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笔者经过较长时间的制种实践,反复试验,探索出了一套黑木耳干耳基组织分离纯菌种的技术。此法取材简便,不受季节的限制,一年四季皆可分离,成功率高,且菌种纯度高。1母种分离培养基采用综合培养基,加入抑菌的青霉素或链霉素,浓度为40×10-6。调制斜面培养基...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黄绿蜜环菌纯培养菌种的分离培养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首次从采自青藏高原、与高原牧草嵩草属Kobresia草本植物形成外生菌根的黄绿蜜环菌Armillarialuteo-virens子实体中分离获得一组织分离菌株,运用rDNA-ITS和rDNA-IGS-1测序技术对该组织分离菌株是否为黄绿蜜环菌的纯培养菌种进行分子鉴定,并基于黄绿蜜环菌的5.8S/ITS和IGS-1序列进行核酸序列数据库GenBank同源性检索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的黄绿蜜环菌子实体组织分离菌株即为其纯培养菌种。基于ITS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黄绿蜜环菌与口蘑科内其它属间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较远;基于IGS-1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黄绿蜜环菌与蜜环菌属内的其它种序列差异较大,系统发育关系较远,而与Lepiota属内的部分种具有较近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首次基于分子手段对我国青藏高原的黄绿蜜环菌种进行了分离培养、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为黄绿蜜环菌的科学分类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3.
猪苓菌核结构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郭顺星  徐锦堂 《真菌学报》1991,10(4):312-317
  相似文献   

4.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猪苓菌核的结构及其发育进行了研究。组成猪苓菌核的菌丝与平板培养或发酵培养的猪苓菌丝比较,具有多分枝、融合频率高、菌丝形态不规则等特点。猪苓菌核表现了高度的结构分化,有表皮、表皮下层、疏松菌丝层和结构菌丝之分,结构菌丝是组成菌核的主要成分,疏松菌丝层类似一般菌核的髓,但大小、位置在菌核中变化较大。菌核的个体繁殖是由母体菌核的一束或几柬菌丝突破表皮而萌发产生新的菌核;较系统的观察了猪苓菌核细胞分裂及其菌丝内部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对猪苓(Grifola umbellata(Pers.)Pilat)菌丝在人工条件下形成菌核及繁殖过程、人工菌核与野生菌核及培养基上未形成菌核的猪苓菌丝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证明:人工菌核的结构与野生菌核的结构相似,均具有菌髓和皮层结构.人工菌核中的菌丝与培养基表面未形成菌核的猪苓菌丝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人工菌核是由培养基上纯培养的菌丝分化为膨大菌丝再由此形成有高度组织分化的猪苓菌核.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谈的蘑菇,系指洋蘑菇而言,俗称西洋菌,学名为Psalliota campestris Fr.分純白,黄白,褐色諸种。一般大型种植场,均应能自行培养純菌种为宜。一、培养所需之设备(最低限度) 1.高压蒸汽消毒鍋 (15—25磅)笔者系采用一破旧之水汀爐改装而成,以厚約一公分之铸鉄作成锅盖,以橡皮为垫圈,周围以直径0.8公分之螺丝釘扣紧,則高压下仍可保持密封。  相似文献   

7.
猪苓菌核的含晶细胞发生于菌丝中间或顶端,该细胞具有体积大、细胞质丰富等特点;结晶是由细胞质中的微小颗粒沉积于液泡中逐渐发育而成,液泡周围常有数量较多的线粒体分布,结晶发育至一定大小时细胞壁破裂释放出结晶,单个结晶在菌核中可聚集成大的棱状晶体。厚壁细胞产生于菌丝中间,与两端细胞以横隔膜相隔,细胞质收缩的同时胞壁加厚,厚壁细胞发育至仅留很小胞腔或完全被加厚物质充满时,可与相邻菌丝细胞分离;猪苓菌核厚壁细胞与有些真菌无性厚壁孢子的形成类同,但其大小不等在5~30μm之间。  相似文献   

8.
在野生猪苓(Grifola umbellata (Pers.) Pilát)菌核生长穴中首次分离到猪苓菌丝形成菌核所必需的伴生菌(Grifola sp.).实验证明:纯培养的猪苓菌丝不能形成菌核,但其与伴生菌共培养,无论在实验室培养基上或用树棒栽培,猪苓菌核形成很快且发育正常;伴生菌是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关键生物因子.另外,伴生菌菌丝和猪苓菌菌丝二者形态差别较大,前者多为细长的薄壁菌丝,后者多为细胞直径较大的薄壁和厚壁菌丝.  相似文献   

9.
猪苓菌丝形成菌核伴生菌的发现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野生猪苓 (Grifolaumbellata (Pers .)Pil偄t)菌核生长穴中首次分离到猪苓菌丝形成菌核所必需的伴生菌(Grifolasp .)。实验证明 :纯培养的猪苓菌丝不能形成菌核 ,但其与伴生菌共培养 ,无论在实验室培养基上或用树棒栽培 ,猪苓菌核形成很快且发育正常 ;伴生菌是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关键生物因子。另外 ,伴生菌菌丝和猪苓菌菌丝二者形态差别较大 ,前者多为细长的薄壁菌丝 ,后者多为细胞直径较大的薄壁和厚壁菌丝。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克隆药用真菌猪苓MAPK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表达模式研究。【方法】利用5′-RACE-PCR技术从猪苓菌丝中克隆得到MAPK基因全长,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推测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DNA Star对氨基酸进行多序列比对;用MEGA 5.0做进化关系分析;借助实时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模式。【结果】猪苓MAPK基因的全长cDNA为1 293 bp,其中编码区占1 161 bp,共编码386个氨基酸,推测分子量为43.872 kD,理论等电点为6.68。猪苓的MAPK有MAPK中ERK1/2类型的保守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猪苓MAPK蛋白属于担子菌类群。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猪苓菌核形成初期,菌核中的MAPK表达量显著高于菌丝组织,随着菌核的快速生长而减少。【结论】猪苓MAPK基因PuMAPK的分子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在猪苓菌丝形成菌核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猪苓菌核结晶及厚壁细胞的起源与发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相似文献   

12.
蜜环菌侵染猪苓菌核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3.
蜜环菌通过猪苓菌核表皮侵染菌核时,菌核表皮下层的菌丝具特异的拮抗反应,如细胞中有结晶颗粒出现,厚壁菌丝形成,部分薄壁菌丝有质壁分离现象。蜜环菌的侵染诱导了菌核防御结构的发生:离侵染点一定距离的部位出现由少量木质化菌丝和厚壁菌丝形成的疏松带状;蜜环菌侵入后,上述菌丝增多并紧密排列形成菌核的初级隔离腔,入侵的蜜环菌和部分菌核被隔离在腔中;在初级隔离腔形成的同时,外围的次级隔离腔开始发育。蜜环菌菌索和皮层菌丝分枝可突破初、次级隔离腔的壁,再以菌索产生的侵染带侵染菌核较外部的最后防线即三级隔离腔。本文较系统的阐述了蜜环菌侵染后菌核各防御结构的发生特点及功能。  相似文献   

14.
对猪苓(Grifolaumbellata(Pers.)Pilat)菌丝在人工条件下形成菌核及繁殖过程、人工菌核与野生菌核及培养基上未形成菌核的猪苓菌丝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证明人工菌核的结构与野生菌核的结构相似,均具有菌髓和皮层结构。人工菌核中的菌丝与培养基表面未形成菌核的猪苓菌丝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人工菌核是由培养基上纯培养的菌丝分化为膨大菌丝再由此形成有高度组织分化的猪苓菌核。  相似文献   

15.
猪苓营养菌丝与栽培菌核蛋白质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猪苓(Polyporus umbellate)营养菌丝与栽培菌核中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及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猪苓营养菌丝中各物质质量分数是:粗蛋白325.9g·kg-1,必需氨基酸总量34.924 g·kg-1,氨基酸总量91.956 g·kg-1;栽培菌核中各物质质量分数是:粗蛋白49.1 g·kg-1,必需氨基酸总量8.465 g·kg-1,氨基酸总量35.847 g·kg-1。营养菌丝中所含粗蛋白、氨基酸的量显著高于栽培菌核中粗蛋白、氨基酸的量。  相似文献   

16.
17.
蜜环菌侵染后猪苓菌核防御结构的发生及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顺星  徐锦堂 《真菌学报》1993,12(4):283-288
蜜环菌通过猪苓菌核表皮侵染菌核时,菌核表皮下层的菌丝具特异的拮抗反应,如细胞中有结晶颗粒出现,厚壁菌丝形成,部分薄壁菌丝有质壁分离现象。蜜环菌的侵染诱导了菌核防御结构的发生:离侵染点一定距离的部位出现由少量木质化菌丝和厚壁菌丝形成的疏松带状;蜜环菌侵入后,上述菌丝增多并紧密排列形成菌核的初级隔离腔,入侵的蜜环菌和部分菌核被隔离在腔中;在初级隔离腔形成的同时,外围的次级隔离腔开始发育。蜜环菌环菌和部  相似文献   

18.
《菌物学报》2017,(12):1599-1607
蜜环菌能为药用真菌伞形多孔菌菌核(猪苓)的生长提供营养,其自身也是一种重要的食药用真菌。筛选优良的蜜环菌菌株既可用于猪苓的栽培生产,也可为蜜环菌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本研究将从野生猪苓中分离得到的47株蜜环菌菌株划分形态型,选取12个代表性菌株进行液体培养,研究菌丝体多糖含量,以及发酵液中的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木聚糖酶、漆酶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蜜环菌菌株M8-3生长较快,生物量累积最高,3种关键酶的活性也较高,为较优质菌株,可用于猪苓的栽培实验;菌株M3和M8-3菌丝体多糖含量较高,可作为蜜环菌开发利用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9.
比较研究了不同产地、不同取材部位的猪苓菌丝生长状况并结合产地、品质等条件优选出优良的菌株并对该菌株进行了培养基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盂县1号优于其它品种,最适培养基为HBL:马铃薯200 g,小麦麸皮50 g,磷酸二氢钾3 g,硫酸镁1.5 g,维生素B110 mg,琼脂20 g,蛋白胨5 g,水1000 m L,p H值自然。  相似文献   

20.
猪苓菌核的营养来源及其与蜜环菌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