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淋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其流行和蔓延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巨大的负担.抗菌药物治疗是目前淋病防治的主要方式,但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淋球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深入探究淋球菌的耐药机制,对完善其耐药监测体系和调整临床用药方案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近几年淋球菌耐药机制相关研究的基...  相似文献   

2.
淋病奈瑟菌分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是引起淋病的病原体。淋球菌的疫苗研究工作进展缓慢,迄今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近年来,淋球菌耐药性逐年上升,多重耐药性淋球菌随之出现并广泛传播,使淋病的防治越来越困难。研究表明,淋球菌分型在淋病疫苗的研究、制定流行病学控制措施和淋病的治疗中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淋球菌的分型方法包括血清学分型、营养分型等传统分型方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型(ARPD)、opa分型、por分型、多位序列分型(MLST)等分子生物学分型方法。本文就淋球菌的分型方法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正>淋病奈瑟氏菌(简称淋球菌)及其感染是国际上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自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从淋病患者病灶脓细胞中分离到淋球菌至今已有百余年,其抗原结构和分群、分型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外膜蛋白、菌毛蛋白及脂多糖等抗原的分析正在深入进行。自1976年发现青霉素耐药菌株之后,对于耐药菌株及质粒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促进了对该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hCD46在菌毛介导的淋病奈瑟菌宿主特异性黏附过程中的作用。用连接PCR技术扩增出启动子与cDNA相连的hCD46小基因,并将其置换出pcDNA3.1载体中的CMV启动子,构建成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46。转染COS-1细胞后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到hCD46 cDNA在其自身启动子的指导下可在COS-1细胞膜表面有效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明表达产物的分子正确,用流式细胞术分选表达hCD46的基因转染细胞COS-1-46。细菌黏附实验显示菌毛阳性淋病奈瑟菌临床分离株对COS-1-46细胞有较强的黏附性。提示hCD46是菌毛介导的淋病奈瑟菌特异性黏附于人黏膜细胞的一种重要受体,hCD46小基因可用于淋病奈瑟菌感染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制备。  相似文献   

5.
淋病奈瑟菌孔蛋白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病奈瑟菌孔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相对缓慢的抗原变异性。近年来,淋病奈瑟菌孔蛋白结构、抗原性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推动了该菌疫苗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质粒作为一种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可以编码很多重要的生物学性状。淋病奈瑟菌(淋球菌)质粒可以分为3种类型:耐药性质粒、隐蔽性质粒和接合性质粒。耐药性质粒包括耐青霉素质粒和耐四环素质粒。质粒在菌株间的转移主要是通过转化和接合两种方式进行。DNA片段中的10bp特异摄取序列与有效转化密切相关,而转座子在接合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淋病奈瑟菌实验诊断方法学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病是临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本文根据了淋病奈瑟菌(淋球菌)的实验室诊断分级、质控标准。并对诊断方法,尤其是核酸检测技术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8.
淋病奈瑟菌多重传递耐药主动外排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山  朱道银 《微生物与感染》2002,25(1):25-26,F003
淋病奈瑟菌多重传递耐药系统属于细菌的主动外排系统,与淋球菌多重耐药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本文就该系统的组成,功能,基因调控及与淋球菌多重耐药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并讨论对该系统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脂寡糖是淋病奈瑟菌的致病因素之一,它可以介导淋球菌粘附和侵入宿主细胞,并在淋球菌逃避宿主免疫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脂寡糖的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这为淋病疫苗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雌激素构建淋病奈瑟菌感染小鼠模型的方法。方法淋病奈瑟菌WHO-A接种经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和真皮下埋植尼尔雌醇片(雌三醇)预处理的雌性ICR小鼠,小鼠阴道拭子接种T-M选择培养基培养分离淋病奈瑟菌,取小鼠阴道分泌物涂片染色观察淋病奈瑟菌感染情况,比较两种雌激素对小鼠淋病奈瑟菌感染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苯甲酸雌二醇小鼠体内淋病奈瑟菌有短时间的定植,而尼尔雌醇组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雌激素(尤其是雌二醇)有利于淋病奈瑟菌在小鼠阴道内的定植。  相似文献   

11.
从1株临床分离的淋病奈瑟菌(N.gonorrheae,Ng)分别检测出耐氨苄青霉素(AMPr)及四环素(TCr)的2种质粒(R质粒),其分子量分别为25.2 Mu和4.5 Mu.进一步研究发现,编码TCr的质粒也编码普通菌毛,因而与其粘附性有关.消除此R质粒不但细菌的TCr消失,电镜下观察其菌毛几乎全部消失,其粘附性也显著降低,故此R质粒也被确认为是粘附性质粒(Adh质粒).  相似文献   

12.
细菌培养是诊断淋病奈瑟菌(NG)感染的"金标准",也是目前诊断淋病最可靠的方法.但淋病奈瑟菌在人体外抵抗力极弱,不易培养;仅做细菌形态学检查,诊断意义有限.随着淋病奈瑟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多重耐药菌出现并广泛传播.高敏感性、高特异性、操作简便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如单管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等,已开始用于淋病奈瑟...  相似文献   

13.
淋病奈瑟菌是淋病的病原菌,淋病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控制淋病传播的关键。试验诊断技术在淋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常用的试验诊断方法有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检查和快速检查等。分泌物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大多常用革兰染色,但是有其局限性,细菌培养是诊断淋病的金标准,也是目前诊断淋病最可靠的方法,但淋病奈瑟菌培养困难,仅做细菌学培养检查,诊断意义有限。随着新仪器的研发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快速、准确、特异、敏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成为试验诊断的重要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临床上还需要开发新的核酸扩增试验技术,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临床医生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检测方法,有时建议选择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以提高阳性检出率。本文就淋病奈瑟菌感染的试验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4.
不同时期分离的淋病奈瑟菌对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杭州市不同时期分离的林病奈瑟菌对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用琼脂烯释法对门诊1998年7月~2001年10月分离的285株淋病奈瑟菌进行青霉素、四环素、壮观霉素、氧氟沙星及头孢曲松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并就PPNG株和non-PPNG株菌的MIC值进行了比较。结果:青霉素、四环毒等5种抗生素MIC值2001年~1998年两者之间比较,青霉素、四环素等5种抗生素MIC值2001年与1998年两者之间比较,除壮观霉素没有变化外,其余都有显著变化,而氧氟沙星变化最大,PP-NG菌株与非PPNG株菌MIC值除氧氟沙星外均存在差异。结论:表明了杭州市淋病奈瑟菌5种抗生素耐药性变迁,以便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细胞壁缺陷对淋病奈瑟菌隐蔽性质粒B基因(cppB)的影响。方法:用青霉素诱导林病奈瑟菌成L型,以非高渗液体培养基传代培养并获得L型纯培养物,用cppB基因特异性引物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不同代次稳定L型纯培养物的cppB基因。结果:淋病奈瑟菌细菌型及其传1-4代的L型培养物具有cppB基因,传5代后的L型培养物不能检出cppB基因。结论:细胞壁缺陷可造成淋病奈瑟菌隐蔽性质粒丢失,导致cppB基因PCR检测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核酸检测试剂盒国家参考品。方法分别将10株NG和10株非NG参考菌株在各自适宜的培养基和温度下培养,收获新鲜无污染培养物,用比浊法和显微计数法将不同的培养物制备成10份NG菌悬液阳性参考品、5份精密性参考品和10份非NG菌悬液阴性参考品以及最低检出限参考品,然后利用5种不同来源的NG核酸检测试剂盒验证各种参考品,并考察参考品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每株菌在各自适宜的培养基和温度下培养后,均生长良好,无杂菌污染。经5种试剂盒验证检测,10份阳性参考品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0份阴性参考品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精密性参考品检测结果为Ct值的CV均小于5.0%;5种试剂盒的最低检出限均能达到1 000/m L,其中试剂盒B和E的最低检出限达100/m L。参考品在2~8℃放置7 d、3 7℃放置3 d的热稳定性及反复冻融5次以内的稳定性良好。结论制备的NG核酸检测试剂盒国家参考品的准确性、特异性及精密性均符合要求,可用于NG核酸检测试剂盒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淋病奈瑟菌(NG)感染合并尖锐湿疣(CA)患者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皮损处朗格汉斯细胞(LC)的变化及其免疫机制,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103例NG感染合并CA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0),并纳入5例同期来本院进行包皮环切术的男性作为正常组。对照组患者采用CO2激光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PDT治疗,正常组无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IL-2、IFN-γ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21种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布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标记方法对观察组患者PDT治疗前后CA皮损组织和正常组中正常包皮组织进行染色,并于高倍光镜下观察LC的数量及形态变化,分析其免疫机制。

结果

(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8.11% vs 84.00%,P<0.05)。(2)观察组患者疾病总复发率(7.5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6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2.00%、40.00%)(均P<0.05)。(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L-2、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4)103例NG感染合并CA患者中低危型HPV感染率为57.28(59/103),高危型感染率为14.56%(15/103),中危型感染率为5.83%(6/103),混合感染率为22.33%(23/103);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PV清除率为83.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0%(P<0.05)。(5)治疗前观察组患者LC数量较正常组显著偏少,胞体较正常组偏小,分布不规则,且多数LC结构不完整,不具备LC典型特征,部分皮损处表皮内无LC,但其真皮内可见到不典型的LC。(6)观察组患者皮损处治疗前LC数量较正常组显著偏少,治疗后LC数量即刻增加,治疗后7 d恢复至基线水平;同时正常组CD1a染色阳性细胞密度为6.48%,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均P<0.05)。

结论

PDT对NG感染合并CA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可正向调节患者外周血IL-2、IFN-γ水平,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改变皮损组织中LC的数量和形态。

  相似文献   

18.
肺炎支原体通过其末梢尖端结构即黏附细胞器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受体(唾液酸共轭物或糖脂结构域)结合并定植于人体呼吸道,引起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等疾病。因此,其黏附机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着重阐述了肺炎支原体黏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黏附素与黏附辅助蛋白的种类、定位、功能及在黏附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淋病是我国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感染淋病奈瑟菌可促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的传播和感染。目前我国淋病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随着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亟须研发保护性疫苗来防治淋病的传播和感染。【目的】分析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NG)肽基脯氨酰异构酶(peptidyl-prolyl isomerase, PPIase)蛋白的高级结构和表位,探讨其作为疫苗和分子诊断靶点的潜力。【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PPIase蛋白的极性、亲水性、柔韧性、表面可及性、二级和三级结构,以及T、B细胞表位等;用pET32a(+)质粒构建PPIase蛋白的原核表达系统并纯化蛋白,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和超声波破碎的NG全菌抗原分别免疫BALB/c小鼠,收获免疫血清;制备NG全细胞抗原,分别以全细胞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重组PPIase蛋白血清抗体与NG全细胞表面抗原的结合情况。【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20.
生殖支原体通过其黏附细胞器定植于人体相关组织,引发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感染性疾病,但其具体的黏附过程可能相当复杂.探讨其黏附机制有助于了解其致病过程,以促进有关疾病诊断和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本文着重介绍了生殖支原体黏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各种黏附蛋白的定位、功能及相关基因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