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低温层积过程中桃儿七种子胚形态及生理生化变化与休眠解除的内在联系,该研究通过低温层积处理(90 d)解除桃儿七种子休眠,观测不同层积时间种子胚形态、胚率、发芽率、营养物质(淀粉、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内源激素[赤霉素(GA)、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水平及呼吸途径关键限速酶[丙酮酸激酶(PK)、琥珀酸脱氢酶(SDH)、6 磷酸 葡萄糖脱氢酶(G 6 PDH)]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1)在低温层积过程中,桃儿七种子胚形态为鱼雷或子叶型胚;种子发芽率在层积后期(60~75 d)显著提高(P<0.05)。(2)层积后,种子内淀粉含量及PK活性、SDH活性显著降低(P<0.05),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和IAA含量显著升高(P<0.05),萌发促进物和抑制物比例(GA/ABA、IAA/ABA、GA+IAA/ABA)也呈升高趋势。(3)种子胚率与其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种子发芽率与其可溶性蛋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发现,桃儿七种子无形态休眠;种子内营养物质的分解转化为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各种代谢活动提供能量,且淀粉可能是此过程中最主要的供能物质;磷酸戊糖途径(PPP)的活化、萌发促进物和抑制物比例的升高及IAA含量的显著上升是桃儿七解除休眠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利用外源信号物质氟草敏(norflurazon)和2,6-二甲氧基对苯醌(2,6-DMBQ)分别诱导肉苁蓉种子萌发与吸器形成,研究它们在此过程中对内源激素脱落酸(ABA)、赤霉素(GA3)、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诱导肉苁蓉种子萌发时,经norflurazon处理0~168h后,种子中ABA水平呈现显著降低的变化趋势,GA3、IAA、ZR水平呈现显著升高的变化趋势。在诱导肉苁蓉种子萌发体吸器形成时,经2,6-DMBQ处理0~72h后,肉苁蓉种子萌发体ABA水平变化不显著,GA3、IAA、ZR水平均呈现显著升高的变化趋势。表明在肉苁蓉种子萌发与吸器形成中外源信号物质nor-flurazon和2,6-DMBQ能影响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探讨不同发育时期水曲柳种子的外部形态和生理变化及其层积处理后的萌发效应结果表明:水曲柳开花120d后为成熟脱水阶段,开花110d后种子的胚长和胚乳干重趋于稳定,花后110~120d期间种子胚干重趋于稳定;花后70~100d采集的种子不耐层积,层积处理后逐渐死亡,花后110d采集的种子经层积处理后可以萌发;110d后采集的水曲柳种子经暖温(20℃)16周+低温(5℃)12周的层积处理后,其休眠破除的效果较好,适当延长暖温层积时间有利于提高种子萌发率。  相似文献   

4.
研究氟草敏(norflurazon)、氟啶酮(fluridone)、GR24、赤霉素(GA3)4种外源信号物质对肉苁蓉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2,6-二甲氧基-对-苯醌(2,6-DMBQ)、5,8-二羟基萘醌(5,8-DHNQ)、阿魏酸(ferulic acid)3种外源信号物质对萌发的肉苁蓉种子吸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氟草敏、氟啶酮、GR24对肉苁蓉种子的萌发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氟草敏作用最为显著,处理168h后肉苁蓉种子开始萌发,萌发率最高达65%;2,6-DMBQ对肉苁蓉种子吸器形成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处理48h后肉苁蓉种子开始形成吸器,吸器形成率最高达50%。  相似文献   

5.
珍稀濒危植物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种子的萌发十分缓慢,探讨其休眠机理,可为该物种的种质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对金丝李种子种皮结构及其透水性,剔除部分种皮和胚乳后种子的萌发情况,胚乳和胚等粗提物的活性,储藏、层积和不同温度下种子萌发情况,萌发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丝李种皮无栅栏细胞层,下表面的角质层较薄;种皮对种子的吸胀阻碍小;随着种孔端剔除种皮和胚乳程度的加深,金丝李种子的萌发进程逐渐延长,甚至降低其萌发率,种脐端削除处理对种子萌发影响不大;内果皮、种皮、胚乳和胚中可能存在抑制金丝李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内源抑制物;新鲜种子胚率达86.12%,低温层积后胚率无显著变化;低温层积处理延缓其萌发进程,对萌发率无显著影响,4℃低温层积是储藏金丝李种子的较好方法;种子萌发对温度敏感,在32℃培养下可打破种子休眠,萌发速度显著加快。种子萌发过程中ABA含量降低,GA与ABA、IAA与ABA的比值随种子萌发显著升高,萌发促进与抑制物比例逐渐趋于提高。因此,金丝李种子存在内源抑制物,同时缺乏萌发促进物质,导致生理休眠。该种子休眠特性使其幼苗生长能应对生境的季节变化,种群在风险环境中得以延续,避免大量幼苗竞争。植被破坏导致种子萌发阶段受阻是造成金丝李濒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GA3和变温层积对天女木兰种子萌发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不同质量浓度GA3浸泡天女木兰种子并结合变温层积处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时期种子中4种激素GA3、IAA、ABA、ZR含量进行测定,并测量种胚长和萌发率,以探讨天女木兰种胚发育,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种子休眠萌发之间的调控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种子休眠机理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天女木兰成熟种子胚发育不完全,胚乳内高浓度ABA和低浓度GA3是其休眠的主要原因。(2)GA3处理能促使天女木兰种子提前30d完成形态后熟,并以1 500mg·L-1 GA3处理效果最佳。(3)在变温层积过程,天女木兰种胚发育可分三个阶段:阶段Ⅰ(0~70d)完成种胚进一步分化;阶段Ⅱ(70~120d)种胚快速生长时期;阶段Ⅲ(120~150d)休眠完全解除,种子具备发芽能力。种子能否打破休眠主要取决于阶段Ⅰ和Ⅱ的状况。(4)GA3/ABA、IAA/ABA和ZR/ABA在种子后熟期间的变化同胚生长发育存在一致性,认为内源激素的相对水平对种子休眠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梾木种子低温层积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研究了梾木种子低温层积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内源激素与种子休眠与发芽的关系。结果表明:(1)梾木种子中IAA含量在层积处理初期剧烈降低,持续一段时间后又显著升高,但后期下降,且IAA/ABA也出现同样的变化;种子中ABA含量在层积处理前期较高,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趋于下降;种子内GA1/3含量以及GA1/3/ABA均随层积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种子内ZRs和iPAs含量的变化相对较为平稳,尽管有一定的波动,但整体呈渐趋增高趋势。(2)梾木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在未经层积处理以及处理时间少于90d的条件下均为0,但随着层积处理时间的延长二者明显上升,层积处理的时间长短对梾木种子萌发有显著影响。(3)相关分析表明,梾木种子内GA1/3含量与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88、0.662;种子内GA1/3/ABA增大有利于种子休眠解除和萌发。  相似文献   

8.
山楂种子休眠与后熟期间内源激素的变化(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楂种子必须经过低温层积后方可发芽。剥去种子外壳可以缩短山楂低温层积时间。山植种子发芽随着种子中ABA含量降低,GA3、ZR和IAA含量增加,以及GA3/ABA、IAA/ABA、ZR/ABA比值增大而增加,休眠解除。  相似文献   

9.
大果木莲种子具吸水性,胚未完全发育。新鲜种子25℃下的萌发率仅2%,在30/20℃和20/10℃的条件下30d内分别有27%和36%种子萌发。在20/10℃下,1000mg·L^-1浓度的GA3可以有效打破种子休眠。冷层积120d的种胚生长不显著,大果木莲种子具有条件休眠特性,属于浅度简单型形态生理休眠。种子经冷层积60d的萌发率最高,而后下降,提示其可能有休眠循环现象。  相似文献   

10.
‘龙山红’是从四川省龙门山南段的野生彩色猕猴桃中筛选出的一个两性花株系,也是国内首次发现雌雄同体且充分发育的两性花彩色猕猴桃株系。本文首次报道温度(低温层积,变温)和赤霉素处理对两性花猕猴桃新株系‘龙山红’种子萌发的影响。通过低温层积、变温、GA3及其组合处理后的试验表明,低温层积、变温、GA3都能有效打破休眠,促进萌发,但物理温度处理法对种子萌发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细叶楠(Phoebe hui Cheng ex Yang)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种子具有生理休眠特性。本文以细叶楠种子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低温层积处理时间(0、20、40、60 d)对细叶楠种子发芽率、营养物质(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酶(POD)以及内源激素脱落酸(ABA)、赤霉素(GA3)、生长素(IAA)、玉米素核苷(ZR)的影响,分析细叶楠种子萌发与其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低温层积可以有效打破细叶楠种子的休眠,且处理60 d效果最佳。(2)在低温层积过程,细叶楠种子萌发时间缩短,发芽率提高;种子内淀粉含量降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POD活性上升;ABA含量下降,GA3、IAA含量增加,而ZR含量先上升后下降。(3)细叶楠种子休眠的解除与萌发与其体内营养物质含量、POD活性以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L.)为材料,通过采用不同浓度的外源赤霉素(GA3)浸种处理,研究了GA3对混合盐碱胁迫下小白菜种子的发芽率(Gr)、发芽势(Gv)、发芽指数(Gi)以及根毛区宽度和胚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盐碱胁迫下,小白菜各发芽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GA,处理后,各指标均显著提高,且随外源GA3浓度的增加,各指标均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当GA3浓度达80mg/L时,各发芽指标达到峰值,说明80mg/LGA3可使混合盐胁迫下小白菜种子萌发的缓解作用达到最佳。同时外源GA3处理还可不同程度地缓解盐胁迫对小白菜种子a-淀粉酶活性的抑制。  相似文献   

13.
ABA,GA对芸苔属种子休眠与萌发的调控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休眠与浅休眠的两类芸苔属遗传资源中,内源激素含量明显不同。种子萌发时,内源GA迅速增加、ABA急剧减少。种子经外源(±)ABA溶液预浸后,体内ABA含量增加,并随处理时间延长和浓度提高呈上升趋势。引起90%浅休眠种子萌发阻抑的外源ABA浓度为1000ppm。200ppmGA_3能够有效地逆转ABA诱导的强迫休眠。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低温(4℃)和300 mg·L-1GA3对凤丹(Paeonia suffruticosa‘Fengdan’)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上胚轴和叶原基形态及种胚中碳氮代谢物(包括淀粉、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和内源激素(包括ZR、IAA、ABA和G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GA3处理后第11天凤丹种子上胚轴萌发,且形态细长;经低温处理后第27天上胚轴萌发,且形态较粗壮。低温处理后种子萌发的幼苗叶片较大、株高居中、根系发育较好、须根多且长,生长状况总体上优于对照和GA3处理组。与处理后第3天相比,对照和低温处理后第27天以及GA3处理后第11天,种胚中淀粉、可溶性糖、ZR、IAA和GA含量升高,ABA含量降低;而对照和低温处理后第27天种胚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GA3处理后第11天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各处理组凤丹种子蛋白质电泳条带的相对分子质量多集中在12 000~80 000,在对照和低温处理后第27天蛋白质条带颜色均较处理后第11天略深,但条带数量不变。研究结果显示:低温及GA3处理均可导致凤丹种胚中碳氮代谢物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促进种胚发育及上胚轴生长,但低温处理更有利于上胚轴萌发及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5.
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人工干燥和冷层积中花楸树种子中内源激素含量和平衡变化的结果表明:在人工干燥过程中种皮和胚内的GA3/ABA比值显著增高;2~5℃冷层积过程中的种皮内ABA含量显著下降,种皮和胚内各种促进生长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尤其是GA3/ABA比值)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珍稀植物地涌金莲在野外能产生大量的种子,但成熟的种子散布后不能顺利地转化为幼苗。在暖层积(25℃)过程中,蘑菇形的小胚逐渐分化与生长,6个月后,胚已形态成熟且能很好地萌发;同时,胚内激素ABA含量不断下降,GA4含量显著增加,且与胚的形态成熟和萌发力的增强密切相关。这些结果充分证实地涌金莲种子具有形态生理休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野外种子萌发。此外,种子不萌发可能与生境长时间干旱胁迫有关。  相似文献   

17.
以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分析了水稻(Oryza sativa ssp. japonica)分离胚不同发育时期及萌发早期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GA1含量是所测激素中含量最高的.GA1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ABA相反.花后4 d的胚中GA1和ABA的含量最高;花后8 d到18 d,GA1的含量下降,而ABA含量增加.在早期萌发过程中,种子吸涨后2 d的胚中GA1含量迅速上升,而ABA下降.GA1/ABA的最高比值也出现在吸涨后2 d的胚中.iPAs和ZRs的最高含量也出现在开花后4 d的胚中,但随后含量均下降到相当低的水平,并几乎没有变化.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GA1在早期胚胎发生和萌发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推测iPAs和ZRs可能仅在胚胎发生的早期起作用;GA1与ABA含量之间的相对平衡控制着胚胎发育的过程.用分离胚作为测试材料可以避免胚乳等其他组织成分的干扰,从而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胚的内源激素变化.此外,本研究是首次用4 d的水稻幼胚作为激素含量测定的起始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东京野茉莉种子休眠机制及其破除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采自江西吉安官山林场5年生东京野茉莉当年自然带壳种子为材料,通过对其种子吸水率、不同层积时期种子内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种子萌发抑制物分析,并利用各类不同药剂处理进行发芽试验,以探寻东京野茉莉种子的休眠机理及破眠方法。结果表明:(1)休眠的原因主要包括种皮障碍、缺少萌发所需激素以及种皮、胚中存在萌发抑制物,其中种皮障碍和抑制物的存在是限制种子萌发的首要因素。(2)GA3处理结合自然低温层积30d即可解除东京野茉莉种子胚的休眠,但种皮障碍始终是其种子萌发的限制因素。(3)GA3、NAA、6-BA等药剂处理均可促进种子的萌发,并以刻伤种子后用500mg/L GA3处理24h为破除该种子休眠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发育的玉米肌为材料。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测定了玉米胚发育和脱水过程中内源ABA和GA2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与胚的脱水耐性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胚在发育过程中其ABA含量峰值出现在GA2含量峰值之前,而且ABA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8d,晚于胚的含水量下降;胚在脱水过程中ABA和GA2的含量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可以认为在脱水过程中ABA含量的增加是胚对脱水胁迫应激反应的结果.有保护胚的作用;但GA2含量增加的生理机制及其作用尚不清楚。在玉米胚的发育过程中.内源ABA和GA3之间的相对平衡可能主要调控胚的发育进程和萌发力的形成;胚的ABA含量变化可能不足以引起其脱水耐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水稻胚胎发生与萌发早期分离胚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技术分析了水稻(Oryza sativa ssp.iapoica)分离胚不同发育时期及萌发早期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GA1含量是所测激素中含量最高的。GA1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ABA相反。花后4d的胚中GAl和ABA的含量最高;花后8d到18d,GA1的含量下降,而ABA含量增加。在早期萌发过程中,种子吸涨后2d的胚中GA,含量迅速上升,而ABA下降。GA1/ABA的最高比值也出现在吸涨后2d的胚中。iPAs和ZRs的最高含量也出现在开花后4d的胚中,但随后含量均下降到相当低的水平,并几乎没有变化。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GAl在早期胚胎发生和萌发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推测iPAs和ZRs可能仅在胚胎发生的早期起作用;GA1与ABA含量之间的相对平衡控制着胚胎发育的过程。用分离胚作为测试材料可以避免胚乳等其他组织成分的干扰,从而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胚的内源激素变化。此外,本研究是首次用4d的水稻幼胚作为激素含量测定的起始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