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Epstein-Barr(EB)病毒抗原的研究,发现有淋巴细胞确定的膜抗原(Lydma)、早期抗原(EA)、壳抗原(VCA)、核抗原(EBNA)、早期膜抗原(EMA)和晚期膜抗原(LMA)。除了Lydma抗原外,鼻咽癌患者对上述抗原均产生相应的IgG和IgA抗体。因而研究这些抗体,对阐明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及鼻咽癌的早期诊断都十分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用EB病毒膜抗原基因重组的痘苗病毒感染动物细胞,其细胞表面可表达EB病毒膜抗原,以此膜抗原作为诊断抗原检测血清中IgA/MA抗体,明显优于常用的B95-8细胞表面膜抗原,从而为研究人群血清抗体反应与鼻咽癌的关系,为鼻咽癌的诊断和普查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Epstein-Barr(EB)病毒的原发感染发生在儿童时期,在我国3~5岁儿童的感染率为70%~90%。感染后终生带毒,并经唾液不断排出病毒。我国南方是鼻咽癌高发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恶性肿瘤的第一位。早期诊断方法的改进和早期治疗,使鼻咽癌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明显增加,但不能降低发病率。EB病毒疫苗有可能成为控制该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Epstein等人从淋巴母细胞株(B95-8细胞)细胞表面提取EB病毒膜抗原(MA),用于免疫棉顶猴能产生中和抗体。免疫动物能抵抗EB病毒攻击后所诱发的恶性淋巴瘤。该中和抗体在体外能中和EB病毒的转化活性。EB病毒的主要膜抗原(MA)是由分子量220kD和  相似文献   

4.
Epstein-Barr病毒和鼻咽癌血清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滨 《生物技术通讯》1999,10(3):205-212
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密切。 EB病毒抗原可用于鼻咽癌早期诊断以提高鼻咽癌病人存活率。本文对 EB病毒生活周期及其抗原系统 ,EB病毒与鼻咽癌之间关系及应用 EB病毒抗原进行鼻咽癌血清学诊断的进展作一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5.
以前材料证明Raji细胞EB病毒早期抗原对于诊断鼻咽癌有很高的特异性。我们研究了1693种植物,试验发现52种植物具有激活EB病毒作用。本文报道了这些植物并讨论它们与鼻咽癌关系。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NPC)是一种多因素复杂疾病。其发病过程涉及EB病毒慢性感染、环境致癌因素及宿主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宿主基因在EB病毒感染及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仍不清楚。 本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与鼻咽癌发生发展中两个关键步骤相关的遗传变异,即EB病毒持续性感染鼻咽部上皮细胞和鼻咽癌的形成。我们在广西梧州市及苍梧县鼻咽癌高发区收集汉族鼻咽癌患者350例、EB病毒壳抗原IgA抗体阳性者(IgA/VCA+)288例和EB病毒壳抗原IgA抗体阴性者(IgA/VCA-)346例。对先前鼻咽癌家系研究显示的鼻咽癌易感区4号染色体短臂(4p15.1-q12)进行了微卫星精细扫描,在 18 Mb的范围内选择34个微卫星标记,包括319个等位基因,对其进行基因分型。比较分析NPC 组和IgA/VCA+组等位基因频率结果显示,9个等位基因与鼻咽癌呈相关,其中5个为易感等位基因(OR=1.51-5.36, p=0.01-0.03),4个为限制性等位基因(OR值为0.3-0.71, p值为0.02-0.045)。比较分析IgA/VCA+组和IgA/VCA-组及比较所有IgA/VCA+者(包括NPC患者)和IgA/VCA-者等位基因频率的结果显示,12个等位基因与EB病毒壳抗原IgA抗体持续存在相关,其中3个在两组比较中均呈显著相关。等位基因 D4S3241-136 (p=0.004, OR=1.9, 95%CI=1.2-3.0) 和D4S3347-213 (p=0.001, OR=1.6, 95%CI=1.2-2.1) 可增加EB病毒 IgA/VCA抗体形成的危险,为易感基因;而等位基因D4S174-202 (p=0.001, OR=0.5, 95%CI=0.3-0.7) 可限制IgA/VCA抗体的形成。 但上述结果经多因素比较校正后,均失去相关性。我们的研究结果不能 确定该区域与鼻咽癌的形成相关,而另一个家系研究的结果也未得出相关的结果,但本研究却提供了进一步发现鼻咽癌相关基因的研究模式。有关4号染色体短臂 与EB病毒慢性持续感染及鼻咽癌的形成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属于γ疱疹病毒科,是第一个被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的DNA病毒。EB病毒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TLRs)信号通路,诱导I型干扰素的大量释放和功能性的自噬机制,从而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然而,相对于其他疱疹病毒,EB病毒已进化出更为精细且错综复杂的机制来破坏和逃逸宿主的免疫系统,如限制自身蛋白表达、活化宿主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干扰或逆转自噬与泛素化修饰等。这些机制会引发EB病毒在宿主体内的持续性感染,导致宿主免疫功能失调,引发EB病毒相关疾病(如鼻咽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因此,研究EB病毒特异性的免疫调控机制不仅对深入理解EB病毒的潜伏性感染和致癌性至关重要,而且还将为EB病毒诱发的相关疾病的免疫预防与治疗鉴定出新的潜在靶点。此文主要阐述了EB病毒调控宿主免疫应答和逃逸先天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疱疥病毒属中,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与寄主细胞的相互关系是相当独特的。一方面这种病毒的寄主细胞范围十分狭窄,迄今只发现人和狨猴的B淋巴细胞能接受感染,另方面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表达,例如病毒衣壳抗原(VCA)和早期抗原(EA)的合成等都受到寄主细胞的严格地控制,即使在生产性细胞如PaHR-1中VCA~ 细胞率也只在1—5%的范围。为此,不少作者曾报道了以各种诱导因子单独或协同地作用于携带EB病毒基因组的细  相似文献   

9.
EB病毒是一种感染最广泛的人类γ疱疹病毒,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Hodgkin’s淋巴瘤以及Burkitt淋巴瘤等发生密切相关。预防和治疗EB病毒相关疾病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预防性疫苗主要以病毒包膜糖蛋白gp350为靶点,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以阻止病毒感染;已有多种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用于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器官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紊乱等疾病,并取得良好的试验结果。治疗性疫苗则以病毒复制感染过程中表达的病毒核抗原(EBNAs)和潜伏膜蛋白(LMP1和LMP2)为免疫治疗靶点,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肿瘤作用。国内外均已有疫苗进入针对鼻咽癌等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疫苗兼具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本文还综述EB病毒疫苗研究的最新方法、策略和成果,并探讨其中可借鉴的技术和思路,为EB病毒疫苗的研究提供潜在可行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172 kb大小的线性双链DNA病毒,与鼻咽癌、淋巴瘤、胃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EBV编码的微小RNAs (miRNAs)可以调节病毒和宿主细胞基因的表达,并且在癌症发生发展中起着多种作用.本文综述了EBV编码的miRNAs (EBV-encoded miRNA,EBV miRNAs)在病毒感染和肿瘤发生、侵袭转移、抗凋亡、信号通路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对于EBV相关肿瘤诊断标志物的潜在意义. EB病毒编码的miRNAs也可能成为进一步研究EBV相关肿瘤治疗的一个候选靶点.  相似文献   

11.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多种人类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相关,包括单核细胞增多症、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等,其进入宿主细胞的机制仍是研究的热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确定了EBV侵入宿主细胞时的部分关键蛋白以及不同的模式。病毒包膜糖蛋白gp350/220(EBV glycoprotein 350/220)与B淋巴细胞表面受体CR2(Complement Receptor type 2)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他病毒糖蛋白如gp42(EBV glycoprotein 42)、gB(EBV glycoprotein B)、gH(EBV glycoprotein H)和gL(EBV glycoprotein L)的相互作用,使得EBV能够有效侵入B淋巴细胞。由于绝大多数上皮细胞缺少CR2受体,病毒侵入上皮细胞的机制要比侵入B淋巴细胞复杂得多。主要有三种EBV进入上皮细胞的模式:①EBV通过感染的B淋巴细胞或郎罕氏细胞直接接触上皮细胞,"转移感染"进入上皮细胞;②EBV利用自身的相关蛋白与宿主相应的受体蛋白相结合后,通过膜的融合或内吞作用,感染上皮细胞;③感染EBV的上皮细胞经基底膜将病毒颗粒传递给邻近的细胞。本篇综述将介绍近年来在EBV进入B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的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应用Raji细胞筛选了268个科的1693种中草药和植物,共发现18个科的52种有诱导Epstein-Barr(EB)病毒早期抗原表达的作用,大戟科和瑞香科最多,分别有25种和7种,其中甘遂、芫花、黄芫花、了哥王、苦杏仁、怀牛膝和巴豆等是常用药物。本文还讨论了这些中草药和植物在体内对EB病毒的激活及其与鼻咽癌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EB病毒(Epstein-Barr vius,EBV)是一种最广泛的对人类感染的γ疱疹病毒,与人类多种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有关。其致病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能够在人体B细胞中长期潜伏,并且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被激活并增殖,这表明EB病毒存在逃逸宿主细胞免疫的机制。从潜伏期EB病毒基因表达的下调、干扰抗原加工和提呈、调节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lymphocyte,CTL)免疫应答、干扰细胞因子的作用、干扰CTL的活动及抑制宿主细胞凋亡、抑制辅助性T细胞1(Helper T cell 1,Th1)免疫应答等方面,对EB病毒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咽脱落细胞进行DNA倍体和EB病毒编码RNA (EBERs)检测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对 38例经细胞学诊断为鼻咽癌和 8例为正常的鼻咽细胞涂片分别进行图像分析测定细胞DNA含量和EB病毒EBERs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与病理细胞学诊断相比 ,DNA异倍体分析和EBERs检测诊断癌的敏感性分别为 5 0 %和 92 %,其特异性均为 10 0 %;其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30 %和 72 %。结论 与EBERs检测相比 ,DNA异倍体分析的诊断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较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 (分别为P <0 0 0 1和P <0 0 5 )。证明在鼻咽细胞学涂片应用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诊断鼻咽癌优于应用DNA异倍体分析诊断。与细胞DNA图像分析相比 ,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具有客观、实验条件简单等优点 ,在鼻咽癌可疑病人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预测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l)的B细胞表位.方法 基于EB病毒基因组序列,采用DNAStar Lasergene软件包中的Protean软件,对LMP1的亲水性,表面可能性,抗原指数及其二级结构中的柔性区域进行分析,并结合吴玉章的抗原指数预测法预测其B细胞表位.结果 B细胞表位最有可能位于潜伏膜蛋白N端第356-358,2-19,249-314区段或其附近,而潜伏膜蛋白N端第185-223区段内或附近也可能存在B细胞表位.结论 用多参数预测EB病毒LMP1的B细胞表位,为鼻咽癌的筛查及抗肿瘤转移靶向治疗的分子免疫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EB病毒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B病毒广泛存在于人群中,它的潜伏感染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包括鼻咽癌等恶性肿瘤,研制疫苗用于EB病毒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十分必要。本综述了EB病毒的结构及基因表达特点、EB病毒潜伏期感染基因表达及潜伏期基因产物的功能,以及研制EB病毒疫苗的靶抗原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鼻咽癌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肿瘤,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基因与环境因素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 本课题组通过全基因组杂合性丢失扫描及比较基因组杂交,发现鼻咽癌中3号染色体短臂存在高频缺失,通过鼻咽癌家系连锁分析,发现染色体3p21区域为鼻咽癌易感基因区,随后通过表型克隆策略在该染色体区域分离鉴定了鼻咽癌候选易感/抑瘤基因LTF. LTF基因编码的乳铁蛋白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乳汁、鼻咽分泌物、泪液等分泌液中的天然免疫分子,在正常鼻咽部高表达而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且与鼻咽癌的临床进展及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病例-对照关联分析发现LTF基因中2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与鼻咽癌发病风险密切相关,且多态性改变可影响LTF基因的表达水平. 我们发现乳铁蛋白能与EB病毒在人B细胞表面的受体CD21结合,阻断EB病毒入侵宿主B细胞,并抑制EB病毒由B细胞向鼻咽上皮细胞的传递,在鼻咽上皮的癌变过程中起保护作用. 我们还发现LTF能通过MAPK和AKT等通路抑制鼻咽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转移. 这些结果表明乳汁中的天然成份乳铁蛋白在鼻咽癌等EB病毒相关疾病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EB病毒转化自体淋巴细胞所建立的类淋巴母细胞系(LCL),以及用EB病毒潜伏感染膜蛋白(LMP)基因和核蛋白-2(EBNA2)基因与痘苗病毒重组的重组病毒(Vac-LMP和Vac-EBNA2)感染的自身纤维母细胞,同时作为刺激细胞和靶细胞,以~(51)Cr释放法检测5例血清中EB病毒VCA—IgA抗体阳性者及1例阴性健康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特异性T细胞杀伤效应。结果表明,用自身LCL激活的EB病毒特异性T细胞杀伤效应高峰出现在第14~28天;参与杀伤性细胞免疫反应的T细胞亚群主要是T3、T8阳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其对靶细胞的识别及杀伤受HLA-I的限制。用重组牛痘病毒感染的纤维母细胞作靶细胞或刺激细胞,有1例供者可接受LMP,另1例可接受EBNA2的刺激,并对相应的靶细胞产生特异性T细胞杀伤反应,表明EB病毒-LMP和EBNA2可能既是EB病毒特异性T细胞的刺激抗原,又是其识别的靶抗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常用未经丙酮固定的、由丁酸和巴豆油激活的B95-8细胞或P3HR-1细胞为靶细胞,检测人血清中EB病毒IgA/MA抗体以早期诊断鼻咽癌,效果良好。但由于B95-8细胞含有多种EB病毒抗原,不能用丙酮固定,需多次离心沉淀,在浮悬状态下检测,技术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20.
英国曼彻斯特Christie Hospital和Holt Radium研究所J.R.Arrand博士,应中国预防医学中心病毒学研究所肿瘤病毒室邀请来我国访问。在病毒所作了学术报告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首先,Arrand博士介绍了以牛痘病毒W-R株作为载体,在感染细胞中表达EB病毒的膜抗原。EB病毒产生中和抗体的糖蛋白(GP340)的基因定位在病毒基因组的BamHI L片内,Arraad博士等人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