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物学探究性试题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静  刘恩山 《生物学通报》2006,41(10):46-48
生物学探究性试题以科学、技术和社会中涉及的生物知识与技能为问题情境,以生物学学科知识和技能为问题解决背景,以科学探究能力为问题解决路径,在思维层面上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结合例题,探讨生物学探究性试题的素材选择、情境创设与试题打磨的命题策略。  相似文献   

2.
乡村生态学概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城市生态学已逐渐发展成一门受众人肯定的生态学分支学科,但乡村生态学未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定义乡村生态学为研究村落形态、结构、行为及其与环境本底统一体客观存在的生态学分支科学。村落是以一定年龄结构、一定数量人口或人群为基本特征,以户为组成单位,以土地为经营对象,以相应的生物(牲畜和作物)为主要价值资源的人类聚居的空间单元。村落除具空间和生命涵义外,还直接联系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土壤和植被等景观要素与资源参数;同时,它还与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等多方面复杂因素有关。乡村生态学的意义在于揭示村落与所有这些相关因素的关系,并用以指导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3.
以定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为主线,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以乡镇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实验全过程管理为基础,以岗位能力要求优化教学内容,以综合能力提高为依据改革教学方法,以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核为手段,强化了实验技能的提高与运用,是一个符合医学定向生专业特点的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水稻抗旱性鉴定的形态指标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和旱灾的日趋严重,水资源短缺正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培育抗旱栽培稻品种并实现水稻旱种,不但可较大程度地节约水资源,且有利于稳产增产、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故栽培稻抗旱性研究作为稻作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显得愈来愈重要。水稻抗旱性机制较为复杂,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系列与抗旱性有关的形态、发育、生理与生化等的鉴定方法与指标,且有的已利用分子标记对一些指标进行了基因定位;但因大多数指标与产量的关系尚不甚清楚,致使有些指标在抗旱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受到质疑。本研究以旱作和淹水试验为处理,采用模糊隶属函数分析,以穗颈节粗为指标进行水稻抗旱性的单因子间接评定和以穗颈节粗、单本株有效穗、实粒数/穗、谷粒宽或结实率为指标进行水稻抗旱性的综合间接评定。以认同的采用产量抗旱系数(旱作下产量与淹水下产量之比)为鉴定指标的直接评定为依据,对上述两种间接评定的结果进行判别分析,从而验证试验中被采用指标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以旱作穗颈节粗为指标的水稻抗旱性单一间接评定与以产量抗旱系数为指标的水稻抗旱性直接评定的吻合度为88.2%~100.0%,达极显著水平,即穗颈节粗可作为水稻抗旱性鉴定与评价的单一间接评定指标;且吻合度随品种类型而变,其中以籼型杂交稻的评定为最高(100.0%),其次是常规籼稻(91.7%),常规粳稻稍低(88.2%)。以旱作多个抗旱性状为指标的综合间接评定与以产量抗旱系数为指标的水稻抗旱性直接评定的吻合度均达100%,即穗颈节粗、单本株有效穗、实粒数/穗、谷粒宽和结实率可作为水稻抗旱性鉴定与评价的综合间接评定指标,且与品种类型无关。因此,旱作条件下,以穗颈节粗为指标的水稻抗旱性单一间接评定和以穗颈节粗、单本株有效穗、实粒数/穗、谷粒宽和结实率为指标的综合间接评定均是非常客观、简便易行、准确可靠和易被育种者接受的评定指标和方法,可应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5.
城市生态学已逐渐发展成一门受众人肯定的生态学分支学科,但乡村生态学未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定义乡村生态学为研究村落形态、结构、行为及其与环境本底统一体客观存在的生态学分支科学。村落是以一定年龄结构、一定数量人口或人群为基本特征,以户为组成单位,以土地为经营对象,以相应的生物(牲畜和作物)为主要价值资源的人类聚居的空间单元。村落除具空间和生命涵义外,还直接联系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土壤和植被等景观要素与资源参数;同时,它还与历史传统、社会习俗等多方面复杂因素有关。乡村生态学的意义在于揭示村落与所有这些相关因素的关系,并用以指导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区域自然保护区群规划——以秦岭山系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卫华  罗翀  欧阳志云  张路 《生态学报》2010,30(6):1648-1654
自然保护区群的构建对于优化我国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大熊猫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秦岭山系为研究区域,以生境评价与通达性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探讨了自然保护区群合理布局与功能区优化的程序、内容与方法。研究表明,目前秦岭山系已建与筹建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17个,自然保护区群初步形成,保护了50%的大熊猫生境,但东部的3个自然保护区尚未全部相连,且整个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被隔离为20部分,大大影响了自然保护区效果的发挥。为优化自然保护区的布局,建议新建湑水河与锦鸡梁两个自然保护区,以大熊猫居群为基本单位将核心区调整为4个,并且通过3个连接区的建设加强各大熊猫居群的连通性,以促进大熊猫种群间的交流与迁徙。研究结果可为秦岭山系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思路与依据,对其它地区自然保护区群的建立及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的优化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轨道交通行业快速发展的现状与前景,企业急需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本文以培养突出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探索制定融合行业标准的电动列车电气钳工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高校加强卓越人才培养工作,以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合作式案例教学为模式,以给排水工程设计课程教学为实例,探索基于合作式案例教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成立将加快农业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也为培养更多菌物学专门人才提供保障。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以菌物为特色,依托学科(菌物学与菌类作物二级学科)与科研平台(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养能够掌握生物学及菌物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并具备菌物种质资源、菌类作物栽培育种及菌类食品和药品加工等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立不但是行业发展及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解决菌物人才培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关键措施。专业将以"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学生为中心"与"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更多服务地方与国家的菌物人才为导向,围绕师资队伍、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学保障体系进行建设。在今后的三五年,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将继续推进"金课"建设等各方面的改革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吉林省一流专业,向国家一流专业迈进。建设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呼吁更多的菌物工作者加入其中,为专业与学科的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葛源  于明  刘全儒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8):1657-1662
对北京地区蕨类植物区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北京共有蕨类植物77种,隶属于19科34属,以蹄盖蕨科、岩蕨科、鳞毛蕨科、卷柏科等为优势科,以岩蕨属、卷柏属、铁角蕨属等为优势属,科内及属内分化程度较低,种类组成贫乏;地理成分以温带成分占优势,有11属为温带分布属,占非世界分布属总数的61.11%,除世界种和中国特有种外,全为温带性质的种;生境特点以石生为主,大多数种类分布在北京西部和北部的山区;与河北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山西、内蒙、辽宁、山东,与秦岭也有一定的联系,与西藏的关系疏远。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Nitration in neurodegeneration: deciphering the "Hows" "nY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eynolds MR  Berry RW  Binder LI 《Biochemistry》2007,46(25):7325-7336
Recent literature has ushered in a new awareness of the diverse post-translational events that can influence protein folding and function. Among these modifications, protein nitration is thought to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several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While previously considered a late-stage epiphenomenon, nitration of protein tyrosine residues appears to be an early event in the lesions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Parkinson's disease, and Alzheimer's disease. The advent of highly specific biochemical and immunological detection methods reveals that nitration occurs in vivo with biological selectively and site specificity. In fact, nitration of only a single Tyr residue is often sufficient to induc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activity of catalytic proteins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tion of structural proteins. Presumably, nitration modifies protein function by altering the hydrophobicity, hydrogen bonding, and electrostatic properties within the targeted protein. Most importantly, however, nitrative injury may represent a unifying mechanism that explains how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auses of neurological disease manifest a singular phenotype. In this review and synthesis, we first examine the pathways of protein nitration in biological systems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ite-directed nitration. Subsequently, we turn our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of site-specific nitration and how it affects the function of several neurodegeneration-related proteins. These proteins include Mn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neurofilament light subunit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pha-synuclein and tyrosine hydroxylase in Parkinson's disease, and tau in Alzheimer's disease.  相似文献   

16.
Collier R 《CMAJ》2012,184(2):E117-E118
  相似文献   

17.
Simpson L 《Protist》2006,157(4):2404-362
  相似文献   

18.
19.
On "the contractile fibroblast"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