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毒是研究现代神经科学的有力工具。对神经元的连接方式及功能研究大都是利用重组病毒完成的,嗜神经性疱疹病毒便是其中一种重要工具。随着基因工程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嗜神经性疱疹病毒被改造为不同的重组病毒工具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本文基于几种常见且应用较为广泛的嗜神经性疱疹病毒作为神经传导示踪工具、治疗神经性疾病的病毒载体和溶瘤病毒治疗神经肿瘤等应用进行阐述及讨论,为进一步开发嗜神经性疱疹病毒的功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α疱疹病毒是一大类具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具有嗜神经性感染和潜伏感染的特性,对人畜的健康具有较大威胁。α疱疹病毒基因组能够编码多种蛋白,其中UL24是α疱疹病毒重要的毒力基因之一,能够编码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在调控病毒感染致病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本文主要对UL24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基本特性,UL24蛋白在α疱疹病毒的组装和复制、感染和致病以及抑制宿主天然免疫3个方面的调控功能进行了梳理,为深入理解α疱疹病毒蛋白的功能,以及进一步防控α疱疹病毒感染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BDV)是一种具有高度嗜神经性的病毒。近年,有大量研究证实该病毒感染与人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但其确切机制仍未明了。一些研究认为BDV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可能是其致病的重要基础。近年许多学者通过对沙鼠、小鼠、大鼠及转基因鼠等各种BDV感染模型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BDV感染对神经元可塑性影响的分子机制。结果发现BDV感染主要通过对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干预HMGB 1蛋白以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转导等途径干预神经元的可塑性,影响脑内神经元的功能及其存活和发育,从而引起脑功能损害,导致宿主精神、行为异常。今后随着新的BDV转基因模型的成功建立将进一步揭示BDV感染对神经元可塑性影响的分子机制,给临床预防和治疗博尔纳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α-疱疹病毒复制包括吸附宿主细胞膜、膜融合、穿入与脱衣壳、DNA复制与核衣壳装配、囊膜形成与病毒粒子的成熟释放等过程。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自身复制和扩散的细胞环境,α-疱疹病毒进化了多种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宿主细胞骨架主要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在-疱疹病毒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α-疱疹病毒是如何利用宿主细胞骨架完成其高效率的复制,而宿主细胞骨架又是在病毒的生活周期中起到何种作用,本文就近年来-疱疹病毒与宿主细胞骨架相互作用做一简单综述,有望为抗病毒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儿童的早期,单纯疱疹病毒1型能在感觉性神经元中形成潜伏性感染,然后成为复发性疾病的储存场所。在感觉神经元中消灭潜伏的单纯疱疹病毒1型目前尚不可能,但现代研究发现,宿主免疫在维持该病毒潜伏状态上起一定的作用。本文提出证据,证实CD8T细胞调节潜伏状态时单纯疱疹病毒1型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人脊髓创伤后神经元病变的神经丝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神经丝(NF)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15例人体尸检材料中研究了脊髓创伤后生存2h~9W的脊髓神经元胞体和轴突的病理学改变。结果表明:脊髓创伤后2h,神经丝免疫组织化学反应即可显示NF阳性反应产物在轴突内聚集。创伤后第4天,病变的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内神经丝反应异常地增强。以上结果表明:神经丝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常规显示轴突的染色方法能更早更清晰地显示脊髓内轴突的病变,并进一步证实了创伤后细胞骨架紊乱在神经元的病理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type B,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encephalitis B virus,简称乙脑病毒)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乙脑病毒感染具有明显的嗜神经性,它在神经元细胞中大量增殖并造成其损伤,以干扰素(interferons, IFNs)为核心的固有免疫应答在机体抵御乙脑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多项研究表明,乙脑病毒感染神经元细胞后,宿主细胞模式识别受体可识别病毒的结构成分,并经接头分子和转录因子等信号传递,介导IFN的产生。IFN随后激活下游干扰素信号通路,转录多种干扰素诱导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s, ISGs),启动宿主对病毒的固有免疫应答反应。现就乙脑病毒感染神经元细胞的固有免疫相关分子,如模式识别分子、关键接头分子、转录因子及IFN信号转导过程中相关的调控分子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正>单纯疱疹病毒:疱疹病毒作为许多种动物重要的病原体,开发疫苗和其它控制方法显得非常迫切。目前,已知至少有7种疱疹病毒感染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和Ⅱ型( HSV-2)是最常见的病因。HSV感染引起一种共同的疾病是对病毒抗原表现出免疫病理应答。HSV引起急性感染的致病机理是,病毒除在身体表面的细胞中如朗汉斯细胞或上皮细胞增殖并引起细胞破坏外,还可进入感觉神经末梢,沿神经轴索上行到达受神经支配的神经节,HIy-1通常是沿三叉神经而行。病毒在神经节内可能引起两种结果,其一是病毒发生复制并破坏神经元,另一种结果可能更为普遍,病毒建立起潜伏状态,基因表达受到限制,有利于神经元  相似文献   

9.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1,HSV-1)在宿主体内形成两种感染模式,不同感染模式的建立与病毒α基因的表达相关.作为病毒α基因表达产物之一的ICP22在病毒复制中发挥了多重作用,但其确切功能尚不清楚.实验利用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hloram-phenicol acetyl transferase,CAT)报告系统发现ICP22非特异地抑制多种病毒或细胞启动子的转录启动作用,而且该抑制作用不受特定的病毒或细胞启动子上游调控元件影响.进一步的实验发现,HSV病毒蛋白VP16通过结合α4基因启动子上游特定元件解除ICP22对α4基因的转录抑制.这些结果提示,ICP22和VP16可能共同参与α基因的转录调控,从而建立HSV-1裂解性增殖或潜伏性感染.  相似文献   

10.
神经元胞浆转运与外周神经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在结构和功能上有明显的特点:轴突的表面积或容积比胞体大上千倍,但轴浆中没有合成蛋白质的粗面内质网,核蛋白体也很少;轴突生长发育、代谢更新以及再生修复所需的结构物质必须由胞体合成,经轴浆转运到轴突的特定部位;轴突传导冲动、释放递质所需的能源、递质和有关的代谢酶,以及其他功能物质也有赖于胞体内合成与胞浆中转运。外周神经这种分化上的特异性,不仅说明胞浆转运有重要的生理意义,还说  相似文献   

11.
病毒抗感染免疫应答的防御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俐梅  王嘉玺 《病毒学报》1998,14(3):284-288
许多哺乳动物病毒能以潜伏性或持续性感染的方式在其宿主体内长期稳定地存在,这是因为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它们已具备了多种对抗宿主体内抗感染应答的防御机制,所以能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严密监测及破坏。大型DNA病毒尤其明显,如痘病毒、疱疹病毒和腺病毒。因为它们的基...  相似文献   

12.
王亚林  仇华吉  孙元 《生物工程学报》2018,34(11):1721-1733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病毒与多种宿主成分的相互作用。目前通过可视化病毒示踪技术可对病毒复制周期的各个过程进行实时、原位观察。疱疹病毒是一类有囊膜的DNA病毒,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文中综述了病毒示踪技术在疱疹病毒研究中的应用。这些研究为认识疱疹病毒的感染、复制机制以及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过程开拓了新的视野。但该技术还不是十分完善,包括标记物最佳插入位点的选择、无法示踪病毒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等。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会实现对疱疹病毒复制周期更加详细地追踪,从而更为详尽地揭示其复制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利用持续的电脉冲高频刺激(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HFS)调控神经元的活动,可望用于治疗更多脑疾病。为了深入了解HFS的作用机制,促进DBS的发展,本文研究轴突HFS在引起轴突阻滞期间神经元胞体的改变。方法 在麻醉大鼠海马CA1区的锥体神经元轴突上施加脉冲频率为100 Hz的1 min逆向高频刺激(antidromic 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A-HFS)。为了研究胞体的响应,利用线性垂直排列的多通道微电极阵列,记录刺激位点上游CA1区锥体神经元胞体附近各结构分层上的诱发电位,包括A-HFS脉冲诱发的逆向群峰电位(antidromic population spike,APS)以及A-HFS期间施加的顺向测试脉冲诱发的顺向群峰电位(orthodromic population spike,OPS),并计算诱发电位的电流源密度(current-source density,CSD),用于分析A-HFS期间锥体神经元胞体附近动作电位的生成和传导。结果 锥体神经...  相似文献   

14.
蔺萌  贾仁勇 《病毒学报》2014,(2):208-212
gN蛋白是疱疹病毒gN基因编码的一种糖蛋白,其氨基酸组成的种类及数量在不同疱疹病毒中略有差异。目前已有研究表明gN蛋白定位于宿主细胞细胞质,主要分布于内质网区域。该蛋白在宿主细胞中与疱疹病毒gM蛋白形成复合物,参与病毒复制和细胞间感染过程,并对宿主细胞有免疫逃避作用。对疱疹病毒gN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特点和功能的总结,为进一步开展对疱疹病毒gN基因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微囊泡(microvesicle)是细胞释放到胞外的膜性囊泡,其能将所含的蛋白质、脂类和核酸分子转运给其他细胞,从而介导细胞间通讯。作为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病毒能利用微囊泡的生物合成和扩散途径进行病毒粒子的组装、出芽和传递,同时将病毒蛋白或基因组包装入微囊泡中。这些病毒修饰的囊泡能介导病毒在机体内的感染和扩散,或导致免疫细胞损伤以及耐受抗体的中和,从而逃避宿主免疫应答,引起持续性感染。重要的是,微囊泡介导的病毒感染打破了对病毒在体内扩散和感染时必须有病毒粒子存在的传统认知。对微囊泡与病毒感染进行综述,以促进对微囊泡介导病毒感染和抑制宿主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17.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是疱疹病毒β亚科中的代表成员之一,是一种具有囊膜包裹的DNA双链病毒,对免疫耐受群体和先天性感染的婴幼儿具有很高的发病率。HCMV具有潜伏感染和裂解感染两种感染状态。这两种感染过程中均有不同的miRNA表达模式。这些miRNA不仅参与胞内宿主或病毒自身基因表达调控与病毒复制,也能调节胞内物质的转运和病毒感染状态的转变等过程。本文就HCMV编码的miRNA,其生物合成机制和生物学功能进行简要综述,为深入研究其生物功能和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51在中国恒河猴感染传代过程中产生的可能的神经侵袭性和神经嗜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从静脉感染SIVmac251-155p6N的8只实验猴中出现严重神经症状的1只猴中,监测病毒及免疫指标变化,观察临床症状、猴脑组织病变,单拷贝PCR扩增病毒gp120序列并分析变异及糖基化位点变化情况.结果 感染猴晚期出现明显艾滋病脑病症状,病理切片显示脑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及神经元变性、坏死.脑基底节分离出单一序列病毒,其氨基酸序列与血浆病毒及感染毒株SlVmac251-155p6序列差异主要位于Gp120的V1和V4区,并且在C1区66位出现一个糖基化位点缺失.结论 SIVmac251在猴体长期传代过程中表现出神经嗜性毒株的特征,对AIDS脑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2004年首次发现EB病毒能够编码microRNAs(miRNAs)以来,在疱疹病毒α、β、γ三个亚科已发现超过470个miRNAs。miRNAs为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长度18-25个核苷酸,通过靶向基因转录本调控基因的表达。疱疹病毒miRNAs不仅靶向病毒潜伏到裂解复制的关键基因,也调节多个宿主基因。目前的研究数据表明疱疹病毒编码的miRNAs调节病毒的潜伏感染与裂解复制、免疫识别、细胞凋亡及肿瘤生成等生物学过程。本文旨在总结疱疹病毒miRNAs的靶基因及其功能,为深入剖析疱疹病毒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神经元轴突外包裹的髓鞘结构对于提高神经元传导速率,维持神经系统稳定性有重要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主要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成髓鞘过程在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的共同调节下进行,神经元轴突信号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髓鞘发育过程依赖于轴突的促进信号和抑制信号的相互平衡:促进信号包括层粘连蛋白和神经调节素等,神经元电信号能启动并促进髓鞘再生;抑制信号包括细胞黏附分子以及Notch信号。本文综述了一些因子尤其是神经元信号在髓鞘发育中的作用,也讨论了脱髓鞘疾病中神经元如何参与髓鞘再生。这些总结有助于理解髓鞘发育的机制,也有助于脱髓鞘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