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中国藓类植物新记录属—筛齿藓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植物标本馆(H)研究Dr.T.Koponen 1970年在台湾采集的部份苔藓标本时,发现了筛齿藓(Coscinodon cribrosus (Hedw.) Spruce)。筛齿藓属(Coscinodon Spreng)为中国植物新记录属,特此报道。筛齿藓的主要区别特征为:(1)植物体矮小,呈丛生垫状,叶先端具透明毛尖;(2)叶披针形,中肋两侧具明显长纵褶;(3)叶基部细胞长形至长方形,薄壁;(4)蒴柄短,孢蒴内隐于孢叶之中;(5)蒴帽大,钟形,具纵褶,覆盖大部孢蒴;(6)蒴齿具筛孔。 相似文献
3.
4.
报道了木何兰小石藓(Weissia muhlenbergiana)为中国新记录种,提供了该种详细的特征描述和显微照片以及孢子电镜扫描照片,同时比较了该种与属内近似种类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6.
7.
报道了纽藓属(丛藓科)中国新记录——节叶纽藓(Tortella alpicola Dix.)(新拟)。该种主要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在中国为首次记录。该种特征:植物体高约1cm,基部细胞雪白色,叶尖端易断裂且形成若干分节。该文对节叶纽藓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将其与折叶纽藓[T.fragilis(Hook.Wils.)Limpr.]、长叶纽藓[T.tortuosa(Hedw.)Limpr.]和纽藓[T.humilis(Hedw.)Jenn.]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供了该种的图版和中国纽藓属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9.
报道产自贵州省的中国藓类植物一新记录种———芒果树生藓( Erpodium mangiferae)。树生藓科( Erp-odiaceae)隶属于变齿藓目( Isobryales)木灵藓亚目( Orthotrichinales),该科全世界共有5属24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中国报道有3属4种。该科的树生藓属( Erpodium),在我国曾经有过2种的记录,被认为是细鳞藓[Solmsiella biseriata (Austin) Steere.]和钟帽藓[Venturiella sinensis (Vent.) C. Müll.]的异名。2004年熊源新等人在贵州省罗甸县红水河谷采到1号树生藓科标本,最终鉴定为芒果树生藓( E. mangiferae C. Muell.)。此次发现也为树生藓属在中国的新分布记录。至此,我国的树生藓科共有4属5种。该文根据对标本的显微观察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各部分细节线条图,并对该种的分布状况进行了简要的讨论。根据资料,该种主要分布于印度南部、中部、北部和东北部,该种的发现地“贵州罗甸县红水河谷”从经纬度上看,与此前报道的最北分布地印度阿萨姆邦基本在同一纬度上,仅在经度上相差约10°,距离上相差约1400 km。该种与Erpodium glaziovii的外形相似,但根据雌苞叶与营养叶的尺寸比较,以及叶片细胞中是否存在原始小囊( primordial utri-cle)等可将两者区分开。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毛齿藓短蒴变种(新拟)在中国的分布和毛齿藓属在新疆的分布。研究表明:(1)毛齿藓短蒴变种的主要识别特征为:叶基部鞘状,突然狭窄成线状披针形,背仰,叶缘平展,中肋充满叶上部,背面粗糙,远轴面有厚壁细胞束分化,叶细胞长方形至短长方形;有假根生芽胞;孢蒴椭球形,稍弓形弯曲,蒴齿线状披针形,二裂至近基部。(2)毛齿藓属的3个分类单位在中国均有分布,毛齿藓短蒴变种以较短的孢蒴和蒴柄区别于原变种,以有根生芽胞、叶基部呈明显鞘状、叶缘平展区别于云南毛齿藓的无假根生芽胞、叶基部略呈鞘状、叶缘背卷。(3)在牛毛藓科中有许多类群与毛齿藓短蒴变种形态相似,但仅有毛齿藓属的叶在横切面上主细胞的远轴面有厚壁细胞束,而其他类群的叶在横切上主细胞的近轴面和远轴面均有厚壁细胞束。该变种的叶背仰不同于牛毛藓科其他属的叶直立;以具鞘部的叶、表面光滑的孢蒴、内弯的蒴齿区别于无鞘部的叶、表面有纵沟槽的孢蒴、直立的蒴齿的牛毛藓属。(4)该变种属北极 高山分布类型,表现出了明显的欧洲 亚洲 北美洲间断分布模式,可作为研究气候变化、海陆变迁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1.
12.
该文报道了兰科(Orchidaceae)鸢尾兰属(Oberonia Lindl.)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心唇鸢尾兰(O. orbicularis Hooker f.)和凭祥鸢尾兰(O. delacourii Gagnep.)。其中,心唇鸢尾兰(O. orbicularis)与国内分布的全唇鸢尾兰(O. integerrima)和扁葶鸢尾兰(O. pachyrachis)均较为相似,但该种花葶中下部两侧具狭翅,不与叶合生,唇瓣边缘具明显的啮蚀状齿或细流苏状,先端中部具明显凹缺,可明显区别。心唇鸢尾兰(O. orbicularis)于2013年首次发现于云南省勐腊县,为中国新记录种。凭祥鸢尾兰(O. delacourii)与剑叶鸢尾兰(O. ensiformis)最为相近,但前者唇瓣中裂片先端小裂片近方形,小裂片先端边缘具流苏状齿,可明显区别于后者。凭祥鸢尾兰自1929年发表以来,除模式产地老挝外,至今未见新分布点的报道,为中国新记录种。文中提供了两个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描述,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 相似文献
13.
14.
报道了兰科(Orchidaceae)鸢尾兰属(Oberonia Lindl.)共5种植物在中国3个省区的分布新记录,其中广西分布新记录有短耳鸢尾兰(O.falconeri J.D.Hooker)和小叶鸢尾兰[O.japonica(Maxim.)Makino],海南分布新记录有狭叶鸢尾兰(O.caulescens Lindl.)和勐腊鸢尾兰(O.menglaensis S.C.ChenZ.H.Tsi),西藏分布新记录有拟阔瓣鸢尾兰(O.langbianensis Gagnep.)。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和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15.
到现在为止全世界已发现loo余种腐霉。我国已报道54种。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宁夏和西藏2个自治区未见报道过腐霉。最近我们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壤和植物病根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离,得到259株,鉴定出10个种。它们是: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on) Fitzpatrick、链状腐霉P. catenulatum Matthews、畸雌腐霉P. irregulare Buisman、寡雄腐霉P. oligandrum Drechsler、侧雄腐霉P.paroecandrum Drechsler,缠器腐霉P. periplocum Drechsler、无序腐霉P. perplexum Kouyeas & Theohari、角柄腐霉P. salpingophocum DrechsIer、终极腐霉P. ultimum Trow和钟器腐霉P. vexans de Bary。它们全是宁夏地区新记录种。其中无序腐霉还是我国新记录种。本文仅描述了无序腐霉,对其余9个种进行了讨论.有些种类除从土壤中分离到以外,还见于一些寄主植物:大葱Allium fistulosum L.、韭葱A. juncea L.、芹菜Apium-graveolens L.、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雪里蒸B. juncea (L.) Czern et Coss var.crispifolia Bailey白菜B. pekinensis Rupr.、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胡萝卜Daucuscarota L. var.saliva DC.、草每Fragaria ananassa Duchesne、番茄esculentum Mill.、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和萝卜Raphanus sativus L.。以“腐霉名称:寄主名称”的格式列出如后:瓜果腐霉:胡萝卜;链状腐霉:胡萝卜;寡雄腐霉:白菜和辣椒;侧雄腐霉:大葱、芹菜和白菜;缠器腐霉:韭葱;终极腐霉:大葱、韭葱、油菜、雪里蕻、白菜、辣椒、胡萝卜、草墓、番茄、菜豆和萝卜。在我国,这些腐霉从前述寄主上分离出均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