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宝瑜  陈宗懋 《生态学报》2000,20(3):495-501
采用培养皿 ,1承接茶蚜自然分泌蜜露 ;2收集蜜露浓缩后点于培养皿中心。逐头释放瓢虫于分别盛有这 2类蜜露的培养皿中心进行生物测定 ,两个试验均证明 :1蜜露强烈地吸引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 ,随着蜜露浓度呈梯度地增大 ,搜寻时间极显著地延长 ( P<0 .0 1 ) ;2蜜露可激发瓢虫的搜索行为由广域搜索型转换为地域集中搜索型。前 0~ 5s局限在较小范围内不断地转向 ,即搜索速度小 ,转动角度大。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显明变种最敏感 ,搜索和滞留时间也最长。用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定量地分析出蜜露中有茶氨酸等 1 3种氨基酸和蔗糖等 7种糖分。  相似文献   

2.
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3变种成虫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触角上分布粗大的毛状感器和短小的锥状感器。毛状感器分布于各个亚节,锥状感器主要密布于鞭节的末节端部。化感器的数量大小中顺序:七星瓢虫>异色瓢虫显明变种>异色瓢虫二斑变型和十九斑变种。  相似文献   

3.
异色瓢虫4变种成虫对茶和茶蚜气味行为反应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用Y形嗅觉仪测定了异色瓢虫4个变种成虫对茶蚜利它素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供给茶蚜、甘蓝蚜和萝卜蚜的两两组合,茶蚜+蚜害茶梢和正常茶梢,蚜害茶梢和正常茶梢,天敌分别选择茶蚜、茶蚜+蚜害茶梢或蚜害茶梢(P<0.05);以8~9种质量梯度的茶蚜+蚜害茶梢、蚜害茶梢和茶蚜做味源,瓢虫对味源趋向率与味源质量呈Logistic曲线关系(P<0.01),其中二斑变型、显现变种和十九斑变种对茶蚜的趋向率与蚜数呈左偏的单峰曲线(P<0.01);茶蚜体表乙醚或正己烷漂洗物也有引诱力,以显明变种最敏感.  相似文献   

4.
5.
研究两种光照条件下异色瓢虫雄成虫的食饵搜索行为。结果表明:5种刺激均能激发搜索行为由广域型转换为地域集中型;摄食时间越长,GUT值越大,摄食的最后一个食饵大小决定GUT的长短,光照强度对搜索行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异色瓢虫幼虫的食物搜索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邹运鼎  陈高潮 《昆虫学报》1997,40(2):145-150
本试验采用Nakamuta(1982)装置研究两种光照条件下异色瓢虫幼虫的食物搜索行为,结果表明:(1)摄食刺激均能激发搜索行为由广域型转换为地域集中型;(2)摄食时间越长,地域集中型搜索时间(GUT)值越大;(3)摄食的最后一个食饵大小决定GUT的长短;(4)光照对搜索行为有影响;(5)饥饿度对GUT的长短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越冬代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的飞翔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用飞行磨吊飞技术测定了七星瓢虫和异色瓢虫越冬代自然种群的飞翔能力。个体间飞翔特性差异极大。36.5%的七星瓢虫和23.7%的异色瓢虫每次飞翔都不到30分钟, 而这两种瓢虫中都有累计飞翔20小时以上的个体。最长持续飞翔时间达8小时以上和12小时以上的个体在七星瓢虫中分别为9.4%和1.2%, 在异色瓢虫中分别为21.1%和13.2%。大于30分钟的飞翔累计时间为6小时以上和12小时以上的个体在七星瓢虫中分别为20.0%和7.1%, 异色瓢虫则达47.4%和28.9%。雌性个体在卵发育期间表现出很强的飞翔能力。吊飞124小时, 飞翔能力的最高纪录是, 七星瓢虫累计飞翔22小时27分, 飞翔距离94.464km;异色瓢虫为24小时, 92.550km;飞翔速度都达到2m/秒。  相似文献   

8.
七星瓢虫成虫对绣线菊蚜捕食作用的室内测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实验室内测定了七星瓢虫成虫对苹果绣线菊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七星瓢虫成虫对绣线菊蚜密度的功能反应可用Holing-Ⅱ型圆盘方程较好地拟合,捕食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加大;七星瓢虫成虫对绣线菊蚜的捕食作用率随着自身密度增加而减小,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干扰,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能用Hassell数学模型较好地反映。  相似文献   

9.
在Nakamuta装置中,通过对两种我照照条件下(强光照3680-4620lx,弱光照130-220lx)异色标虫若虫搜索麦蚜行为轨迹的研究,得出摄食麦蚜前后0-15s搜索行为轨这弯曲角度总和之间差异均显著,摄食后大于摄前;摄食麦蚜前后0-15s、15-30s、30-45s、45-60s内的各对应停点间距离差异均显著,摄食前大于摄食后;其搜索速度,摄食前显著大于摄食后。  相似文献   

10.
异色瓢虫雌成虫的食饵搜索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采用Nakamuta(1982)装置研究两种光照条件下异色瓢虫雌成虫的食饵搜索行为,结果表明:1、五种刺激均能激发搜索行为由广域型转换为地域集中型;2、摄食时间越长,GUT值越大;3、摄食的最后一个食饵大小决定GUT的长短;4、光照对搜索行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两种光照条件下异色飘虫雄成虫的食饵搜索行为.结果表明,5种刺激均 能激发搜索行为由广域型转换为地域集中型;摄食时间越长,GUT值越大;摄食的最后一 个食饵大小决定GUT的长短;光照强度对搜索行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七星瓢虫成虫觅食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进忠  王熠  孙淑玲 《昆虫知识》2000,37(4):195-196
本文研究了七星瓢虫成虫捕食麦长管蚜、洋槐蚜和绣线菊蚜的行为 ,发现其觅食行为包括 7个明显动作 ,即搜寻、捕捉、嚼食、梳理、静止、展翅和排泄。  相似文献   

13.
对异色瓢虫雌、雄成虫在摄食前后的限域搜索行为的研究表明,摄食前后0~15s内搜索行为轨迹弯曲角度总和之间差异显著,摄食后显著大于摄食前,其搜索活动频繁地作方向变换,以此提高搜索效率;摄食前后0~15s、15~30s、30~45s内的各对应停点距离差异显著,摄自前各停点间距离显著大于摄食后;摄食前后0~15s、15~30s、30~45s搜索速度,摄自前是摄食后的4~12倍,摄自前搜索速度变化很小,而摄食后离摄自的时间越长,搜索速度越快;摄食点到停点的直线距离,摄食前后之间差异显著,摄食前显著大于摄食后,若按面积范围比较,摄食前是摄食后的11~65倍.可以认为,异色瓢虫雌、雄成虫均具有限域搜索行为.  相似文献   

14.
猎物密度对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种间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种群与混合种群饲养,研究了猎物密度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和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种间竞争影响,并用Lotka-Volterra种间竞争模型对两种瓢虫在猎物相对充足与不足条件下的种间竞争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猎物充足,两种瓢虫的种群增长呈线性增长趋势;猎物不足时,单独饲养时,两种瓢虫的种群增长趋势呈Logistic曲线,混合饲养时异色瓢虫的种群增长呈上升趋势,七星瓢虫趋于下降。在两种瓢虫的种间竞争中,异色瓢虫占相对优势,竞争的结局是二者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平衡局面而得以共存。  相似文献   

15.
七星瓢虫对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捕食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了七星瓢虫对两种猎物捕食选择性研究成果,这对以瓢治蚜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结果为:1.七星瓢虫对麦长管蚜有明显的正喜好性,对禾谷缢管蚜有明显的负喜好性。2.瓢虫对两种蚜虫的喜好性与麦长管蚜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禾谷缢管蚜密度呈正相关。3.当两种猎物共存时,瓢虫对每种猎物的功能反应有所变化。两猎物总密度增加,瓢虫对每种猎物的功能反应越来越趋向Hollink Ⅲ型,一种猎物密度恒定,另一种猎物密度变化时,瓢虫对猎物的功能反应趋向Holling Ⅲ型。而且随猎物恒定的密度增加,HoUing Ⅲ型典型性增加。4.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密度增加均降低瓢虫的捕食作用率。但是,禾谷缢管蚜所引起捕食作用率更为严重的减少。  相似文献   

16.
《环境昆虫学报》2014,(6):965-970
试验开展了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对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各虫态的功能反应类型均属于HollingⅡ型。随着豆蚜数量的上升,异色瓢虫对豆蚜的捕食增加量逐渐减小直至趋于稳定。异色瓢虫各龄幼虫、成虫对豆蚜的寻找效应均随豆蚜数量的增加而减小。异色瓢虫4龄幼虫的a/Th值最大,为2255.67,捕食功能最强,其后为成虫、3龄、2 龄、1龄幼虫。  相似文献   

17.
异色瓢虫对白毛蚜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照会  郑方强 《昆虫学报》1993,36(4):438-443
试验研究了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Pallas)各龄幼虫和戌虫对白毛蚜Chaitophorus po-pulialbae无翅成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其成虫的寻找效应。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 II型。异色瓢虫成虫寻找效应和自身密度之间的关系用Hasell & arley(1969)模型E=QP-m 和Beddington(1975)模型E=aT/[1+btm(P-1)]进行了模拟,Beddington模型更好地反映寻找效应和瓢虫密度之间的 关系。寻找效应与瓢虫成虫自身密度和蚜虫密度之间的关系用Bcddington(1995)模型E=aT/[1+aTmN十btm(P-1)]进行描述,表明寻找效应(E)随瓢虫密度(P)和猎物蚜虫密度(N)的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七星瓢虫成虫对烟蚜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侯茂林  万方浩 《昆虫知识》2004,41(4):347-350
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L .成虫对烟蚜Myzuspersicae的捕食作用进行了定量研究。七星瓢虫成虫对烟蚜的功能反应属HollingⅡ型反应 ,拟合的圆盘方程为Na =1 .1 5 76Nt ( 1 +0 .0 0 3 48Nt) ,χ2 检验表明圆盘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相符。捕食选择试验表明在烟蚜、烟青虫Helicoverpaassaut(Guenee)卵和 1龄幼虫 3种猎物中 ,七星瓢虫成虫最喜好烟蚜。七星瓢虫成虫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用Watt模型拟合为A =2 90 .0 3P-0 .7584,其捕食作用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用Hassell模型拟合为E =0 .8783 7P-0 .1 0 0 94。文中进一步就烟田中七星瓢虫的保护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异色瓢虫对设施栽培桃树上桃蚜的自然控制力,在室内研究了异色瓢虫成虫自身密度和不同蚜虫密度对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其拟合模型为Na=0.898Nt/(1+0.0045Nt),每头异色瓢虫在1 d内对桃蚜的最大捕食量为200头,捕食每头桃蚜的处置时间Th=0.005d。异色瓢虫自身密度对桃蚜捕食作用有一定制约,拟合Watt竞争模型方程为A=86.441P-0.6592。  相似文献   

20.
韩宝瑜  周成松 《生态学报》2007,27(9):3637-3643
为研究茶蚜蜜露的分泌节律及对蚜茧蜂、中华草蛉、大草蛉、门氏食蚜蝇、七星瓢虫、异色瓢虫二斑变型、显现变种、显明变种和十九斑变种的引诱效应,在21℃、85%RH、3500lx光照和12L∶12D光周期下,把1头无翅胎生雌成蚜在1h内产出的45头无翅胎生雌若蚜分别引至小茶苗上,观测发育,收集蜜露。发现若蚜和成蚜历期为32.4d±5.8d,分泌蜜露325.6滴±35.8滴,体积为41.98μl±6.14μl,质量为45.34mg±8.76mg。1~4龄期间的蜜露量与天数呈Logistic关系。其中1~2龄期分泌的蜜露量较小。成蚜历期22.0d±0.0d,分泌蜜露176.31滴±22.38滴,体积30.38μl±5.32μl,连续分泌5~8h之后间歇2~5h。另取一头雌成蚜在1h内产出的、已发育为成蚜的45头雌成蚜,在13~21℃、85%RH、3500lx光照和12L∶12D光周期下观测,发现室温的升降明显影响蜜露分泌量。蜜露显著延长9种(亚种)天敌昆虫搜寻时间;随着蜜露剂量的增大,搜寻时间显著地延长。蚜茧蜂搜寻时间最长,门氏食蚜蝇最短,异色瓢虫4变种(型)中,显明变种搜寻时间最长。茶蚜蜜露是重要的引诱多种天敌的接触性利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