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莱姆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成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全球关注.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病原体,通过蜱叮咬传播而引起莱姆病,其表面存在的膜蛋白具有免疫性和致病性.BmpA(Borreliaburgdorferi membrance protein A)是伯氏疏螺旋体的主要抗原之一,为层粘连蛋白结合蛋白,是莱姆关节炎的重要致病因子,对蛋白功能、诊断应用和莱姆关节炎致病机理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2.
使用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基于莱姆病病原伯氏疏螺旋体的外膜蛋白A(OspA)基因,针对伯氏疏螺旋体不同的基因型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国内主要的莱姆病病原伯氏疏螺旋体的3个基因型进行分型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引物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以对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strict)、嘎氏疏螺旋体(B.afzelii)和伽氏疏螺旋体(B.garinii)进行分型鉴定。伯氏疏螺旋体的分型鉴定可以对不同临床症状莱姆病患者的治疗和莱姆病的控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因其体外培养至今尚未成功,该螺旋体获取困难,从而制约了其基础研究。但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梅毒螺旋体全基因序列已经成功揭示,其主要结构蛋白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都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本文从梅毒螺旋体几种主要外膜蛋白的结构在梅毒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功能,以及有关实际应用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莱姆病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一种由硬蜱叮咬传播的自然疫源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引起全球性的关注。伯氏疏螺旋体是莱姆病的病原体。目前莱姆病在很多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其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原因可能是莱姆病病原体及其成分直接作用、炎性细胞因子作用以及自身免疫因素的影响。对近年有关莱姆病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亚种苍白螺旋菌引起的性传播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母婴感染或性接触的方式传播.梅毒螺旋体的外膜蛋白在梅毒螺旋体的传播和宿主的黏附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鉴定可以作为抗生素作用靶点的梅毒螺旋体外膜蛋白一直是梅毒疫苗开发的研究重点.本文重点阐述了梅毒螺旋体外膜蛋白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以实验室培育的非感染中华硬蜱、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刺叮人工感染21天的阳性KM鼠,利用分离培养和PCR方法检测蜱对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的保持能力以及体内螺旋体对敏感动物的感染能力。中华硬蜱、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非感染幼蜱均可以通过吸血获得莱姆病螺旋体, 然而,它们在饱血、消化、蜕皮和再次吸血过程中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保持能力差异很大。只有中华硬蜱可以保持活的莱姆病螺旋体直至蜕化为下一发育阶段,蜕化后仍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并对敏感KM鼠有感染能力。而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不能跨越消化、蜕皮阶段,蜕化后这两种血蜱不再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因此,这两种血蜱不具备经期传播能力,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中华硬蜱于幼蜱到若蜱以及若蜱到成蜱两个阶段均具备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提示了中华硬蜱作为南方莱姆病的潜在媒介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莱姆病的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Bb)的染色质DNA结构、质粒的大小及性质、基因组的克隆和表达进行了综述,并肯定了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在Bb分子克隆和检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以重组外膜蛋白为基础的钩端螺旋体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方法以基因重组技术获取重组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LipL32,以该蛋白为抗原,特异的钩体抗血清进行ELISA方阵滴定、交叉性试验、阻断试验,并对北京地区的70份犬血清使用建立的ELISA方法以及德国Virion公司的全菌体钩端螺旋体ELISA试剂盒进行相互验证。结果方阵滴定试验确立以100ng/孔为抗原包被浓度,1∶160为血清稀释度。交叉性试验具有广泛性、阻断试验标明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两种方法数据经χ2检验,两者检出率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重组LipL32蛋白具有结合活性。初步建立了以重组LipL32蛋白为抗原的钩端螺旋体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实验室培育的非感染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草原革蜱D. nuttalli刺叮人工感染21天后的阳性KM鼠,利用分离培养和PCR方法检测蜱对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以及体内螺旋体对敏感动物的感染能力。结果如下:非感染幼蜱均可以通过吸血获得莱姆病螺旋体,饱血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幼蜱PCR阳性率均为50.0%而分离阳性率都为20.0%。饱血脱落后,这些幼蜱只能在饱血后2天内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PCR检测阳性也只能持续到4天,均不能跨越蜕皮阶段。蜕化为若蜱后,若蜱以及分别受到这些若蜱刺叮的KM鼠均未发现阳性感染。非感染若蜱吸食感染的KM鼠后,饱血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获得了莱姆病螺旋体,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0%和20.0%。分离阳性率分别达到33.3%和60.0%。这些若蜱分别于饱血后2天和3天可以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PCR扩增阳性也只能分别持续到饱血后4天和6天,均不能跨越蜕皮阶段;蜕化为成蜱后,成蜱以及受到它们攻击的KM鼠均未获阳性检测结果。同种蜱不同地理株在感染和保持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上也没有差异。森林革蜱、草原革蜱的幼蜱和若蜱虽可以吸血感染但均不具备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 CHNM4的能力,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0.
莱姆病疫苗     
莱姆病在整个世界都有发生,据报告,莱姆疏螺旋体病大多数病例发生在温带,而且与主要的媒介昆虫的分布相一致,蓖子硬蜱复合体的蜱,包括蓖子硬蜱发现于欧洲大部分地区,全沟硬蜱则发现于东欧和亚洲,太平洋硬蜱发现于美国西北部,而肩突硬蜱则发现于美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图1)。  相似文献   

11.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p)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由于Tp目前尚不能体外人工培养,从而限制了对Tp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Tp对宿主靶细胞的早期黏附定植是其后续病程发展的关键,而最早与宿主细胞直接接触的Tp外膜及外膜蛋白就成了关注的焦点。随着Tp全基因组序列的解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Tp外膜蛋白的筛选、鉴定及功能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Tp92是首个在感染了梅毒的兔调理素抗毒血清中通过差示免疫筛选方法筛选出来的Tp外膜蛋白,序列高度保守,具有较强的抗原性,与其他螺旋体属及许多革兰阴性菌的外膜蛋白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在Tp的致病过程及机体的免疫应答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就目前Tp外膜蛋白Tp92及其同源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从莱姆病患者血液分离出螺旋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黑龙江省海林县林区的18例神经系统损害的菜姆病患者血液中分离出3株螺旋体。这3株螺旋体在形态学和免疫学上与伯氏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极相似。所分离的螺旋体实验感染金黄地鼠出现发病症状并死亡,从其肝、脾、肾和脑组织可找到大量螺旋体。将21例神经系统损害的蓑姆病患者血清或血浆,用间接荧光试验检测菜姆炳IgG抗体,8例阳性,阳性率为38%。因此认为所分离的螺旋体是莱姆病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牙周病的发病与人口爱螺旋体的热休克蛋白的关系。通过SDS-PAGE电泳将菌体蛋白分离,转移电泳(Western blot)检查螺旋体的热休克蛋白抗原,牙周病患者血清与螺旋体的热休克蛋白进行免疫印迹试验检查灯克蛋白抗体。结果为实验所用的螺旋体有4种可诱导产生质变休克蛋白,患者血清中有多种对于口腔螺旋体蛋白能起作用的本,其中有两名患者的血清对T.socranskii35535菌株的60kD或65  相似文献   

14.
由主要致病性螺旋体引起的人类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以下简称钩体病)、莱姆病(Lyme disease)和梅毒(Syphilis)等发病率居高不下,对公共卫生造成了威胁和隐患。这些病原性螺旋体的致病机制许多尚未完全阐明,甚至有些不十分清楚。目前螺旋体疫苗免疫保护效果仍不十分理想。为了预防和减轻螺旋体病的发生,亟需对主要致病性螺旋体疫苗的相关研究进行加强和给予足够的重视。致病性螺旋体相关疫苗大多经历了全菌体疫苗、减毒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阶段。现就钩体病、莱姆病和梅毒的疫苗类型及免疫保护效果的研究现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该专辑收录了我国近几年新发现的立克次体病,包括北亚蜱传斑点热和北方恙虫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研究结果;从性病患者分离出衣原体的首次报道,畜禽鹦鹉热衣原体病爆发流行及防治措施,衣原体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比较全面报告了我国新发现的莱姆病,包括该病的临床、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的研究结果,钩端螺旋体病近年在国内若干地区流行态势及其控制对策,鸡疏螺旋体的发现等;对蜱类立体空间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LA_1100蛋白在钩端螺旋体中的膜定位并分析其在中国流行血清群中的保守性.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LA_1100的二级及三级结构进行分析,以Triton X-114抽提分离钩体细胞的各个组分,Westernblot及FACS方法验证LA_1100在钩端螺旋体中的膜定位.Western Blot和PCR在蛋白水平及核酸水平检测了其在13个中国流行血清群代表株中的保守性.结果 LA_1100的二级结构显示具有α-螺旋及β-折叠结构,进一步分析表明,此蛋白具有跨膜区.LA_1100单体结构具有典型的TolC结构域,三级结构模拟显示三聚体可形成孔状结构.膜定位显示,该蛋白定位于外膜.该基因的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13个流行代表株中有12株均检出该基因或该蛋白的特征性条带.结论 LA_1100为具有TolC结构域可以形成孔状结构的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在中国流行株钩端螺旋体中保守.由于TolC蛋白与病原菌分泌致病因子密切相关,推测此蛋白可能与钩体感染宿主时粘附及致病相关,进一步对此蛋白进行研究有利于揭示钩体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脑膜炎奈瑟球菌(Neisseriameningitides,Nm, 以下简称脑膜炎球菌),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疾病的主要病原体。NhhA(Neisseria hia homologue)是Nm的一种寡聚外膜蛋白。研究表明,NhhA在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具有重要功能,如参与Nm无症状鼻咽黏膜定植,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具有免疫刺激功能等。该蛋白表面暴露,并在许多Nm菌株中都能表达,表明它有希望作为候选疫苗。现对NhhA的分子结构、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中的功能以及作为疫苗候选物的研究现状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Nm,以下简称脑膜炎球菌),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疾病的主要病原体。NhhA(Neisseria hia homologue)是Nm的一种寡聚外膜蛋白。研究表明,NhhA在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具有重要功能,如参与Nm无症状鼻咽黏膜定植,诱导巨噬细胞凋亡,具有免疫刺激功能等。该蛋白表面暴露,并在许多Nm菌株中都能表达,表明它有希望作为候选疫苗。现对NhhA的分子结构、在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中的功能以及作为疫苗候选物的研究现状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9.
LipL32是钩端螺旋体外膜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有很好的免疫原性,且在致病性钩端螺旋体中高度保守。在非变性条件下纯化LipL32重组蛋白,与佐剂混匀后免疫BALB/c小鼠,取脾脏细胞与NS-1骨髓瘤细胞融合,然后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有限稀释法分别进行筛选和细胞克隆,获得29株能稳定分泌抗LipL32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它们能识别8个LipL32抗原表位。用这些细胞株制备腹水型抗体,并对特性进行鉴定。用生物素标记这些抗体后两两配对,采用双抗夹心ELISA检测提取自15株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及其他致病菌的抗原,以评估单克隆抗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筛选出1对灵敏度高和特异度好的单克隆抗体,ELISA检测rLipL32的最低浓度为1ng/ml。结果提示,该钩端螺旋体外膜蛋白LipL32单克隆抗体及检测方法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伯氏螺旋体杀菌抗体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情况,莱姆病人血清杀菌抗体测定试验是一有发展前途的血清学诊断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