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董大志 《昆虫学报》1994,37(4):450-457
1989-1991年与日本京都大学合作,对我国南部狭腹胡蜂区系、生态、行为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报道狭腹胡蜂的生物学与地理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狭腹胡蜂的栖息和巢室建筑分野外和住宅两种环境。密侧狭腹胡蜂Parischnogaster mellyi(Sau.)的蜂巢密度在30-100m2之间的住户内,平均为8.25巢,最高“巢,最低为2巢。巢室材料分植物纤维和土两类。在东径99‘15'一104°98',北纬20°06'-22°55'之间范围内,除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上类群外,一年四季都可进行活动,无越冬现象。分布范围最北限止于贵州东北部。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袭人胡蜂种类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基本明确了陕西省袭人胡蜂的种类和发生危害情况,确定了袭人胡蜂不同种类在陕西省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并制定了分类检索表,描述了3种主要的袭人胡蜂和其它2种胡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买国庆 《昆虫知识》2006,43(5):602-602
蜾蠃属于膜翅目Hymenoptera的胡蜂总科,种类约占胡蜂总科的一半。通常单独生活,习性属单栖性胡蜂。它们平时白天在自然界自由飞翔、捕食、交尾,夜晚则隐伏于安全场所。只有当雌蜾蠃要产卵时,才衔泥造巢或寻找竹管等处产卵。一般一室一卵,以卵端丝粘于室壁上,并在自然界捕捉鳞翅目等昆虫的幼虫,经蜇刺麻醉后带回室内贮存,供孵化后的幼虫食用。本期封面为黄缘蜾蠃Anterhytwhium (Dirhynchium)flatomargirtatum fiavomarginatum(Smith),拍摄于北京植物园。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指导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对自然保护地全境及周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进行科学调查和评估是必要的。独栖性胡蜂是农林业害虫的重要天敌,同时也是重要的环境生物指示类群。本研究以独栖性胡蜂为指示生物,于2018–2020年在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境及周边区域使用人工巢管技术和公里网格方案(共计100个调查网格,网格大小为1 km×1 km)对南岭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胡蜂科昆虫多样性、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同时评估了其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与保护区功能分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共获得4,156根胡蜂类昆虫筑巢巢管和9,973个孵育室,并鉴定出9种胡蜂科物种,分布于89个网格,绘制了其物种丰富度和多度的分布图。结果显示,海拔、距居民点的最近距离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EVI)是影响胡蜂物种丰富度、多度及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胡蜂科昆虫的物种丰富度、筑巢量和孵育室数量均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减少,且越靠近居民点,胡蜂科昆虫的种类和数量越多,但胡蜂群落的α多样性指标与EVI的关系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模式。胡蜂科昆虫群落的总体β多样性为0.21,周转...  相似文献   

5.
东方蜜蜂     
正东方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膜翅目,蜜蜂科,蜜蜂属,又称东蜂,体型中等,是世界上现已发现的9个蜂种之一。东方蜜蜂分布范围广,分布区域涵盖热带、亚热带、温带与寒带,在各地形成不同的亚种,各亚种的体型与体色也有差异。在自然界中,东方蜜蜂蜂群栖息在树洞、岩洞等隐蔽场所造复脾。该品种飞行灵活,善避胡蜂捕害;且个体耐寒性强,适应利用南方冬季蜜源。  相似文献   

6.
胡蜂为害水果的初步观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胡蜂的益害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现将我们对胡蜂为害水果的初步观察介绍如下。 一、为害果树的胡蜂种类 我国已记载为害果树的胡蜂有13种,分布在15个省(市、区),为害苹果、梨、桃、葡萄、石榴、柑桔和核桃等。1974年我们在陕西省凤县调查,发现为害水果的胡蜂共有6种,经初步定  相似文献   

7.
<正>在云南省的很多地方,人们喜欢吃胡蜂蜂蛹、喝胡蜂保健酒,但有一部分人吃了胡蜂蜂蛹、喝了胡蜂保健酒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现象,用了胡蜂蜂毒喷液、胡蜂蜂毒渗透剂等药品、胡蜂蜂毒除痘剂、蜂毒蜂毒面膜剂等美容品后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现象,为此解决胡蜂系列产品引起过敏的现象势在必行。吃了胡蜂蜂蛹、喝了胡蜂保健酒出现过敏反应后,民间都是把胡蜂的蜂巢放在水里煮,然后让过敏者喝蜂巢煮的水,基本上就可  相似文献   

8.
云南胡蜂垂直分布及其区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胡蜂种类,李铁生(1982,1987)曾报道50余种。但有关云南胡蜂的垂直分布及其区系分析研究迄今未见报道。作者于1981—1986年对云南各地的胡蜂种类进行调查和标本采集,经初步整理鉴定,共分7科31属122种(包括亚属和亚种)。本文就云南122种胡蜂总科昆虫,根据地形、气候、植被、海拔等自然特点作一垂直带划分。并对各胡蜂种的区系成分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序和分析黄侧异腹胡蜂Parapolybia crocea线粒体基因组,并在线粒体基因组水平探讨异腹胡蜂属Parapolybia在胡蜂科中的系统发育地位。【方法】用Illumina二代测序技术测定黄侧异腹胡蜂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其结构特点和碱基组成;使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胡蜂科7个种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其在胡蜂科中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黄侧异腹胡蜂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 619 bp(Gen Bank登录号:KY679828),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 RNA基因,2个r RNA基因(rrn S和rrn L)和1个控制区,基因排列顺序与推测的昆虫祖先序列不完全一致;全部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起始密码子均为ATN,终止密码子除CYTB和ND1为TAG外,其余均为TAA;除t RNASer(AGN)的DHU臂缺失外,其他t RNA均能折叠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控制区中存在一个18 bp的T-stretch结构和2段串联重复序列。胡蜂科7个种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关系表现为蜾蠃亚科+(胡蜂亚科+马蜂亚科),异腹胡蜂属与马蜂属Polistes同属于马蜂亚科。【结论】黄侧异腹胡蜂线粒体基因组存在基因重排现象。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胡蜂科系统发育关系与传统的形态分类学结果一致:异腹胡蜂属隶属于马蜂亚科,马蜂亚科与胡蜂亚科的亲缘关系较其与蜾蠃亚科更近。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云南保山地区广泛分布和普遍食用的凹纹胡蜂(VespavelutinaaurariaSmith)和金环胡蜂(Vespa mandarinia Smith)的营养成分及差异,以野外采集的两种胡蜂为材料,采用常压直接干燥法、高温灼烧法、分光光度法等方法测定了凹纹胡蜂幼虫、预蛹和初蛹3个食用虫态及金环胡蜂初蛹虫态的水分、灰分、粗蛋白、氨基酸和总糖等营养成分含量,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凹纹胡蜂幼虫、预蛹和初蛹3个虫态的水分含量分别为67.44%~75.71%、72.76%~73.28%、73.06%~74.20%;灰分含量分别为2.93%~3.77%、1.09%~2.38%、1.06%~2.57%;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5.833%~17.326%、17.918%~18.471%、18.509%~19.529%;总糖含量分别为22.34%~25.44%、19.56%~21.19%、12.89%~19.43%;各食用虫态的营养成分含量与样品采样地和虫态关系密切,不同采样地的同一食用虫态或同一采样地的不同食用虫态的营养成分含量均具有显著差异。金环胡蜂初蛹的水分、灰分、蛋白质和总糖含量分别...  相似文献   

11.
小金箍胡蜂越冬期剖巢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小金箍胡蜂Vespa tropica haematodes Bequaert在湖南各地的森林中均有分布,且数量较多,是胡蜂类群中的优势种。该蜂能捕食马尾松毛虫等多种鳞翅目害虫,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但因该蜂性凶猛,毒性大,如果人被螫刺,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给观察带来了很大困难,至今对该蜂的生物学还了解不多。1987  相似文献   

12.
杭州市螫人胡蜂种类及发生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杭州市消防部门2001~2004年为民摘除“马蜂窝”服务情况进行了调查,鉴定出螫人胡蜂有3种:墨胸胡蜂Vespa velutina nigrithoraxBuysson、拟大胡蜂Vespa analis nigransBuysson和亚非马蜂Polistesolivaceus(De Geer),其中墨胸胡蜂为主要危害种类,占所采集蜂巢的77.4%。从不同年份和月份、不同消防区摘除蜂巢服务资料统计结果看出,近年来胡蜂的发生数量呈上升趋势,每年6~10月份为高发期,城市中心区域是蜂巢的主要分布区,居民住宅是主要分布场所。并就治理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部地区亚非马蜂年世代发生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为了确定胡蜂一年中发生的世代和了解世代发生的情况,在我国中部地区河南省虞城县选定胡蜂总科Vespoidea马蜂科Polistidae中常见的亚非马蜂Polistes hebraeus F.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确定亚非马蜂在该地区每年共发生三代。 观察方法 在当年5月底至6月初,亦即当年第一代新峰即将羽化时,在自然界选择观察方便而又有较多峰室和蜂蛹的巢3—5个,分别编号进行观察、记录。 当巢上有一到两头蜂羽化后,即将巢上越冬蜂和其它卵、幼虫清除掉,而仅留下蜂蛹和老熟幼虫。新羽化的蜂均用油漆涂于背板做好标记,以便于观察和记录。当第二代新蜂羽化后,再进行一次清巢和异色油漆涂背,以便对下一代蜂再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4.
墨胸胡蜂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墨胸胡蜂VespanigrithoraxBuysson隶属膜翅目,胡蜂科。据记载国内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福建、四1;D、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西藏。近年来长江以北地区数量增加,我们对安徽江淮地区的墨胸胡蜂的形态、筑巢、食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报道如下。l形态特征墨胸胡蜂是社会性昆虫,其群体由雌蜂、职蜂、雄蜂组成。雌蜂:头部略窄于胸部,两触角窝之间三角平面隆起,呈棕色。颊部上部1/3为墨色,下部2/3棕色。上颚粗壮,红棕色,端部呈黑色。胸部均呈黑色,翅呈棕色。前足基节前缘内侧呈棕色,其余黑色,转节、股节黑色,外侧…  相似文献   

15.
为证明大胡蜂Vespa magnifica(Smith)蜂毒具有较大的药用开发价值,本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和电泳技术对其多肽和蛋白质的分布进行分析,发现其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17~45kDa范围内。蜂毒多肽类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呈"单峰"式分布,61%在500~3000Da范围内,为大胡蜂蜂毒中多肽含量最为丰富的部分。通过牛津杯法对蜂毒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且以HepG2人肝癌细胞及B16黑色素瘤细胞为研究对象,用MTT法检测蜂毒的细胞毒性活性,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和细胞毒活性,其结果与已报道的其他蜂类既有相似性又存在具体差异,展示了大胡蜂蜂毒的分子多样性,为后续该毒素的物质基础研究及药用价值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胡蜂Vespidae是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和授粉昆虫,敌害是制约胡蜂种群存活与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弄清胡蜂的敌害种类和危害,可以为下一步防治技术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通过目测法和设监视器等方法对广西胡蜂标准蜂群培育及其野训成为经济蜂群阶段的敌害种类和危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发现,胡蜂的敌害共有33种,其中有害动物19种、有害微生物14种.在标准蜂群野训成为经济蜂群期,对胡蜂危害严重的有害动物为蚂蚁、鸟类、盗虻、蝙蝠及松鼠等,蚂蚁对蜂群的危害最严重、最普遍;在蜂王越冬及标准蜂群培育期,对胡蜂危害严重的病害种类较多,有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病、白垩病、欧幼病等,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以色列急性麻痹病毒病.14种有害微生物中,有13种病害是蜜蜂群中常见的病害.  相似文献   

17.
社会性昆虫的组织及通讯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昆虫在自然界有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社会性昆虫具有3个主要特征,真社会性昆虫包括全部蚂蚁、白蚁及部分胡蜂、蜜蜂。它们具有明显的等级分化和个体分工。通过报警、集聚、化学招引、摇摆舞等方式,社会性昆虫在其内部做了很好的通讯交流从而使其社会组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蜜蜂种群消长及其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2004年,对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及皖西和皖南山区四大类型生态区域的蜜蜂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复杂的自然环境与蜜蜂种群特性密切相关.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蜜粉源植物分别为46和37种,中华蜜蜂群体数量多,分布密度分别为2.01和1.95群·km-2;江淮地区和淮北平原蜜粉源植物分别为17和12种,花期短而集中,且面积大,适宜于意大利蜜蜂采集与生产,中华蜜蜂群体数量少,分布密度分别为0.06和0.02群·km-2.胡蜂捕食影响蜜蜂种群消长与分布.皖南山区、皖西大别山区、江淮地区和淮北平原,中华蜜蜂分别占本地区蜂群的41.5%、36.8%、3.1%和1.1%,意大利蜜蜂分别占本地区蜂群的58.5%、63.2%、96.9%和98.9%.  相似文献   

19.
凹纹胡蜂与黑尾胡蜂蛋白氨基酸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弄清胡蜂蛋白氨基酸(特别是人体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探索利用胡蜂作食品,作者对凹纹胡蜂Vespa velutina auraria Smith与黑尾胡蜂Vespa tropica ducalisSmith成虫、蛹、幼虫、巢室、巢壳的氨基酸成分和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凹纹胡蜂与黑尾胡蜂生物学初步研究:膜翅目:胡蜂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介绍了凹纹胡蜂Vespa velutina auraria Smith与黑尾胡蜂V.tropica ducalis Smith在实验室内饲养和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学习性观察情况。结果表明,两种胡蜂在室内温度14—25℃,相对湿度43—89%条件下完成一代发育所需时间为33—53天,其中卵期9—15天,幼虫期10—18天,蛹期15一20天,全年可发生三代。工蜂寿命为24—142天,雄蜂4—60天。 凹纹胡蜂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越冬和自行营巢。 两种胡蜂的主要天敌是蜂蝙科Stylopidae和寄绳科Tachinidae昆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