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抚仙湖、洱海、滇池水生植被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戴全裕 《生态学报》1985,5(4):324-335
抚仙湖、洱海和滇池是云南高原上较大的三个断层构造湖泊。作者于1981—1983年对这三个湖泊的水生植物种类、分布、产量、植被类型以及演替作了调查。其结果是:(1)抚仙湖、洱海和滇池的湖盐形态、湖水的理、化性质以及生物生态条件是很不相同的:抚仙湖是我国第二深水湖泊,洱海是半深水湖,而滇池却是一个浅水湖泊。因此,水生植物的生态特征也是各不相同的;(2)随着湖泊的逐渐发育和演化水生植物的种类由少到多,而植被类型及其演替则由简单到复杂(即抚仙湖→洱海→滇池);(3)制约水生植物生长、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水深、风浪、透明度以及沉积物的组成等;(4)水生植物的生态特征指示了滇池和洱海已经进入老年化阶段,其沼泽化程度是:滇池>洱海>抚仙湖;(5)滇池自受到工业废水污染以后,水生植被遭受到破坏,湖泊生态系统失去自然平衡,许多水生植物受到危害或者濒于绝灭(如海菜花、微齿眼子菜等),但是,漂浮植物却得到了发展(如凤眼莲)。  相似文献   

2.
在执行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世界银行管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承担的"滇池淡水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项目"中,对滇池东南岸晋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方正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普通鲫(Carassius auratus)和滇池高背鲫(Carassius sp.)的各种组织器官为材料,进行酯酶(Esterase)和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电泳图谱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9种不同组织中酯酶同工酶谱带各不相同,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滇池高背鲫的酯酶谱图有3种表型。方正银鲫和滇池高背鲫同一组织的LDH同工酶酶谱也有明显差异。等电聚焦凝胶电泳(T=7.5%,C=5%)的结果又表明这二种鱼的肝脏、脑、卵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及电泳扫描图亦有差异。这些结果揭示滇池高背鲫与方正银鲫至少在生化水平上已有明显的分化,很可能起源于不同的地区,由不同的祖先,独立演化而形成。滇池高背鲫与云南普通鲫的LDH酶谱较为接近,这说明滇池高背鲫最可能起源于云南本地的普通鲫。  相似文献   

4.
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滇池湿地34个样点上开展了每月1次(共17次)的鸟类调查。迄今为止,滇池湿地共发现鸻鹬类850只次,隶属于5科11属20种。其中,铁嘴沙鸻Charadrius leschenaultia和弯嘴滨鹬Calidris ferruginea为云南鸟类新分布;水雉Hydrophasianus chirurgus和蒙古沙鸻Charadrius mongolus为滇池鸟类新纪录。有18种(731只次)鸻鹬类集中分布在滇池整治过程中形成的福保湾湿地。福保湾湿地大面积浅水泥滩、开阔水域和稠密植被,交错形成了鸻鹬类偏好的生境格局,是导致3种鸻鹬类新分布和大量鸻鹬类个体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滇池水体理化环境状况时空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在滇池全湖设置了 4 0个采样点 ,从 2 0 0 2年 9月至 2 0 0 3年 8月 ,按每月一次的频度对滇池水体的pH、溶解氧、透明度、总磷、溶解性总磷、溶解性磷、总氮、氨氮、Chla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结果表明 ,滇池外海水质已属V类及超V类水质 ,重富营养程度 ,只能满足工业和农业供水水质要求。滇池外海水质存在区域性强的特点 ,其污染程度与该地区的工农业分布格局相关 ,西北部水质污染情况最为严重 ,北部次之 ,南部最轻 ;在不同月份水质存在明显差异 ,在汛期 (5— 9月份 )水质污染最为严重 ,冬春季节则较轻。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滇池污染的现状及时空分布规律 ,为分区域治理滇池水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背景】细菌素是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具有抑菌作用的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可有效抑制或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grahami)是云南滇池特有鱼种,长期生存在滇池恶劣的生态环境中,其肠道内可能存在着大量产细菌素的微生物资源。【目的】从滇池金线鲃肠道内筛选产细菌素菌株,并对其所产细菌素的抑菌特性及机制进行探究。【方法】对滇池金线鲃肠道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利用牛津杯双层平板法筛选具有抑菌活性的产细菌素菌株,测定抑菌活性最佳菌株的细菌素酶敏感性、酸碱与高温耐受性、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与抑菌广谱性等抑菌特性,并借助细胞膜通透性、 2,3-bis(2-methoxy-4-nitro-5-sulfonyl)-2h-tetrazolium-5-carboxanilide (XTT)实验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e,SEM)观察等实验探究细菌素的抑菌机制。【结果】从滇池金线鲃肠道中共筛选得到5株产细菌素细菌,隶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乳杆...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滇池湖滨区外来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主要人类活动影响因素,为管理外来植物提供数据支撑,更好地保护滇池生态系统。【方法】采用样方法和线路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得到外来植物的分布信息,通过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探究外来植物丰富度、密度与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和乡土植物之间的关系。【结果】(1)滇池湖滨区外来植物的丰富度和密度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东、北两岸的外来植物丰富度相对较高,西、南两岸相对较低。各湖滨湿地公园外来植物的种类差异性较大,特别是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古滇精品湿地公园、海东湿地公园与其他湖滨湿地公园的外来植物组成差别最大。(2)湖滨湿地公园的面积是影响外来植物丰富度和密度的主要因子。(3)外来植物丰富度与乡土植物丰富度呈正相关性。(4)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3个排序轴解释外来植物在滇池湖滨区物种组成变异的59.87%,湖滨湿地公园的主要道路长度、交通密度、面积是决定外来植物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变量。【结论】人类活动影响滇池湖滨区外来植物的空间分布,在乡土植物丰富度高的地区,外来植物的丰富度也较高,对外来植物进行管控的同时,也要防范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外来植物增加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滇池两种类型鲫鱼的性染色体和C-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滇池现有鲫鱼(Carassius auratus)分低背型和高背型两个种群。低背型鲫鱼在滇池早有记录,云南许多地区均有分布。高背型鲫鱼仅滇池有,是1975年左右发现的,其来源不明。本研究使用C-带染色和常规Giemsa染色研究了这两种类型鲫鱼肾细胞和胚胎细胞的染色体组型,目的有两个:(1)鲫鱼具有XX(♀):XY((?))的性别决定机制,这早为Yamamoto等所证明,但X和Y染色体长期未得到细胞学上的证实。这种情况在两年前开始被突破。一方面,Ojima运用C-带技术在2n=100的金鱼和金鲫(C.  相似文献   

9.
滇池藻类生物量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滇池全湖选取的40个样点,从2001年9月到2002年8月对全湖水体中的叶绿素a的含量每月进行调查,对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和细胞数每两个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叶绿素a的含量(月均值)从2002年1月的0.015mg/L增加到2002年8月的0.10mg/L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水体温度也从1月的10℃上升到8月的28℃;叶绿素a含量的全湖均值则显示出南部水域低,北部水域高的态势,其中又以1号位点最高.滇池地区常年盛行的西南风导致藻类向北的水平运动加强对这一结果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种群优势度的结果也显示出蓝藻(Cyanobacterium)的优势度高达100%,其中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又最为常见.但在2002年3月,束丝藻成为了优势种群,表明滇池藻类的优势种群存在明显的季节演替.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在各项理化指标当中,叶绿素a(Chl.a)与水温(WT)、总氮(TN)及化学需氧量(CODMn)有极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36、0.970和0.929,p<0.01.结果表明,氮已经取代磷成为滇池藻类生长的营养限制因子,表征有机污染物程度的CODMn也已成为藻类生物量的主要相关因子,由此可见滇池的富营养化程度极高,尤其是有机污染物浓度.  相似文献   

10.
滇池高背鲫和方正银鲫酯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方正银鲫酯酶(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普通鲫(Carassius auratus)和滇池高背鲫(Carassius sp.)的各种组织器官为材料, 进行酯酶(Esterase)和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电泳图谱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9种不同组织中酯酶同工酶谱带各不相同,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滇池高背鲫的酯酶谱图有3种表型.正方银鲫和滇池高悲鲫同一组织的LDH同工酶谱也有明显差异. 等电聚焦凝胶电泳(T=7.5%,C=5%)的结果又表明这二种鱼的肝脏, 脑, 卵的酯酶同工酶谱及电泳扫描图有差异. 这些结果揭示滇池高背鲫与方正银鲫至少在生化水平上已有明显的分化, 很可能起源于不同的地区,由不同的祖先,独立演化而形成. 滇池高背鲫与云南普通鲫的LDH酶谱较为接近,这说明滇池高背鲫最可能起源于云南本地的普通鲫.  相似文献   

11.
云南中部湖群是云贵高原重要的水禽越冬区,掌握该地区越冬水禽群落特征对水禽保护以及湿地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于2017—2018和2018—2019年冬季,采用样点法对云南中部湖群(滇池、抚仙湖、杞麓湖、星云湖)水禽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水禽7目9科40种,总体来看,云南中部湖群的水禽群落在物种组成上以鸭类为主,占总种数的30%,而在数量上以鸥科的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91.92%)为优势种类。运用非参数物种丰富度估计,发现滇池水禽丰富度较高(37.17±1.13),其次为杞麓湖(33.70±1.74)和星云湖(32.05±1.80),抚仙湖(17.78±0.43)较低;从物种均匀度(Simpson指数)来衡量,抚仙湖水禽均匀度较高(0.63±0.03),其次为星云湖(0.53±0.07)和杞麓湖(0.52±0.05),滇池较低(0.11±0.03)。各湖的物种丰富度与湖体平均水深呈负相关(r=-0.509,P0.05),而与湖体面积无显著相关性(r=0.286,P0.05);对物种组成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滇池和其他3个湖泊的水禽组成差异性较大,杞麓湖和星云湖较为类似。综合来看,滇池可以维持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占总物种数的80.00%)和多度(占总数量的89.69%),在水禽多样性保护中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启名  杨昆  李立晓  朱彦辉  樊贤 《生态学报》2023,43(12):4876-4891
城市化扩张影响流域水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导致水文生态环境压力增加。明晰滇池流域水文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及归因,对于滇池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可持续管理的双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估算了滇池流域2000、2010、2018年碳存储、氮输出、土壤保持和产水量4种水文生态系统服务,分析了水文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变化,利用双变量Moran′s I指数分析了滇池流域水文生态系统服务间时空异质性,通过冗余分析和条件效应分析等方法识别水文生态系统服务归因。结果表明:(1)水文生态系统服务的高值分布与土地利用覆盖有密切关系。(2)水文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变化主要体现在滇池周边人类活动干扰强烈的区域,表现为氮输出、土壤保持和产水量增加,碳存储减小。(3)水文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变化明显。碳存储和土壤保持为协同;氮输出和产水量先呈协同后呈权衡;产水量、氮输出均与碳存储和土壤保持为权衡,前者空间变化不明显,后者协同范围扩大,权衡范围缩小。(4)水文生态系统服务主要受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主要包括:高程、耕地比例、林地比例、建设用地比例。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水文生态系统环境治理和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3.
抚仙湖和滇池硅藻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时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对生产力–生物多样性关系(productivity–diversity relationship,PDR)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陆地生态系统和空间尺度,少量关于湖泊系统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现代调查,缺乏较长时间尺度上的模式探讨。本文应用沉积物色素记录重建了抚仙湖和滇池初级生产力变化历史,对硅藻群落的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两个湖泊的初级生产力都是驱动硅藻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梯度。进一步分析硅藻群落α与β多样性响应湖泊生产力水平的模式,发现滇池硅藻群落表现为随着系统生产力的上升物种丰富度减少,β多样性降低,而抚仙湖呈现相反的变化模式。两个湖泊β多样性与生产力平均水平的关系均表现出与α多样性相似的特征,但在与生产力变化幅度的关系上,滇池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而抚仙湖则没有显著的变化。滇池硅藻群落生产力随硅藻多样性的降低显著增加(R2=0.597,P0.01),而在抚仙湖无显著变化,表明了滇池群落多样性的维持对群落生产力的影响较弱,如与营养盐富集的促进作用相比。滇池明显的富营养化过程与强烈的人类扰动带来的环境异质性降低可能对群落多样性–生产力的关系产生了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噬藻体是一类能特异性感染蓝藻的双链DNA病毒,是水环境浮游病毒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调控藻类群落结构、藻类生理代谢和水圈元素循环等。但目前对淡水湖泊中噬藻体群落结构及其驱动因素的认识很有限。为了解滇池噬藻体种类和数量、不同区域噬藻体群落结构及其驱动因子,本研究采集滇池南部(DCS)、北部(DCN)表层水样,采用克隆文库和PCR技术比较两区域噬藻体多样性和数量,结合相关性分析探究噬藻体群落形成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显示噬藻体g20基因克隆文库包含182条序列和44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南部24个,北部20个),南部噬藻体g20基因多样性高于北部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44个OTU分布在4个簇(α、 β、 γ和ε)和3个新的亚簇(DC-Ⅰ、 DC-Ⅱ和DC-Ⅲ)。文库中仅有1条序列与海洋来源的噬藻体g20基因同源(同源性67.96%),其他序列均与淡水环境中的噬藻体g20基因同源(同源性70.56%~100.00%)。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也显示,滇池与其他淡水生境的噬藻...  相似文献   

15.
研究湖滨带植物物种组成及地理分布特征,可以为湖滨带植物地理学、外来物种入侵、人工群落构建、生态恢复与重建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植物标本鉴定与文献资料整理相结合的方法,对滇池湖滨带种子植物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地理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滇池湖滨带种子植物共计124科371属553种,其中云南本土植物370种,外来植物183种。滇池湖滨带种子植物中含10种以上优势科有11科,主要以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唇形科、蝶形花科等草本科为主。科、属组成主要集中在含1~10种的科和含1~5种的属内,表明滇池湖滨带具有较丰富的种子植物多样性。滇池湖滨带植物地理分布较复杂,科的分布以热带分布型(47科)为主,属的分布以热带分布型(151属)与温带分布型(165属)为主,具有由热带分布型向温带分布型过渡的属性。入侵植物共27种,主要来自于热带、亚热带地区(6科/12属)。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提出了对滇池湖滨带植被修复与重建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群落演变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CM  Xie ZC  Song LR  Xiao BD  Li GB  Li L 《动物学研究》2011,32(2):212-221
该文综合滇池大型无脊椎动物的历史资料,并结合2009—2010年的现场调查数据,对其群落演替进行了研究,并对群落衰退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物种数下降明显,由20世纪80年代的57种降为现在的32种,群落的物种损失率高达44%。其中软体动物损失率高达75%:其次是水生昆虫(39%)。滇池全湖底栖动物密度为1776ind/m2(其中寡毛类1706ind/m2;摇蚊科68ind/m2)。近20年滇池全湖底栖动物的丰度比较发现,寡毛类的密度和生物量呈一种先急剧上升,而后明显下降的过程,而摇蚊科的密度和生物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寡毛类中的耐污种相对丰度增加,如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成为绝对优势种,其平均相对丰度达到了74.1%。摇蚊科相对丰度减少,以前广泛分布的异腹鳃摇蚊(Einfeldiasp.)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细长摇蚊(Ch.attenuatus)、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等耐污种;软体动物种类变得单一,许多高原湖泊特有的软体动物均已消失,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牟氏螺蛳(M.mondi)、光肋螺蛳(M.mansugi)在2009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了极危物种,滇池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dianchiensis)也被列入了濒危物种。滇池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尤其是草海物种多样性从20世纪50年代的2.70降到现在的0.30。半个多世纪以来总氮、总磷与物种数和多样性呈现显著负相关。底栖动物群落衰退的成因主要是生境破坏、水质恶化、蓝藻爆发、沉水植物消失、种质库匮乏等。  相似文献   

17.
云南湖泊鱼类的区系及其类型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境内约有十二个大小湖泊,由于多数分布在高原面上,故习惯称为高原湖泊。这些湖泊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东、南、西、北四群。东部湖群有滇池(昆明湖)、抚仙湖、阳宗海、星云湖、杞麓湖等,坐落在昆明弧上,其中除滇池属金沙江水系外,其余均归南盘江(西江上游);西部湖群包括洱海、茨碧湖、剑湖、莫汉沼等,皆注入澜沧江;滇北之程海(黑乌海)属金沙江水系;南部湖群计有异龙湖和大屯海,都属南盘江水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记述了采自我国云南省滇池的淡水介形类5种现生种,即泽氏玻星介Candonocypris novaezelandiae(Baird)、青春金星介Cypris puberaO.F.Mller、黑纹斗星介Cypridopsis nigrovittataOkubo、非调和异星介Heterocypris incongruens(Ramdohr)和克氏瘤丽星介Physocypria kraepelini G.W.Mlle。它们在滇池和云南省系首次报道,其中C.novaezelandiae在我国是首次发现。同时描述了两个种的软体组织,增添了我国高原断陷湖泊现生介形类动物群名录。  相似文献   

19.
1978年在整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保存的鳅科(Cobitidae)鱼类标本时,发现分別于1950和1963年采自云南滇池的两尾标本是属于条鳅亚科(Nemacheilinae)的一个新属新种——球鳔鳅属,新属Sphaerophysa gen. nov., 滇池球鳔鳅,新种Sphaerophysa dianchiensis sp. nov.。为了能得到较多的标本进行比较研究,作者曾数次到滇池及其周围河流采集,结果没有发现这种鳅,也没有发现有其他的条鳅亚科鱼类(曾经记录有四种),表明滇池的鱼类组成已有很大变化。1982年,在已故的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20.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的水体透明度反演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臻钰  杨昆  罗毅  商春雪  赵磊 《生态学报》2021,41(6):2515-2524
水体透明度能够直观反映湖泊水质状态,掌握长时间大尺度湖泊水体透明度是控制和改善湖泊水生态环境的关键。由于滇池的水质原位监测工作起步较晚,导致长时间序列的历史湖泊水体透明度数据的缺失。为此,以滇池为研究区,以深度神经网络算法为理论基础,以原位监测和MODIS遥感影像为数据,对2001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滇池水体透明度进行反演,并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滇池湖泊水体透明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提出的反演模型具有较好的性能(RMSE=0.1359,MAE=0.1134),能够客观反映湖泊水体透明度状况;(2)时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水体透明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综合变化率为-0.08 m/10 a;(3)空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水体透明度较高的区域下降率较大,水体透明度较低的区域变化趋势相对稳定,距离城区及居民区较近的水体透明度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将成为影响滇池水体透明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造成滇池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