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大西北,天山山脉横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两麓分布着一片红色丘陵地。这些红色地层代表了地球历史上中生代初期(约二亿三千万年以前)的湖泊相沉积物。 1925—1931年间,我国地质学家袁复礼参加当时的中瑞考察团来到这里。他骑着骆驼来往于现今的乌鲁木齐和吉木莎尔之间,在这片红色地层里首次找到了珍贵的爬行动物化石。这些标本经古生物学家杨钟健的研究鉴定,分别给予了报道。30年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的一个考察队又来到新疆,同样获得了丰收。水龙兽(Lystrosaurus)是其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动  相似文献   

2.
豫西灵宝盆地白垩纪—早第三纪介形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五十年代起,李传夔就对豫西的小型盆地进行了研究。随后,童永生和王景文(1980)又对这些盆地的白垩系一下第三系的划分对比做了工作。但这些盆地所含的微体古生物化石未见报道。笔者于1978、1979年两次到灵宝川口河、项城、枣窳和反坡等地观察地层剖面,采集了微体古生物化石样品,在白垩系和下第三系项城组中获得丰富的介形类化石。本文描述了灵宝盆地的介形类化石11属22种,其中8新种,2未定种。  相似文献   

3.
山西沁水盆地早三叠世肋木属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描述了在山西沁水盆地和尚沟段地层新发现的两种肋木化石(Pleuromeia sternbergi,Pl.rossica)及有关的一些茎和根托标本,这在国内尚系首次报道,并据此对华北早三叠世的地层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安徽天长T_(103)孔早中新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天长一带,过去由于上第三系工作做得较少,故其地层单位尚未建立。1981年,安徽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队在天长杨村打出T_(103)孔,揭示一套较松散的晚新生代沉积物。本研究材料系取自该钻孔中玄武岩之下的一套浅灰色泥岩。共分析样品三块,获得丰富且保存完美的孢粉化石。本文根据孢粉组合的特征,确定其时代为早中新世,并初探古植被、古气候及古地理等概况。  相似文献   

5.
1957年春,地质陈列馆胡承志、牛业华在云南路南老第三系地层中采集了一批哺乳类化石,其中的一部分标本已经研究发表(周,1958)。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又描述了一个完整的雷兽类的头骨,代表一个新的渐新世种。此外,尚有一些未经描述的材料,也将陆续予以描述发表。路南老第三系地层,经过对最近采集的一些哺乳类化石的研究,表明这是到目前为止,代表华南地区最完整的一个老第三系剖面,包括从上始新统至上渐新统间的全套地层,和几个不同时代的脊推动物化石层。进一步的地层调查和化石的系统采集,将对华南老第三系地层的了解和区域对比提供重要的基本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脑木根公社下第三系脑木根组,是我国华北现知唯一的含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层位。有关脑木根组地层研究的初步观察,包括哺乳动物群一般性质的报导,已先行发表(周、齐、李,1976)。目前,野外调查、化石采集和整理工作,尚在继续进行。本篇中发表的是最早采集的几批化石的初步记述。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现以富有石油资源闻名于世。但在解放前,人们并不知道该地有油。在过去一方面由于长期的反动统治及该地偏居一隅,交通不便,迄未对该地进行过地质调查,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脑海中浸染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唯心学说见解,误认为石油系由海产动物遗体分解而成,在陆相沉积中不产石油,以致盆地中的石油宝藏,一直无人知晓。四年前石油工业部组织了地质普查队,深入盆地,进行调查,为时不久,即发现油苗于第三系地层中。以后于1956年由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石油工业部合组综合研究队前往研究地质。1956—1957年间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分别派遣石油普查大队,到该地进行大规模的普查勘探,找出许多储油构造,并于第三纪地层中勘探出油。从此柴达木盆地就以富有第三系油田而见闻于世。  相似文献   

8.
广东南雄晚白垩纪—早第三纪地层剖面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垩纪—三纪的“红色岩系”在华南广大地区相当发育。解放后,于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的红色地层中,先后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脊椎动物及其他门类的化石。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广东南雄进行了地层研究和化石发掘工作。1962—1963年,张玉萍、童永生等在该区“红色岩系”的不同层位中发现了一些化石,并作了分层,1963—1964年本文作者等,再次前往南雄调查,着重测制标准地点的剖面,并系统采集不同层位的化石。(图1)我们就这次观察所获,撰成本文,作为1962—1963年工作的补充记述,以便于今后对华南(尤其是南岭两  相似文献   

9.
白鱀豚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是现代生存的最原始的海豚之一,已被列为国家禁猎动物。为了进一步了解白暨豚资源的状况,我们查考了有关资料,并于1974年在长江中下游和钱塘江进行了调查。工作中访问了不同江段的二十多个渔业社、水产公司以及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得到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江苏等省市广大渔民和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现将得到的部分资料整理报道。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沙拉木伦地区额尔登敖包下第三系剖面为亚洲下第三系最佳剖面之一。但过去的地层研究过于简单,有关地层层位的时代不准确,因此,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实有必要。湖牧兽(Pastoralodon lacustris)仅发现于脑木根组,而从未在其它下第三系层位中发现过。因而,在额尔登敖包地区发现的湖牧兽表明这一地区并不存在中始新世阿山头组,而早始新世巴彦乌兰层的存在则是确凿无疑的。  相似文献   

11.
广西百色盆地六吜组、洞均组的时代及脊椎动物群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继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队、广西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广西博物馆,对百色盆地下第三系进行的系统调查和研究之后,笔者于1974年对过去发现化石较少的“红色岩组”(六吜组)及“灰岩段”(洞均组)作了进一步观察,在洞均组中补采到一些化石。这些材料有助于上述地层有关问题的讨论。本文是这批化石的研究结果,文中对该盆地始新统划分提出一些补充意见。工作过程中,我们得到广西石油普查勘探大队、广西651地质队的帮助和提供部分化石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2.
湘乡位于湖南中部湘潭市的西南面,1961年秋,张玉萍和本文作者等6人到該地进行第三紀地层及脊椎动物化石的調查采集。在湘乡西南7.5公里下湾鋪地点找到了一些魚化石。这些魚化石对鉴定地层时代及了解第三紀魚类及其地理分布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主要对这些魚化石加以記述,并  相似文献   

13.
新疆克拉麦里山石钱滩组牙形石及其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钱滩组”来源于袁复礼(1956)所创立的“石钱滩建造”,它是在准噶尔东部克拉麦里山西南缘呈带状分布的一套浅海至滨海相砂泥岩和灰岩地层,含丰富的动物化石。袁复礼依据腕足类、珊瑚、苔藓虫、海百合茎等化石将这套地层划分为下石炭统双井子石灰岩和下二叠统石钱滩建造。新疆地层表(1981)把石钱滩建造改为组,时代定为中石炭世。新疆地质局和新疆石油管理局曾对这套地层做了大量工作,分别认为是中—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来,我国在协作研究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的迁飞规律工作中,针对褐稻虱能否在我国境内越冬?越冬的虫态和越冬范围?越冬的生态条件以及越冬后的残留虫量能否构成国内的主要虫源等进行了几年的调查和有关实验。 由于褐稻虱是水稻的专食性害虫,各虫态不耐低温,因此,越冬调查工作在过去一些单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放在两广、福建、湖南、江西、云南、贵州等省的一些生态环境内进行,并结合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分析 1975年冬至1976年春是广东省自1893年以来气温最低的一年。这一年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从海南岛最南端的榆林崖城向北调查,在田间落粒自生苗,再生稻及早稻秧苗上均可发现各虫态的褐稻虱,但虫口密度由南向北递减,  相似文献   

15.
广西百色盆地那读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3年至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队在百色盆地进行新生代古生物地层调查时,找到不少新的脊椎动物化石。为了配合脊椎动物化石研究,探讨当时古气候和古植被,在田东那楼附近,采集了部分层位的孢粉样品。经分析后,仅在那读组获得丰富的孢粉化石。现将这部分孢粉研究结果作一简单报道,供有关同志参考。百色盆地下第三系,根据我所和广西石油队的研究可划分为:早、中始新世六吜组,晚始新世早期洞均组,晚始新世晚期那读组和早渐新世公康组。关于孢粉命名,文中基本上采用自然分类,一般鉴定到属,并适当地采用器官属、形态属。工作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米兰柯维奇旋回在我国前第四纪地层之保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计算机滑移窗口频谱分析方法对我国塔里木盆地及珠江口盆地几口钻井中某些井段的电测曲线进行处理,发现米兰柯维奇旋回特征分别在上述钻井的石炭系和第三系中保存较为理想,认为该方法是证实米氏旋回在碎屑岩地层中保存的理想方法。并对米氏旋回在前第四纪地层中的保存与否作了进一步讨论,认为米氏旋回特征可以在地史时期的地层中被记录下来。  相似文献   

17.
1964年我室进行了以下几項研究工作: 一、在江西省科委領导下,与我院土壤所、南京地理所、地貭所及江西有关单位,組成60余人的綜合考察队,进行江西南部地区有关山地利用、水土保持及紅壤改良等方面的調查研究工作,目前已在贛州地区結束第一阶段的勘察和試点,既将开始赣县的水土流失的調查工作。二、参加豫北新乡专区进行盐碱土区、砂荒地区植被类型、分区、耐盐、固砂植物生态及野生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近十年来在江西的了解,特别是1956—1958年,江西省农业厅组织全省性的农业病虫杂草基木调查工作,使省内一些主要农业害虫的分布情况,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轮廓。本文专就在地理分布上有参考价值的害虫16种,分别叙述它们在江西的分布界线,提供讨论。在分析分布界线时,并收集了国内其他省区的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根据笔者在各该省区所看到的标本以及有关书面调查报告,还参考了国外有关文献,然后作出初步结论。现将所要讨论的害虫种类,分为以江西为北限和以江西为南限两个部分如下:  相似文献   

19.
江西池江盆地“红层”的初步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池江盆地位于南岭北麓的南康和大庾两县境内。盆地东起南康以南,西迄大庾城东,成北东东-南西西向延长,东西长约四十公里,南北窄,最宽处只有十余公里,是一个小型断裂盆地。章水的支流——池江纵贯盆地。1972年初夏,笔者在池江盆地进行地层古生物调查,得到江西地质局九○八队五分队赵兴隆、朱志辛同志热情的帮助。在此期间,我们在滥泥垄、鱼仙塘、麻埠和滥泥坑等地采集了一些中、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并对池江盆地的“红层”进行初步划分。这些资料有助于赣南及其邻区“红层”的划分和对比,并提供了确定地层时代的较可靠依据。本文参考了九○八队五分队的划分,并依据已采到的脊椎动物化石,将池江盆地的中、新生代“红层”划分如下:早第三纪新城群早始新世坪湖组晚古新世池江组晚白垩世南雄组地层一、晚白垩世南雄组该组地层广泛地分布在池江盆地的边缘部分,在南北缘出露较窄,东西缘广泛分布,不整合地覆盖在古生代地层之上,由于后  相似文献   

20.
冀中拗陷早第三纪孢粉组合及地质时代讨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在对700余口井的30000余块样品的分析数据进行系统整理,结合近年来地层研究最新成果,对冀中拗陷早第三纪孢粉化石群基本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划分出十个组合带和十二个组合亚带,使之与精细地层研究工作相适应,从而更有地服务于生产实践和深入地进行地区地质分析。在参考构造,沉积、古气候、海平面变化,以及其它门类化石资料的基础上,对孢粉化石群产层的地质时代属性,以及下第三系内部的几条重要年代地层界线进行了讨论。同时,还对我国范围内其它区域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首次在“阶”的层次上,较系统地将中国陆相盆地下第三系与国际年代地层序列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