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香螺精子发生及精子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侯林  高岩  邹向阳  毕相东 《动物学报》2006,52(4):746-754
本文采用透射电镜技术对香螺(NpatunedecumingiCrosse)精子发生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精原细胞胞质中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初、次级精母细胞的细胞核和大量的线粒体呈极性分布;精子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核形态、核内物质以及线粒体的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细胞核的核质由不均匀颗粒状浓缩成纤丝状,再浓缩成细线形,最后呈致密均匀状态,细胞核由近圆形伸长为粗线形,具有核后窝;在细胞核后端有8个膨大的线粒体,由卵圆形变为螺旋形,弯曲盘绕在轴丝外部,形成精子的中段;根据细胞核和线粒体的变化特点,将精子形成分为早、中、后三个时期。香螺典型性精子属于进化型,头部呈线形,中段加长,糖原颗粒包围轴丝构成主段。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细胞质内没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前顶体池,没有观察到香螺精子的顶体。在成熟个体的精巢内,同时存在不具有受精能力的畸变精子。  相似文献   

2.
尼罗罗非鱼精子形成中核内囊泡的释放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尤永隆  林丹军 《动物学报》1998,44(3):257-263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了尼罗罗非鱼的精子形成过程。尼罗罗非鱼精子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细胞核中出现由双层生物膜构成的囊泡。囊泡中均匀分布着电子密度低的物质。该囊泡逐渐从细胞核内排到细胞核外。在此过程中细胞核不但排出不参与染色质浓缩的物质,还将多余的核膜排出。进入袖套的囊泡可以留在精子的袖套中,而排到核前方和核侧面的囊泡继续以出芽的方式排出精子细胞。尼罗罗非鱼成熟精子的头部仅有染色质高度浓缩的细胞核。细胞核前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无蹼壁虎精子头形成的过程。早期精细胞具有显著的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集合及细胞质桥、接着高尔基体成熟面分泌出前顶体囊泡,并逐渐向核移动。以后精子形成可分四个时间:时间Ⅰ,当前顶体囊泡移至核膜时,核膜凹陷形成封闭的顶体囊泡,囊泡底部靠近核膜有一电子致密的顶体颗粒;时间Ⅱ,细胞核延长,顶体囊泡变扁平;时期Ⅲ,细胞核进一步延长,核内染色质纤维变粗并沿核纵轴方向排列有序;时间Ⅳ,精子发育  相似文献   

4.
东方扁虾精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电镜技术研究了东方扁虾(Thenus orientalis)精子发生的全过程,精原细胞呈椭圆形,其染色质分布较均匀,线粒体集中于细胞一端形成“线粒体区”。初级精母细胞较大,染色质凝聚成块,次级精母细胞核质间常出现大的囊泡,胞质内囊泡丰富而线粒体数量却明显减少,早期精细胞核发生极化、解聚,部分胞质被抛弃。中期精细胞外观呈金字塔形,分为三区;正在形成的顶体位于塔顶,核位于塔基部,居间的细胞质基质内富含膜复合物,后期精细胞顶体进一步分化。形成顶体帽和内、外顶体物质等三个结构组份。成熟精子核呈盘状或碗状,具有5-6条内部充满微管的辐射臂。  相似文献   

5.
本项研究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扩张莫尼茨绦虫的精细胞分化、精子形成全过程及精子的精细结构。扩张莫尼茨绦虫的精细胞分化过程为:1)初级精原细胞主要发生于幼节的睾丸滤泡中;2)次级精原细胞发生不完全分裂形成16个细胞一簇的初级精母细胞群,以共同的中央细胞质相连;3)初级精母细胞的特征为细胞核中出现联会复合体结构;4)紧接着的第二次成熟分裂,产生64个由中央细胞质相连的细胞核较小的精细胞。精子形成始于精细胞中分化区的形成,成熟精子缺乏线粒体,具有质膜和冠状体、1—4个领域排布的质膜下皮层微管,细胞质中存在电子致密的颗粒状物质,具一个不规则形态的细胞核,具有“9 1”类型的轴丝构造,缺乏轴丝周围鞘。从精子的纵切面上可将精子区分为5个区段(Ⅰ一Ⅴ区)。在精子形成过程中,中心粒基部出现螺旋形小根结构在寄生虫中为首次报导;成熟精子具有游离鞭毛,在绦虫中为首次发现[动物学报49(3):370—379,2003]。  相似文献   

6.
长毛对虾精子发生的研究:Ⅰ.精子的形态结构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洪水根  陈细法 《动物学报》1993,39(3):239-243
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结合细胞化学染色方法,研究长毛对虾精子形态结构,结果显示:长毛对虾精子由圆球状球体部和钉子状棘突部组成;精子全长约7μm;棘突及与之相联的球体表面平滑无突起,而与棘突相对的球体底面有指状突起。透射和冷冻蚀刻电镜显示:长毛对虾精子棘突包括顶体锥和顶体帽两部分;顶体锥向外突出形成精子的棘突,顶体帽覆盖在球体部的胞质及核区上方。成熟精子胞质极度退化,仅靠顶体帽边缘可见1—2个线粒体。球体的中央区域为近球形,呈Feul-gen阳性反应,为精子的核区。其结构松散,电子密度低,属非浓缩型,内布许多絮状物质,外由许多长短不一的膜性结构不规则排列成不连续的核膜结构。研究结果认为:长毛对虾精子属不动无鞭毛精子类型,其棘突部并非鞭毛结构而是顶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王昕  常岩林  赵卓  郭明申 《昆虫学报》2014,57(10):1162-1170
【目的】螽斯精子结构复杂,具有特征性的箭头状顶体,是研究昆虫精子形成的理想材料。为了研究螽斯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机制,特别是细胞核的凝集机制和箭头状顶体的发生机制,本研究对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精细胞和精子的细胞核进行了观察。【方法】选择发育良好的优雅蝈螽成虫精巢为研究材料,利用透射电镜技术、普通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技术,制作光镜切片和电镜切片进行观察。【结果】根据其形态结构变化特征,将优雅蝈螽精子形成过程中的细胞核分为4个阶段:圆形核、叶形核、柱状核和成熟阶段。我们还通过常规HE染色,结合DNA特异性荧光探针DAPI,证明了圆形核时期,精细胞内具有两个明显的球状结构,一个为细胞核,另一个是原顶体;精子成熟阶段,精子尾部排出的细胞质微滴中含有DNA。【结论】优雅蝈螽精子形成过程中,精细胞的细胞核经历了显著的形态变化,精细胞核的形态变化与细胞骨架微管相关,细胞核塑形伴随着染色质的重组。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直翅目昆虫精子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黄鱼的精子发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cea)的精子发生过程。其发生经历了初级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阶段,精子细胞再经过精子形成过程成为精子。在精原细胞阶段,部分核仁物质排出核外,成为拟染色体。拟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核糖体。在精子发生中,拟染色体逐渐扩散到生精细胞的胞质中。成熟分裂的前期Ⅰ,同源染色体经历了联会复合体形成和解体的变化。在精子形成过程中,精子细胞先形成鞭毛,随后细胞核逐渐浓缩。  相似文献   

9.
通过超微结构的观察,向日葵幼叶及其经培养后10天的愈伤组织细胞之间有明显区别。叶肉细胞的细胞质、细胞器及核的结构和发育都比较完整。当外植体组织发生变化和愈伤组织形成时,观察到线粒体相互连接成链状围绕在叶绿体周围,而叶绿体有的围绕在核的周围;线粒体的嵴和基质,叶绿体的基粒和片层结构常发生退化或解体,细胞质稀薄,核糖体和胞质凝成线状或网状,微体和高尔基体消失,液泡化程度高并含有较多的次生物质;而细胞核在后期才发生明显变化,轮廓不够清晰。  相似文献   

10.
为阐明F-肌动蛋白在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 Brunner von Wattenwyl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利用微分干涉相衬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首次对优雅蝈螽精子形成过程中的F-肌动蛋白进行了细胞定位,利用透射电镜技术从超微水平观察了优雅蝈螽精子顶体复合体的结构.结果显示:精子形成早期,F-肌动蛋白富集于亚顶体区域,形态由“球状”转变为“棒锥状”;精子形成中期,F-肌动蛋白呈“倒Y型”分布于亚顶体区域和细胞核前端两侧;精子形成后期,亚顶体区域的F-肌动蛋白解聚消失,F-肌动蛋白呈“箭头状”,仅分布于顶体复合体扩张的两翼中.F-肌动蛋白动态变化伴随着细胞核和精子头部的形态改变,F-肌动蛋白的动态装配在精子顶体复合体形态构建和细胞核的形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还发现未成熟的精子尾部有一些富含F-肌动蛋白的细胞质微滴,与精子形成过程中多余细胞质和细胞器的外排有关.F-肌动蛋白的动态变化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细胞骨架蛋白在昆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精子发生过程及结构上的特殊性,用显微及亚显微技术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的精子发生和精子结构。可口革囊星虫的精巢位于收吻肌基部,为一曲折的带状组织。成熟精巢内可观察到精原细胞、精母细胞以及精细胞等各阶段的生精细胞。在精子形成早期,很多精细胞脱离精巢,以精细胞团的形式掉落到体腔中。精细胞团内的精细胞同步发育为精子后,脱离精子团进入肾管。成熟精子由头部和尾部组成。头部由钟形顶体与鼓形细胞核构成。顶体后段下包于精核的前端。顶体分内、中、外三层,外层有横隔;顶体下腔内有颗粒状物质不均匀分布,中央有一束丝状纤维组成的顶体棒。核物质电子密度高,核内含空泡。无核前窝,具浅的核后窝。尾部分中段和末段,中段由6个(偶见5个或7个)线粒体围绕近、远端中心粒构成;末段细长鞭状,由轴丝及包绕轴丝的质膜组成,轴丝为典型的"9 2"结构。分析认为:可口革囊星虫精子发生过程以及超微结构上存在特殊的结构与机制:①精细胞团保证了精子形成的同步性;②顶体后段下包于精核的前端使精子头部小而灵巧,利于快速运动;③顶体的横隔使精子顶体的牢固性增强,确保受精时顶体反应的正常进行;④中段较多的线粒体使精子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性,有利于有效的受精。  相似文献   

12.
薄荷盾状腺毛分泌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电镜观察表明,刚形成的薄荷盾状腺毛的头部细胞,细胞核较大,细胞质浓,其中具一些小液泡,质体和线粒体丰富。分泌前期,质体和线粒体数量增加,体积扩大,质体内出现黑色嗜锇物质。以后,嗜锇物质从质体转移到细胞质中,通过小兴泡加工形成的灰色小滴形式进入液泡内,并在液泡内积累直至充满整个液泡。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电镜观察紫竹梅雄蕊行超薄切片,发现细胞器,如线粒体有向核凹入现象,其线粒体仍处在与细胞质相勾通的核沟槽里,但核沟槽能扩大核被膜表面积,以利用于胞核与胞质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当核沟槽颈部变窄时,核膜融合,核沟槽脱离核被膜,形成核液泡;随后,核液泡的内外两层膜相继降解,核液泡被消化溶入核基质中。  相似文献   

14.
周娜  常岩林  王莉 《昆虫学报》2012,55(4):395-402
为阐明F-肌动蛋白在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 Brunner von Wattenwyl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本研究利用微分干涉相衬技术和免疫荧光技术首次对优雅蝈螽精子形成过程中的F-肌动蛋白进行了细胞定位,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从超微水平观察了优雅蝈螽精子顶体复合体的结构。结果显示: 精子形成早期, F-肌动蛋白富集于亚顶体区域, 形态由“球状”转变为“棒锥状”; 精子形成中期, F-肌动蛋白呈“倒Y型”分布于亚顶体区域和细胞核前端两侧; 精子形成后期, 亚顶体区域的F 肌动蛋白解聚消失, F-肌动蛋白呈“箭头状”, 仅分布于顶体复合体扩张的两翼中。F-肌动蛋白动态变化伴随着细胞核和精子头部的形态改变, F-肌动蛋白的动态装配在精子顶体复合体形态构建和细胞核的形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还发现未成熟的精子尾部有一些富含F-肌动蛋白的细胞质微滴, 与精子形成过程中多余细胞质和细胞器的外排有关。F-肌动蛋白的动态变化研究为进一步阐明细胞骨架蛋白在昆虫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半滑舌鳎精子发生和精子形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子显微镜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精子发生的过程及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半滑舌鳎精巢属于小叶型,精小叶由各期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半滑舌鳎的精子发生经历了初级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再经过精子形成过程发育成为精子。初级精母细胞成熟分裂的前期Ⅰ,同源染色体经历了联会复合体形成和解聚的变化。在精子形成的过程中,精细胞大致经历了核质浓缩、线粒体迁移及鞭毛的发生等过程。核质浓缩时,精细胞核内位于植入窝周围的染色质首先由细颗粒状浓缩成粗大颗粒状,然后细胞核其他部位的染色质也逐渐浓缩成粗大颗粒状。这些已浓缩成粗大颗粒状的染色质再进一步浓缩为电子密度高的均匀状物质。随着核质的浓缩,核外膜与核内膜之间的间隙增大形成核膜间隙,核内一些没有参与染色质浓缩的物质通过出芽形成囊泡,先排入核膜间隙,然后再外排到细胞质中。核浓缩过程中细胞核的体积和表面积都大大缩小;鞭毛的形成与细胞核的浓缩是同步进行的,当一对中心粒移近细胞核时,核膜凹陷形成植入窝,其周围染色质浓缩的同时,远端中心粒(基体)逐渐向后产生轴丝。成熟精子无顶体,头细长,主要为核占据,核凹窝发达,线粒体4-5个环绕在鞭毛基部形成袖套,尾细长,具侧鳍,尾部轴丝为"9 2"结构。  相似文献   

16.
余山拟异蚖和3种古蚖的精子均为扁圆形,未见顶体,线粒体集中在一侧;核呈环形、边位、中部由膜状体分布其间.领结古蚖的早期精细胞为球形,染色质凝集成团,继而核中裂并沿细胞赤道逐渐围绕成环,染色质呈细沙状,胞间有“桥”相通.核膜一端开始内陷,出现黑点.待发育到中期精细胞,这些黑点逐渐形成奇特的管状核膜陷体;染色质变成短线形,随后排成4—5行.线粒体颗粒状,细胞间仍有“桥”连通.晚期精细胞的染色质凝集成粗带,最后形成光滑质密的核,而多余的核物质,一段一段从精子一端脱离,形成一串孢囊状体夹在精子之间,待精子成熟游离时,这些孢状体分散开来.从观察结果表明拟异蚖精子与古蚖的非常相近.  相似文献   

17.
薏苡胚乳细胞化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透射电镜对薏苡早期的胚乳细胞化进行了研究,在胚乳游离核时期,胚乳游离核及细胞质绕中央细胞分布,游离核间没有发现胚囊壁内突、成膜体等结构。胚乳细胞化过程中初始垂周壁形成过程如下:(1)胚乳细胞质中出现液泡,使细胞质和核向中央液泡推进:(2)一对相邻细胞核间液泡成对存在,且呈垂周分布,而且两液泡间的细胞质很狭窄;(3)在这狭窄的细胞质中出现成行排列的小泡;(4)小泡融合形成细胞板,细胞板悬于两液泡  相似文献   

18.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泥螺卵子发生过程。结果表明 ,泥螺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早期、卵黄发生中期及卵黄发生后期卵母细胞 4个时期。卵原细胞核大而圆 ,胞质内分布有少量的线粒体和高尔基囊泡 ,细胞表面具微绒毛。卵黄发生早期的卵母细胞 ,胞质中各类细胞器发达 ,并出现数量较多的类朦胧子。卵黄发生中期的卵母细胞胞体迅速增大 ,核伸出伪足状突起 ,卵质中各种细胞器活动活跃 ,并参与形成卵黄粒和脂滴。此期还可观察到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现象。卵黄发生后期的卵母细胞体积增至最大 ,细胞器数量减少。本文就卵黄发生前后卵母细胞内部构造的变化、意义及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蛋白来源间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日本鳗鲡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形态结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了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精子形成的特殊过程及产生细胞器的特殊结构。由精细胞变成精子包括四个特殊阶段,即经过早期、中期、晚期和精子期.最后形成正常成熟的精子.(1)早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由椭圆形逐步变成长条形;在细胞核的一端.有一个大的圆的染色较浅的形状似球形的特殊结构,约占细胞核的三分之一,其内含有少量着色深的颗粒状和线条状物质,外面由质膜包被着与细胞核分开,该结构和细胞核的外层还有一层质膜包着形成一个整体:精子早期阶段没有形成独立的线粒体和中心粒。(2)中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呈长条形.有球形结构的一端成为细胞核的上端,无球形结构的一端成为细胞核的下端,在下端出现鞭毛的原基;球形结构伴随着精子的发生也发生变化,内部逐步分化出中心粒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在细胞核的中段有明显的溶酶体分布。(3)晚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呈“眉形”或“新月形”.中心粒从球形结构中释放出来形成独立结构.球形结构中只剩下还没有形成独立结构的线粒体:在细胞核的下端鞭毛的原基处长出较长的鞭毛,这时期的精子已具有运动能力。(4)精子期:其特征是细胞核呈圆形,中心粒位于植入窝内,线粒体分布在细胞核的下面.在线粒体的下面有袖套腔形成,此时形成的鞭毛为“9+2”结构。日本鳗鲡精子经过四个时期的变态.才能形成真正成熟的精子。  相似文献   

20.
无丝分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变化过程。在无丝分裂早期,球形的细胞核及核仁都伸长,高尔基复合体位于伸长细胞核长轴的中线附近,并于高尔基复合体的内侧有中心体。随后,细胞核进一步伸长呈哑铃状,中央部较窄形成核颈,并在核颈部沿着细胞核长轴出现纵褶。当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