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水溶性氨基树脂作为电镜标本包埋介质包埋早期卵裂时的黑龙江林蛙卵;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卵黄粒晶形体向非晶区转变的过程;一部分电镜照片用伪彩色图象处理技术转换成彩色照片以提高其清晰度。晶形体向非晶结构转化主要有两种形式:1.沿晶形体表面成排地脱落晶分子并在晶形体表面形成台阶样结构;2.晶分子参差不齐地成群脱离晶形体并在晶形区与非晶区之间形成一个似晶非晶的过渡区。脱离晶形体后的晶分子参加到非晶区,使深色亚区扩大并在其中酝酿成“微滴”样结构。若干“微滴”汇合并转变成微泡。伪彩色图象处理能较清楚地显示出卵脂蛋白半分子(一个亚单位)独立脱离晶形体的现象。讨论了引起晶分子脱离晶形体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的脑由前脑、中脑和后脑三部分构成,蕈形体位于前脑的背侧,是其重要的学习及其他复杂行为的整合中心。通过对中华蜜蜂工蜂的幼虫、蛹及成虫的蕈形体形态发育的观察研究,发现中华蜜蜂的蕈形体包含约1000个成神经细胞,它们最终形成了蕈形体的所有Kenyon细胞。这些成神经细胞来自于在新孵化的幼虫脑中已存在的四丛成神经细胞,每一丛细胞的数量不多于45个。蕈形体柄区的出现约在3龄幼虫,而α叶和β叶在5龄幼虫已可明显辨认。冠区出现较晚,大约在蛹期的第二天以后。由于社会性昆虫复杂的学习、记忆和认知需求,其蕈形体的体积和复杂程度都优于其他昆虫。  相似文献   

3.
隐藻类的核形体,是存在于其质体周腔内的一个特殊细胞器。除DNA和RNA外,核形体是否含有碱性蛋白,有无核仁或核仁结构成份,以及其功能如何,国内外迄今未见报道。我们用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荧光染色法、Uranyl acetate-EDTA-Lead染色法、碳酸氨银染色法(AS)和特异性显示核仁纤维区酸性蛋白的Ag-NOR银染法,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对湛江隐藻(Cryptomonas zhanjianagis Hu et Li)进行了核形体细胞化学的研究。除证实核形体中DNA、RNA和极少量碱性蛋白存在外,还首次证实了核形体中类似于核仁纤维区的酸性蛋白的存在。我们认为,隐藻的核形体,作为一个恒定的细胞结构和退化的细胞核残迹,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可能较多地保留了核仁部分而较少地保留了其核质部分。其功能可能与隐藻色素复合体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60Coγ射线对高免卵黄液中霉形体杀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60Coγ射线处理高免卵黄液,研究了不同剂量、剂量率对霉形体的灭活效果和对卵黄抗体的影响。结果表明,^60Coγ射线可以完全杀灭高免卵黄液中的霉形体,霉形体在卵黄液中的灭活剂量为6.0kGy;10.0kGy以下的辐照剂量不影响卵黄液中蛋白质含量、pH值和活性氧自由基,同时不影响抗体效价。  相似文献   

5.
李兆英  奚耕思 《昆虫学报》2011,54(6):657-663
蕈形体是昆虫学习和其他复杂行为的整合中心。本研究通过形态解剖、BrdU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细胞凋亡检测等技术, 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蕈形体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中华蜜蜂的蕈形体起源自幼虫早期脑背侧的几个大型的成神经细胞, 它们通过不对称的细胞分裂产生成神经细胞, 随后这些细胞经过多次对称分裂形成中增殖细胞群和侧增殖细胞群, 最终生成了所有的Kenyon细胞。蕈形体的蕈体柄出现在3龄幼虫; 蕈体冠体积的迅速增加发生在蛹期。蕈形体发育过程中, 细胞凋亡主要集中在蛹发育期的3-6 d内, 细胞凋亡的开始和细胞增殖的终止在时间和空间上非常一致。本研究为蜜蜂学习记忆等行为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沙门氏菌形体变异是菌体抗原量的改变,Kauffmann首先发现一些沙门氏菌的O抗原1有形体变异,以后Kauffmann发现O抗原122,Ed-wards发现O抗原61亦有此种变异,近年Kauff-mann与Rohde又发现O抗原14、19、24、25、  相似文献   

7.
细胞培养中霉形体的污染检出和排除徐立群刘福安贺东生(华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细胞研究室,广州510642)霉形体(Mycoplasma)最早发现于1898年,1956年首次从体外细胞培养物中作为污染物被分离出来。它是一类同一般细菌有差别而又属于细菌类的...  相似文献   

8.
李兆英  奚耕思 《昆虫学报》2008,51(9):916-923
本研究通过形态解剖、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工蜂蕈形体胚后发育中神经胶质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蕈形体中神经胶质增殖的高峰期集中在幼虫发育末期到蛹发育早期;在工蜂蕈形体的蕈体冠、蕈体柄以及小叶的发育过程中,神经胶质细胞往往先于神经纤维网出现在特定的区域,引导神经纤维网的形成。它们一方面规定了神经纤维网的边界和区域,为神经纤维网提供内部的分隔;另一方面也为神经纤维的移动提供特定的“路标"和靶向。与神经纤维网相关联的神经胶质的数量的持续增加,除了神经胶质的分裂增殖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外部细胞体层的神经胶质的迁入。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球形体进行体内、外回复原形的比较研究,揭示其潜在的传播途径。方法在布氏肉汤的基础上设计了4种Hp再生培养基,对Hp螺旋体、原生质体及球形体进行体外培养;同时采用30只蒙古沙土鼠(Mongolian gerbil)进行体内感染定植实验,对感染小鼠胃粘膜进行Hp定量培养和组织学检测。结果Hp球形体在4种再生培养基中均未能回复生长;而在感染小鼠的体内却观察到了Hp球形体的回复定植。Hp螺旋体感染组在小鼠胃内的定植密度较高,且胃粘膜下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而球形体感染组并未见到小鼠胃粘膜组织的明显炎症损伤,且仅有少量回复的螺旋体定植。结论Hp球形体作为一种低水平代谢休眠体,代谢活性及毒力均有所减弱,但仍具有潜在的致病性。本研究支持部分Hp球形体具有活力但体外不能培养成活这一假说,提示"粪-口"传播应引起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通过Mallory和HE染色,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npenn脑部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的脑由前脑、中脑、后脑三部分组成.前脑叶髓层包括一对蕈形体、一个中央体、一个脑桥体和一对附叶,其中每个蕈形体仅有一个帽状的蕈体冠.中脑触角叶较大,由九簇放射状排列的触角神经束组成,中央的一束较粗,说明其嗅觉发达.后脑较小.  相似文献   

11.
细菌L型的厌氧诱导和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厌氧条件下以羧卡青霉素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形成L型,观察细菌L型在厌氧条件下的形成、形态、生长及时渗透压的敏感性等特性。结果表明:蜡样芽胞杆菌在厌氧条件下不能形成L型或其L型在厌氧条件下亦不能返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在厌氧条件下虽能诱生L型,但形成丝状体的构成L型菌落难以传代培养,厌氧培养未见L型圆球体和典型L型油煎蛋样菌落。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在含1%~10%NaCl的L型培养基上可生长形成L型菌落或非菌落形式存在的L型巨形体;大肠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的L型在含2%~6%NaCl的L型培养基上可生长形成L型菌落或非菌落形式存在的L型巨形体。涂片染色或返祖试验证实细菌L型在含0.5%NaCl的L型培养基或常规细菌学培养基上亦可生存。非菌落性L型巨形体和丝形体是细菌L型在琼脂培养基上广泛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野外居群调查的启示下,本文以组件观点对柳叶野豌豆复合种和歪头菜幼苗亚单位的时序变化与开花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柳叶野豌豆复合种栽培居群中存在打破物种间形体结构特征的个体,即在复叶由一对小叶组成的植株就已开花而进入生殖时期。另外,在歪头菜的野生居群中发现由三或四枚小叶组成复叶的个体,因此,我们推测这种形体结构的变化可能暗示着柳叶野豌豆复合种和歪头菜有着共同的祖先。  相似文献   

13.
真核生物的叶绿体一般具有一定的典型的结构和功能。然而,在单细胞的原生生物中却不断发现结构与功能均与典型叶绿体明显不同的质体(叶绿体),如不具核形体的多层膜质体、具核形体的多层膜质体、具有最小基因组的质体等,表现出质体的丰富多样性。本文概要地介绍了单细胞原生生物中这些非典型的质体,并对形成这种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即这些生物的质体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一次、二次和三次内共生事件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李娜  李华  那杰 《昆虫知识》2008,45(2):327-329
蟋蟀脑由前脑、中脑和后脑三部分组成。前脑由1对蕈形体、中央复合体和视叶构成;每个蕈形体由2个冠、柄及与柄相连的α叶和β叶组成,是信息联络整合部位;中央复合体由中央体和脑桥组成,主要参与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视叶由神经节层、外髓和内髓组成,是视觉系统的中心。中脑由主要组成成分为嗅觉纤维球的嗅叶组成,是嗅觉系统的中心。后脑向后与食道下神经节相连。  相似文献   

15.
裳凤蝶污斑亚种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裳凤蝶污斑亚种Troides helena spilotia Rothschild属鳞翅目凤蝶科裳凤蝶属。该蝶成虫形体大,前翅黑色,后翅中央金黄色,后缘有黑色斑点,具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疆焉耆盆地博湖拗陷早侏罗世大孢子及孢形体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焉耆盆地的下侏罗统自下而上分为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产孢形体和大孢子化石。孢形体有5种:Kuqaia quadrata Li,K.concentrica Li,K.radiata Li,K.yangii sp.nov.和K.yanqiensis sp.nov.,大量分布于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大孢子Nathorstisporites yanqiensis sp.nov.,Hughesisporites gibbosus(Reinhardt et Fricke)Kannegieser只见于八道湾组,而Paxillitriletes phyllicus(Murray)Hallet Nicolson,Bacutriletes corynactis(Harris)Marcinkiewicz和Erlansonisporites sparassis(Murray)Potoni6仅在三工河组有少量分布,对盆地内探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有指示意义。大孢子和孢形体化石证据表明:焉耆盆地的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可与准噶尔盆地的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及塔里木盆地的阿合组和阳霞组分别对比,时代同属早侏罗世。描述3新种:Nathorstisporites yanqiensis sp.nov.,Kuqaiayangii sp.nov.和Kuqaia yanqiensis sp.nov.和1新联合种Kuqaia cucuma(Yang et Sun)comb.nov.。  相似文献   

17.
吴兆洪   《广西植物》1989,9(4):289-292
本种形体近似狭鳞巢蕨N.grevillei(Wall.)J.Sm,但根状茎上的鳞片卵状长圆形,叶柄两侧无翅,孢子囊群较短,不达叶片边缘,可资识别。  相似文献   

18.
在野外居群调查的启示下,本文以组件观点对柳叶野豌豆复合种和歪头菜幼苗亚单位的时序变化与开花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柳叶野豌豆复合种栽培居群中存在打破物种间形体结构特征的个体,即在复叶由一对小叶组成折植株就已开花而进入生殖时期。另外,在歪头菜的野生居群中发现由三或四枚小叶组成复叶的个体,因此,我们推测这种形体结构的变化可能暗示着柳叶野豌豆复合种和歪头菜有着共同的祖先。  相似文献   

19.
中国铁角蕨科资料(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兆洪   《广西植物》1989,(4):289-292
<正> 本种形体近似狭鳞巢蕨N.grevillei(Wall.)J.Sm,但根状茎上的鳞片卵状长圆形,叶柄两侧无翅,孢子囊群较短,不达叶片边缘,可资识别。  相似文献   

20.
尤海舟  刘兴良  缪宁  何飞  马钦彦 《生态学报》2010,30(15):4004-4011
川滇高山栎灌丛(Quercus aquifolioides)是我国西南高山典型的植被类型,研究其空间格局对于研究种群的生态学过程有重要意义。为了弄清川滇高山栎种群空间格局及其个体间空间关联对海拔,尺度和大小级等因素的响应情况,研究中应用点格局分析的方法,在巴郎山沿高山栎分布海拔范围设置4个海拔梯度,并根据体积大小将高山栎分为4个大小级等级,比较不同海拔、不同尺度、不同大小级间的高山栎种群空间格局及个体间空间关联。结果表明,川滇高山栎种群空间格局及其个体间关联与空间尺度、植株形体大小和海拔梯度密切相关:在小尺度上,种群趋向于聚集分布,个体间有较强的空间关联,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种群逐渐趋于随机分布,个体间空间关联减弱,区域无关联;个体间形体差异越小,个体间正关联就越强,个体间形体差异越大,正关联就越弱,负关联就越强;海拔因子对聚集分布的聚集规模和个体间关联的关联程度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