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毛萼香茶菜中分得8个二萜,3-乙酰毛萼结晶S、毛萼结晶甲、毛萼结晶乙、毛萼结晶丙、毛萼结晶丁、trichrokaurin、edonicin和eriocalyxin B。其中3-乙酰毛萼结晶S为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由波谱法确定其结构。  相似文献   

2.
毛萼香茶菜的新二萜化合物,毛萼晶甲-戊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茶菜属(Rabdosia)植物中的二萜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如抗肿瘤,抗菌,抑制线粒体的吸呼作用和昆虫的生长等。在我们研究该属植物生理活性成分的课题中,我们从云南省丽江县蟠龙公社金沙江河谷地区产毛萼香茶菜〔Rabdosia eriocalyx(Dunn)Hara〕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七个结晶化合物,其中五个为新化合物,命名为毛萼晶甲一戊(maoecrystal A-E),另外两个为已知化合物毛萼甲素(eriocalyxinA)和乙素(eriocalyxin B)。  相似文献   

3.
毛萼香茶菜二萜化合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用HPLC分离测定毛萼香茶菜(Rabdosia eriocalyx)中的二萜化合物。总二萜提取物在zorbax ODS柱上,用甲醇-水(70:30)作流动相,毛萼晶乙、毛萼晶丙等五个化合物在18分钟内能很好分离。以odonicin为内标,用峰面积比测定各组份的含量。结果符合一般含量测定的要求,此法可作为香茶菜二萜化合物一类生物活性物质的分析及发现新二萜化合物的前导性有效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4.
毛萼香茶菜中的三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采自云南省江川县的毛萼香茶菜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新的6,7-螺断-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表毛萼甲素,毛萼晶N和毛萼晶O,同时还分离到2个已知化合物,毛萼甲素及毛萼晶L,并修正了毛萼甲素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从疏花毛萼香茶菜叶的乙醚提取物中一共分得七个二萜化合物,其中四个经各项光谱数据证明它们分别为毛萼乙素(1),毛萼晶甲(2),毛萼晶乙(3)和冬凌草素(4)。  相似文献   

6.
从毛萼香茶菜的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两个二萜化合物,coetsoidinA和毛萼晶P,它是目前从香茶菜属分离到的仅有的两个B环具有α,β-不饱和酮结构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事物,其中毛萼晶P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香茶菜(Rabdosia amethystoides(Benth.)C.Y.Wu et Hsuan),又名铁棱角、蛇总管、铁丁角等,广泛分布于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广西等省。全草具抗菌消炎等作用,民间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蛇伤、疮毒、消炎退烧以及抗肿瘤等。近年来,李广义,程培元和王先荣等先后对江苏、安微等地的香茶菜进行了化学成份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其生理活性成份,我们对河南省新县地区产的香茶菜进行了研究。从叶的乙醚提取物中分离到了两种新的ent-Kaurem型二萜苦味成份,分别命名为香茶菜醛(amethystonal)(Ⅰ)和香茶菜酸(amethystonoic aci)(Ⅳ)。这是从香茶菜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到的碳12-和18-位同时被氧化的新化合物。本文就其研究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具抗癌活性的毛萼香茶菜在不同时间,地点和生境条件下,其植物形态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从中阐明了种和变种的相互关系和最佳采收时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具抗癌活性的毛萼香茶菜在不同时间,地点和生境条件下,其植物形态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从中阐明了种和变种的相互关系和最佳采收时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香茶菜属四种类型八个二萜化合物的HPLC定性分析,测定了它们的保留时间tR,容量因子K′,分离系数α,分离度Rs。实验结果表明,此法对香茶菜属植物的有效成份分析及其二萜化合物系统研究提供了前导性筛选手段。方法简便、微量、快速。  相似文献   

11.
疏花毛萼香茶菜中一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疏花毛萼香茶菜(Isodon eriocalyx var.laxiflora)叶中分离得到一新的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命名为疏花丁素(1),通过波谱方法鉴定了它的结构。此外,还分离得到6个已知对映-贝壳杉烷型二萜化合物:疏花甲素(2),毛萼晶A-C(3-5)和Q(6),毛萼乙素(7),以及cirsimaritin(8)和2α-羟基乌索酸(9)。  相似文献   

12.
维西香茶菜的二萜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西香茶菜Rabdosia weisiensis C. Y. Wu产云南西北部海拔2600米沟谷中,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未见报道。从该植物叶的乙醚提取物中,分得两个二萜成分,一为已知成分trichorabdal A(2),一为新成分,命名为维西香茶菜甲素weisiensin A(1)。 维西香茶菜甲素weisiensin A(1),C_(26)H_(36)O_9,mp 298—300℃,其~(13)C NMR谱显示存在三个CH_3,三个CH_2,八个CH,三个四取代碳,三个Ac,二个烯碳和一个羰基  相似文献   

13.
卢氏香茶菜乙素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卢氏香茶菜叶的乙醚提取物中分得一个新的二萜化合物,卢氏香茶菜乙素(ludongnin B),其结构经各项光谱数据确定为(1)式。  相似文献   

14.
细锥香茶菜二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省峨眉山产细锥香茶菜[Rabdosia coetsa(Buch-Ham,ex,D.Don)Hara]乙醚抽提物中分得了一个新二萜化合物,命名为细锥香茶菜丁素(rabdocoetsin D),其结构经各项波谱数据和化学证据确定为1α,7β-二羟基-11β-乙酰氧基-对映-7β,20-环氧-贝壳杉-16-烯-15-酮(1)。另外还分离到3个已知二萜,细锥香茶菜乙素(rabdocoetsin B)、细锥香茶菜丙素(rabdocoetsin C)、瘿花香茶菜甲素(rosthorin A)。  相似文献   

15.
对香茶菜(Isodon amethystoides)、显脉香茶菜(I.nervosa)和大萼香茶菜(I.macrocalyx)不同产地和器官(根、茎、叶)共21个样品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以出峰时间-峰面积为指标,以样品为对象进行主成分分析,比较不同样品间的差异程度。结果发现,(1)香茶菜、大萼香茶菜、显脉香茶菜在高效液相色谱上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明显;(2)基于HPLC显示的香茶菜不同种群间差异比三个种间的差异更为明显,说明不同产地对香茶菜属植物样品的植化组成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种在植化上的相似性使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替代药材;(3)研究反映出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的PCA在反映不同样品植物化学组成差异程度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白叶香茶菜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循  彭树林 《Acta Botanica Sinica》1997,39(11):1073-1077
从白叶香茶菜(Rabdosia leucophylla(Dunn)Hara)地上部分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5个化合物,根据其波谱分析并结合化学方法分别鉴定为:白叶香茶菜戊素(1)、白叶香茶菜己素(2)、信阳冬凌草甲素(3)、maslinic acid(4)和胡萝卜甙(5)。其中1和2为新化合物,2的结构还通过X-单晶衍射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7.
从昆明产腺花香茶菜(Isodon adenanthus (Diels) Kudo)的地上部分分离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1-3为新的对映-贝壳杉烯类二萜化合物,命名为腺花香茶菜素N、0和P;4个已知二萜为白叶香茶菜戊素(4)、无毛狭叶香茶菜素C(5)、腺花香茶菜甲素(6)和白叶香茶菜乙素(7),同时得到一个高度不饱和脂肪酸9,16-二羰基-10,12,14-三烯-十八碳酸(8)。根据ROESY波谱,对化合物4的结构进行了修正。化合物1对K562细胞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IC50=0.45μg/mL)。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甲醇回流提取和硅胶柱层析方法,从紫云产黄花香茶菜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结合1H-NMR、13C-NMR数据及文献资料鉴定为黄花香茶菜乙素(Ⅰ)、黄花香茶菜丁素(Ⅱ)、大萼变型香茶菜甲素(Ⅲ)、3β-Hydroxy-18α,19α-urs-20-en-28-oic acid(Ⅳ)、齐墩果酸(Ⅴ)和熊果酸(Ⅵ)。其中化合物Ⅳ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细锥香茶菜甲素和乙素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细锥香茶菜中分得两个新的二萜类化合物,命名为细锥香茶菜甲素和乙素(coetsinA&B)根据其光谱和化学数据,推定其化学结构为[1]和[2]。  相似文献   

20.
从昆明产腺花香茶菜(Isodon adenanthus(Diels)Kudo)的地上部分分离到8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1~3为新的对映-贝壳杉烯类二萜化合物,命名为腺花香茶菜素N、O和P;4个已知二萜为白叶香茶菜戊素(4)、无毛狭叶香茶菜素C(5)、腺花香茶菜甲素(6)和白叶香茶菜乙素(7),同时得到一个高度不饱和脂肪酸9,16-二羰基-10,12,14-三烯-十八碳酸(8).根据ROESY波谱,对化合物4的结构进行了修正.化合物1对K562细胞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IC50=0.45 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