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不同采摘时间干、鲜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成分的变化。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分别对干、鲜道真洛龙党参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提取,提取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分析鉴定,以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干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棕榈酸、亚油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角鲨烯等。鲜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角鲨烯、亚油酸甲酯、棕榈酸、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和1-柠檬烯等。11月中旬采摘的干、鲜道真洛龙党参共有挥发油成分含量最高。干和鲜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成分的种类差异不大,但含量差异较为明显。不同采摘时间干、鲜道真洛龙党参共有挥发油成分差异均不大,但其余挥发油成分差异明显。本研究首次对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报道,以期为道真洛龙党参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采摘时间干、鲜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成分的变化。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分别对干、鲜道真洛龙党参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提取,提取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分析鉴定,以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干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棕榈酸、亚油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甲酯、亚油酸甲酯和角鲨烯等。鲜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角鲨烯、亚油酸甲酯、棕榈酸、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和1-柠檬烯等。11月中旬采摘的干、鲜道真洛龙党参共有挥发油成分含量最高。干和鲜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成分的种类差异不大,但含量差异较为明显。不同采摘时间干、鲜道真洛龙党参共有挥发油成分差异均不大,但其余挥发油成分差异明显。本研究首次对道真洛龙党参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报道,以期为道真洛龙党参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探讨细菌对碳酸盐矿物种类和形态的影响。【方法】本文利用丛毛单胞菌HJ-1菌株进行了持续50 d的培养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对细菌数量、沉淀物重量、培养液中Ca2+和Mg2+浓度等进行了动态监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矿物形态进行了观察,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矿物成分进行测定。【结果】丛毛单胞菌HJ-1菌株具有显著的诱导碳酸盐矿物沉淀的能力,碳酸盐矿物的重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形成的碳酸盐沉淀主要由文石和高镁方解石组成,其中文石的最高含量达86%。上述矿物在形态上复杂多样,主要有杆状、柱状、哑铃形、球状和板状以及不规则状和鳞片状集合体。【结论】通常,在Mg/Ca≤2并且有微生物参与的条件下极少形成文石。本文在Mg/Ca为2,不含碳酸根离子的培养基中培养HJ-1菌株的过程中发现了文石。作者认为,低Mg/Ca条件下文石的形成主要与HJ-1菌株分泌较多的胞外多糖有关。  相似文献   

4.
周振宇  郇勇  刘薇  董杰 《人类学学报》2016,35(3):407-417
石料是石器制作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石料本身的力学性能不仅与古人类的原料利用方式密切相关,还会影响到石器打制方法、器物组合、甚至石器工业面貌。长期以来,旧石器考古学界对于石料力学性能的判断多基于简单的岩石矿物硬度和结构特征,实际上岩石的力学性能涵盖的内容远远超过其硬度和结构的范畴。本文使用力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石料的单轴抗压强度测试,了解不同原料的力学性能,并将其与遗址出土石制品进行比较研究,尝试探讨岩石本身力学性能与石制品面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叶片大小是植物生态策略中的一个关键性状, 而叶脉是叶内主要的支撑和输导结构, 对叶片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该研究以天童山38种阔叶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 以叶片面积、干质量和周长表征叶片大小, 采用标准化主轴估计(SMA)方法和系统发育独立比较(PIC)分析主脉密度、细脉密度和总叶脉密度, 以及各级叶脉单位长度的细胞壁干质量与叶片大小之间的关系, 拟从叶片内部结构和资源分配策略的角度探明叶片大小与叶脉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及生态学意义。研究结果显示: (1)叶片大小与主脉密度极显著负相关, 细脉密度以及总叶脉密度与叶片大小关系不显著, 表明叶片越小, 主脉密度越高, 而细脉密度与叶片大小无关; (2)单位主脉长度的细胞壁干质量与叶片大小极显著正相关, 单位细脉和总叶脉长度的细胞壁干质量与叶片大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表明随着叶片的增大, 单位主脉长度的细胞壁干质量显著增加, 而细脉的细胞壁干质量与叶片大小无关; (3)主脉密度与单位主脉长度的细胞壁干质量之间是斜率显著大于-1的负异速生长关系, 表明主脉密度随单位主脉长度的细胞壁干质量增加而显著下降, 两者之间存在权衡关系, 而单位细脉长度的细胞壁干质量与细脉密度关系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 与大叶片相比, 小叶中通常具有较高的主脉密度, 这不仅是叶片发育过程中叶形变化调控的结果, 也是单位叶脉长度的细胞壁干质量调控的结果, 单位叶脉长度的细胞壁干质量是导致叶片大小与主、细脉密度之间不同变化关系的直接因素。该研究结果为我们理解全球范围内叶片大小变化的生物地理分布模式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光照强度对茴香植株生长以及精油的含量和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100%、60%和30%自然光下,茴香生长及其精油含量和组分的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提高,茴香株高、最大叶长、最大叶宽、最大叶面积和最大叶鲜重均呈下降趋势;比叶重、真叶数、茴香单株的鲜重和干重、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干物率均呈升高趋势。茴香植株的可溶性糖和全碳含量也均呈升高趋势,全氮含量以60%自然光下的为最高,不同光照强度下的蛋白氮含量差异不显著。茴香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光照强度的升高均呈下降趋势,而叶绿素a/b比呈升高趋势。茴香精油含量和单株精油产量均随之升高;精油共鉴定出23种成分,不同光照强度下精油成分种类没有差别,但部分种类的相对含量则有一定的差异。随着光照强度的提高,茴香精油的主要成分反式-茴香脑和柠檬烯的含量变化不大,在不同光照强度下二者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细颗粒物(PM2.5)被吸入后在机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选用碳粉颗粒制成悬液,于雾化箱中超声雾化使小鼠吸入碳粉颗粒,6周后取小鼠脏器并行HE染色明确碳粉颗粒的体内分布,Masson三联染色检测肺组织胶原沉积,肺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F4/80和TGF-β1蛋白的免疫反应性表达。结果吸入体内的碳粉颗粒主要沉积于肺泡及肺间质中,并诱导肺泡巨噬细胞在肺内聚集,以及诱导肺组织胶原纤维沉积和TGF-β1表达增强;全身脏器中,脾脏内有较多的碳粉沉积,其他脏器如心、肝、小肠内也见少许分布。结论可吸入的细颗粒物主要分布于肺,引起肺泡腔变小、肺间隔增厚和胶原纤维沉积,并可以到达全身其他脏器,可能造成全身性危害。  相似文献   

8.
仇硕  郑文俊  夏科  唐凤鸾  赵健  丁莉  赵志国 《广西植物》2019,39(11):1482-1495
为了探究细茎石斛花朵释放的挥发性成分特点,该研究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法结合GC-MS技术,检测了花色为黄绿的细茎石斛花朵不同花期、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和相对含量,还比较了黄绿色、白色和白色带淡紫色等三种花色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花色黄绿的细茎石斛花朵挥发性化合物成分总计为59种,其中盛花期最复杂(含有41种),这些成分归属于烯类、芳香族化合物、含氮化合物、酯类、醇类和醛酮类。在不同花期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中,(1R)-(+)-α蒎烯相对含量始终最高,保持在27%以上;始花期和盛花期释放且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顺-芳樟醇氧化物、β-水芹烯、柠檬烯、罗勒烯、(1S-cis)-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1,2,3,5,6,8α-六氢萘和乙酸芳樟酯,相对含量均高于5%;衣兰烯于花蕾期相对含量最高,衰落期消失。这8种化合物可能是细茎石斛花香释放的主要香气成分或特征成分。在花色黄绿的细茎石斛盛开期的两个开花部位中,花瓣的挥发性成分有27种,蕊柱17种,其中烯类物质分别占74.16%和79.06%,花瓣可能是细茎石斛主要的释香部位。三个花色的细茎石斛盛花期挥发性化合物均在40种左右,既有成分的差异又有含量的差别,其中有25种为共同含有,三个花色均是(1R)-(+)-α蒎烯相对含量最高,含量在27%左右。这表明烯类物质是影响细茎石斛花香的重要化合物,不仅对细茎石斛产品开发提供了参考,而且还为其花香基因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我国香菇人工栽培历史悠久;在今天纯种人工栽培同样是食用菌生产的主要方向。经 查上海栽培香菇“菌种”内生长不正常的菌丝体制剂中有直径为20am,长度多为l(10--200nm 的类似棒状病毒颗粒。在接种后14—20天,生长缓慢的菌丝体中有直径为,28、36、40ran三种不同大小的类似球状病毒颗粒,未见棒状颗粒。在香菇子实体的制剂中同样见到与菌丝体中一样的球状颗粒以及大小为15--16nmx100--300am的较细的棒状颗粒。病香菇菌褶超薄 切片中显示棒状颗粒结晶及球状颗粒的聚集;在液泡中有直径为15一16nm的棒状颗粒。  相似文献   

10.
我国香菇人工栽培历史悠久;在今天纯种人工栽培同样是食用菌生产的主要方向。经查上海栽培香菇“菌种”内生长不正常的菌丝体制剂中有直径为20nm,长度多为100—200nm的类似棒状病毒颗粒。在接种后14—20天,生长缓慢的菌丝体中有直径为28、36、40nm三种不同大小的类似球状病毒颗粒,未见棒状颗粒。在香菇子实体的制剂中同样见到与菌丝体中一样的球状颗粒以及大小为15—16nm×100—300nm的较细的棒状颗粒。病香菇菌褶超薄切片中显示棒状颗粒结晶及球状颗粒的聚集;在液泡中有直径为15—16nm的棒状颗粒。  相似文献   

11.
小麦核仁的超微结构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整体银染技术在电镜下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根端分生细胞核仁在细胞周期中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间期核仁染色很深,能够区分出纤维中心、密集纤维成分、颗粒成分和核仁液泡等结构;染色质上也布满大量染色浅的细小银粒。前期,随着核仁的解体和染色质的集缩,染色质的边缘逐渐出现深染的大颗粒;到前期末时,大量的核仁物质向染色体周围扩散并附着到其表面。中期染色体的周边分布着来自解体核仁的银染大颗粒,形成一个不大均匀也不完全连续的“鞘”状结构。后期仍可见这种“鞘”状结构的存在。进入末期,这些银染核仁物质逐渐由“鞘”脱离,彼此融合形成前核仁体,最后参与新核仁的形成。这些结果表明,核仁解体后的物质直接转移到了染色体的表面,并形成一个不连续的表层,没有进入染色体内部;染色体内部的银染颗粒与核仁及其解体物质无关  相似文献   

12.
地生兰。假鳞茎卵形,长约1.5厘米,粗约8毫米,为鞘叶所包围。根圆柱形,灰白色,不分枝,粗3—8毫米。鞘叶青紫褐色,革质至草质,外面的宽卵形,长、宽1厘米,内面的三角状披针形,长4—5厘米,均抱住假鳞茎。叶2—3枚,暗绿色,线形,长30—80厘米,宽5一10毫米,渐尖,中部以下渐狭为长10—20厘米的细柄,暗紫色,边缘具细缺刻,干时反卷,中脉和侧脉在上表面下凹,背面明显隆起;叶柄有明显  相似文献   

13.
使用一台声频、次声频极性相关仪,分析针刺时神经干的传入活动,根据实验需要对其逻辑进行了一些修改,增加了60路并联模拟输出单元,数据系联机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当于人体的昆仑穴针刺,用求单符合图的方法可将腓肠神经的传入冲动按其速度分成三个成分,分别代表Aα、Aδ及C类纤维的活动,Aα又可进一步分成几个小成分。肌肉神经中由于有活跃的牵张感受器的活动,Ⅰ、Ⅱ两类纤维活动的总量在针刺足三里穴时和不给刺激时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仅是参加活动的感受器与原来活动的传入纤维发放冲动的型式发生了改变。细纤维的活动由于信噪比的限制未能显示。  相似文献   

14.
应用封闭式生长室系统,研究了CO2浓度升高对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幼苗的根/冠、粗根和细根的干质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类含量、碳含量和碳/氮、氮和磷的含量及氮磷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使红桦幼苗粗根和细根的干质量增加,同时根/冠值显著升高,表明CO2浓度升高使红桦幼苗生物量向根系的分配增加;与对照相比,粗根的还原糖、蔗糖和总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而在细根中没有显著变化;粗根、细根的淀粉和总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CO2浓度升高下粗根和细根的碳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同时氮含量降低,碳/氮值升高;氮的吸收量在粗根和细根中均无显著变化。上述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下红桦幼苗根系氮含量下降是由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含量升高和(或)根系生物量增加产生的稀释效应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分化抑制因子Id在若干种癌及永生性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半定量RT PCR方法对 1 7种细胞的Id基因表达进行了检测 ,发现在CD34+阳性干细胞增殖过程中 ,Id1由不表达到适度表达 ,而Id2由中等程度表达到高表达。Id3、Id4的表达在扩增前后变化不大。说明Id1和Id2在脐带造血细胞扩增过程中可能参与作用。在 2种肺癌、2种肠癌及一种肝癌、乳腺癌细胞中Id1~Id4的表达呈现一定的规律 ,对于同一类癌细胞株其表达基本相同或相似 ,而不同类癌细胞株其表达则相差较大 ,说明对某一类细胞株 ,Id1~Id4有相对稳定的作用。实验对深入认识Id基因的作用、红白血病发生机理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外生菌根真菌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岩石和矿物的风化作用可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产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有利于改善植物营养状况。本文回顾了外生菌根真菌对矿物风化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外生菌根真菌可以通过向矿物表面施加物理压力、酸化根际环境以及络合矿物中的金属离子等途径加快包括磷灰石、云母、蛭石等矿物在内的风化进程,促使养分从矿物中析出,并使自身及与其共生的植物受益。但外生菌根真菌对矿物的风化作用受到诸如真菌与矿物的类型、土壤有效养分水平、氮素类型与水平、菌根真菌的生长条件以及根际其他生物的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通过对矿质元素转移的定量计算、对真菌分泌物的测定分析、对菌丝与矿物颗粒接触面的直接观察分析以及对能量流动的监测等一系列途径,已经对外生菌根真菌矿物风化作用的现象和机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针对这种现象所带来影响的定量计算及其生态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7.
1.土壤细菌和真菌土壤里面有固体颗粒,颗粒与颗粒之间有孔隙;有水;有空气;有各种微生物所必需的养料.因此,土壤便成了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里面生长着数不清的,各种各类的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 这些土壤微生物之中,以细菌和真菌的数目最多,在土壤中的作用也最大.虽然每一类土壤,极可能同时含有细菌和真菌,但因环境条件的不同,总有一类微生物占优势.这,对于我们以后就要讲到的腐植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湖北“应山群”中发现古盘虫类(Eodiscid)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记述的古盘虫类,发现于原“应山群”轻微变质的岩石中,产于湖北省京山县三阳一坪坝地区以及安陆县雷公白兆山地区。这一带位于大洪山北翼的东部,为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的北侧。在地层分区上,产地应划归秦岭地层区最东部的随县小区。古盘虫类产于一套轻微变质的板岩、石灰岩、白云岩及硅质岩等组成的地层中。由于没有化石依据,前人仅参照岩性的变质程度以及地层所属区划,对此套地层于三阳一坪坝地区称作花山群六房咀板岩组,时代为元古代;于安陆雷公白兆山地区称作应山群,时代也为元古代。1976年发现古盘虫类  相似文献   

19.
选择了北京市环境PM_(2.5)浓度不同的两个采样点的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及X-射线能谱仪对杨树叶片表面滞留的PM_(2.5)颗粒进行了观察、统计和成分分析,并研究了叶片气孔对环境颗粒物污染的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夏秋两季西直门叶片样品上下表面的PM_(2.5)数量均多于森林公园样品这说明环境PM_(2.5)浓度是影响叶片表面滞留颗粒物数量的主要原因;其中叶片上表面是滞留PM_(2.5)颗粒的主要区域。森林公园样品中PM_(2.5)颗粒性质比较单一,硅铝酸盐颗粒和石英颗粒占很大比例,二者的主要来源均为天然源,如土壤扬尘、矿物颗粒等;而西直门采样点叶片样品滞留的PM_(2.5)颗粒的元素组成更为复杂,其中50%以上的硅铝酸盐颗粒检测出了明显的铜、钾、氯、钠等元素的谱峰其来源主要是工业排放;西直门样品PM_(2.5)的含硫量高于森林公园样品,且夏季明显高于秋季。研究还发现有少数PM_(2.5)颗粒进入了毛白杨叶片的气孔而且不同污染程度下气孔的形态特征存在差异。与森林公园毛白杨叶片的气孔相比,西直门处的毛白杨叶片气孔的长度、宽度、面积和气孔密度均较小,说明较高的PM_(2.5)污染程度对毛白杨叶片的形态发育有一定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揭示植物叶片阻滞、吸收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机制、合理选择和优化城市绿化树种从而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蚕豆叶片细胞中IAA的胶体金免疫电镜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蚕豆(Vicia faba L.)叶片细胞中的IAA定位进行了研究。幼嫩叶片的叶肉细胞中金颗粒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和叶绿体中,细胞质及细胞壁也有金颗粒标记。成熟叶片的叶肉细胞中金颗粒主要分布在叶绿体和细胞质,细胞壁也有少量金颗粒标记,液泡中没有发现金颗粒标记。成熟叶片小叶脉的韧皮细胞发现有大量的金颗粒标记,金颗粒主要标记在传递细胞的细胞壁中。小叶脉的维管束鞘细胞中也有很多的金颗粒标记,金颗粒主要分布在叶绿体、细胞质及细胞壁中。幼嫩叶片组织不进行IAA的固定或用正常兔IgG代替IAA抗体染色的对照,很难发现金颗粒标记。对IAA在组织及亚细胞中的定位及其生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