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外膜是大肠杆菌的半透膜屏障, 其主要成分是脂多糖。选取并构造共9种具有不同脂多糖结构的大肠杆菌, 用于考察脂多糖结构对细胞外膜渗透性的影响。从9种菌株中提取出脂多糖和类脂A, 并且用薄层层析色谱和离子源质谱来鉴定其结构。用N-苯基-1-萘胺作为荧光探针来测定细胞外膜渗透性大小。野生型大肠杆菌表现出最小的渗透性, 因敲除或表达某些基因而导致脂多糖结构改变的突变株均表现出较高的渗透性。脂多糖上的磷酸基团、脂肪酸链和多糖链的改变都影响了大肠杆菌的渗透性, 其中多糖链长度的改变对渗透性影响最大, 其次是脂肪酸链的数目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渗透性和脂多糖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疫苗     
<正>本文报道了无细胞及脂多糖的抗原成分,为一多糖组分(I)和蛋白组分(Ⅱ)的复合物。(I)包含脑膜炎双球菌B血清组特异的英膜多糖。(11)包含脑膜炎双球菌血清型 2和6特异的外膜蛋白,具单一的主要成分,分子量为42000士300。这些成分对制备脑膜炎疫苗是很有  相似文献   

3.
革兰氏阴性菌脂多糖运输系统的构成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婷  刘马峰  程安春 《微生物学报》2018,58(9):1521-1530
革兰氏阴性菌包含有两层组分不同的膜结构——内膜和外膜,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而言,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是其外膜上最主要的脂质成分,锚定在外膜小叶(the outer leaflet of the OM)上,是革兰氏阴性菌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脂多糖运输系统(lipopolysaccharide transport system,Lpt)将胞内装配完整的LPS正确装配到外膜,使得与脂多糖相关的阻渗、有机溶剂耐受性、疏水性抗生素耐受性、膜通透性等功能得以实现。该运输系统的正确作用主要依赖7个不同的脂多糖运输蛋白(Lpt ABCDEFG)协同完成,整个系统贯穿细菌内膜至外膜,由内膜上ABC转运体复合物Lpt B2FG、胞质内转运协同蛋白Lpt A/C及被许多学者称作脂多糖运输的"命门"的外膜蛋白复合物Lpt DE共同构成。本文就革兰氏阴性菌脂多糖的具体结构功能进行简介,进而综述脂多糖运输系统的7个蛋白的构成和作用机制,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该系统中每个蛋白的功能提供理论基础及参考。  相似文献   

4.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外膜由脂多糖、磷脂、外膜蛋白和脂蛋白等成分组成,是细菌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首要物理屏障,与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密切相关.外膜各组分依赖特定的系统进行跨膜转运,包括脂多糖转运系统(lipopolysaccharide transport, Lpt)、脂质不对称维持系统(maintenance of lipid asymmetry, Mla)、β-桶状装配机器(β-barrel assembly machinery,Bam)以及脂蛋白定位系统(localization of lipoprotein,Lol).这些系统能够保证细菌外膜的完整与稳定,被视为维持细菌生命活动的"命门".因此,本文系统地综述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膜主要成分的跨膜转运系统结构与功能,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新型靶向抗菌类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革兰氏阴性菌中,脂多糖是外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参与构成细菌的固有免疫。而在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中,Lpt系统都是运输脂多糖的唯一途径,在该系统中LptD作为一个跨膜的外膜蛋白,也是脂多糖输出的最后一步,因此被许多学者称作脂多糖运输的"命门"。LptD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包括有机溶剂耐受性、疏水性抗生素耐受性、膜通透性等。但近来的研究表明,LptD最重要的功能是参与了脂多糖的运输,也因为其参与脂多糖运输而具有了多种功能。本文重点介绍部分革兰氏阴性菌LptD的蛋白结构及其功能研究进程,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其它革兰氏阴性菌脂多糖运输通路(Lpt通路)及该通路上各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脂多糖(LPS)、荚膜多糖(PS)、外膜蛋白(OMP)和伞毛(菌毛)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表面抗原。由于LPS有各种毒性反应故称之为内毒素。除LPS外,其它表面抗原可用来制造菌苗。脑膜炎双球菌荚膜多糖菌苗和外膜多糖菌苗已用于预防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当非肠道使用的脑膜炎荚膜多糖(PS)菌苗、沙门氏伤寒ViPs菌苗和脑膜炎蛋白(OMP)菌苗含有LPS时,会引起发烧和其它反应。而对于OMP菌苗要想不使蛋白抗原变性而彻底除去LPS是不可能的。所以,菌苗中的LPS应设法降低其含量达不至于引起发烧或其它异常反应的水平。在这些制品的质量检定中,—个特定剂量的家兔热原试验应为阴性。 Gotschlich等人报道用10ng/kg或更高剂量的脑膜炎菌LPS静脉注射家兔会引起明显的体温上  相似文献   

7.
蛋白质入核转运的机制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核膜是由外膜和内膜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同时镶嵌一些核孔复合体(NPC).核孔复合体是胞浆和胞核之间主动和被动转运的生理屏障.核内功能蛋白在胞浆内合成后通过核孔复合体进入胞核,这个过程除了需要NPC上核孔蛋白、胞浆内核转运受体和RanGTP等蛋白的参与外, 货物蛋白本身的结构特征在其入核转运过程中亦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就蛋白入核转运的机制及近年来取得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易洁  刘青  孔庆科 《微生物学报》2016,56(6):911-921
外膜囊泡(OMVs,Outer membrane vesicles)是一种在革兰氏阴性菌甚至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中普遍存在的包含生物学活性物质的囊泡状结构,其大小在20–250 nm之间。其组成成分包括脂多糖、外膜蛋白、磷脂、DNA以及在形成过程中被外膜包裹的周质成分等。由于外膜囊泡不能复制且含有大量的细菌抗原,并能有效激活免疫系统,所以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疫苗候选。虽然外膜囊泡从发现至今有50多年的历史,但针对其作为疫苗的潜力探究最近几年才开始,中国关于这方面的文献报道还很少。本文从外膜囊泡诱导免疫应答的机制以及其作为疫苗的研究进展两个方面概述了外膜囊泡可以作为一种新颖的防控疾病的疫苗策略,为今后外膜囊泡疫苗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应用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发现,人工感染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gosling new type viral enteritis virus,NGVEV)后不同时间宰杀的及发病的雏鹅,其心、肝及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质)中均有典型腺病毒粒子.病毒侵害的靶器官主要是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以上皮细胞微绒毛断裂、脱落开始,进一步发展为上皮细胞核畸形,固缩,核仁消失,核膜模糊和胞核崩解;胞浆严重空化,形成含有很多病毒粒子的"封入体";粗面内质网严重扩张呈囊状,其上的核蛋白体严重脱落;线粒体外膜破裂或嵴断裂及空化,部分受到损害的线粒体充满大量的病毒粒子;形成肠道栓子的外层假膜由大量的病毒粒子、细菌以及坏死的肠上皮细胞组成.肝和心的损害主要发生于感染早期,其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出现类似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变化.病毒在细胞核复制和装配,通过芽生或核膜的破裂而进入胞质,病毒于胞浆中主要是以"封入体"的形式存在,此外还有少量游离病毒.病毒释出细胞外可通过细胞膜芽生或破裂方式,也可通过与核外膜紧密联系的特殊膜性管道将病毒由胞核运至胞外.还讨论了小鹅瘟与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在超微结构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固氮作用     
<正>胞外多糖被认为对于检测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的专一性是主要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USDA 191培养在含0,1%谷氨酸和0.4%甘露醇的培养基中,外多糖在用乙醇提取后制备,脂多糖在用苯酸提取后制备。USDA 191的外多糖含有大量的甘露糖 (22.5%)和糖醛酸(13.4%)。而这些糖在正常生长的如首蓓根瘤菌102F28这类快  相似文献   

11.
名词解释     
叶绿体植物的光合器。它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含有叶绿素等色素和蛋白质、脂质、核酸等物质。叶绿体一般有两种膜:一是外膜,把叶绿体同细胞的其他部分分隔开来,对各种物质的渗透有选择性;另一种是片层膜,在叶绿体内部,有复杂的、折叠的片层结构,与叶绿体的能量转化功能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革兰阴性菌外膜外叶的脂多糖通常由类脂A、核心多糖、O-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最新的不同革兰阴性细菌的基因组数据方便了脂多糖生物合成的研究。大肠杆菌中与脂多糖生物合成及转运相关的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大多数已被鉴定出来,在大多数革兰阴性菌中都有这些基因信息。  相似文献   

13.
二分裂是细菌繁殖的重要方式,细菌细胞膜各层于时空上协调内陷在细菌二分裂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细菌细胞质膜层和肽聚糖层的内陷由细菌分裂体来驱动;而革兰阴性菌(Gram-negative bacteria,简称G~-菌)外膜的内陷则是通过与肽聚糖层连接的外膜脂蛋白而被动牵拉形成。质子动力偶联的Tol-Pal系统,不仅在G~-菌外膜稳定性中发挥作用,而且在细菌细胞分裂中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Tol-Pal系统构成了G~-菌中分裂装置的动态复合体,G~-菌分裂收缩时,在质子动力的驱动下Tol-Pal复合体促使肽聚糖相关脂蛋白Pal在分裂位点聚集,建立瞬时跨膜连接,牵拉分裂位点的外膜随着肽聚糖层和内膜层中部的收缩而内陷。现就Tol-Pal系统在细菌分裂中的作用作一总结,以便深入理解tol-pal突变菌的不同表型,为细菌分裂抑制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西藏蟾蜍消化系统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西藏蟾蜍的消化系统进行了组织学观察.消化道可以分为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直肠;肝脏和胰腺为消化腺.胃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黏膜层中含有许多胃腺,但胃腺的颈部和腺体部不明显.肌肉层发达,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小肠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外膜组成,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缺失.在黏膜层的固有膜中有管状肠腺.肝脏分为左、中、右3叶,肝小叶界限不明显.胰腺中的腺泡由腺细胞围成.  相似文献   

15.
虎纹蛙消化道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小鼠抗人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AA1,应用ElivisionTM plus免疫组化染色法对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消化道组织中类胰蛋白酶阳性肥大细胞存在的可能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单克隆抗体AAl可与中性缓冲福马林液固定的虎纹蛙组织的肥大细胞获得良好的交叉反应,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胞浆染成棕黄色,证实虎纹蛙肥大细胞胞浆颗粒中也存在类胰蛋白酶。虎纹蛙组织中AA1免疫染色阳性细胞的分布,与AB/SO和改良甲苯胺兰染色阳性细胞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虎纹蛙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数量很少,且阳性反应比人胃癌间质肥大细胞弱,主要见于黏膜型肥大细胞(MMC)分布区域,如消化道黏膜上皮下方和固有层,少量分布于肠绒毛基底部及食管腺和胃腺周围。而在结缔组织型肥大细胞(CTMC)分布区域,如消化道黏膜下层结缔组织中却未见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AB/SO和改良甲苯胺兰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多,广泛分布于消化道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腺体之间、肌间及外膜结缔组织,说明并不是所有的虎纹蛙肥大细胞都含有类胰蛋白酶。很有可能是虎纹蛙MMC中含有类胰蛋白酶,而CTMC中不含类胰蛋白酶。虎纹蛙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数量很少,且阳性反应比人胃癌间质肥大细胞弱,说明虎纹蛙肥大细胞胞浆颗粒类胰蛋白酶含量较少,虎纹蛙属于低等脊椎动物,可能与生物进化水平较低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专性寄生于草鱼肠道的鲩肠袋虫的体表皮层精细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体表皮层由表膜和表膜下纤维系统两部分组成。表膜的组分有细胞质膜,膜泡层(包括外膜、膜泡、内膜),表膜微管层;表膜下纤维系统主要是由毛基体及其附属纤维结构:动纤丝,纤毛后微管,Ⅰ、Ⅱ型横微管和咽微丝组成。这部分结构下连一电子致密的微丝层,将细胞外质与内质分隔开来;且在微丝层的内侧胞质中分布有很多电子透明泡。此外,对表膜微管层、Ⅱ型横微管、外—内质间微丝层及电子透明泡进行了肠袋虫的种间比较并对上述各部分结构的生物功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正>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威胁婴幼儿健康,对它的控制迄今主要依赖于菌苗预防。目前认为,百日咳杆菌有许多生活学活性成份,包括白细胞增多促进因子(LPF)[又称百日咳毒素(PT)]、丝状血凝素(FHA)、腺苷酸环化酶(AC)、外膜蛋白、脂多糖、不耐热毒素等。其中LPF、FHA、69KD外膜蛋白作为保护性抗原成份,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正> 随着革兰氏阴性菌,特别是随着肠内细菌膜结构的提纯分析技术的进步,关于内毒素(O抗原)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并且对过去从经验中得来的方法更加有计划地和合理地进行了改进。当然Boivin和有关内毒素的初期研究者们,在这方面作出的卓越研究和贡献,对这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随着内毒素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的进步,在提纯和精制方面也不断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 1.内毒素的存在状态 内毒素的主要成分脂多糖是细胞壁的外膜结构(Outer membrane:OM)的构成成分。在此膜中,脂多糖、蛋白质和磷脂,以物理学的方式相互结合(疏水结合、金属离子的静电结合和配位结合)构成一种复杂的膜结构。  相似文献   

19.
侧足厚蟹有髓鞘神经纤维的超微结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侧足厚蟹(Helice latimera)的有髓鞘神经纤维直径约在5—12μm之间,髓鞘厚约2μm左右。髓鞘由内外膜层和中间微管层组成。外膜层层数约20层,排列紧密,微管层厚约0.31μm,内膜层层数约20层。轴突膜形成嵴,伸进轴腔内,在轴腔内还存在维管束和膜层束结构。在髓鞘结构中观察到两种类型的高嗜锇性区域,一种是由排列规则且明暗交替的膜层结构组成,另一种是非膜层结构组成。  相似文献   

20.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脂多糖对斑点叉尾免疫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是近年来引起斑点叉尾高致死性、传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为了研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脂多糖对斑点叉尾的免疫保护作用,实验选用了400尾健康斑点叉尾,随机分成Ⅰ、Ⅱ、Ⅲ、Ⅳ四个组,每组用鱼100尾,每组下设两个重复,每个重复用鱼50尾,以腹腔注射的方式分别向Ⅰ、Ⅱ、Ⅲ、Ⅳ四个组的斑点叉尾注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脂多糖、无花果多糖加脂多糖、全菌灭活苗和生理盐水,在试验第0、第28天时分别进行首次免疫和加强免疫,试验期间每隔7d,对试验鱼的血液白细胞杀菌活性、补体C3含量、IgM含量和血清凝集效价滴度进行测定;试验第49天时进行活菌攻毒。结果表明,首免后,接种脂多糖、无花果多糖加脂多糖的试验鱼血清凝集效价滴度明显升高,白细胞杀菌活性、补体C3含量、IgM含量也明显增加;加强免疫后,脂多糖、无花果多糖加脂多糖的试验鱼血清凝集效价滴度峰值分别为1∶256和1∶512,白细胞杀菌活性峰值分别为0.565和0.511,补体C3含量峰值分别0.194和0.180mg/mL,IgM含量峰值分别1.415和1.464mg/mL,免疫保护率分别为70.0%和65%。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脂多糖和脂多糖+无花果多糖受免鱼的上述指标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地高于生理盐水注射组,这两者的免疫保护效果优越于全细胞灭菌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