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180,自引:0,他引:180  
周名江  朱明远  张经 《生命科学》2001,13(2):54-59,53
通过对中国沿海赤潮发生历史的回顾以及主要赤潮事件的分析,阐明了中国沿海赤潮发生所呈现的趋势,即频率增加,规模扩大,新的赤潮藻种不断出现,有毒赤潮种比例上升,以及有害赤潮危害程度日益增加,且初步分析了赤潮频发的内因和外因,综述了我国科学家在赤潮生消过程监测,赤潮灌的培养生物学和分类学,赤潮藻类的营养动力学及生理生态学特性,赤潮藻类的生活史,赤潮藻类毒素,赤潮的模型和赤潮防治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工作的进展,指出了研究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赤潮研究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赤潮的分类分级标准及预警色设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天久  佟蒙蒙  齐雨藻 《生态学报》2006,26(6):2035-2040
为便于赤潮信息的发布、统计和管理,依据我国赤潮发生的特点初步制定了我国赤潮的分类分级及预警色划分的标准。根据形成赤潮的生物种类特性及其对人类健康和近岸水产养殖的影响,将我国赤潮分为有毒赤潮、鱼毒赤潮、有害赤潮和无害赤潮4种类型,考虑到我国沿海赤潮发生面积和持续时间相差巨大,将我国赤潮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3个级别。由此,将我国赤潮分为12种,并依次用不同颜色和符号代表之,以利于在媒体上发布。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不同类型赤潮的预警机制和管理措施,为赤潮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赤潮现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介了赤潮现象的成因,危害,提出要重视对赤潮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广东沿海赤潮的特点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列举了广东沿海1980-1992年发生的66起赤潮事件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广东沿海赤潮具有频率增多、全年均可发生赤潮,发生赤潮区域扩大,持续时间长和危害程度大,新记录种和有毒赤潮多等特点。并就其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①广东沿海赤潮种类繁多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②海洋污染和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是赤潮发生频繁的根本原因;③与季风转换有关密切联系,广东沿海赤潮主要发生在东北季风向西南季风转换时期的3  相似文献   

5.
浅论赤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诺 《生物学通报》1993,28(8):12-13,9
近年来,我国南北沿海赤潮频发,先后在黄河口(1952年)、辽河口(1957、 1967) 、大沽河口(1977) 、大连湾(1979、 1980、 1981) 、东海(1972) ,湛江(1980) 、香港(1971、 1980、 1986) 等近海水域分别发生夜光藻、中肋骨条藻、毛丝藻、微形原甲藻、颤藻等形成的赤潮。据不完全统计,70年代前,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赤潮仅有3次。70年代后,在黄、渤、东、南海近岸海域,发现并有记载的赤潮近30次。不仅给海洋渔业资源和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而且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如今,随着海洋污染日趋加剧,世界各地赤潮的发生已有与日俱增的趋势。太平洋、大西洋沿岸居民因误食由赤潮污染的  相似文献   

6.
浮游动物摄食在赤潮生消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孙军  刘东艳  王宗灵  朱明远 《生态学报》2004,24(7):1514-1522
浮游动物摄食在赤潮生消过程中起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摄食过程的复杂性和生物物种与个体行为存在的多样性 ,使得赤潮过程中浮游动物的摄食研究具有相当难度。从浮游动物的摄食类型和习性、浮游动物摄食率测定、浮游动物选择性摄食对赤潮群落演替发展方向、浮游动物摄食在有毒微藻赤潮中的作用、浮游动物摄食在中国赤潮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浮游动物摄食对赤潮生物种群动力学的影响 ,为理解和治理赤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沿海夜光藻赤潮的生态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1980~1991年南海北部沿海发生的夜光藻赤潮资料,介绍了夜光藻的生物学特征.生态学特征,从夜光藻发生赤潮的起始、发展、维持和消亡四个阶段分析和探讨其发生机制,提出了夜光藻赤潮的生态模式。研究表明:夜光藻赤潮各阶段的消长过程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在夜光藻赤潮发生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其发生机制仍然存在着生物地理学的差异等。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通报》2004,39(6):17-17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赤潮灾害预报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赤潮灾害发生率的预报精度达到33%,比项目任务书要求的预报精度高了8个百分点。该课题由国家海洋局二所承担,课题组长由国家海洋局二所首席研究员黄韦艮、国家海洋局一所丁德文院士担纲,这是我国首次为“赤潮灾害预报技术研究”立项。研究期间,项目课题组利用开发成功的赤潮预报技术与模型,进行了试预报,共发布卫星遥感监测预报30次,赤潮统计与数值预报113次,赤潮发生率的预报精度达到33%,超过了25%的任务书指标。这一成果也通过了“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  相似文献   

9.
我国近海赤潮多发区域及其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有关的研究资料,分析我国近海赤潮多发区分布、主要赤潮生物种类、环境状况及赤潮发生生态学特点.结果表明,我国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大连湾、长江口、舟山海域、杭州湾、厦门湾、柘林湾、大鹏湾、珠江口等为赤潮多发区.引发赤潮的因素较多,它与气象、水动力、营养盐及生物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人类活动(如海水养殖、陆源污水排放等)影响加剧近海富营养化是引发赤潮的重要因素;但富营养化并非发生赤潮的唯一条件,低营养海区也可能发生赤潮.目前对诱发赤潮的关键因子及赤潮发生机理,应加强定点长期监测和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沿海的赤潮问题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统计了中国沿海1972~1998年的赤潮事件360起(香港、台湾省未统计在内),系统介绍了中国赤潮研究概况和研究机构与组织。对中国沿海的赤潮进行分海区分析。根据海洋学特征,中国赤潮可分为:近岸型(河口和内湾型)、外海型(外洋型)、外来型(外源型)、养殖区型赤潮。根据中国近十多年来发生赤潮的现状,可归纳为4个特点:①频率增高;②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和危害增大;③新记录和有毒种类增多;④“双相型”赤潮有上升趋势、类型多样等。  相似文献   

11.
赤潮藻毒素危害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世界各地包括我国部分沿海地区赤潮发生过度频繁,许多赤潮藻毒素不但使其他海洋生物中毒,对人类健康也有潜在的危害,因此对赤潮藻毒素的研究已经成为海洋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介绍了赤潮藻毒素的危害,并详细综述了赤潮藻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香港及珠江口海域有害赤潮发生机制初步探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颜天  周名江  邹景忠  钱培元 《生态学报》2001,21(10):1634-1641
回顾了香港及珠江口海域赤潮发生和藻毒素污染的历史及研究状况,结合3种代表赤潮藻种最适光温盐生长实验,4种不同形态氮营养盐对几种常见赤潮藻种生长影响实验,以及不同营养盐,温度,盐度条件下赤潮藻群落变化过程实验,初步探讨了物理,化学,生物等环境因子在香港和珠江口海域赤潮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杉木粉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年来 ,世界范围内赤潮 (HABs)发生的频次有明显增长的趋势。尽管已发展了多种控制赤潮的方法 ,但真正能推广应用的方法寥寥无几 ,寻找新的、高效、经济、无污染的赤潮防治方法仍然是赤潮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研究了杉木粉对赤潮藻———塔玛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tamarense)生长的影响 ,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 ,杉木粉能明显抑制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 ,杉木粉对藻细胞有明显的沉降作用 ,其多酚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抑藻作用。这些结果提示 ,杉木粉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控制赤潮藻生长的新材料 ,其抑藻机制可能与杉木粉中的多酚类活性物质和杉木粉对藻的沉降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海洋围隔生态系中无机氮对浮游植物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评述了1992年秋冬季在厦门进行的一次海洋围隔生态系实验的结果。实验重现了围隔水体连续富营养引发了甲藻赤潮的现象。间歇性的供给无机氮,不会影响浮游植物演替的顺序,但会导致甲藻赤潮出现时间长短和优势种的差异。实验结果还表明,演替过程对甲藻赤潮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不同种属甲藻的生活习性和它们的自养能力使它们的生存能力存在差异。这是形成甲藻赤潮优势种的一个主要因素。甲藻赤潮的发生并不完全依靠水体中营养盐浓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15.
海洋有害赤潮的生物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综述了海洋有害赤潮治理的生物方法。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微型生物是天然水体中具有调节藻类种群动态平衡的重要潜在因子,它们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并具有宿主的专一性,是一种非常有潜质的赤潮调控因子。根据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通过引入赤潮生物的天敌来防治赤潮也是一种治理方法。浮游动物和一些滤食性的贝类在水体中与赤潮生物共存,并能以这些赤潮生物为食,是具有明显赤潮治理功效的生物控制剂。另一方面,利用大型海藻与微藻间的相生相克和营养竞争等作用在养殖区域内进行赤潮的防控被认为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文详细介绍了上述方法的原理、可行性以及局限性,并就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潘刚  段舜山  徐宁 《生态科学》2007,26(5):460-465
海洋水色遥感已成为赤潮探测与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文章回顾了赤潮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水色遥感的原理--水体的离水辐射及其光谱特征。着重论述了高光谱卫星在赤潮水色遥感中的作用,通过大气校正减少大气和气溶胶对遥感信息的衰减,同时就赤潮发生的海洋学机理进行了探讨。综合分析后指出中分辨率成像光谱辐射计(MODIS)作为图谱合一的新一代卫星传感器将在赤潮的卫星监测研究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并对今后赤潮遥感的主攻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拓宽遥感数据来源,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及加强赤潮的预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17.
1990年5至7月,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陆基水池中进行了了围隔生态系内富营养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实验。实验表明,富营养的围隔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组成和数量都有很大的变动。形成水华和赤潮。并发生了种群的演替。水华以硅藻开始,形成高潮之后便衰退。随后微鞭毛藻和甲藻开始较大量繁殖。金藻和甲藻在实验中形成赤潮,最高值达到6.7×10~(10)cells/m~3。甲藻和硅藻的生长似乎互相抑制。实验初期,在硅藻繁盛时,甲藻的种、属和数量都很少。而在演替的后期,硅藻衰落时,甲藻占优势。数量最高达2.6×10~8cells/m~3。实验演示了发生在硅藻水华之后的甲藻赤潮发展过程,与1986年厦门西海域发生的裸甲藻赤潮的发展过程相似。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甲藻赤潮的形成规律及其预测预报积累了资料和经验。  相似文献   

18.
陆源物质输送对赤潮高发区的影响-以铝为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近年来长江口附近海域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赤潮爆发次数增多,而富含营养物质的长江水的输入可能是海内富营养化的主要物质来源.Al在海洋中停留时间较短且不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常用Al作为陆源输入及不同水团运动的有效示踪元素.结果表明。研究海域中溶解态Al的浓度秋季高于夏季,且与水体的盐度和悬浮颗粒物浓度表现出一定的关系.赤潮高发区内溶解态Al的浓度一般大于0.04pmol.L-1,明显表现出受到陆源输入的影响.赤潮发生时由于其自身的絮凝及赤潮生物颗粒物表面的吸附作用使水体中的溶解态Al含量平均下降约40%,而在赤潮发生过程中溶解态Al形态变化及机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海水中胞外酶及其与赤潮发生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胞外酶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研究对深入了解海洋中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赤潮藻在赤潮发生过程中的应对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海水中胞外酶的研究方法、活性分布特征、粒径分布特征、影响调控机制及生态学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胞外酶作为一项新型营养状况指标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分析1981—2011 年东海海域赤潮发生次数、赤潮生物种类数以及与El Niño 关系, 结果表明: 东海的赤潮发生以2000年为界可划分为2 个阶段, 1981—2000 年为第一阶段(初级阶段), 赤潮年均8 次, 赤潮生物种数年均4 种, 总体处于发生频次较低水平; 2001—2011 年为第二阶段(高发阶段), 赤潮发生的频次是第一阶段的6.4 倍, 年均引起赤潮生物种数是第一阶段的2.8倍; El Niño 次年东海赤潮生物种类数相对于El Niño 年平均增加6.6%, 赤潮生物种类数平均增加56.6%, 对El Niño 第三年影响小于第二年。El Niño 年Niño 3.4 指数与次年赤潮生物的种类数变化率相关系数为0.70, 为中等相关水平, 均高于El Niño 当年和第三年, 表明El Niño 将显著影响次年的赤潮生物种类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