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物的听觉感受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建新 《生物学杂志》2001,18(3):48-48,F003
对声音的感觉是听觉最广义的定义。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 ,生物对声波振动的感觉逐步形成了专一的听觉感受器官。动物界中只有昆虫和脊椎动物具有听觉功能。听觉在很多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逃避捕食者、寻觅配偶和相互交流等 ,对人类来说听觉是语言发展的关键。现存的感受器官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感触毛 (听觉毛 )在直翅目昆虫尾须上及鳞翅目幼虫身体上 ,有很多特殊的刚毛———感触毛 ,刚毛基部有关节腹 ,下联感觉细胞及感觉神经元 ,这套装置除了感受机械刺激外 ,还能感受低频率的音波及气流所给予的压力。这类听觉感受器与感…  相似文献   

2.
动物的听觉本身是在进化史上稍后时期出现的,那时,司平衡的器官逐渐获得一种更加专一的结构。鱼鳔是一种极好的声波反射器和共鸣器,当声波冲击鱼鳔时,会引起鱼鳔扩大或收缩所造成的振动刺激鱼内耳的灵敏感觉细胞,于是产生了常规所说的听觉。  相似文献   

3.
脊椎动物内耳迷路是听觉和平衡觉器官,对其形态和结构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高精度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化石脊椎动物内耳迷路的研究。通过测量对比和多元统计分析,可以预测或估计动物的运动方式。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内耳迷路的半规管部分、前庭窗和前庭水管都是非常稳定的结构,自四足动物首次出现以来,这些结构的基本形态和空间位置关系一直保持不变。相反,内耳的压力释放机制经历了复杂的趋同演化过程,不同脊椎动物类群中被称为蜗窗、外淋巴孔、蜗水管等的结构并不一定都是同源的。耳蜗的延长和弯曲也发生了很多次,发育有骨螺旋板和第二螺旋板、并呈蜗牛状卷曲的耳蜗只发生在树掠兽类+文氏掠兽+后兽类+真兽类这一支系中。  相似文献   

4.
人耳的功能是( )。 A.传音和感音;B.感音和产生听觉; C.传音、感音和产生听觉;D.传音和产生听觉。解析:耳是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人体接受声波刺激时,声波经过传音装置(外耳和中耳),  相似文献   

5.
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来的,其免疫机制也是伴随这一过程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免疫的进化不能象身体结构的进人线样可被化石记录焉,只能通过对现存动物的免疫机制、免疫组织及器官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进行比较研究来搞清。近年来比较免疫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涉及的动物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已掌握的资料,对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机制、免疫组织及器官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进行了比较和综述,从中可以看出,免疫机制普遍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其免疫主要以吞噬作用、凝集作用和抗菌作用为主;免疫特异性较弱,细胞免疫的特异性远较体液免疫的特异性程度高;在较低等的腔肠动物就已出现了免疫记忆和移植排斥反应,并且在其后的无脊椎动物中广泛存在;凝集素广泛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很可能在免疫识别甚至免疫记忆中扮演重要角色;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是随进化而逐渐加强的。  相似文献   

6.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发育免疫(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来的,其免疫机制也是伴随这一过程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免疫的进化不能象身体结构的进化一样可被化石记录下来;只能通过对现存动物的免疫机制、免疫组织及器官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进行比较研究来搞清。近年来比较免疫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涉及的动物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已掌握的资料;对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机制、免疫组织及器官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进行了比较和综述,从中可以看出,免疫机制普遍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其免疫主要以吞噬作用、凝集作用和抗菌作用为主;免疫特异性较弱,细胞免疫的特异性远较体液免疫的特异性程度高;在较低等的腔肠动物就已出现了免疫记忆和移植排斥反应,并且在其后的无脊椎动物中广泛存在;凝集素广泛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很可能在免疫识别甚至免疫记忆中扮演重要角色;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是随进化而逐渐加强的。  相似文献   

7.
节肢动物为无脊椎动物中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的一个类群,其种数超过100万,占整个动物界种类总数的3/4以上。节肢动物是首批适应了陆地环境,真正的陆栖动物,同时也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可以飞翔的种类。节肢动物整个体表覆盖着一层发达的角质膜(cuticule),又称外骨骼(exoskeleton),角质膜还衬在气管、消化道的前肠及后肠等管腔的内壁上。角质膜起着支持作用,又是肌肉附着的地方。节肢动物的角质膜可以保护其内脏器官,防止外界有害物质侵入体内,更重要的是能抵御陆地的干燥环境,阻止体内水分的过量蒸发流失。节肢动物具有角质膜,因而才有可能由水生环境向陆地环境发展,最终适应了陆地的干燥环境,而生存繁衍下来,形成了地球上最繁盛的一个类群。  相似文献   

8.
听觉对鸟类的生存至关重要,仅次于视觉。利用听觉,鸟类可感知各种声音信息,进行种间识别、发声学习、回声定位、迁徙定向等活动。鸟类的听觉器官和哺乳类一样,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鸟类的外耳无明显的耳壳。除少数鹑鸡类、  相似文献   

9.
杨志  姚俊  曹新 《遗传》2018,40(7):515-524
内耳是感受听觉和平衡觉的复杂器官。在内耳发育过程中,成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信号通路参与了听基板的诱导、螺旋神经节(statoacoustic ganglion, SAG)的发育以及Corti器感觉上皮的分化。FGF信号开启了内耳早期发育的基因调控网络,诱导前基板区域以及听基板的形成。正常表达的FGF信号分子可促进听囊腹侧成神经细胞的特化,但成熟SAG神经元释放的过量FGF5可抑制此过程,形成负反馈环路使SAG在稳定状态下发育。FGF20在Notch信号通路的调控下参与了前感觉上皮区域向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的分化过程,而内毛细胞分泌的FGF8可调控局部支持细胞分化为柱细胞。人类FGF信号通路异常可导致多种耳聋相关遗传病。此外,FGF信号通路在低等脊椎动物毛细胞自发再生以及干细胞向内耳毛细胞诱导过程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FGF信号通路在内耳发育调控以及毛细胞再生中的作用及其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毛细胞再生中FGF信号通路调控机制的阐明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牙鲆变态过程中的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整体的原位TUNEL方法检测了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变态过程中身体各器官细胞凋亡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如下:(1)与眼睛移动相关的脑颅骨骼的细胞凋亡右侧眼睛移动开始之后,在额骨、中筛软骨和犁骨软骨中出现细胞凋亡,并保持到眼睛移动结束;(2)中枢神经和感觉器官的细胞凋亡在眼睛移动开始之前,脊髓和脊髓鞘出现细胞凋亡,在眼睛移动开始之后,脊髓和脊髓鞘细胞凋亡停止,而在脑、眼睛和内耳出现细胞凋亡,并一直持续到眼睛移动结束;(3)与游泳、捕食和消化等功能相关的器官的细胞凋亡在眼睛移动开始后,冠状幼鳍的基部出现凋亡;在变态中后期,尾鳍基部出现细胞凋亡;下颌骨、鳃弓以及肝脏在眼睛移动开始之后,出现细胞凋亡,也一直持续到眼睛移动结束。细胞凋亡通过有序地去除多余的细胞来参与器官形态建立和重组,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在牙鲆器官功能变化过程中,细胞凋亡在与其相适应的的器官形态重塑中起着重要作用[动物学报52(2):355-361,2006]。  相似文献   

11.
选用18d、38d、成鸟(3月以上)三种年龄的雄性虎皮鹦鹉作为实验材料,采用测量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制作内耳的石蜡切片两种方法,研究了鸟类在发育时期耳蜗感觉上皮细胞的变化以及听觉功能的发育状况。鸟的听觉能力在出生后不断得到提高,38d基本达到成鸟的水平;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内部结构逐渐趋于成熟,其灵敏度不断提高,感受听觉的能力也在增强,38d基本与成鸟的发育程度相同。耳蜗感觉上皮细胞的发育对听觉行为产生的时间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这里,我们继续介绍主要无脊椎动物类群。体被外壳的软体动物无脊椎动物中,软体动物是仅次于节肢动物的第二个大门类,我们熟知的螺、蚌、蜗牛、牡蛎等都属这一类。它们的体形,基本上是两侧对称的,在长期适应过程中,演变出了锥形、塔形、流线形等多种形态。软体动物有了较完整的体腔,内脏器官初具,心脏包括了左右两个薄壁的心房和一个心室,已有了高等动物的循环系统。它的呼吸器官也有较大改进,出现了肺、鳃,使它不仅能适应水体,而且是最早登上陆地的动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无脊椎动物内分泌与激素综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近年对非昆虫无脊椎动物内分泌与激素研究动态和各大门类内分泌与激素较成熟的认识。现已明确相似于脊椎动物的内分泌也存在于许多无脊椎动物且有不同功能的多种激素。神经内分泌细胞及其分泌的神经激素、蜕皮激素等激素了解更为系统、深入,研究最多的动物是节肢动物(特别是甲壳类)。  相似文献   

14.
鱼的内耳由三个半规管和三个耳石器官(椭圆囊、球状囊、听囊)组成。三个半规管和椭圆囊组成内耳的上部,属前庭感觉部分;球状囊与听囊组成内耳下部,属听觉部分。由于听囊在鱼类中尚不发达,所以,一般认为球状囊是鱼类的声音感受器的主要部分。球状囊微音器电位(以下简称球囊电位)是从球状囊内淋巴液中引出的由囊斑感觉毛细胞产生的综合感受器电位,相当于哺乳动物的耳蜗微音器电位。  相似文献   

15.
动物的嗅觉     
动物的嗅觉功能,主要用以逃避敌害,发现、觅取食物,寻找、追逐异性配偶,选择产卵场所等等。低等无脊椎动物,其神经系统尚未分化完全,嗅感受器也较为原始,结构极其简单,对化学物质的分辨能力很低,嗅觉和味觉也不能明确地区分开来。节肢动物为无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其中的昆虫类,嗅觉是十分锐敏的,尤其是蜂、蚁等社会性昆虫,灵敏的嗅觉在它们全部生命活动中,以及它们所表现的一些行为上,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上的一大悬案——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自达尔文以来就一直困扰着进化论等学术界。大约 6亿年前 ,在地质学上称做寒武纪的开始 ,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门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这种几乎是“同时”地、“突然”地出现在寒武纪地层中门类众多的无脊椎动物化石 (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腕足动物和环节动物等 ) ,而在寒武纪之前更为古老的地层中长期以来却找不到动物化石的现象 ,被古生物学家称作“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简称“寒武爆发”。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的著作中提到了这一事实 ,并大感迷惑…  相似文献   

17.
甲壳动物精氨酸激酶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精氨酸激酶(Arginine kinase)是调节无脊椎动物能量代谢的重要酶,在调节无脊椎动物体内磷酸精氨酸与ATP之间的能量平衡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甲壳动物是节肢动物门内最重要的类群之一,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综述了甲壳动物体内精氨酸激酶的分子构象、表达变化及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甲壳动物的能量代谢调控机制提供必要的参考。另外,文中对甲壳动物精氨酸激酶的重要性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酚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的很多品种都是重要的经济养殖品种.随着养殖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各种病害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的免疫防御系统,并对其进行研究.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是一种含铜的氧化酶,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体内.作为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的重要一员,PO在无脊椎动物的先天免疫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其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在节肢动物中进展很快.作者对酚氧化酶在软体和甲壳动物中的功能、组织定位及表达、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及其系统演化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证据均表明,催化功能相同的软体动物酪氨酸酶与节肢动物PO的基因有较大差异.该结果对目前被广泛接受并使用的酪氨酸酶专门用于哺乳类,酚氧化酶专门用于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法提出了挑战.因此作者建议,将酚氧化酶专门用于节肢动物,酪氨酸酶用于软体动物等非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利用听觉电生理学方法,研究了催产素(Oxytocin)对豚鼠内耳听觉机能的作用。给豚鼠肌内注射催产素后,由短声引起的耳蜗微音器电位和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幅值增加,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和听皮层诱发电位的阈值降低。说明催产素具有提高豚鼠内耳听觉机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凡腺体排空于消化管前的即为唾液腺。按此定义,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中都有着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唾液腺。 (一)无脊椎动物的唾液腺在环节动物、软体动物(除双壳纲)、节肢动物等都有唾液腺。如蚯蚓咽部背、腹侧有软的、白的小叶片,乃由很多嗜铬细胞构成,细胞间有小沟(管)。其分泌液为粘液性,也含有纤维消化酶。节肢动物生活方式多种多样,而蜚蠊、蟑螂唾液中含淀粉酶,PH为6.9。松藻虫在每侧有一主腺和一副腺(图1和图2,)。主腺小的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