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该文报道了中国文字衣科地衣一新记录属——裂孔衣属(Schizotrema Mangold & Lumbsch)及其1个新记录种,即瓜岛裂孔衣 [Schizotrema guadeloupense(Hale)Mangold & Lumbsch],标本来自云南。该属主要特征为地衣体壳状,树皮生,具子囊盘类或色盘衣类的子囊果,子囊果具再生层状边缘,固有盘被融合或不明显,具侧生侧丝,子囊孢子横隔透镜或砖壁型。瓜岛裂孔衣也是亚洲新记录种。此外,该文还对裂孔衣属其他5种的生态分布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该属世界范围检索表。以上结果为文字衣科地衣的分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蜡盘衣属(Biatora)地衣的形态解剖学及化学研究,结合基因nrDNA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报道了采自河北省小五台山的蜡盘衣属地衣1中国新记录种——肉腊盘衣(新拟)[Biatora carneoalbida(Müll. Arg.) Coppins]。该种识别特征为地衣体壳状;子囊盘常簇生,盘面橙黄色;子囊棒状,8孢;子囊孢子无色,长纺锤形,(13.3~20.0)×(1.7~5.0)μm。该标本目前馆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地衣标本室(HMAS-L)和河北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HBNU)。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中国文字衣科地衣一新记录属——裂衣属(Chapsa A.Massal.)及其2新记录种,即印度裂衣(C.indica A.Massal.)和斑果裂衣[C.leprocarpa(Nyl.)A.Frisch],标本来自海南和广西。该属主要特征是:地衣体壳状、树皮生;具子囊盘类或色盘衣类的子囊果,固有果壳融合或不明显,具侧生侧丝;具横隔或砖壁型胞室的子囊孢子。  相似文献   

4.
文章报道中国茶渍属地衣3个新记录种——亚异茶渍(Lecanora subravida Nyl.)、栎生茶渍(L.quercicola Coppins&P.James)和针叶茶渍(L.coniferarum Printzen),该3个物种均隶属于柳茶渍组(Lecanora saligna group)。该类群主要特征为,朽木生,地衣体龟裂状至疣状或完全不明显,子囊盘黄绿色至棕色或颜色多样,表面具轻微粉霜,主要化学次生代谢产物为松萝酸。本研究使用贝叶斯分析(BI)构建了基于2个基因位点(nrITS,mtSSU)系统发育树,分析了该3种在茶渍属中的进化位置。本研究还对每个种详细描述形态-解剖特征、分布及栖息地等情况,并提供了地衣体、子囊盘及子囊孢子的彩色图片。  相似文献   

5.
报道中国地衣- 新记录属———包被鳞核衣属。该属主要特征: 地衣体小鳞片状, 子囊器为子囊壳, 着生于地衣体小鳞片之间, 由一特化的外壁所包裹, 子囊孢子较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衣新记录属——包被鳞核衣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中国地衣-新记录属——包被鳞核衣属。该属主要特征:地衣体小鳞片状,子囊器为子囊壳,着生于地衣体小鳞片之间,由一特化的外壁所包裹,子囊孢子较大。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文字衣科地衣1新记录属,即多孔衣属Myriotrema及该属的新记录种——绿白多孔衣M.viridialbum。多孔衣属主要特征是地衣体壳状,子囊盘小型埋生至半埋生,子囊孢子小型、淀粉质、横隔透镜型至砖壁型。绿白多孔衣的主要特征是具厚地衣体,小型透明亚砖壁型子囊孢子,含有hypoprotocetraric acid。标本采自海南和福建。文中对新记录种提供了详细描述和显微结构图片。  相似文献   

8.
中国肉疣衣属地衣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肉疣衣属地衣为世界广布属之一,该属为壳状地衣,地衣体通常龟裂具疣,子囊果盘状一般无柄贴生,盘缘明显,侧丝分枝结网状,孢子大型。本文对中国肉疣衣属地衣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报道了该属地衣共16种,其中中国新记录5种,即寒生肉疣衣、柱芽肉疣衣、粉末肉疣衣、亚裂芽肉疣衣、亚绿肉疣衣。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中国文字衣科地衣一新记录属——裂衣属(Chapsa A.Massal.)及其2新记录种,即印度裂衣(C.indica A.Massal.)和斑果裂衣[C.leprocarpa(Nyl.)A.Frisch],标本来自海南和广西。该属主要特征是:地衣体壳状、树皮生;具子囊盘类或色盘衣类的子囊果,固有果壳融合或不明显,具侧生侧丝;具横隔或砖壁型胞室的子囊孢子。  相似文献   

10.
中国肉疣衣属地衣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肉疣衣属地衣为世界广布属之一,该属为壳状地衣,地衣体通常龟裂具疣,子囊果盘状一般无柄贴生,盘缘明显,侧丝分枝结网状,孢子大型。本文对中国肉疣衣属地衣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报道了该属地衣共16种,其中中国新记录5种,即寒生肉疣衣、柱芽肉疣衣、粉末肉疣衣、亚裂芽肉疣衣、亚绿肉疣衣。  相似文献   

11.
郭守玉 《菌物学报》1995,14(Z1):71-74
本文报道了产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石蕊属地衣一新种:亚厚叶石蕊(Cladoniasubincrassata S.Y.Guo),其主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为松萝酸和泽屋菇.文中还从形态、化学和地理分布方面将新种和邻近种厚叶石蕊(Cladonia incrassata)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中国黄枝衣科(Teloschistaceae)的一中国新记录属粉黄衣属(新拟)(Xanthomendoza)和一中国新记录种漫粉黄衣(新拟)(Xanthomendoza ulophyllodes)及石黄衣属(Xanthoria)的一新记录种裂芽黄衣(新拟)(Xanthoria calcicola)。对漫粉黄衣的ITS序列进行了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并对相关类群的形态和分子数据进行了讨论。对2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生境与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形态特征图。  相似文献   

13.
郭守玉  魏江春 《菌物学报》1994,13(Z1):29-35
摘要:本文报道了中国横断山地区石蕊属地衣12种,其中新种1个:贡嘎石蕊(Cladonia ngganensis S.Y. Guo & Wei),中国新记录11种:类黄粉石蕊(Cl. bacilliformis),比蒙氏石(Cl. beaumontii),小棍棒石蕊(Cl. clavulifera),圆筒石蕊(Cl. cylindrica),具粉石蕊(Cl. farinacea),北海道石蕊(Cl. hokkaidensis),厚叶石蕊(Cl. incrassata),大叶石蕊(Cl. macrophylla),丛杯石蕊( Cl. mateocyatha),多孔石蕊(Cl. multiformis)和亚石蕊(Cl. subrangiformis)。对于每一种的化学成分及地理分布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刘琳琳  左骐嘉  张璐璐 《广西植物》2023,43(7):1268-1275
为探讨中国腹枝衣属地衣的物种多样性,进一步明确其分布特征与种类组成,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及采集地衣标本,结合形态、解剖、化学等方法,对128份采自中国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多个省份的腹枝衣属(Herpothallon)地衣标本进行了分类鉴定,共鉴定出腹枝衣属地衣12种,其中南方腹枝衣 [H. australasicum (Elix)Elix & G. Thor]、颗粒腹枝衣(H. granulosum Jagadeesh Ram & G. P. Sinha)、喜马拉雅腹枝衣(H. himalayanum Jagadeesh & G. P. Sinha)、裂芽腹枝衣(H. isidiatum Jagadeesh Ram & G. P. Sinha)和小腹枝衣(H. minutum Jagadeesh)为中国新记录种。并且对该属所有已知(已报道和本次鉴定)种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已知腹枝衣属地衣14种,占世界已报道种类的29.17%。(2)地理成分有5种类型,即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至热带澳大利亚分布、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热带亚洲分布和中国特有分布。(3)中国腹枝衣属地衣主要分布在海拔300~2 500 m的范围内。(4)生长基物多为树皮,叶生、石生和藓生的物种较少。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南方腹枝衣属地衣的物种多样性较高,这对明确中国该属地衣物种组成以及地衣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采自新疆地区的地衣标本为试验材料,通过观察和研究该地衣形态解剖特征、次生代谢产物以及构建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系统发育树,研究鉴定该地衣标本为蜈蚣衣科(Physciaceae)1个中国新记录属:金奥克衣属[Oxnerella(S.Y.Kondr.,Lo″k?s&Hur)]及中国新记录种双裂金奥克衣[O.safavidiorum(S.Y.Kondr.,Zarei-Darki,Lo″k?s&Hur)],该种含有柔扁枝衣酸,文中提供了该种形态解剖图,并讨论了其与相似物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通过对山西管涔山和五鹿山等区域采集的蜈蚣衣科地衣300余份标本的鉴定分析,结合已有报道,从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点、生境类型及区系成分等方面对蜈蚣衣科地衣进行研究,以明确中国蜈蚣衣科地衣物种组成及区系特点。结果表明:(1)中国蜈蚣衣科地衣共有7属197种54变种,饼干衣属(Rinodina)占绝对优势,约占蜈蚣衣科地衣总种数的30.5%。(2)中国蜈蚣衣科地衣多分布于新疆,蜈蚣衣属(Physcia)是该科中分布最广泛的属,但其中有26.4%的物种仅分布于单一地区。(3)蜈蚣衣科地衣生境类型多样,有树生、石生、藓丛生、土生和多生境5种,以多生境地衣为主(48.5%)。(4)中国蜈蚣衣科地衣的地理成分复杂,同时伴随多种区系成分,但以温带性质显著(占43.1%),东亚特色明显。(5)仅分布于中国的蜈蚣衣科地衣共4属10种,且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17.
绒衣属(Coenogonium)地衣属于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茶渍纲(Lecanoromycetes)厚顶盘亚纲(Ostropomycetidae)厚顶盘目(Ostropales)绒衣科(Coenogoniaceae),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综述了绒衣属地衣研究简史和中国研究概况;报道了中国该属10种地衣,其中1种为中国新记录种:疏羽绒衣(Coenogonium disjunctum)。对各种进行了描述和讨论,并给出了中国绒衣属的检索表和新记录种的图片。这是首次对中国绒衣属地衣的系统研究,为地衣型真菌分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刘锡进  郭英兰 《菌物学报》1988,7(Z1):241-268
菌绒孢是一个小属,已描述过的种约50个,都是植物寄生菌,有的引致植物病害还较 严重.本文报告了我国产的21个种,其中1个是新种,4个是新组合和2个新记录,对18个种均有英文描述和附图,新种还附有拉丁文简介,各个种的地区分布也予以载述.但文中有分布地区而其后未附HMAS标本号码者多系据《中国真菌总汇》(1979)转录.从前人的描述和我们研究中看出,菌绒孢属的属级特征有:(1)产孢细胞合生,合轴式多点全壁芽茁产孢;(2)分生孢子梗壁上和分生孢子顶端和基脐,或仅基脐的孢痕疤明显而厚;(3)分生孢子梗主要从表生甸甸菌丝上作为侧枝或顶生,但有的种也兼有从子座上 簇生的;(4)菌丝多结集成菌丝绳或攀缘于叶毛上;(5)分生孢子链生,少数种也不链生. 这就清楚表明菌绒孢属与尾孢菌属和色链隔孢属(Phaeoramularia)少不同之处在于,尾孢 菌和色链隔孢属二者的分生孢子梗均成簇发生且无表生匍匐菌丝,与极其近似的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分生孢子梗也着生于表生匍匐状菌丝和簇 生于子座上,但其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孢痕疤却薄而不明显,因而易于区别开.虽然1974年von Arx在其《纯培养产孢真菌的属》一书中,曾把菌绒孢属作为枝孢 属(Cladosporium)的异名,但这一观点我们未予接受,其理由已在《中国色链隔孢曲(1982)一文中加以说明,这里未予重述.上述这21个种除3个种,即M. costaricensis, M, pawlownicolaM. vaginae我们未获得研究材料,仅据以前作者的报导转录外,其余18个种均系根据标本进行的.这些标本,含M. merremiae sp. nov.的模式标本在内,均贮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