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与传统丝线悬吊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15年2月~2017年9月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拟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69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悬吊组(n=87,给予传统丝线悬吊治疗)和钛板组(n=82,给予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颈椎疼痛时间、术后再关门发生率、轴性症状评分、日本骨科协会量表(JOA)评分、颈椎活动度、颈椎管矢状径、颈椎管横截面积、颈椎曲度、开门角度。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钛板组术后颈椎疼痛时间明显短于悬吊组,术后再关门发生率低于悬吊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术前,且钛板组高于悬吊组(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轴性症状评分高于术后2个月,且钛板组术后2个月、末次随访轴性症状评分均高于悬吊组(P0.05)。与悬吊组相比,钛板组术后2个月、末次随访颈椎活动度、颈椎管矢状径升高(P0.05);而钛板组术后2个月颈椎管横截面积小于悬吊组,末次随访颈椎管横截面积大于悬吊组(P0.05)。悬吊组末次随访颈椎曲度小于术前、术后2个月(P0.05),钛板组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钛板组术后2个月、末次随访颈椎曲度、开门角度均大于悬吊组(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Centerpiece微型钛板固定比传统丝线悬吊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好,可有效维持患者颈椎功能及活动度,并能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对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5例脊髓型脊椎病患者,均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观察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生活质量评分(SF-36)、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X线侧位片C2椎体与颅底连线的夹角(Cobb)、C2椎体矢状面的垂直轴线与C7椎体上缘的长度(SVA)、T1椎体上缘线和水平线的夹角(T1-Slope)以及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升高量为(2.6±0.2)分(P0.05),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0.1%,术后SF-36、NDI及VA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相较于手术前,患者末次随访时的C2-C7 SVA、C0-2 Cobb夹角以及T1-Slope均有显著升高,C2-C7 SVA升高量与C0-2 Cobb夹角、T1-Slope的升高量呈显著正相关性(r=0.475,P0.001;r=0.327,P=0.003)。手术前,患者的JOA评分与C2-C7 SVA呈一定负相关(r=-0.229,P=0.032),手术后两者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显著影响颈椎矢状面平衡,以颈椎前倾为主要表现,而引起患者颈椎肌肉持续性收缩、上颈椎过度前凸。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椎板开门角度对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响,本研究根据椎板开门角度将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A组(28°~47.5°, 49例)和B组(47.5°~67°, 43例),比较两组患者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C5神经根麻痹、神经功能(JOA评分)、颈椎轴性症状和颈椎曲度。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C5神经根麻痹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术后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A组患者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14.29%)显著低于B组(20.93%)(Z=-1.967, p=0.049)。A组和B组患者术后的颈椎曲度指数分别丢失了1.04%和3.88%,B组术后显著低于A组(p0.05)。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颈椎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成形术治疗过程中,椎板开门角度不影响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但开门角度过大容易造成颈椎曲度丢失程度增加,并增加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蛇志》2018,(1)
目的分析两种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74例行颈椎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实验组使用单开门式椎管成形术行手术治疗,对照组使用双开门式椎管成形术行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进行评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2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开门式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比较丝线悬吊和微型钛板两种椎板固定方法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影响,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期间,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6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丝线悬吊)和观察组(微型钛板固定),每组32例。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和治疗1年后的神经功能(JOA评分)、疼痛程度(VAS评分)、颈椎轴性症状、颈椎曲度和并发症。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和神经功能改善率无显著差异(86.36%vs.81.41%)(p>0.05)。术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6)。观察组患者的颈椎轴性症状发生率(16.33%)显著低于对照组(25.58%)(Z=-2.024,p=0.043)。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颈椎曲度分别丢失了1.30%和4.62%,观察组颈椎曲度丢失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32)。本研究说明,在应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与丝线悬吊椎板固定相比,微型钛板固定可明显减少疼痛程度、颈椎曲度丢失和轴性症状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椎板间开窗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LSS)的疗效。方法:对收治的40例LSS患者(研究组)前瞻性实施微创椎板间开窗椎管扩大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实施常规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的40例LSS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24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有效率、轴性症状发生率、椎间隙高度、腰椎曲度、滑脱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术后伤椎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微创椎板间开窗椎管扩大术治疗LSS,与常规术式疗效相当,但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除全椎管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方法:2005年7月-2009年6月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162例,均行半椎板切除全椎管减压结合椎弓根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0.5个月,术后JOA评分由术前的(15.26±5.26)分提高到术后的(21.38±5.16)分(配对t检验P<0.05)。结论:行半椎板切除全椎管减压结合椎弓根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既可以起到椎管彻底减压的目的,又可以尽可能保留脊柱后柱结构的稳定性及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目前缺乏腕管综合征术后正中神经形态变化的定量研究,以及形态变化指标对术后评估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观察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术前术后形态学改变情况,并探讨正中神经形态学变化指标与早期疗效的相关性。应用高频超声和磁共振测量46例腕管综合征正中神经术前及术后腕管入口(豌豆骨平面)、腕管出口(钩骨钩平面)的横截面积及横截面的横径和前后径,计算出术前术后正中神经在腕管入出口的肿胀率和扁平率,以及术前术后横截面积、肿胀率和扁平率的变化值。术后3个月对其早期疗效进行评分,并将术前术后正中神经的形态学变化指标与术后早期疗效进行相关性分析。高频超声检查正中神经术后入口区横截面积较术前减小(0.196±0.155)%,肿胀率减小(0.211±0.131)%;腕管出口区正中神经横截面积较术前减小(0.086±0.241)%,肿胀率减小(0.733±0.096)%,扁平率减小(0.122±0.082)%。磁共振检查正中神经术前术后入口区横截面积较术前减小(0.142±0.190)%,肿胀率减小(0.233±0.285)%;腕管出口区正中神经横截面积较术前减小(0.087±0.256)%,肿胀率减小(0.052±0.271)%,扁平率减小(0.760±0.544)%。两种检查数据均显示出腕管松解术后正中神经形态有显著变化,腕管入口区横截面积及肿胀率变化与术后早期疗效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术后早期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动态中和固定系统(Dynesys)与后路锥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椎管狭窄的近期疗效。方法:70例椎管狭窄伴或不伴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为Dynesys组与后路锥间融合术组。前者行椎板减压并Dynesys内固定,后者行减压术并锥间融合术,术后随访24个月,对比两组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束时ODI指数、VAS评分均较手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0DI指数与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2术后两组固定节段间隙均较手术前明显增加(P0.05),Dynesys组L4-5节段、L5-S1节段活动度大为下降(P0.05),融合术组相应节段均融合良好,无活动度。3Dynesys组头侧相邻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无明显变化,融合术组头侧相邻节段较术前活动度明显增加(t=2.286,P=0.026),两组术头侧相邻节段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5,P=0.003)。4随访结束时Dynesys组有1例(2.6%)患者S1节段出现1根螺钉松动,邻近节段未见退变病例;融合组有4例(12.5%)邻近节段出现Ⅰ-Ⅱ度退变,两组邻近节段退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 p=0.039)。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植入手术与传统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椎管狭窄术后短期内效果相当,前者对邻近节段活动性的影响小于融合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PKP治疗37例共112节胸腰椎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分析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模拟视觉评分(VAS)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术前、术后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3例一次手术完成1节椎体,12例一次手术完成2~3节段椎体,12例两次手术完成3~4个节段椎体。1例术中出现一过性血压降低和呛咳。VAS评分术前为(8.55±1.22)分,术后1周为(2.12±1.09)分,术后3个月为(2.01±1.07)分;ODI值术前为83.02±11.14,术后1周为25.23±7.17,术后3个月为27.45±9.67,疼痛缓解及日常活动功能恢复明显。结论:初步的临床结果显示PKP是多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单椎体信号改变者治疗效果好于多椎体信号改变者。多椎体信号改变者只选择第一责任椎的单节段PKP可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多节段患者同时选择第一和第二责任椎一次完成PKP术效果可能好于分次完成。一次治疗多椎体病变更为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板薄化分解结合根黄通道治疗单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LF)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接受椎板薄化分解结合根黄通道治疗并获得随访的52例单节段胸椎OLF,其中男34例,女18例;手术时年龄55~72岁,平均63.8岁。节段分布:T10/11 21例,T11/12 18例,T9/10 8例,T8/9 5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JOA,ASIA神经功能评分变化,通过CT及MRI扫描观察椎管减压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52例患者均随访12月。本组患者手术间120±24 min,出血量240±60 m L。括约肌功能JOA评分、下肢运动功能JOA评分、ASIA运动功能评分、ASIA感觉能评分分别从术前1.56±0.78、1.98±0.66、68.3±9.86、79.2±10.23提高到术后12月2.67±0.56分、3.62±0.82分、93.5±15.82、102.3±21.6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Epstein和Schwa H评分标准,优37例,良1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2.3%。术后3例发生神经症状加重,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6月恢复到术前水平;5例发生脑脊液漏,行保守治疗治愈。CT提示减压彻底,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失败。结论:椎板薄化分解结合根黄通道治疗单节段胸椎OLF减压彻底,侵袭小,手术安全性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四个节段以上同时伴有椎间不稳的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颈椎病患者64例,其中A组33例,采用传统颈前路分节段开窗减压植骨内固定术;B组31例,采用改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轴侧植骨Arch钛板内固定术。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和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评价,并对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日数、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0.7±30.3)min,B组为(90.8±22.2)min,较A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为(320±50)m L,B组为(180±45)m L,较A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B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短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出院时JOA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出院后6个月时,A组患者的Ishihara指数较术前显著改善(2.2±1.6),而B组无明显改善,A、B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活动度丢失(4.2±3.3)°,B组活动度丢失(4.0±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P0.05)。结论:颈前路及颈后路手术方式治疗四个节段以上伴有椎间不稳颈椎病的患者均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但颈后路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周期短,安全性高,适应症广,是治疗四个节段以上颈椎病伴椎间不稳首选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三北工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森林降温增湿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肖玉  谢高地  甄霖  徐洁  王洋洋 《生态学报》2019,39(16):5836-5846
生态系统可通过植被蒸腾与土壤蒸发作用调节区域温度与湿度。三北工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区,森林降温增湿功能有助于改善区域生存环境。在分析研究区森林覆被变化基础上,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模拟了森林实际蒸散量,研究了森林增湿与降温效果。研究结果显示:(1)1980—2015年研究区森林面积增加了2.25%,主要来自荒草地、耕地和荒漠;(2)1980—2015年研究区森林6—9月实际蒸散总量为1.19×10~(10)—1.40×10~(10) t/a,平均实际蒸散量为219—257 mm,可使区域6—9月绝对湿度每日增加0.47—0.55 g/m~3,相对湿度每日增加2.87%—3.32%;(3)森林通过蒸散作用吸热量为29.15×10~(15)—34.26×10~(15) kJ/a,单位面积蒸散吸热量为53.72×10~8—63.13×10~8 kJ hm~(-2) a~(-1),通过蒸散吸热日降温量为0.92—1.08℃/d;(4)研究区森林蒸散量在1980—2010年逐渐增加,但在2015年明显下降,这主要是由降水减少导致;森林面积较大的山西和陕西森林蒸散降温增湿效果较好。通过对比相同年份不同土地覆被发现,森林实际蒸散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地覆被类型。因此,未来研究区可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适当增加森林面积,充分发挥森林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使用Lenstar LS900测量仪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术前测量,比较SRK/T、Haigis、Barrett Universal II公式的精确性。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54只眼),根据眼轴的长度分为三组。使用Lenstar LS900对患者进行眼部生物测量,并计算由SRK/T、Haigis、Barrett Universal II公式预测的术后屈光度。将术后一个月得到的实际屈光度与各公式预测的屈光度进行比较分析,观察上述公式在不同眼轴长度组中的准确性。结果:组内各公式的比较:A组:Haigis公式与Barrett Universal II公式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公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SRK/T公式与Haigis公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公式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三个公式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公式组间比较:SRK/T公式和Haigis公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rett Universal II公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rrett Universal II公式用于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在各个眼轴长度的测量中表现出良好的准确性,且准确性不随眼轴的增长而下降。随着眼轴的增长,SRK/T公式的准确性逐渐下降,当AL30 mm时,Haigis公式的准确性优于SRK/T公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比率(RDW)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预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冠脉无复流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行急诊PCI手术治疗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检测其治疗前的RDW和NLR,统计其急诊PCI术后冠脉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情况,比较冠脉无复流和正常血流患者的RDW和NLR,分析患者RDW和NLR与其冠脉无复流的关系及其对冠脉无复流的预测价值。结果:66例患者急诊PCI术后冠脉无复流发生率为30.30%(20/66)。与正常血流患者比较,冠脉无复流患者RDW和NLR均升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者RDW和NLR与其冠脉无复流均呈正相关(r=0.826,0.878,P0.05)。进一步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急诊PCI术前RDW和NLR联合预测其术后冠脉无复流的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二者单独预测。结论:急诊PCI患者RDW和NLR与其术后冠脉无复流密切相关且两者联合预测患者术后冠脉无复流的价值良好,可能作为急诊PCI术后冠脉无复流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NGAL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预测CIN的诊断作用.方法:选择2009.01~2009.12我科收治的65例行直接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测定介入治疗前和术后8~12h、48h的血清肌酐变化情况,确定发生对比剂肾痛的患者.分别收集术前、术后8~12h血清标本置于-80℃冰箱,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中NGAL表达水平,观察术后NGAL浓度对CIN的诊断价值.结果:①145例术前肌酐正常的PCI患者,术后共有14例患者被诊断为CIN,其中研究组有8例(12.3%)、对照组有6例(7.5%)诊断为发生了CIN.②研究组中被诊断为CIN的患者术后8~12h血清NGAL的浓度与术前比较[(9.21±0.18 vs 4.05±1.30)ng/ml,p<0.01]有显著差异,而术后8~12h Scr、BUN、GFR等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NGAL较Scr提前至少24h诊断CIN.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51±0.052,AUC 95%的可信区间为(0.748,0.953).根据ROC曲线结果分析,NGAL预测CIN的临界点为9.04ng/ml,对应的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85.2%,③单变量分析示术前NGAL水平与GFR呈负相关,与Scr、BUN、舒张压(DBP)呈正相关;术后NGAL水平与GFR呈负相关,与Scr、对比剂用量呈正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r、GFR、对比剂用量是NGAL水平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NGAL对于AMI患者直接PCI术后发生的CIN具有良好的预测诊断作用,为早期诊断CIN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影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心力衰竭的因素,检测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用PCI术治疗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心力衰竭术后影响,本研究选择2013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87例作为研究对象,翻阅患者病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合并疾病、个人史、发病至手术时间、入院时血糖、血脂、血压、白细胞、受累导联数、术前用药、罪犯血管、术前LVEF、术后TIMI血流、病变血管术、BNP水平、CysC水平,观察上述指标与术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中28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出现心力衰竭71例,心力衰竭发生率为24.74%。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梗死前心绞痛、术前血糖、白细胞、术前收缩压、术前舒张压、LDL-C、术前BNP、术前CysC、术前LVEF、术后TIMI分级是影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3.6岁、高血压、术前血糖8.72 mmol/L、术前CysC1.57 mg/L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VEF48.57%、术后TIMI2级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的保护性因素(p0.05)。本研究表明,急性前壁心梗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术前CysC水平升高对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联合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对于预测晚期卵巢癌(Ⅲ期和Ⅳ期)患者行初次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基于Suidan等在2014年确定的3项临床标准(年龄≥60岁、CA125≥500 U/mL、ASA3-4)及6项影像学表现(肾上腺腹膜后淋巴结1 cm、小肠粘连及增厚、肠系膜病灶1 cm、肝周病变1 cm、病变侵袭肠系膜上动脉根部脉1 cm、胃网膜病变1 cm),收集我院收治的晚期卵巢癌患者9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2周内行全腹及盆腔增强CT扫描并采集空腹血,对增强CT图像及血清CA125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运用x~2检验及ROC曲线评价其用于预测晚期卵巢癌患者行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可能性。结果:98例晚期卵巢癌中,非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患者51例,占52%。行初次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和初次非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卵巢癌患者3项临床标准和6项影像学表现的分布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通过影像学评分,预测初次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3,而3项临床标准联合6项影像学表现时,预测初次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ROC曲线面积为0.702。结论:基于此评分系统的建立,预测分数越高,非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发生率越高。CT联合血清CA125水平对于评估晚期卵巢癌患者行初次理想肿瘤细胞减灭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是动物骨骼肌生长的负调控基因。本研究在获得MSTN基因双等位突变原代兔的基础上,培育具有“双肌”表型性状和稳定遗传的MSTN^(–/–)纯合突变兔,建立原代MSTN双等位突变兔繁育纯合子后代的方法。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制备MSTN–/–突变原代兔,原代双等位突变兔与野生型兔配种,产生F1代兔。同一突变系的F1代兔半同胞交配或回交繁殖F2代纯合子兔;后代兔利用基因组DNA PCR扩增产物序列分析和T载体克隆测序鉴定用于筛选纯合子兔;14–19周龄MSTN基因突变兔称量体重。MSTN基因突变兔臀大肌组织切片,统计分析肌纤维横截面积。获得5只MSTN基因突变原代兔,其中3只用于纯合子培育,共获得15只(5种突变子)纯合突变兔(M2-a:3只;M2-b:2只;M3-a:2只;M7-a:6只;M7-b:2只)。在14–19周龄,MSTN^(–/–)纯合突变兔体重极显著高于同龄MSTN+/+野生型兔(平均(2718±120)g和(1969±53)g,P<0.01,同龄体重提高38.0%);纯合突变兔的臀大肌纤维平均截面积极显著高于野生型兔((3512.2±439.2)μm^(2)和(1274.8±327.3)μm^(2),P<0.01),也显著高于MSTN^(+/–)半合子兔((3512.2±439.2)μm^(2)和(2610.4±604.4)μm^(2),P<0.05)。本研究成功培育了5种MSTN^(–/–)基因纯合突变兔,且有明显瘦肉表型。研究表明,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获得的原代双等位突变兔为非嵌合体突变兔,突变性状遗传后代;原代双等位突变兔后代分离为两个不同突变子,并都呈现“双肌”表型;F1代单等位突变兔通过近交或回交可获得MSTN^(–/–)纯合突变兔。该研究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优良家畜品种方面取得了实验进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治疗亚急性期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中远端破口特点对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本院2011年7月至2015年4月期间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中支架置入封闭近端破口后,所有支架都植入成功,远端破口仍有明显造影剂返流的43例,随访跟踪术后3~24月主动脉真、假腔面积变化及血栓化情况,同时分析破口血流方向及假腔造影剂充填所需心搏数对主动脉假腔血栓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假腔造影剂充填所需心搏(2和≥2)、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真假腔面积变化及假腔形成率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单因素分析显示远端破口血流溢入假腔方向对TEVAR对术后主动脉重塑无影响,但术后血压控制不佳(≥140/90 mmHg),不利于术后主动脉重塑。本研究初步结论表明,TEVAR术中支架置入封闭近端破口远端仍有破口且流速较快的患者,术后需严格控制血压并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