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N-糖基化移位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核酸疫苗体外蛋白表达及小鼠体内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工程中定点突变技术,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MHBs)中第4位氨基酸上连接的糖链去除,或将糖链依次移位至第5、6或7位氨基酸,来构建N-糖基化去除及移位的核酸疫苗,分别命名为Adr—dN4、Adr-N4—5、Adr—N4.6、Adr—N4.7。用上述核酸疫苗与野生型MHBs核酸疫苗(pSW3891/MHBs/Adr,简称Adr)及空载体质粒pSW3891分别用脂质体瞬时转染293T细胞,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MHBs的表达。采用肌肉注射法,以各组疫苗分别对BALB/c小鼠于第0、2、4和6周进行免疫.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抗.HBs抗体、ELISPOT法检测小鼠表面抗原多肽特异性分泌IFN-T的脾细胞数量。结果:蛋白印迹法结果显示Adr、Adr-dN4、Adr—N4.5、Adr—N4—6、Adr-N4—7体外转染293T细胞后,均可以在293T细胞内表达,且Adr、Adr-N4—5、Adr-N4—7可将表达产物分泌到细胞外。ELISA及EISPOT结果表明:Adr免疫组小鼠抗-HBs终点滴度及表面抗原特异性分泌IFN-γ的脾细胞数量,均略高于其他免疫组小鼠,但与Adr—N4—5、Adr.N4—7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dr-dN4和Adr—N4—6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第5或7位氨基酸附加N-连接糖链,能修补或替代Asn4连接糖链引导MHBs分泌的功能。HBs表达蛋白分泌到细胞外对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N-糖基化移位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核酸疫苗体外蛋白表达及小鼠体内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工程中定点突变技术,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MHBs)中第4位氨基酸上连接的糖链去除,或将糖链依次移位至第5、6或7位氨基酸,来构建N-糖基化去除及移位的核酸疫苗,分别命名为Adr-dN4、Adr-N4-5、Adr-N4-6、Adr-N4-7。用上述核酸疫苗与野生型MHBs核酸疫苗(pSW3891/MHBs/Adr,简称Adr)及空载体质粒pSW3891分别用脂质体瞬时转染293T细胞,应用蛋白印迹法检测MHBs的表达。采用肌肉注射法,以各组疫苗分别对BALB/c小鼠于第0、2、4和6周进行免疫,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抗-HBs抗体、ELISPOT法检测小鼠表面抗原多肽特异性分泌IFN-γ的脾细胞数量。结果:蛋白印迹法结果显示Adr、Adr-dN4、Adr-N4-5、Adr-N4-6、Adr-N4-7体外转染293T细胞后,均可以在293T细胞内表达,且Adr、Adr-N4-5、Adr-N4-7可将表达产物分泌到细胞外。ELISA及EISPOT结果表明:Adr免疫组小鼠抗-HBs终点滴度及表面抗原特异性分泌IFN-γ的脾细胞数量,均略高于其他免疫组小鼠,但与Adr-N4-5、Adr-N4-7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Adr-dN4和Adr-N4-6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第5或7位氨基酸附加N-连接糖链,能修补或替代Asn4连接糖链引导MHBs分泌的功能。HBs表达蛋白分泌到细胞外对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4.
5.
CHO细胞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原性及保存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9批CHOC28细胞重组乙肝疫苗(简称CHO苗)与同期生产的48批血源性化学灭活疫苗(简称血源苗),检定所CHO参比苗、血源参比苗、酵母重组苗和巴士德CHO苗按10μg/ml同等剂量进行免疫原性的比较。产生小民免疫后50%阳转的最小抗原至平均值分别是0.10μg、0.17μg、0.18μg、0.35μg、0.79μg和0.18μg,CHO苗与血源苗的免疫原性水平均较高,但前者优势明显,而酵母重组苗的EDO结果最差。武汉所CHO苗在4~8℃保存2年后ED50均值仍是0.14μg,有效抗原性基本不变,CHO参比苗2年后ED50为0.35μg,仍具有高效免疫活性;血源参比苗稳定性效果一年半的ED5O为1.20;稳定性最差的是该批酵母重组苗,在1年内ED50位降至稀释度4以下(大于2.5μg)。上述结果表明CHO细胞重组苗在长期保存稳定性方面质量可靠,同类苗中武汉所疫苗占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法研究了超速离心纯化时,固定一次溴化钾密度梯度比例,选择不同的二次溴化钾梯度比例对下一步SepharoseCL-4B柱层析纯化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回归分析不仅能揭示纯化的最佳条件,即,二次溴化钾超速离心时溶液由240ml(1.04g/ml):800m1(1.28g/ml):600ml(1.32g/ml):50ml(1.34g/ml)构成时柱层析收率最高。而且还能解释层析纯化中出现的异常结果。 相似文献
7.
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的国内外HBsAgEIA试剂及ABBOTT抗 HBs、抗 HBcEIA试剂 ,对所收集的 13份HBsAg疑难判定血清进行检测 ,并用PCR方法检测血清中HBVDNA ,结果显示国内外HBsAg试剂对部分HBVDNA阳性样品的检出率差异较大 ,提示这些样品可能为S基因突变株或HBsAg含量较低 ,因此 ,HBsAgEIA试剂的敏感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并应进一步研制检测S基因突变株的HBsAg诊断试剂。 相似文献
8.
9.
CpG对乙型肝炎基因重组(CHO细胞)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CpG-寡脱氧核苷酸(CpG-OPN)作为佐剂对乙型肝炎基因重组(CHO细胞)疫苗(简称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以乙肝疫苗加Al(OH)3、疫苗加CpG和疫苗加Al(OH)3与CpG3三种配伍方式,通过腹腔、皮下或肌内3种不同途径免疫Balb/c小鼠,观察不同免疫途径和不同配伍的免疫效果.同时又将疫苗与CpG混合后在4℃存放6个月再免疫小鼠,观察CpG的稳定性.结果表明:①3种免疫途径中以肌内注射效果最好,这在使用CpG的实验组尤为明显,在该组肌内免疫的ED50比腹腔的低了10倍,而诱发的抗体滴度提高了3倍;②疫苗与CpG、Al(OH)3联合使用的免疫效果最好,在肌内免疫时联合使用的免疫效果比疫苗+Al(OH)3提高4倍,比疫苗+CpG提高7倍;③疫苗+Al(OH)3免疫时,表现为IgG1抗体亚型占优势,而再加入CpG后则IgG1和IgG2a均升高,以IgG2a最显著;④疫苗与CpG混合后4℃保存半年,不影响其活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新的层析介质(Cellufine)对原纯化工艺中SepharseCL-4B柱层析纯化后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组分及DNA组分的进一步纯化效果。结果表明:该层析介质可以提高HBsAg的纯度和收量,并对初步提纯DNA组分中的乙肝表面抗原有一定意义。并首次发现DNA组分中乙肝表面抗原的SDS-PAGB图谱较正常基因乙肝表面抗原的图谱缺少30KD的条带。 相似文献
11.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乙型肝炎联合疫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制备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白喉、破伤风、乙型肝炎联合疫苗的实验室条件进行了初步探索,实验结果表明,联合疫苗的配方以每毫升无细胞百日咳组分15-18μg.PN、白喉类毒素30lf、破伤风类毒素7-10lf和基因工程乙肝表面抗原20μg为宜,稀释缓冲液选用0.85%NaCl溶液吸附效果较好,动物实验证明联合疫苗中各组分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乙肝疫苗对中小学生的保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生乙肝病毒的感染率及乙肝疫苗的保护效果,用固相放免方法检测1 134名小学生和358名中学生的HBsAg和抗-HBs。判定:S/N≥2.1;以≥10 mIU/mL为阳性。乙肝疫苗接种率,市区小学生高于郊区学生(χ2=54.58,P<0.01),HBsAg的阳性率呈下降趋势,检测到的1 134名小学生中,抗-HBs阳性率平均在89.2%。HBsAg阳性率随乙肝疫苗接种率的增高而下降,但市区学生(2.65%)与郊区学生(2.76%)差异无显著意义(χ2=1.35,P>0.05)。近期加强接种了重组乙肝疫苗的中学生,抗HBS-抗体阳性率97.7%。随着乙肝疫苗接种率和抗-HBs阳性率的增高,HBsAg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在乙肝高发区,尽管推行了乙肝疫苗全程免疫规划,但从长远的免疫策略考虑,有必要制定加强免疫计划。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乙肝疫苗免疫后早期小鼠体内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转录调节因子等多种免疫相关因子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反应,寻求早期评价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指标。方法采用皮下免疫方式,每只BALB/c小鼠注射含2μg HBs Ag的汉逊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免疫后3 h、24 h、48 h、96 h、168 h收集处理小鼠脾细胞和血清,使用Luminex方法测定多种免疫相关因子的mRNA表达和血清中蛋白类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脾细胞中IFN-α1、IFN-β1、IFN-γ、IL-2、IL-5、IL-6、IL-12p40、CCR1、CCR5、CCL3、CCL4 mRNA在免疫后3 h检测无表达,之后逐渐升高,在24 h达到表达高峰。CXCL10、IRF7 mRNA在免疫后3 h即出现表达,至24 h时达到表达高峰,分别为对照组的6.09倍和9.01倍。血清中CXCL10免疫后3 h即可检测,在24 h达到表达高峰。IFN-γ在96 h开始分泌,168 h时分泌水平最高。IL-12p70的分泌趋势与IFN-γ近似,在96 h之前的3个时间点分泌水平较低,168 h时达到分泌高峰。结论汉逊酵母重组乙肝疫苗免疫后3 h到168 h可检测到多种免疫相关因子表达,为早期评价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提供了指标。 相似文献
14.
应用高压液相层析(HPLC)方法,对血源乙肝疫苗、CHO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及酵母基因工程乙肝疫苗进行了检测,其纯度分别为88~94%,87~96%和98~100%。 相似文献
15.
The production of edible vaccines in transgenic plants and plant cell culture may be improved throug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ntigen processing and assembly. Th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was chosen for study because it undergoes substantial and complex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which are necessary for its immunogenicity. This antigen was expressed in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cv Williams 82) and tobacco NT1 (Nicotiana tabacum L.) cell suspension cultures, and HBsAg production in batch culture was characterized. The plant-derived antigen consisted predominantly of disulfide cross-linked HBsAg protein (p24(s)) dimers, which were all membrane associated. Similar to yeast, the plant-expressed HBsAg was retained intracellularly. The maximal HBsAg titers were obtained with soybean suspension cultures (20-22 mg/L) with titers in tobacco cultures being approximately 10-fold lower. For soybean cells,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immunolocalization demonstrated that all the HBsAg was localized to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and provoked dila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the ER network. Sucrose gradient analysis of crude extracts showed that HBsAg had a complex size distribution uncharacteristic of the antigen's normal structure of uniform 22-nm virus-like particles. The extent of authentic epitope formation was assessed by comparing total p24(s) synthesized to that reactive by polyclonal and monoclonal immunoassays. Depending on culture age, between 40% and 100% of total p24(s) was polyclonal antibody reactive whereas between 6% and 37% was recognized by a commercial monoclonal antibody assay. Possible strategies to increase HBsAg production and improve post-translational process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17.
乙型肝炎病毒DNA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防与控制乙型肝炎发病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是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意义。HBV的持续感染可引起慢性肝脏疾患,并逐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目前的乙肝重组亚单位疫苗可以使90%的接种产生保护性抗体;但是对慢性HBV携带,由于其机体对HBsAg蛋白产生耐受,不能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因此它只能作为一种预防性的疫苗。DNA疫苗(基因疫苗)是一种新的疫苗技术,通过向体内递送编码抗原的细菌质粒,刺激产生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在小鼠和其他的肝炎病毒感染动物模型中,HBV DNA疫苗可以特异性地引起体液和细胞免疫,清除HBV转基因动物血循环中的HBsAg颗粒和HBV DNA。如果加入各种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的基因,可以进一步提高HBV 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它不仅可作为预防性疫苗,也可作为治疗型疫苗。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报告用转基因细胞B43分泌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主蛋白经纯化制成的87-4批重组疫苗进行临床接种观察的结果,同时用8723-1批血源疫苗作对照。疫苗接种采用0、1、2月各接种1针的方案。重组疫苗共接种111名8~13岁儿童,分为20μg、10μg及5μg 3组,血源疫苗分为20μg、10μg 2组。所有儿童接种前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及核心抗体均阴性.20μg组1针后1个月,重组疫苗阳转率60.5%,血源疫苗为31%;2针后1个月,两种疫苗的阳转率分别为100%和72.4%;血源疫苗3针后1个月阳转率也仅79.3%。3针后1个月两种疫苗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492.7和207.4mIU。但重组疫苗6个月后血清抗体的GMT为628mIU。10μg组1针后1个月的阳转率重组疫苗为21.7%,血源疫苗为20.9%;2针后1个月分别为87%及62.8%;3针后1个月分别为100%及81.4%。抗体GMT分别为163.7和129.6mIU.5μg组的重组疫苗免疫后6个月100%阳转,其GMT为56mIU。结论认为无论从阳转率或几何平均滴度分析判断,重组疫苗均优于血源疫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