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opsici)毒素的产生是由一个不完全显性基因所控制,通过RAPD/BSA分析证明,用OPW12扩增得到一条约1300bp的RAPD标记带,该带与辣椒疫霉产毒共分离。纯化回收OPW12 1300DNA,共转化感受态E.coli DH5a,筛选出3个白色阳性克隆,序列分析发现该标记DNA为1291bp。这一标记DNA序列的阐明为进一分析产毒遗传机理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opsici)毒素的产生是由一个不完全显性基因所控制,通过RAPD/BSA分析证明,用OPW12扩增得到一条约1300bp的RAPD标记带,该带与辣椒疫霉产毒共分离。纯化回收OPW12 1300DNA,共转化感受态E.coli DH5a,筛选出3个白色阳性克隆,序列分析发现该标记DNA为1291bp。这一标记DNA序列的阐明为进一分析产毒遗传机理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4.
5.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在培养液中振荡培养时可分泌毒素,这种毒素能引起辣椒叶片形成水渍状褐腐斑,类似病原菌侵染后形成的症状。Plich’s和V8C培养液适于P.capsici的生长和产毒;生长适宜温度和pH范围分别为20~30℃与pH6~7,在25~30℃、pH5~8的条件下培养滤液毒性最强;培养15天产毒达到最高值。滤液先后经85%硫酸铰沉淀、DE52、CM32和SephadexG-75柱层析将毒素纯化。经鉴定该纯毒素为39.8kD酸性糖蛋白,并对80℃以上高温或蛋白酶敏感,而β-D-葡萄糖苷酶处理不影响其毒性,蛋白亚基为毒素的活性中心。毒素处理寄主叶片引致病理性坏死,这一作用与辣椒品种抗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在培养液中振荡培养时可分泌毒素,这种毒素能引起辣椒叶片形成水渍状褐腐斑,类似病原菌侵染后形成的症状。Hich’s和V8培养液适于P capsici的生长和产毒;生长适宜温度和pH范围分别为20~30℃与pH6~7,在25~30℃、pH5~8的条件下培养滤液毒性最强;培养15天产毒达到最高值。滤液先后经85%硫酸铵沉淀、DE52、CM32和SephadexG-75柱层析将毒索纯化。经鉴定该纯毒索为39.8kD酸性糖蛋白。并对80℃以上高温或蛋白酶敏感,而β-D-葡萄糖苷酶处理不影响其毒性,蛋白亚基为毒紊的活性中心。毒素处理寄主叶片引致病理性坏死,这一作用与辣椒品种抗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苎麻疫霉群体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从126个RAPD(Random Amplifled Polymorphic DNAs)随机引物中筛选到的可扩增出清晰条带、主带明显、稳定的8条引物,对采集自江苏、安徽和江西不同寄主的45个Phytophthora boehmeriae菌株进行全基因组DNA 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选用引物共标出DNA指纹图带68条,其中多态性条带20条,多态性检测率为29.4%,表明该种内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菌株间变异较小。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绘制聚类树状图,供试菌株被划分为2个遗传聚类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来自江苏、江西和安徽棉花上的27个菌株被划分在同一遗传聚类组内,而分离自构树、枫杨和苎麻的18个菌株被划分在另一个遗传聚类组。结果还表明菌株间遗传相似性与其地区来源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从126个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s)随机引物中筛选到的可扩增出清晰条带、主带明显、稳定的8条引物,对采集自江苏、安徽和江西不同寄主的45个Phytophthoraboehmeriae菌株进行全基因组DNA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选用引物共标出DNA指纹图带68条,其中多态性条带20条,多态性检测率为29.4%,表明该种内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菌株间变异较小。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绘制聚类树状图,供试菌株被划分为2个遗传聚类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来自江苏、江西和安徽棉花上的27个菌株被划分在同一遗传聚类组内,而分离自构树、枫杨和苎麻的18个菌株被划分在另一个遗传聚类组。结果还表明菌株间遗传相似性与其地区来源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从126个RAPD(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s)随机引物中筛选到的可扩增出清晰条带、主带明显、稳定的8条引物,对采集自江苏、安徽和江西不同寄主的45个Phytophthoraboehmeriae菌株进行全基因组DNA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选用引物共标出DNA指纹图带68条,其中多态性条带20条,多态性检测率为29.4%,表明该种内不同地区和寄主来源的菌株间变异较小。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并绘制聚类树状图,供试菌株被划分为2个遗传聚类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与菌株的寄主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来自江苏、江西和安徽棉花上的27个菌株被划分在同一遗传聚类组内,而分离自构树、枫杨和苎麻的18个菌株被划分在另一个遗传聚类组。结果还表明菌株间遗传相似性与其地区来源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来自广东和广西的瓜类疫霉的遗传多样性,利用从180条RAPD引物中所筛选出的多态扩增性强、重复性好的12条引物,对分离自两省区的96株瓜类疫霉进行了全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通过对供试菌株的RAPD-PCR扩增,共获得135条DNA标记谱带,其中124条为多态性谱带,多态检测率为91.9%。利用NTSYSpc Version2.1软件对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系统树,以遗传相似系数0.81为阈值,将96个供试菌株划分为12个RAPD群,多数分离物之间遗传相似性较低,在DNA水平上存在显著的遗传变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区间菌株的遗传分化程度不同,分离自黄瓜的菌株遗传分化明显高于分离自冬瓜的菌株。RAPD群与菌株地理来源、分离寄主、致病力、交配型及甲霜灵抗性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柚类品种遗传相互关系的RAPD标记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22个经筛选在样品间具多态性的10碱基随机引物,对柚 [Citrus max ima (Burm.) Merr.] 的主要品种及柚的一个野生近缘种云南红河橙 (C. hongh eensisY. M. et al.)、一个栽培近缘种葡萄柚 (C. × paradisi Macfad) 共79个样品的总DNA进行PCR扩增.在样品间共产生164条RAPD标记带,其中多态性带134条,多态性百分率为81.71%;以NTSYS-pc (Version 1.80)软件计算样品间的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并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近缘种云南红河橙及栽培近缘种葡萄柚与柚三个种种内聚合良好,种间分异明显,为柚分类上的地位奠定了遗传学基础.特异性RAPD分子标记的研究为柚类品种的鉴定提供了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15.
沙田柚系列遗传关系的RAPD标记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 RAPD标记技术分析了沙田柚系列 1 2个样品的遗传关系。利用经筛选具多态性的 1 4个 1 0碱基随机引物对 1 2个样品进行 DNA随机扩增 ,获得清晰可重复的位点 99个 ,其中多态性位点 5 8个 ,占 5 8.89% ;在部分样品中检出了特异性 RAPD标记 1 9个 ,占 1 9.1 9% ;通过样品间遗传相似性系数比较与 UPGMA聚类分析 ,并根据历史事实可知 ,广西沙田柚、梅州金柚为沙田柚的无性繁殖系 ,软枝系沙田柚、沙田柚早熟单株为沙田柚的芽变后代 ,梅花早柚、菊花心沙田柚、冬瓜圈沙田柚、段氏柚、垫江沙田柚、古老钱沙田柚为沙田柚的实生变异品系。 相似文献
16.
木霉对辣椒疫霉菌抑制作用的超微结构与细胞化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哈茨木霉菌株NF9和TC3对辣椒疫霉病菌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超微结构与细胞化学研究表明,木霉菌丝能够缠绕并寄生疫霉菌菌丝,且重寄生作用主要发生在培养基内的菌丝上。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木霉菌可直接水解和破坏疫霉菌菌丝,说明木霉抑菌作用的主要机制是直接向外分泌水解酶分解疫霉的细胞壁及细胞质,而不是重寄生作用。不同培养基对木霉的重寄生作用有重要影响,减少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可以增强木霉的重寄生作用和抑菌效果。此外,在菌落生长后期,疫霉的新生菌丝均可侵染自身的老菌丝。 相似文献
17.
梭子蟹科六种海产蟹的RAPD标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取日本蟳(普陀、嵊泗两个自然群体)、锈斑蟳、锐齿蟳、三疣梭子蟹、红星梭子蟹、青蟹共6种海产蟹,用RAPD方法检测了其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在事先优化的反应条件下,用16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23条多态性片段,片段大小在500~14000bp。在123条扩增片段中,6种蟹共享的片段有2条,3种蟳有13条,2种梭子蟹有16条;6种蟹之间随机扩增DNA片段的共享度在0.0606~0.8000,相对遗传距离指数在0.2000~0.9394。根据获得的相对遗传距离指数,用PHYLIP3.5软件包中的UPGMA和NJ方法进行聚类处理。UPGMA和NJ聚类图均显示三疣梭子蟹和红星梭子蟹先聚在一起,再和青蟹聚在一起。6种蟹的亲缘关系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贵州地区木霉菌分离鉴定及对辣椒疫霉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辣椒疫霉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当前主要使用化学合成杀菌剂防治,但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目的】筛选可拮抗辣椒疫霉的候选菌株,探究分离菌株拮抗辣椒疫霉的生理生化作用机制。【方法】综合应用形态学、核糖体RNA (rRNA)基因非转录区ITS序列相似性方法鉴定分离菌株,通过对峙实验筛选抑菌效果较高的拮抗菌株,基于比色法测定分离菌株发酵液粗提物对辣椒疫霉菌丝脂质过氧化、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β-GC)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的影响。【结果】从腐木和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11株木霉,分属于绿色木霉(Trichodermavirens)、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和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 4个种。11株木霉对辣椒疫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90%以上的菌株包括:绿色木霉Tv-1(92.68%)、Tv-2 (95.12%),哈茨木霉Thz-2 (92.68%),钩状木霉Tha-1 (90.24%)。以4株高效木霉的发酵液粗提物处理辣椒疫霉菌丝5 d后,因脂质过氧化产生的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分别达到1.20、1.48、2.69和3.16 nmol/g,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的0.77 nmol/g;与对照组相比,β-GC、PG酶活性显著下降,分别降低了12.28%-64.91%、7.2%-15.5%;同时纤维素酶活性呈上升趋势,最显著组为2.647 U/mL,相对于对照组增加了0.831U/mL。【结论】分离得到4株明显抑制辣椒疫霉菌生长的高效木霉菌,主要通过破坏细胞壁结构、降低致病因子酶活力和增强脂质过氧化等方式起拮抗作用,可为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小尾寒羊微卫星与RAPD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小尾寒羊是世界上具有非季节性发情和多胎特性的高繁殖率绵羊品种之一。选择4个位于绵羊6号染色体上且与FecB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标记,对小尾寒羊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后,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各等位基因片段对产羔数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等位基因OarJIA-5、OarJIA-10、BM143-12和OarHH55-11可以作为小尾寒羊多胎位点的分子标记。从1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8条引物,对小尾寒羊、大尾寒羊、洼地绵羊、滩羊等4个绵羊品种和鲁北山羊的基因组进行扩增,共扩增出146条带,其中94条表现出多态性,占64.60%,同时扩增出每个品种的特异性条带。采用Nei氏标准距离和NJ聚类分析对不同品种的遗传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绵羊品种亲缘关系很近,提示它们可能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 相似文献
20.
《菌物学报》2017,(9):1233-1242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辣椒疫病是世界性蔬菜病害,该病害严重发生常给辣椒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植物病原卵菌侵染寄主植物过程中常分泌大量的效应分子来促进自身的侵染与定殖,其中Rx LR效应分子在病原卵菌侵染寄主及与寄主植物互作过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辣椒疫霉菌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卵菌,本研究以辣椒疫霉菌标准菌株LT1534为材料,克隆鉴定了辣椒疫霉的一个效应分子,编号为Rx LR121504,然后将其构建至PBIN‐GFP2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瞬时表达技术、Western blot和亚细胞定位观察技术,较深入地开展了Rx LR121504功能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Rx LR121504能有效引起本氏烟寄主的过敏性坏死反应(HR),并对激发子INF1诱导的细胞坏死反应具明显的抑制效果,因此Rx LR121504可能参与了辣椒疫霉菌抑制寄主的免疫抗菌过程。但Rx LR121504对寄主植物的分子靶标尚未鉴定明确,该效应分子对寄主植物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