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探讨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和Tp-Te间期离散度(Tp-Ted)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40例确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按照心律失常类型分为室性心动过速组,室性早搏组以及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分析并比较各组患者心电图Tp-Te间期及Tp-Ted的变化情况。结果:急性期FPG、Tp-Te、Tp-Ted高于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与恢复期之间TG、CHOL、LDL-C、K+、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室性心律失常组与室性心动过速组及室性早搏组比较,Tp-Te和Tp-Ted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早搏组和室性心动过速组比较,Tp-Te和Tp-Ted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Te间期和Tp-Ted可用于区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鼠心肌肥厚发展过程中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方法:复制小鼠压力超负荷性心肌肥厚模型,连续动态监测小鼠从心肌肥厚早期至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体表心电图改变。结果:①对照组和模型组术后2周内小鼠未见自发性心律失常,而模型组术后5周、9周和13周小鼠出现自发性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频发的室性早搏以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5%、28%和63%。②与同期对照相比,术后2周、5周、9周和13周组动物伽间期以及帆间期明显延长,分别延长20.4%、32.7%、49.7%、61.0%和27.1%、32.1%、43.9%、59.1%(P〈0.01)。③心肌肥厚小鼠心电图的另一个特征为J波变化。所有对照组动物心电图均为正向J波,而模型组动物从2周开始J波正向值下降,5周逐渐变平,到13周时完全翻转。④与同期对照相比,模型组的PR间期没有改变,但术后2周RR问期轻微缩短。结论:心肌肥厚小鼠自发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逐渐增加,QT间期进行性延长,J波幅值逐渐降低,表明随着疾病的进展心室复极化异常逐渐加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上应用心肌声学造影视觉评估方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节段的血流灌注状况。方法将20只清洁级日本大耳兔随机分组,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A组)和假手术对照组(S组)。采集术前及术后10、45 min心电图,并在术前及术后20 min、2 h、6 h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综合评估分析兔急性心肌梗死后造模节段血流灌注情况。实验结束后取出造模节段心肌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常规超声心动图均表明缺血后不同时间点造模节段运动幅度显著改变,心肌组织学有显著改变,表明成功建立了日本大耳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同时心肌声学造影视觉评估表明A组造模节段心肌血容量及灌注速度均显著低于非梗死节段及S组对应节段,与常规超声心动图和病理组织学的检查结果一致。结论心肌声学造影的视觉评估能够准确判定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心肌节段的血流灌注的状况,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7月发生AMI24小时以内就诊并住院的63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分为A组(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组)和B组(未发生心律失常组)两组,分别记录和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既往病史、不良习惯,以及入院时心肌酶、血常规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结果:A组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均显著多于B组,但发病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而两组的中性粒细胞比率、CK、CK-MB值、性别、年龄、心电图是否出现Q波、既往病史及不良习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仅发病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有明显的相关性(P均<0.05).结论:发病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7× 109/L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伴新发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评价束支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2010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收治的19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束支传导阻滞有无及类型分为左束支传导阻滞组(1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组(19例)和对照组(无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梗,166例)。分析和比较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心梗部位、Killip分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左室射血分数LVEF、病变血管数量、梗死相关冠脉、住院天数及病死率、实验室检查(BNP,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结果:LBBB组AMI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7),LVEF明显低于RBBB组和对照组(P值分别为0.020、0.045),梗死相关动脉以LAD多见。结论:急性心梗伴束支传导阻滞往往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急性心梗合并左束支阻滞较合并右束支阻滞病情更严重。  相似文献   

6.
赵燕喜 《蛇志》2003,15(2):47-47
对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进行分析 ,以了解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有关因素。1 临床资料  我院 1 995年 1月至 2 0 0 2年 5月住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 1 2 6例 ,男 89例 ,女37例 ;年龄 <60岁 70例 ,≥ 60岁 5 6例 ;前壁梗死 (包括前间壁、前侧壁、高侧壁、广泛前壁 ) 72例 ,下壁梗死 (包括后壁、右室 ) 42例 ,无 Q波梗死 1 2例。按 Killip分级 : 级 76例 , 级 35例 , 级 8例 , 级 7例。有快速性心律失常 68例 ,缓慢性心律失常 2 3例。合并高血压 5 8例 ,糖尿病 1 8例。本文分别按梗死部位、心功能情况、心律失常、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器与阿托品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入选2012 年2 月至2013 年8 月我院收治的发病12 小时内,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92 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 将病例分为临时起搏组和阿托品组,并对病例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随访,收集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再灌注心律失 常、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衰发生率资料。结果:临时起搏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肌 梗死后心衰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阿托品治疗组(P 均<0.05),阿托品治疗组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则明显低于临时起搏组(P<0. 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PCI中应用临时起搏器,具有治疗成本低,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优点,而阿托品治疗在改 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疗效上则显著优于临时起搏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期足量应用美托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静脉缓慢注射美托洛尔15mg后予关托洛尔150-200mg/d口服;对照组按常规剂量给予美托洛尔25-50mg/d口服.其它治疗相同,两组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后QTcd、心律失常发生的种类、心肌耗氧指数、梗死后心绞痛、梗死延展的发生率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QTcd、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耗氧指数、梗死后心绞痛和梗死延展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MI患者早期足量使用美托洛尔可以从多方面获益,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刘文博  谢江深 《蛇志》1999,11(4):66-66
我院自1992年以来对失去溶栓时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择性地应用蝮蛇抗栓酶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限于发病10h以上,均为临床、心电图及血清酶学等检查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蝮蛇抗栓酶使用禁忌症。本组6例,男5例,女1例,年龄为48~65岁。梗死部位:广泛性前壁3例,前壁间壁2例,前侧壁1例。梗死范围12%~27%。1.2 一般处理 患者入院后即送入CCU病房,积极镇痛、镇静、吸氧,持续心电示波监护。常规使用钾镁极化液、抗生素,纠正电解质紊乱,静滴硝酸甘油等治疗。如出现心律失常、心衰等则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简便的Wagner心电图QRS评分结果与糖尿病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面积的相关性。方法巴马小型猪12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6)和正常组(n=6)。一次性静脉注射STZ(150mg/kg)的方法建立小型猪糖尿病模型,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1周、2周和3周,采集血液,监测血糖,空腹血糖持续增高(FBG≥7.0retool/L)者认为建模成功;其次,定位结扎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小型猪冠脉左前降支第1和第2对角支之间部位,并在缺血10rain、30min、1h、48h后查心电图,行QRS心电图计分;然后利用心肌组织Evan’sblue和TTC染色计算梗死心肌体积;分析QRS心电图计分与心肌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动物急性心肌缺血病理变化明显,48h后都有病理性Q波形成,糖尿病组QR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6.9±2.4VS.4.1±1.8,P〈0.05);病理染色结果显示其梗死面积明显比对照组大(29.2±5.1%vs.15.3±3.4%,P〈0.05),二者相关系数为0.92。结论糖尿病心肌急性缺血更容易导致心肌组织坏死,梗死面积明显比对照组大;心电图检测判断心梗面积与病理情况下心梗面积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碎裂QRS(f QRS)波与左心室收缩功能、心率变异性及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4例,对患者行心电图检查,根据患者心电图是否出现f QRS波分成f QRS组(59例)和无f QRS组(65例),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检测对比,并对两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统计对比。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统计对比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f QRS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无f QRS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高于无f QRS组(P0.05)。f QRS组患者总标准差(SDNN)、两个相邻RR间期互差(PNN50)、差值均方根(RMSSD)均低于无f QRS组(P0.05)。随访期间f QRS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5.59%(21/59),高于无f QRS组患者的13.85%(9/65)(P0.05)。结论:伴有心电图f QRS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心率变异性指标降低,且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心电图f QRS波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心率变异性及心脏事件发生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是造成心脏结构破坏、心功能下降、心律失常发生、心衰甚至猝死的微观病理机制。防治心肌纤维化是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研究主要探讨扶正化瘀胶囊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扶正化瘀胶囊组和卡托普利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于造模成功后第10天开始给予相应药物治疗2个月。治疗结束后,检测左心室梗死范围和心肌胶原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扶正化瘀胶囊组和卡托普利组的非梗死区面积显著减小(P〈0.01)。与模型组比较,扶正化瘀胶囊组和卡托普利组的梗死区面积和梗死百分比显著减小(P〈0.05,P〈0.01)。在心肌胶原表达上,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扶正化瘀胶囊组胶原含量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卡托普利组和扶正化瘀胶囊组胶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扶正化瘀胶囊能够改善心肌缺血,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抑制心肌胶原表达,除能用于肝纤维化的治疗外,还能用于防治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心导管介入方法封堵冠状动脉制备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方法选择雄性新西兰兔,先行冠状动脉造影,利用导引钢丝将微导管置于左前降支远端,将高分子栓塞剂与碘油混合配制成封闭胶,经微导管注入血管,造成急性心肌梗死。术前、术中和术后l周记录心电图变化。实验终点切取心肌组织标本分别行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造模动物20只,存活16只。冠脉造影显示封闭胶持续滞留于左前降支远端,提示血管完全堵塞。心电图提示存在动态变化,ST段抬高,病理性Q波逐渐形成。心脏大体观测提示左心室前侧壁呈灰白色为梗死区。E染色提示梗死区局部纤维组织增生、疤痕形成、钙盐沉积,缺血区肌束变性、炎症细胞浸润,符合典型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NBT染色后测定梗死面积为28.32%±5.21%。免疫组化染色提示缺血区CD34阳性面积和血管新生密度明显高于梗死区及正常组织区(P〈0.05)。结论通过心导管介入方法制备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成功,避免了开胸损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更符合临床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4.
詹美树  刘应聚 《蛇志》2000,12(4):24-26
我院从 1 996年以来分别应用克塞灵、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62例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62例患者均发病 6h以内 ,经临床、心电图及血清酶学等检查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70岁以下 (克塞灵组放宽为 75岁以下 ) ,无溶栓禁忌症。根据用药情况随机将患者分为克塞灵组与尿激酶 (UK)组。克塞灵组 36例 ,其中男 2 9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59.5± 1 2 )岁。梗死部位 :前间壁 6例 ,前壁 1 1例 ,后壁 2例 ,下壁 1 1例 ,复合梗死 6例 (下壁 前间壁 2例 ,下壁 广泛前壁4例 )。 UK组 2 6例 ,其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在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6年1月于医院接受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常规12导联及24 h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法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①24 h动态心电图对心室过感知、心房感知不良、心室感知不良检出率均高于12导联心电图(P0.05)。②24 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总检出率明显高于12导联心电图(P0.05)。③24 h动态心电图HRV时域指标24 h内所有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内相邻正常R-R间期之差均方根值(RMSDD)、全程每5 min时间段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均高于12导联心电图(P0.05)。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功能异常、感知功能异常及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且对心率变异性诊断相对敏感,对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12导联心电图更高。  相似文献   

16.
陈桂玲  张艳霞 《蛇志》2000,12(2):39-39
栓酶联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治疗60岁以上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检查,符合国际心脏协会(ISFC)与WHO关于AMI诊断标准。对60岁以上确诊为AMI患者(排除对蝮蛇抗栓酶过敏及有出血倾向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60~82岁,平均68.3岁。梗死部位:前间壁12例,前侧壁6例,广泛前壁7例,下壁9例,正后壁5例,双处梗死9例。并发心律失常35例,左心衰16例,肺部感染9例,休克3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  相似文献   

17.
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钾镁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将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当日,静滴门冬氨酸钾镁100ml.第2~5日静滴剂量每日50ml,第6日改为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后QTcd、心律失常发生的种类、心肌耗氧指数、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心肌梗死后1月内死亡率.结果:治疗组QTcd、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耗氧指数、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心肌梗死后1月内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不良饮食方式导致的相关疾病,如肥胖和血脂异常是心律失常的(arrhythmia)重要因素。然而,这些疾病与心律失常的确切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确认。本研究中,我们通过高脂饮食(high fatty diet,HFD)动物模型评估了HFD与小鼠心律失常与心肌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将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分为标准饮食组(STD,12%脂肪)和高脂肪饮食组(HFD;50%脂肪)两组。10周后进行在体心电图测试,随后采集心脏组织进行生化及组织学测定。结果HFD可引起小鼠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QT间期(QT interval duration)显著延长,心房传导速度(atrial conduction velocity)显著降低,右心房动作电位持续时间(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延长。组织学和生化分析表明,HFD增加小鼠心脏组织的纤维化程度,并导致炎症。结论HFD可导致小鼠心律失常和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19.
《蛇志》2018,(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疗效及心功能变化。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59例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组5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β受体阻滞剂口服,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27%(P0.05);LVEF水平提高幅度,HR、LVEDD及LVESD水平降低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情况,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QT间期变异性与迷走神经功能(Vagal function,VNF)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0月于我院确诊的AMI患者147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