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体外研究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足创伤、烧伤、感染、休克和炎症等病理过程的重要变化和特征,其机理尚不十分清楚。内皮细胞是血管壁的主要通透屏障,研究内皮单层的通透性特征及其在病理情况下的变化机制对人们了解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机制和寻找临床防治方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建立了用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单层研究通透性的装置,可以较为准确地测定内皮单层对液体的滤过系数Kf,便于体外研究各种体液因子和炎症介质对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也可用于研究白细胞-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生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综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构特点、体内分布,正常及病理条件下的表达水平变化及其生物学功能,并对血管通透性与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Luo YL  Yang JJ  Gao W 《生理科学进展》2003,34(4):339-342
血红素氧合酶(HO)通过降解血红素产生一氧化碳(CO)、胆绿素和铁离子。CO是继一氧化氮(NO)之后发现的另一种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气体分子,具有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效应;胆绿素和铁蛋白具有抗氧化和细胞保护作用。具有可诱导性的HO-1在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中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HO-1的调控可能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4.
用大鼠离体灌流肺测定肺血管通透性和血管阻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水肿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其主要原因是肺血管通透性和/或肺血管压力升高。我们建立了一种比较简便的离体大鼠肺灌流模型,可用于测定液体和大分子物质的跨肺血管交换,并能动态测定肺水肿程度和不同阶段肺血管压力和阻力的变化。也可用于肺的代谢和呼  相似文献   

5.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与P53蛋白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VEGF和P5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病理确诊的62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进行VEGF和P53表达的检测。结果:62例非小细胞肺癌VEGF阳性表达率58.1%(36/62),其表达与NSCLC的组织分化程度、生存期有相关性(P<0.05),与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期无关。P53阳性表达率46.8%(29,62),表达与肿瘤组织类型、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VEGF和P53可作为评价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用免疫组化检测出P53蛋白可间接反映P53基因的突变。本组资料检测的结果显示,P53基因阳性表达率46.8% (29/62),表明近一半肺癌病例已失去P53蛋白的抑癌功能,且P53基因的突变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有关。P53和VEGF都是潜在的新型肿瘤表型标志物,它们的检测可作为肿瘤病理分级诊断的主要参考依据。同时检测P53和VEGF的表达状态,可通过肿瘤血管形成的生物学行为信息,进一步研究肿瘤血管形成的分子水平调控机制,这有助于抗肿瘤药物的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注射液对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大鼠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UTI降低CLS大鼠肺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均分为三组。其中正常对照组(C组)20只,UTI干预组(U组)40只,模型组(M组)60只。实验动物观察12小时,处死前取静脉血ELISA法测血清VEGF;处死动物后取肺组织分别行病理学检查、干湿比重法测肺含水量、伊文思兰法测肺毛细血管通透性。结果:M组血清VEGF明显高于C组和U组(P<0.05),M组肺组织损伤较重,肺含水量及组织通透性均高于C组和U组(P<0.05)。结论:UTI可降低大鼠CLS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中的VEGF表达。  相似文献   

7.
神经降压素(Weurotensin,NT)是1973年Carraway和Leeman从牛下丘脑分离出来的一种由13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它存在于哺乳动物(包括人)的脑、胃肠道及其他组织中,并具有广泛而复杂的生物学效应,如刺激血管舒张、子宫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及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使上述疾病在临床药物治疗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中人脑利钠肽(BNP)作为体内唯一天然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拮抗剂在诊断及治疗心力衰竭等方面均引起了广泛关注,但由于其在心衰状态下降解快且生物活性明显减弱而限制了临床应用。因此,在心力衰竭治疗上补充外源性BNP成为了又一研究热点。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内源性激素,具有扩张血管、排钠利尿、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等作用,能够有效的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新近研究表明,rhBNP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疗效显著,本文将就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是肿瘤表观遗传学修饰异常的研究热点。这种修饰涉及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并参与肿瘤发生、发展和病理转归。含有SET结构域和MYND结构域蛋白的SMYD家族,是一组重要的赖氨酸甲基转移酶,主要通过组蛋白或非组蛋白甲基化修饰,调控其下游靶基因和肿瘤关键信号通路,参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SMYD家族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血管形成、侵袭和转移以及化疗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SMYD家族成员作为肿瘤新型分子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有着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本文综述了SMYD家族在肿瘤中的转录调控机制、生物学功能、临床研究意义及其作为分子靶点的抗肿瘤新药研究。  相似文献   

10.
血管重构及其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重构是血管为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这个过程包括血管壁细胞的增生、肥大、凋亡、细胞迁移、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及降解等细胞生物学变化。血管重构可分为肥厚性血管重构与非肥厚性血管重构,两者以一定比例共存于同一血管上。非肥厚性血管重构的主要特征是血管外径明显减少、内径明显减少,中膜横截面积不变,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重排;肥厚性血管重构的主要特征是内径明显减少,中膜横截面积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重构既是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疾病恶化的重要病理基础或也是此类疾病发生发展的病因。药物治疗不仅要缓解或消除相关疾病的症状,更重要的是逆转或减轻血管重构,保护靶器官。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增加血管通透性,是肿瘤及正常组织血管生成的中心调控因素。以VEGF为靶点的肿瘤血管靶向性治疗成为近几年肿瘤治疗的新途径。斑马鱼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被广泛用于胚胎的分子发育机制、疾病模型的构建以及药物筛选等研究中。文章对斑马鱼作为心血管系统研究模型的优势及其血管研究方法做一阐述,重点对斑马鱼VEGF及其受体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了介绍,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微小RNA(MicroRNAs,mi RNAs)是真核生物中一类长度约为21到23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mi RNA通过与靶m RNA 3′UTR(3′-untranslated region,3′非编码区)完全或不完全结合,抑制翻译或直接诱导其降解,发挥转录后负调控作用。mi RNA参与机体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且可通过调控其靶标基因参与各种信号通路,影响血管生成。mi R-378属于诸多mi RNAs中的一种。目前已知mi R-378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发生及血管生成、心血管疾病和脑缺血等病理过程,其中与肿瘤发生及血管生成相关研究居多。mi R-378在不同肿瘤中的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在脑胶质瘤,肺癌,横纹肌肉瘤等肿瘤中发挥促癌基因的作用,在卵巢癌,胃癌,大肠癌等肿瘤中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但是,mi R-378调节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对mi R-378在四种肿瘤(脑胶质瘤、肺腺癌、卵巢癌和横纹肌肉瘤)中调控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这些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胃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也是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多基因改变参与的长期、协同的病理过程。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微血管密度(micro vessel density,MVD)作为调控血管生成的主要因子和微血管的主要评价指标,在胃癌患者预后、临床病理因素中的作用被广泛研究。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是胃癌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威胁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新近有研究者提出,VEGF及MVD与胃癌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风险正相关,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非肌肉肌球蛋白ⅡA(NMⅡA)是肌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其生物学功能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研究发现,NMⅡA可作为分子马达为细胞内分子运动提供动力;还可通过与其他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而参与细胞黏附与迁移、细胞吞噬、胞质分裂等多种生理病理活动。本文综述了与NMⅡA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及其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以期为全面了解NMⅡA的生理病理功能,深入探讨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凝与纤溶的动态平衡对维持机体血管与血液的正常机能具有重要作用。血凝时产生的纤维蛋白肽及纤溶时生成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或FgDP)都具有特殊的生物学活性。近年的研究发现,这些产物对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明显影响。随着放射免疫及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应用,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理已得到新的阐明。  相似文献   

16.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胆固醇等脂质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严重影响人类健康.随着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发展,曾被认为无作用的非编码基因序列逐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通过表观遗传调控、转录调控和转录后调控等途径参与剂量补偿效应、基因组印记、细胞发育分化等重要生物学过程,从而影响人类的生长发育、代谢、衰老及疾病等进程.最新研究发现,lncRNA可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与修复、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巨噬细胞胆固醇的流出与炎症反应、脂质的沉积与斑块的形成等过程,从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胆固醇等脂质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严重影响人类健康.随着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发展,曾被认为无作用的非编码基因序列逐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通过表观遗传调控、转录调控和转录后调控等途径参与剂量补偿效应、基因组印记、细胞发育分化等重要生物学过程,从而影响人类的生长发育、代谢、衰老及疾病等进程.最新研究发现,lnc RNA可参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与修复、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巨噬细胞胆固醇的流出与炎症反应、脂质的沉积与斑块的形成等过程,从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细胞糖萼是位于内皮细胞顶膜的一层绒毛状多糖蛋白复合结构,其主要成分是糖蛋白(glycoprotein)和蛋白聚糖(proteoglycan),在感受流动剪切力、调节血管壁通透性、抑制血细胞对内皮的黏附及调控微循环流变学性质等方面起到了核心作用。糖萼受损将直接与糖尿病、缺血/再灌注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息息相关。准确揭示糖萼的结构,测定其力学性质,用之临床,如何在体观测糖萼,获得定量信息,对于糖萼力传导机制的研究及临床上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疗和防护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简要回顾糖萼的发现历程后,着重针对迄今为止糖萼的病理意义、主要的观测手段、力学性质的测量技术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生理学报》2021,73(4):631-645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s, AA)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并可通过多种途径代谢成为具有强大生物学功能的脂质小分子。其中,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途径产生的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 EETs)及20-羟基二十碳四烯酸(20-hydroxyeicosatetraenoic acid, 20-HETE)的作用备受关注,尤其是在血管稳态中的作用。血管功能调控是维持血管稳态的基础,主要通过对血管的结构和(或)生物学活性的影响而实现。近30年来,EETs及20-HETE在血管功能调控中的作用及机制被广泛研究。本文分别就EETs和20-HETE在血管新生和血管炎症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逐一进行综述。总的来说,在生物学活性方面,EETs主要体现为舒张血管和抑制血管炎症,而20-HETE则可以促进血管收缩和血管炎症。两者在血管新生方面的作用类似,都可以促进血管新生。另外,本文还对EETs和20-HETE在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如高血压和心肌缺血)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对其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基于EETs和20-HETE的血管性疾病靶向治疗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杀菌/通透性增强蛋白(BPI)是存在于中性粒细胞中的阳离子蛋白,约为55 kD.BPI能与革兰氏阴性菌外膜上的脂多糖结合,增加外膜对抗菌药的通透性,具有特异性杀灭革兰氏阴性菌及结合/中和内毒素的生物学功能,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治疗方面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国内外对BPI研究颇多,并逐渐发现BPI还具有调理 作用、抗真菌、抗原虫和抑制血管生成等许多功能,被学者称为未来的“超级抗生素 ”.本文主要就BPI的结构、分布、生理功能、作用机理及临床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