于9月中旬出现,此期由于气温渐低,幼虫生活期也相应延  相似文献   

3.
<正> 黄地老虎Euxoa segetum(Schiffermuller)在山东省普遍发生,是农业生产的一大害虫。 一、生物学特性 1.年生活史 黄地老虎一年发生4代,以第四代幼虫越冬,各代发生期见表1。 第一代幼虫发生于5月上旬至6月下旬,第二代为6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三代发生于8月中旬,11月中、下旬进入越冬期,翌年3  相似文献   

4.
旋花天蛾(Herse convolvuli L.)又名甘薯叶天蛾,群众叫它“花豆虫”,是我区甘薯上的重要害虫。我们进行了发生规律的观察,现将几年来的结果整理如下。 一、生活习性 1.生活史及各虫态历期 旋花天蛾在阜阳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1964年黑光灯下出现了明显的四个高峰,初步认为该年发生不完全的4代(表1)。越冬蛹于5月中旬开始羽化,6月上旬羽化最多,6月中、下旬幼虫为害春甘薯,第一代成虫在7月中旬盛发,主要产卵于春甘薯,少数产在旱插的夏甘薯(即麦茬甘薯)上,7月中、下旬为幼虫为害时期,第二代成虫8月上旬盛发,8月中、下旬幼虫严重为害春、夏甘薯,第三代成虫于9月上旬盛发,9月中、下旬又进入暴食为害。从近几年观察来看,旋花天蛾在我区主要以8、9月为害最重,个别年份,7月份也能在局部地区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5.
高智龙 《昆虫知识》1992,29(2):69-72
稻纵卷叶螟属迁飞性害虫。该虫在陕南稻区可完成3个世代。第一、二、三代2~3龄幼虫盛发期分别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底至9月上旬。常年以第二代危害较重,此时为防治关键时期;但在5~6月份雨量≥400mm以上的年份,第一代也要及时防治。防治药剂为25%杀虫双水剂,每亩0.2~0.25kg防治两次,防治效果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6.
棉小造桥虫在山东临清县一年一般发生三代。7月上旬第一代开始发生,该代密度小,危害很轻。8月上旬—9月上旬为第二代至第三代发生期,这两代虫的密度大,危害较重,尤以第二代发生最重。第三代有时也暴发成灾。 根据1960年—1964年五年的调查资料分析,棉小造桥虫发生程度的轻重与气象因素有密切关系。第一代一般发生很轻,积累资料较少。第二代、第三代发生程度和气温、相对湿度、降雨量的关系是: 1.7月中、下旬两旬平均相对湿度大,气温高,第二代造桥虫发生较重(表1)。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百色在广西丘陵区与云南高原的交接地带,是右江河流两岸的典型低洼盆地(海拔自110—130米)。这个地区,一年内种早、晚两造玉米(有的也种一造中玉米),早玉米多在2月上旬至3月下旬播种,晚玉米7月上旬至8月下旬种植。玉米螟为害比海拔高的土石山区(海拔500—900米)和高寒山区(海拔1200—1500米)严重,晚玉米重于早玉米,早玉米常年被害株率在20—60%左右,晚玉米在40—95%,损失很大。 右江盆地玉米螟一年发生6个完整世代(个别有7代)。越冬代蛾出现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一代蛾在5月上旬至下旬,二代蛾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三代蛾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4代蛾在8月中旬至9月中旬,5代蛾在10月上旬至下旬,6代蛾(少数)在11月上旬至中旬。绝大部分以第6代幼虫在玉米、高粱、小米秆内越冬。 群众对王米不同播种期与玉米螟的为害关系说法不同:有的说提早播种能减轻受害;有的说推迟播种螟害轻。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我们于1962—1963年进行了考察,现将结果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8.
小波分析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Moschler),属鳞翅目夜蛾科,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俄罗斯和欧洲等地。我国于2005年7月在河北省夏玉米田首次发现。近年来,该虫发生范围不断扩大,为害程度日益加重。2011年二点委夜蛾在我国夏玉米产区严重暴发,虫情涉及6省47市302个区(县),面积近220万hm2。山东省2007年首次在德州市发现该虫为害玉米,2011年全省17个地市普遍为害严重。为更准确地确定该虫的发生代次、每代各虫态发生历期、发生盛期、发生高峰日等信息,适时准确监控发生时期,本文采用symlets小波函数变换滤除高频信息,对山东省多地点二点委夜蛾成虫诱虫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二点委夜蛾在山东省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1代、2代、3代,始见蛾日在3月底—4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在3月底至4月上中旬,1代发生期在4月上旬至6月中下旬,2代发生期在6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3代发生期在8月上旬至9月中下旬,越冬代幼虫发生期在9月中旬至10月中下旬,10月下旬左右老熟幼虫做茧越冬。另外,通过调查和室内观察还发现高温环境不利于二点委夜蛾幼虫生长发育,7—8月份高温期,成虫致畸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稻褐飞虱迁飞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褐飞虱已成为我国当前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初步查明,褐飞虱在我国过冬地区的分布大体以一月份12℃等温线为北限,由于各年冬季气温高低的不同,越冬北界摆动于北纬21—25°之间;冬季田间有无稻苗存活,是能否在当地过冬的生物指标。按越冬分市可划分为:1.终年繁殖区:北纬19°以南的海南岛南端;2.少量越冬区:海南岛中部至北回归线之间;3.不能越各区:常年在北回归线以北无越冬。 褐飞虱常年不能越冬的广大稻区内,每年春夏季发生的虫源,经近年来多方面研究,证明是自南向北远距离迁飞而来。 根据褐飞虱在我国的越冬分布,南、北各稻区发生的代数和季节性种群消长规律,试将我国东半部划分为六个发生区:即终年繁殖区、少量越冬区、南岭6、7代区、岭北5代区、沿江4代区、沿淮2—3代区。 近三年的研究,特别是1977年在我国各稻区设点进行迁飞跟踪观察表明,春、夏季向北迁飞有五个过程,秋季又有三次向南回迁。褐飞虱在我国东半部的迁飞途径大体是:4月中、下旬—5月上旬第一次“北迁”,是由19°N以南终年繁殖区迁到两广南部20—23°N之间;5月中、下旬—6月上旬第二次“北迁”,是由海南岛中部往北及中南半岛同纬度地区迁到我国两广南部和南岭地区;6月中、下旬—7月初第三次“北迁”,是由两广南部稻区主迁到南岭以北至长江南岸;7月上、中旬第四次“北迁”,是由南岭地区主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井波及淮河流域;7月下旬—8月初第五次“北迁”,是自岭北、沿江区南部迁到江淮间及淮北稻区。8月下旬—9月初沿淮、淮北中稻成熟,开始往南回迁,9月中旬出现由江淮间迁向长江以南的回迁峰;9月下旬—10月上旬,由长江中、下游回迁到南岭以北各地;10月中旬起—11月间,由江南、岭北回迁到华南以及更南地区。通过上述研究,初步提出我国东半部地区褐飞虱的发生区划与迁飞路线图。  相似文献   

10.
黑刺粉虱及其天敌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黑刺粉虱Aleurucamhus spiniferus Quaint.是柑桔、茶树等经济作物的重要害虫。福建一年发生4-5代,闽北、闽中发生4代,世代重叠。主要以若虫在柑桔等叶背越冬,越冬若虫于翌年2月间开始化蛹(伪蛹),4月间成虫羽化并产卵。各世代若虫发生期为第一代4月上旬至6月上旬;第二代6月中旬至7月下旬;第三代7月中旬至9月上旬;第四代9月中旬至翌年3月,11月进入越冬期。一年中以6-9月为发生为害高峰期。黑刺粉虱的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资源丰富,蛹期被寄生率甚高,对该虫的综合治理可以生物防治为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莱阳地区不同栽培模式下单植梨园、单植桃园、混植桃梨园的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发生规律,2009—2012年采用性诱芯法对以上果园梨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进行探究并利用有效积温模型预测其发生代数。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莱阳地区一年可发生4代;第13代主要发生在桃园,发生时间为4—8月上旬,第4代主要发生在梨园,发生时间为8月中下旬或9月初,为害一直可持续到10月中旬。梨小食心虫在不同寄主上发生时间不同,除第一代发生比较整齐之外,其他世代发生时间不统一,尤其是梨园。单植梨园和单植桃园的梨小食心虫都能单独完成发育世代,但数量有差异。通过比较其差异显著性,单植桃园13代主要发生在桃园,发生时间为4—8月上旬,第4代主要发生在梨园,发生时间为8月中下旬或9月初,为害一直可持续到10月中旬。梨小食心虫在不同寄主上发生时间不同,除第一代发生比较整齐之外,其他世代发生时间不统一,尤其是梨园。单植梨园和单植桃园的梨小食心虫都能单独完成发育世代,但数量有差异。通过比较其差异显著性,单植桃园13代明显多于第4代,单植梨园第4代明显多于第13代明显多于第4代,单植梨园第4代明显多于第13代。  相似文献   

12.
黄檀丑舟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檀丑舟蛾是南岭黄檀的重要食叶害虫,该虫在福建南平一年发生6代,以蛹在疏松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初成虫开始羽化。雌虫产卵于嫩叶上,成块。每雌产卵82-306粒。幼虫5龄,各代幼虫的危害盛期;第一代5月下旬至6旬上旬。第二代6月下旬,第三代7月下旬,第四代8月中旬,第五代9月下旬,第六代11月上旬至中旬。试验表明,20%杀灭菊酯4000倍液或80%敌敌畏2000倍液对幼虫均有良好的毒杀效果。  相似文献   

13.
张丽峰 《昆虫学报》1959,(6):540-547
一、大叶黄杨尺蠖(Abraxas miranda Butler)是重要的园林害虫之一,为害卫矛科的两种植物,即:大叶黄杨与爬行卫矛。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浙江、贵州及东北等地。 二、大叶黄杨尺蠖在上海一年发生三代,但在室内饲育可完成四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第一代成虫自4月上旬开始羽化,幼虫自4月下旬开始为害,至5月下旬进入蛹期。第二代成虫自6月上旬开始羽化,幼虫自6月中旬开始为害、直至8月下旬进入蛹期。第三代成虫自8月中旬开始羽化、幼虫自9月上旬开始至11月中旬进入蛹期。 三、根据室内饲养,成虫的寿命第一代雄虫平均7.8天,雌虫平均9.6天;第二代雄虫平均11天,雌虫平均15.4天;第三代雄虫平均9天,雌虫平均10天;第四代雄虫平均12天,雌虫平均14.5天。卵期第一代为14.5天,第二代8.6天,第三代9天,第四代12天。幼虫期第一代平均34.9天,第二代平均23.4天,第三代平均25天,第四代平均58天。蛹期第一代平均11.4天,第二代平均45.8天,第三代平均15.9天,第四代为越冬蛹。 四、成虫飞行力很弱,白天栖息在大叶黄杨树下或附近草丛中,晚上活动,趋光性不强。成虫羽化多在下午3—5时,羽化后即可交尾,一般交尾时间为6—7小时,最长可达11小时,交尾后7小时即行产卵,每一雌蛾可产卵360余粒。 五、幼虫共五龄,羽化后3、4小时就开始取食,受  相似文献   

14.
焦条丽夜蛾(Acontia graellsi Feisthamel)由于为害棉叶,故在湖北过去一般多称棉叶夜蛾。在河南黄泛区农场和武昌宝积庵附近棉田,以往都曾发现其为害,但因发生数量不多,故当时都未引起注意。近几年来,此虫在本专区的襄阳、宜城、枣阳、光化等县发生很多,特别是棉花生长中后期,雨水稍多时,为害更重,常把棉叶吃光。鉴于此虫在国内以往还未见到发生与为害的详细研究记载,故本所在1962年作了些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现将此虫的生活习性初步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夹竹桃天蛾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玉兰  林仲桂 《昆虫知识》2010,47(5):918-922,F0004
夹竹桃天蛾Daphnis nerii(Linnaeus)是夹竹桃上的重要害虫,具有间歇性爆发的特点。该虫在湖南省衡阳地区1年发生2~3代,以蛹在寄主附近的枯枝落叶层、表层松土及土壤缝穴中越冬。越冬代成虫于6月上旬出现,6月中下旬产卵。6月下旬第1代幼虫孵化;第1代成虫于7月中旬出现,7月下旬产卵。第2代幼虫8月上旬孵化,8月下旬至9月上旬幼虫危害最历害,9月中旬开始化蛹,化蛹持续到10月中旬。第2代蛹发生分化,一部分成为越冬蛹,另一部分则羽化为成虫。第2代成虫于10月上旬开始产下第3代卵。10月上旬第3代幼虫开始孵化,11月中旬第3代幼虫开始化蛹、越冬。  相似文献   

16.
我县随着栽培制度的改革,褐稻虱逐步上升为水稻穗期的大害虫。近年来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褐稻虱在我县一般于7月中、下旬由外地大量迁入,以后在本地繁殖3—4代。8月下旬—9月上旬发生的第四代,为害单季晚稻;9月下旬—10月上旬发生的第五代,为害单季稻、后季稻。四、五代的虫量很大,一般年份,四代虫口每亩12—30万头,大发生年高达100万头以上;五代虫口单季晚稻50—200万头,后季稻10—80万头;大发生年单、后季稻的虫量分别每亩达220万头和170万头左右。而三代虫量则很少,主要发生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流域普遍发生的农业主要害虫之一,一般一年发生三代,第一代卵高峰在6月上旬;第二代卵高峰在7月中旬;第三代卵高峰在9月初,其中第二代和第三代为害棉花较重,往往造成棉花的蕾铃脱落、虫蛀铃、烂铃,严重地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由于多种原因,化学防治很不理想,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防治途径。 1974年,在深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在兵团、师、所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们在1973年引种赤  相似文献   

18.
二化螟在豫南每年主要发生两代,个别发生一代或三代。通过饲养和测螟灯观察:越冬代蛾一般始见于4月下旬或5月初,盛发于5月中、下旬至6月初,终见期为6月中、下旬;第一代蛾一般始见于7月上旬,盛发于7月中、下旬,终见于8月上、中旬;第二代蛾一般始见于8月中、下旬,盛见于8月下旬,终见于8月底或9月中旬。今将各虫态历期和出现期分别制为表1和表2。  相似文献   

19.
甜菜夜蛾为害芦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甜菜夜蛾 Laphygma exigua(Hubner)是一种杂食性害虫。笔者自1987年以来在江西对芦笋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发现甜菜夜蛾是芦笋最主要的害虫。该虫在临川县芦笋田约发生5代。第1代发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虫量少,为害轻。第2代在6月下旬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齿唇姬蜂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湖南长沙地区棉铃虫齿唇姬蜂的生物学特性及田间消长规律,棉铃虫齿唇姬蜂在湖南长沙地区年发生约10代,以7个世代发生在棉田,田间出现3个寄生高峰,分别在5月上旬-6月下旬,8月中旬-9月上旬及9月中旬-10月中旬,寄生率平均在25,1-63,1%,从卵发育到成虫的平均历期变化范围在32℃下13天至11.6℃下75.5天,棉铃虫齿唇姬蜂能寄主棉铃虫,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但偏爱寄主棉铃虫。该蜂能寄生棉铃虫1-3龄幼虫,很少寄生4-6龄幼虫,喜寄生2-3龄幼虫,每雌可寄生斜夜蛾2龄幼虫5-23头。本建立了发育速率及成蜂寿命与温度关系的回归模型,探讨了越冬问题,比较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铃虫齿唇姬蜂生物学特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