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目前,针对昆虫肠道细菌定殖规律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探索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肠道菌群定殖过程两个重要时间节点(起始0日龄和稳态7日龄)间肠道细菌群落(菌群)结构组成的差异,加深对蜜蜂及昆虫肠道菌群定殖规律的认识。【方法】分别采集两个化蛹后工蜂发育阶段的个体各5只,分别解剖并提取其肠道菌群DNA。使用Illumina技术对肠道菌群16S rD NA高变区进行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对肠道菌群进行多样性分析,并对两个时间点相对丰度最高的肠道菌群进行统计分析,比较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和组成的差异。【结果】共获得515156条高质量序列,长度为227904953bp,平均长度为442bp。基于OTUs的分类表明,工蜂肠道细菌分别隶属于34个门82个纲221个目405个科799个属。此外,工蜂肠道菌群定殖起点和终点间的Alpha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ACE,P=0.0014;Chao,P=0.0013;Shannon,P=0.0003;Simpson,P=0.0028,Student’s t检验)。此外,相较0日龄工蜂,7日龄工蜂肠道中的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Gilliamella、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Snodgrassella4个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相反,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大肠杆菌志贺氏菌Escherichia-Shigella、鞘脂单胞菌Sphingomonas、类杆菌Bacteroides、涅斯捷连科氏菌Nesterenkonia、栖热菌Thermus6个属的细菌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出房(0日龄)成年工蜂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高于菌群定殖完成(7日龄)工蜂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且成年工蜂肠道菌群定殖完成前后部分类群的相对丰度显著改变。本研究的结果不仅可增加我们对蜜蜂肠道菌群定殖规律的认识,也能够为研究其他昆虫肠道菌群的定殖规律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2.
雷静  刘泽世  雷珂  薛丽  耿燕 《微生物学报》2021,61(8):2306-2315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在肠腔中定殖通常先于或并存于CRE的感染.正常情况下,定殖的CRE、肠道菌群和宿主相互作用,处于稳定平衡的状态,当肠道菌群出现失调时,肠道正常菌群失去对定殖CRE的抵抗力,增加CRE感染的风险.大量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3.
在长期的共同进化中,肠道菌群与其宿主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为宿主提供了许多有益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性昆虫,蜜蜂的生活习性为其肠道菌群提供了良好而稳定的传播途径,因此,蜜蜂与其肠道菌群形成了一种紧密的互惠互利共生关系。近年来,随着对蜜蜂肠道菌群了解的不断加深,对蜜蜂肠道菌群功能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大量研究表明蜜蜂的肠道菌群在宿主食物的消化代谢、宿主免疫的激活和抵抗致病菌、调节宿主生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破坏肠道菌群的稳定对蜜蜂的健康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本文对近年来西方蜜蜂肠道菌群功能研究进行了总结,旨在为进一步深入探索蜜蜂肠道菌群与其宿主的相互作用及在养蜂生产上应用肠道菌群防控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在蜜蜂的消化、营养和抗病性等方面发挥了很多潜在的益生作用。为了加深对以蜜蜂为主的传粉昆虫肠道菌群的了解,本文综述了蜜蜂肠道菌群的人工厌氧培养方法及特性,重点综述了Snodgrassella属、Gilliamella属、Frischella属、Lactobacillus属、Bifidobacterium属和Alpha-1,Alpha-2厌氧细菌类群。旨在通过特定的培养方法获取纯培养的细菌,以供进一步研究特定肠道菌群与特定功能的直接联系。希望这些培养技术能帮助大家提升对蜜蜂肠道共生菌在蜜蜂营养和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5.
蜜蜂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在农作物授粉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蜜蜂极易受到寄生虫、农药、抗生素和病原微生物等的危害。肠道作为蜜蜂的重要免疫器官,在抵抗外源刺激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肠道菌群作为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蜜蜂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拥有高度保守和专门的核心微生物群,主要由九大类细菌组成。近年来,有关肠道菌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陈代谢、免疫防御、生长发育等方面。肠道菌群不仅可以帮助宿主消化和制造营养素,还可维持宿主体内能量稳态,其对蛋白质的代谢也使菌群丰度增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紊乱会导致蜜蜂健康受损,其多样性对宿主健康和疾病影响甚广。因此,肠道菌群成为近年来微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焦点。主要综述了蜜蜂属、熊蜂属等主要传粉蜂类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在健康与疾病中的作用,为深入了解传粉昆虫肠道菌群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杀虫剂甲氰菊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但有关该杀虫剂对蜜蜂健康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究甲氰菊酯对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生存、取食、免疫和解毒相关基因表达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利用亚致死浓度的甲氰菊酯饲喂意大利蜜蜂7 d后,统计各组意大利蜜蜂的生存率和取食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蜜蜂解毒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利用16SrDNA测序技术检测蜜蜂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变化。【结果】甲氰菊酯能显著降低蜜蜂的生存率和糖水取食量(P<0.05);甲氰菊酯显著抑制了蜜蜂Hymenoptaecin、Apidaecin和Cyp9q1的表达(P<0.05),5 mg/L剂量的甲氰菊酯显著诱导了Defensin的上调表达(P<0.05)。与对照相比,5 mg/L和1 mg/L剂量的甲氰菊酯对Abaecin表达的影响虽无显著性差异,但是5 mg/L处理组Abaecin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1 mg/L处理组的(P<0.05);甲氰菊酯对意大利蜜蜂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对特定肠道菌的丰度造成了影响。【结论】甲氰菊酯的曝露可能对意大利蜜蜂的免疫、解毒系统以及肠道菌群的组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蜜蜂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授粉昆虫,具有很高的经济、生态效益。但是蜜蜂一生中可能会遇到许多挑战。肠道微生物与蜜蜂的健康息息相关,不仅在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还能抵抗某些病原菌的侵袭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近年出现的蜜蜂大量死亡现象可能与肠道微生物失调有关。生物以及非生物的因素都可能密切影响着蜜蜂肠道微生物的存活,导致宿主生理功能紊乱甚至死亡。本文综述了蜜蜂的肠道核心微生物组成、分布、变化、影响因素以及主要作用和研究方法,为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与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出生伊始肠道菌群就依赖于宿主的基因组、营养和生活方式而变化的,与宿主共同进化发展.肠道菌群参与调控其宿主的多种代谢途径,包括宿主的免疫、营养,并且极大地影响宿主的物质能量代谢及与物质能量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同时又与多个器官共同作用,在宿主的代谢、信息传递,疾病的感染与防御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入了解肠道菌群在其参与代谢的具体作用,对理解物质能量代谢相关疾病病因、优化治疗策略、调节肠道菌群、防治疾病和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人类肠道菌群的形成、物质能量代谢、代谢相关疾病及其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动物肠道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干细胞及微生态系统,肠道内微生物群在维持正常的肠上皮和免疫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微生态均衡状态,维持共生关系.肠道菌群的变化可通过影响肠上皮细胞引起代谢疾病发生,甚至改变宿主的行为模式.果蝇肠道的生理结构、干细胞增殖与分化机制及其小生境均与哺乳动物存在高度保守性,其肠道菌...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对机体营养物质的代谢、人体自身发育、免疫及疾病的发病都有着重要作用。了解肠道菌群在疾病中的作用,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人体肠道内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直接参与了机体的各种代谢活动,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构成和稳定受到诸多宿主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饮食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西方高脂饮食方式造成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从而导致一些慢性、非传染性和免疫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不同饮食结构可以对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益生菌在饮食中的作用,为指导和建立健康饮食结构提供理论指导,为相应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可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感染,甚至导致肝硬化或肝癌,其作用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肠-肝轴受到广泛关注,肠道微生态的相关研究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表明,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 GM)与HBV相关肝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一定关联。GM可能是了解HBV感染发病机制的一个新视角,并为HBV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这将对未来的治疗策略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就HBV感染者肠道菌群与乙型肝炎相关肝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对肠道菌群认识的深入,其在胃肠肿瘤发生、发展和防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研究表明:失调的肠道菌群可通过产生促肿瘤代谢产物及毒素、影响宿主免疫等促进胃肠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反,健康且平衡的肠道菌群可增强宿主的抗肿瘤效应而抑制胃肠肿瘤发生发展、改善其预后。本文从肠道菌群与胃肠肿瘤的相关性、肠道菌群对胃肠肿瘤的影响机制及防治应用等角度,对二者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胃肠肿瘤的预防、早诊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抑郁症是一种由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的精神疾病。其患病率达15%,带来的负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2.3%,且有很高的致残、致死率,严重危及到人类的健康。抑郁症的病因并不清楚,一般认为是社会、环境、个体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肠道微生物作为人体最大、最直接的外环境,在抑郁症形成中的作用已明确,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随着肠道微生态研究的兴起以及关于“抗抑郁药安全且有效”的说法被提出,肠道菌群失调在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微生物—肠—脑轴”被提出,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调致抑郁症可能的发病机制及微生态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如门静脉高压、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及肝癌等)都与肠道菌群失衡有着密切的联系。肝脏和肠道通过“肠—肝轴”紧密联系在一起,肝硬化时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因素,导致细菌移位、肠道微生态失衡。而肠道微生态失衡又会使肝功能障碍进一步发展,引起肝性脑病等并发症。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与肠道细菌及真菌菌群失衡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是一种涉及肝、肾、肠等多个器官的代谢性疾病,因尿酸代谢异常而引起代谢障碍。尿酸在肝脏和肾脏中的代谢途径目前已经被阐明,但在肠道内的代谢途径尚未完全清晰。肠道菌群在人体肠道中定植,与宿主存在互惠共生的关系,在宿主的代谢和免疫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可能引起代谢紊乱,肠道菌群参与嘌呤代谢酶的合成和炎症因子的释放,与HU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作为探讨HUA发病机制的切入点,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综述主要阐述HUA与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探讨肠道菌群抗HUA的机制,如肠道菌群促进嘌呤和尿酸分解代谢,影响尿酸排泄,以及HUA引起的肠道炎症反应等,以期为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HUA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定植于宿主肠道中的微生物参与了宿主多种生理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一个新的医学研究热点在近年内逐渐被关注,肠道菌群可通过主要由神经—内分泌介导的肠‒脑轴(gut-brain axis,GBA)与大脑进行双向式交流。GBA不仅实现了肠道菌群对大脑发育和功能的影响,也促使大脑对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改变成为可能。本文旨在对肠道菌群与大脑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肠道和大脑功能领域的研究以及重要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在人体物质代谢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来调节和稳定与宿主之间的共生关系,并且能够影响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肿瘤细胞在生长、增殖、转移和凋亡过程中所在的一个微观内环境,研究发现TME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和免疫逃逸等多个环节。肠道菌群和TME被认为是调节肿瘤疾病进程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分析了肠道菌群对TME的调节以及两者作用对肿瘤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简要总结肠道菌群通过调节TME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免疫治疗,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9.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障碍疾病。除了遗传因素外,一些环境因素也参与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肠道微生物群是近年来发现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普遍发生了紊乱,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影响神经功能和疾病。肠道菌群可以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免疫和代谢功能来诱导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肠道菌群可能是精神分裂症防治的有效靶点,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是防治精神分裂症的一种潜在方法。本文就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因素、肠道菌群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机制以及防治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喂养不耐受是指无法实现肠内营养的目标摄入量的同时出现了胃肠道功能障碍的症状,如大量胃潴留、腹胀、腹泻及呕吐等。菌群与宿主之间的动态平衡是维持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对消化道营养吸收、内脏感知及运动、黏膜免疫以及量代谢调节等起关键作用。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关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肠道菌群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新研究发现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肠道菌群具有致病菌的相对丰度增加而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减少的特点,本文就喂养不耐受与肠道菌群的关系相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