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酸、乙酸及pH值变化对嗜酸乳杆菌和阴道加德纳菌的生长及交互作用影响,为探究细菌性阴道病患者治疗失败的可能原因提供依据。方法 (1)两菌经不同浓度乳酸、乙酸作用后,检测其细菌浓度变化。(2)两菌经不同pH的SBHIG肉汤单独及混合培养,检测其细菌浓度变化并涂片观察生长情况。结果乳酸、乙酸浓度1.0%~5.0%时,均可抑制两菌的生长。0.1%乳酸对阴道加德纳菌生长的抑制能力较弱,但可促进嗜酸乳杆菌的生长。肉汤培养基在pH 3.5时,几乎只有嗜酸乳杆菌能生长;pH 8.5时,生长的细菌中阴道加德纳菌占绝大多数;pH 5.5和7.0时,两菌虽然共同生长,但嗜酸乳杆菌生长明显受抑制。结论嗜酸乳杆菌与阴道加德纳菌存在交互作用,但受细菌浓度、乳酸和乙酸浓度及pH的影响。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需多疗程疗治疗或治疗失败可能与乳杆菌累积浓度未能达到抑制阴道加德纳菌生长的要求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抗生素诱导的小鼠阴道菌群失衡模型,并研究乳杆菌对假丝酵母菌的阴道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方法 以IRC小鼠为实验对象,用头孢曲松造成阴道菌群失调,并将白假丝酵母接种到小鼠阴道内,造成小鼠阴道白假丝酵母过度增殖模型.对抗生素作用后的小鼠,采用乳杆菌预防、同步、治疗3种方式,阴道接种德氏乳杆菌DM8909菌液(2×108CFU/ml);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假丝酵母菌及乳杆菌的阴道菌群分析,并同时进行分泌物镜检,取阴道组织标本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模型组小鼠阴道内细菌总数显著下降(P<0.01),出现阴道红肿、分泌物涂片镜检查到白细胞及假丝酵母.乳杆菌对小鼠抗生素导致的阴道菌群失衡的调节作用明显,受损小鼠阴道菌群的多样性和数量恢复至正常(P>0.05),其中乳杆菌预防组阴道菌群破坏程度最小(P<0.01);乳杆菌干预后的小鼠都可以显著性清除阴道内的假丝酵母菌(P<0.01),以乳杆菌预防组效果最好.结论 德氏乳杆菌DM8909能阻止白假丝酵母对阴道上皮的黏附作用,能调整阴道的菌群,对阴道黏膜有一定的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3.
健康妇女阴道乳酸杆菌定性与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运用微生态学研究方法,对健康妇女阴道乳酸杆菌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健康妇女阴道乳酸杆菌的分离率75.44%,平均活菌数均值(log10~n±SD)7.2810±1.1618。常见的阴道乳酸杆菌种的分离率及活菌对数值为:嗜酸乳杆菌(33.3%,7.6883±1.4076),唾液乳杆菌(10.53%,6.4949±1.4254),乳酸乳杆菌(8.8%,8.0687±1.7102),德氏乳杆菌(7.0%,8.1134±0.6311),赖氏乳杆菌(7.0%,7.3349±0.9052)。揭示这几种乳杆菌可能是健康妇女阴道乳酸杆菌属的重要成员,其生理学意义及种类、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30例21~35岁健康妇女阴道中分离出5株嗜酸乳杆菌(使用api-20A及api-50CHL生化鉴定系列),经药物敏感试验从5株菌中选出敏感药物最多的1株,再用api-20A生化鉴定,其鉴定值为42306022,符合嗜酸乳杆菌的鉴定结果.方法利用本株菌制成1.5麦氏单位、0.125麦氏单位和0.05麦氏单位的菌液.分别为高剂量组、正常量组、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培养液)共12只新西兰雌性大白兔分为4组进行实验.每天一次给予每只兔子阴道内注入0.5ml上述菌液(对照组为培养液)连续5 d,观察受试雌兔的全身及阴道局部反应.实验后第7天进行动物解剖,分别取阴道黏膜0.1 g(细菌培养标本),0.2 g(病理切片标本),1 mm3左右(电镜标本),取心、肝和肾等组织各0.2 g(病理切片标本).结果(1):实验组9只兔子阴道黏膜均可培养出嗜酸乳杆菌,对照组却无.(2)12只兔子阴道及心、肝、肾组织细胞均无发生病理性改变.(3)电镜观察9只实验组兔子阴道黏膜切片中均可见到杆菌形状细菌定植于上皮细胞中,而对照组只可见到少量球菌形状细菌定植,且电镜下实验组兔子阴道黏膜上皮细胞均无病理性改变.结论使用乳酸杆菌菌液进行阴道局部灌注,高剂量、低剂量及正常量组受试雌性兔子的全身及阴道局部均无不良反应.由此可见,用活的乳酸杆菌制剂治疗细菌性阴道病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细菌性阴道病(BV)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乳杆菌的功能状态及治疗后阴道乳杆菌的重建情况,为BV与VVC的乳杆菌补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BV与VVC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女性各30例,采用前后对照、标准对照的方法,通过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阴道乳杆菌功能(定植密度、乳杆菌分级、产酸能力、产H2O2能力、体外增殖能力)研究该阴道炎症状态下阴道乳杆菌功能的变化和重建情况。结果 BV患者阴道乳杆菌定植密度为(5.87±1.83)个/HP,阴道乳杆菌分级正常比例仅为6.67%,H2O2阳性率53.33%,24 h pH值为5.45,24 h菌液浊度为23.7 MCF。BV患者治愈后阴道乳杆菌定植密度为(45.28±15.05)个/HP,乳杆菌分级正常比例为54.55%,H2O2阳性率81.82%,24 h pH值为4.49,24 h菌液浊度为46.6 MCF。VVC患者阴道乳杆菌定植密度为(48.53±10.59)个/HP,乳杆菌分级正常比例为7...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甲硝唑阴道准备联合全子宫切除术对患者阴道微生态的影响及乳杆菌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符合本研究相关标准并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均用甲硝唑进行阴道准备。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个月时采用乳杆菌活菌胶囊阴道给药,1次/d,2粒/次,10 d/疗程,共3个疗程;对照组不处理。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术后3个月时阴道乳杆菌数量、pH值、菌群多样性、菌群密集度分级差异,同时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阴道菌群失衡率、pH值、FSFI分值。结果 (1)100例患者术后2个月时阴道乳杆菌数量、pH值、菌群多样性、菌群密度分级均显著减少,以Ⅰ级为主;术后3个月时以Ⅳ级为主。(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检出率均升高,阴道菌群失衡率均降低,pH值均降低,FSFI分值均升高(均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阴道菌群失衡率、阴道pH值、FSFI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阴道乳杆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阴道菌群失衡率、pH值低于对照组,FSFI分值高于对照组(均P0.05)。(3)观察组术后6个月内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率为4.00%(2/50),对照组为16.0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P=0.022)。结论甲硝唑阴道准备联合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阴道微生态环境被破坏,尤其以术后2个月最为明显,给予乳杆菌干预能促使被破坏的阴道微生态环境恢复正常,减少术后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滴虫性阴道炎(TV)患者阴道乳杆菌的功能状态及口服甲硝唑治疗后阴道乳杆菌功能的重建情况,为TV的乳杆菌补充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TV患者及健康非孕女性各30例,采用前后对照、标准对照的方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阴道乳杆菌功能(定植密度、乳杆菌分级、产酸能力、产H2O2能力、体外增殖能力),研究TV患者阴道乳杆菌功能的变化和重建情况。结果 TV患者阴道乳杆菌定植密度为(16.90±7.51)个/HP,乳杆菌分级正常率为26.67%,H2O2阳性率为60.00%,体外培养24 h pH值为4.71,24 h菌液浊度为42.9 MCF。TV患者治愈后阴道乳杆菌定植密度为(32.09±8.79)个/HP,乳杆菌分级正常率为39.13%,H2O2阳性率为60.87%,体外培养24 h pH值为4.62,24 h菌液浊度为45.6 MCF。TV患者治疗前阴道乳杆菌定植密度显著减少,乳杆菌分级异常,产H2O2能力、产酸...  相似文献   

8.
乳杆菌阴道泡腾片与甲硝唑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乳杆菌阴道泡腾片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的方法,在4家医院的妇产科门诊将232例患者分成试验组(n=116)和对照组(n=116)。试验组用药为乳杆菌阴道泡腾片、对照组用药为甲硝唑阴道泡腾片,阴道放置,每晚1片,疗程7 d。治疗前后分别进行临床症状评分、测阴道分泌物pH、做线索细胞和胺试验检查,进行总有效率评定。结果经2种药物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减轻,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80%以上的患者呈现线索细胞转(-)、胺试验转(-),超过一半的患者阴道分泌物pH低于4.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4.78%和83.33%。2种药物组间比较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阴道补充乳杆菌与使用甲硝唑治疗产生了相似的效果,有可能成为新的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探讨育龄期女性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患者阴道优势菌群变化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门诊确诊的育龄期BV患者35例和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体检女性37例,无菌拭子采集阴道中段壁分泌物,提取细菌基因组DNA,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进行阴道优势细菌检测,并进行其与临床指标如阴道pH和Nugent评分相关性分析。结果 乳杆菌属细菌及其种水平的细菌如惰性乳杆菌、卷曲乳杆菌、詹氏乳杆菌等在BV患者中均显著下降,BV相关阴道致病细菌如加德纳菌属、奇异菌属、埃格特菌属、巨型球菌I型菌属、纤毛菌属和普氏菌属显著升高(P<0.05)。阴道致病菌群与阴道pH和Nugent评分呈显著正相关,而阴道卷曲乳杆菌和惰性乳杆菌与其呈负相关。结论 育龄期BV患者阴道优势菌群显著失衡,并与阴道pH和Nugent评分显著相关,提示阴道优势菌群改变参与BV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人群阴道乳杆菌分离比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细菌性阴道病患者、抗生素治疗后BV患者和健康妇女阴道内乳杆菌的分布差异。方法对124例(包括40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和23例抗生素治疗后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年龄为19~65岁的妇女阴道分泌物进行乳杆菌及产H2O2乳杆菌的分离和半定量计数。结果健康妇女阴道内乳杆菌检出率和活菌数量明显高于细菌性阴道病患者和抗生素治疗后细菌性阴道病患者(P<0.01);产H2O2乳杆菌是健康妇女阴道内优势菌,其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菌性阴道病患者。结论阴道内乳杆菌特别是产H2O2乳杆菌是健康妇女阴道乳杆菌的重要成员,在防治细菌性阴道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且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适用的菌群培养方法,用于检测分析细菌性阴道病患者阴道优势菌群,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方法采集32例细菌性阴道病(BV)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在不同气体环境中用非选择性、半定量方法做细菌培养,比较培养结果,分析患者阴道优势菌群。结果在厌氧环境中培养时菌落数量最多,检出的优势菌共15种,每份标本的优势细菌种类多数为2种(20/32),少数为3种(3/32);而在微需氧及需氧环境中检出的主要菌分别为8种及5种。结论非选择性半定量、厌氧培养的方法可有效、简便地了解BV阴道优势菌群的构成,可用于临床对BV菌群的检测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The microbial flora of the vagina plays a major role in preventing genital infections, including bacterial vaginosis (BV) and candidiasis (CA). An integrated approach based on PCR-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CR-DGGE) and real-time PCR was used to study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vaginal fluids of healthy women and patients developing BV and CA. Universal eubacterial primers and Lactobacillus genus-specific primers, both targeted at 16S rRNA genes, were used in DGGE and real-time PCR analysis, respectively. The DGGE profiles revealed that the vaginal flora was dominated by Lactobacillus species under healthy conditions, whereas several potentially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present in the flora of women with BV. Lactobacilli were the predominant bacterial population in the vagina for patients affected by CA, but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Lactobacillus species were observed. Real-time PCR analysis allowed the 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variations in lactobacilli associated with BV and CA disease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lactobacilli was found in vaginal fluids of patients with BV compared to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lactobacilli in the vaginal fluids of healthy women and patients with CA.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妊娠妇女与无性生活女性阴道分泌物中菌群结构差异,为临床女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运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检测20例妊娠妇女和29例无性生活女性阴道分泌物中微生物;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差异分析,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49份样本共注释出14个门、23个纲、33个目、28个科、38个属和23个种水平物种。妊娠妇女与无性生活女性阴道分泌物中菌群结构差异显著。妊娠妇女在种水平仅有Atopobium vaginae、Campylobacter ureolyticus、Lactobacillus coleohominis、德氏乳杆菌、瑞氏乳杆菌、惰性乳杆菌、罗伊乳杆菌、白假丝酵母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共9个物种。结论妊娠能引起女性阴道分泌物菌群结构发生改变,且菌种数量明显减少。Lactobacillus coleohominis和德氏乳杆菌可能在维持妊娠妇女阴道菌群平衡和自净作用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细菌性阴道病微生态与益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性阴道病(BV)是育龄妇女阴道炎的最常见原因,其特征是栖居在阴道内的乳酸杆菌减少导致阴道菌群平衡失调的复杂变化。用乳酸杆菌替代抗生素是治疗BV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乳酸杆菌产生过氧化氢、乳酸、杆菌素能抑制引起BV的细菌生长。多胺在BV的病理机制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拟综述BV患者阴道菌群的变化,免疫防御反应,阴道乳酸杆菌对BV的影响,多胺的意义,益生菌在治疗选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健康妇女及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患者阴道分泌物16S rDNA序列。方法提取20例健康妇女及40例BV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中的总DNA,针对细菌16S rDNA保守区设计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将获得的16S rDNA序列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中的发表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克隆群中细菌种类和比例。结果通过阴道分泌物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健康妇女阴道分泌物中以卷曲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惰性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iners),加氏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gasseri)为优势菌种,而BV患者阴道菌群种类繁多,以加德纳菌属(Gardnerella)和奇异菌属(Atopobium vaginae)克隆子占较大比例,仅4例患者可见卷曲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crispatus),其他患者均未见有乳酸杆菌克隆子且奇异菌属阴道病患者甲硝唑治疗疗效较差。结论健康妇女和BV患者阴道分泌物菌群种类有较大区别,BV患者在治疗前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检测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阴道炎患者的阴道乳酸杆菌数量的变化,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用LBS培养基分离乳酸杆菌,观察阴道炎患者乳酸杆菌变化的情况。结果172例阴道炎病例中,乳酸杆菌数量平均数明显减少。结论乳酸杆菌数量的减少、阴道菌群的改变是阴道炎发病的重要原因,重新构建阴道正常菌群是阴道炎治疗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需氧菌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阴道菌群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阴道分泌物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选择性培养分离和细菌预成酶谱分析等微生物学方法和生物化学方法,分析了正常女性、AV、BV患者的阴道菌群。正常女性阴道中以乳酸杆菌为主,产H2O2乳酸杆菌的检出率89%,AV的致病菌主要是革兰阳性率需氧菌、检出率可达8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埃希氏大肠菌较为常见,B族链球菌的检出率较低;BV的致病菌主要是厌氧菌,以革兰阴性厌氧菌的检出率最高,加德纳菌的检出率不足40%。48例BV患者中有8例合并AV感染,31例AV患者中有6例合并BV感染。细菌谱分析发现,AV患者易感染消化链球菌、普雷沃菌等厌氧菌和加德纳菌,BV患者易感染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等需氧菌。  相似文献   

19.
肠道是机体最大的生物库,定植着以细菌为主的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共同构成肠道菌群。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机体处于动态平衡,当各种原因引起肠道屏障功能损坏,致使细菌的数量、比例发生改变或空间上发生转移将引起肠道细菌移位,最终导致机体各种功能障碍。本文对肠道细菌移位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其防治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