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呈"井喷"式增长,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它主要发生在低、中收入国家中,严重危害了公共健康并加重了卫生经济负担。大量研究表明医学营养治疗对遏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膳食纤维作为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公共健康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由于它不被胃肠道消化吸收,也不产生能量,我们过去曾错误地认为它是一种"无营养物质"。随着科学的深入发展,膳食纤维的健康获益不断地被发现和证实,现被定义为第七类营养素。如今我国居民饮食结构愈发精细化,膳食纤维更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对膳食纤维进行系统阐述,总结其与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风险的关系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对我国居民及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膳食纤维摄入现状及趋势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2.
作为三大主要营养物质之一,膳食脂肪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膳食脂肪摄入不当会破坏肠道微生物的稳态,影响宿主的代谢状况,增加慢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建立疾病动物模型是研究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健康的重要手段。文中综述了膳食脂质的数量和种类、肠道微生物和宿主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阐述了基于不同的疾病动物模型,膳食脂质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对宿主代谢的调节,为深入了解膳食脂质、肠道微生态和宿主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京郊居民目前的膳食结构的特征,研究其随经济发展的变化。方法:采用多级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10个郊区县1 010名居民进行3d 24h膳食回顾调查,分析其自2004年以来膳食结构及营养水平的科学性。结果:京郊居民的膳食结构与膳食宝塔相比,畜禽肉类及烹调油摄入超量,水果类、鱼虾类及奶类食品摄入严重不足。自2004年以来,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京郊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动物性食品及烹调油的摄入量上升,谷薯类及豆类食品的摄入量也均有上升,蔬菜类食品摄入量减少,水果类食品摄入无明显变化。膳食结构的改变使得居民能量及蛋白质摄入充足,但脂肪摄入过多。同时,近年来居民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均有所上升。结论:经济的发展使得京郊居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与相关慢性疾病发病率的升高等健康问题可能存在密切关系,应引起重视并着力改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加趋势。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27万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但城市居民膳食结构不尽合理。畜肉类及油脂类消费过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2)。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31%。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1991年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差水平。高盐饮食与高血压患病密切相关,饮酒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密切相关,脂肪摄入多且体力活动少的人,患高血压病的机会多。  相似文献   

5.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带来的严重危害和沉重负担下,综合性医院必须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发展需要,利用强大的资源优势,探索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的有效机制。为此,综合性医院在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服务之前,应整合临床医学、健康管理学、客户关系管理3个领域的优势资源,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基地,设计服务流程,提供以规范化诊疗为基础,以生活方式干预为重点,以密切医患关系为纽带的全方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的膳食营养状况及膳食模式特点,为预防和控制慢性胃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于山东某医院内镜室选取427名(18~69岁)完成胃镜检查者,根据胃镜检查报告结果和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205名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222名。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相关临床检查指标;采用24h膳食回顾法收集研究对象近期膳食情况,分析两组人群营养素摄入水平及供能来源。根据食物频率表收集研究对象过去约6个月内的食物种类及平均每天的食物消费水平,并累计每位研究对象1周内消费的食物种类来计算DDS,每消费1类食物计1分,两类食物计2分,最高为9分。结果:慢性胃炎低体重率为4.7%,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患者低体重率达5.9%,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为3.4%,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膳食能量及营养素摄入情况显示,慢性胃炎患者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摄入量分别为1 887kcal/d、268.94g/d、68.33g/d、60.42g/d,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能量、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水平分别为1 940kcal/d、278.77g/d、61.92g/d,显著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1 831kcal/d、258.64g/d、58.85g/d)(P均<0.05);而蛋白质摄入量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人群达到68.42 g/d,显著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72.66 g/d)(P<0.05)。膳食食物种类分析,慢性胃炎人群膳食多样化程度为7.22分,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膳食多样化程度为6.96分,显著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的7.52分(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蔬菜和水果的平均摄入量(275.19、99.53g/d)显著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303.91、119.99 g/d)(P均<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膳食结构不合理,每周食用的食物种类较少,碳水化合物摄入量较高,而蔬菜和水果摄入量明显不足。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更为突出,故应加强慢性胃炎人群的营养干预评价,及时有效地改善其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7.
心磷脂(cardiolipin,CL)重塑是指心磷脂的四条脂肪酸酰基链的主要组成分子丢失和紊乱,慢性疾病普遍存在CL结构重塑,因此称为CL重塑。CL重塑是造成肥胖症、糖尿病、巴氏综合征和病理性心肌肥厚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线粒体结构与功能障碍的核心靶点之一。心磷脂酰基转移酶ALCAT1调控CL重塑,ALCAT1通过对CL支链结构进行重塑性修饰,加速活性氧产生导致CL重塑。因此,抑制CL重塑是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有效策略。目前未见有运动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CL重塑的报道。积极开展运动与CL代谢、运动防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与改善CL重塑研究,以及CL重塑与老年病防治手段和方法筛选等研究,将为运动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手段和方法筛选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本文综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CL重塑研究进展,并对其运动干预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方法。方法以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2月抽取的500例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并建立健康档案,对其均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干预,并提出控制方法,并选择另外500例居民没有接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方法,比较干预前后本组居民的预防结果。结果干预前,吸烟38.0%,饮酒40.4%,不良饮食习惯46.6%,慢性非传染性疾病35.0%;干预后,吸烟8.4%,饮酒8.6%,不良饮食习惯10.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3.4%;干预后本组患者在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上均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务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及控制工作,进而保证居民的健康、合理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15万农民健康现况及预防控制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农村居民健康现况,干预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方法:对151530名农民健康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病率147.96‰,居前十位的疾病分别是血压异常、慢性支气管炎、眼病、鼻及鼻窦疾病、肺气肿、关节炎、耳病、尿糖阳性、肺心病、慢性肝炎。各乡镇疾病谱结构有所不同。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对某些疾病患病率有显著影响。结论:60岁以上人群是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的重点;受教育程度愈低的人群患病率愈高;适度饮酒有益于健康,但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炎、关节炎患者应控制饮酒;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慢性肝炎、冠心痛、关节炎患者应控制吸烟;高血压、肺气肿、鼻及鼻窦疾病,耳病与烟草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提出预防控制策略对控制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为决策者提供可借鉴的材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脂膳食会引起机体摄入脂肪的增加,导致人体内过量的脂肪储存,甚至超过人体脂肪组织的储存能力,造成脂肪的异位沉积,即在肝脏和骨骼肌等糖代谢的重要组织积累。最近的研究表明,与肥胖相比,骨骼肌脂肪含量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相关性更高。骨骼肌是最大的糖代谢场所,约80%~90%的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为骨骼肌胰岛素抵抗。因此,骨骼肌脂肪含量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成为最近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高脂膳食引起骨骼肌脂肪异位沉积,进而诱导产生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主要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15省(区、市)老年居民膳食脂肪摄入状况。方法:数据来自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选取参加本次调查并有完整的调查数据的60岁以上老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膳食脂肪摄入量、供能比和食物来源,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膳食脂肪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我国15省(区、市)老年居民2015年膳食脂肪摄入量为69.2g/d、膳食脂肪供能比为34.2%、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的人群比例为61.7%;调查人群中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动物油、植物油和植物性食物的脂肪占膳食脂肪总量为32.8%、3.8%、43.3%和20.1%。结论:中国15省(区、市)老年居民膳食脂肪摄入量较高,脂肪供能比已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膳食脂肪推荐摄入量的要求,应控制含脂肪高的食物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12.
消化道肿瘤主要包括食管癌、胃癌及结直肠癌,是亚太地区常见的高发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消化道肿瘤的发生与膳食因素、遗传因素、地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等有关。本综述针对膳食因素与消化道肿瘤的关系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依照营养素类别分别阐述膳食因素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其他因素,如酒精及咖啡等的摄入与消化道肿瘤的关系,旨在为今后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公众预防消化道肿瘤提供科学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3.
自从70年代以来,关于膳食中纤维的含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提出膳食纤维的缺乏与某些非传染性肠道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等有关,因而日益引起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视。新西兰皇家学会与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鉴于这个研究领域是多学科性的,而且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比较活跃,乃于1982年5月23~28日在新西兰联合召开了一次国际讨论会,交流膳食纤维各个方面的最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高校大学生的膳食营养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营养改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连续3d 24h膳食回顾法,调查首都医科大学166名本科生日常膳食摄入情况。分析膳食能量、营养素摄入情况,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能量及多种营养素摄入不足,甚至有严重缺乏的情况。男生食物净重、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硫胺素、尼克酸、磷和铁的摄入量均明显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级比较,食物净重、能量、脂肪、维生素C和钙的摄入量有统计学差异。脂肪(男生27.78%、女生29.05%)、蛋白质(男生17.10%、女生15.66%)提供能量比例偏高,碳水化合物(男生55.12%、女生55.29%)提供能量比例偏低。三餐能量分配基本合理,男女生间差别较小。结论:大学生营养素的摄入不够合理,应提高奶、蛋、瘦肉、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加强对大学生的营养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中国18~49岁女性的膳食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状况。方法:数据来源于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CNNHS 2015)。本研究对15 839名18~49岁育龄妇女进行24 h膳食回顾调查和家庭食用油和调味品称重等膳食调查,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2009版)计算能量和宏量营养素摄入量。结果:我国18~49岁女性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供能比在正常推荐范围,但是脂肪供能比较高,膳食结构偏向西方膳食模式。结论:育龄妇女面临的膳食结构不合理问题值得关注,特别是生活在西部地区的女性。建议我国18~49岁育龄女性合理选择食物,改善饮食结构,控制脂肪的摄入。  相似文献   

16.
伍静  王彬  鲍臻  杨静谊  李维国 《生物磁学》2013,(25):4988-4990,4949
糖尿病是以血糖浓度增高、胰岛素缺乏或作用下降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并能引起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为了探索糖尿病的发病机理、血糖的调节机制以及评价等问题,建立能够模拟人类疾病特征的实验动物模型也备受关注。由于II型糖尿病或胰岛素抵抗与糖脂代谢密切相关,肥胖和高能量膳食摄入可增加其发病风险,所以高脂高糖膳食诱导肥胖型的糖尿病动物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ZT)的造模方法被广泛应用。本文主要综述了II型糖尿病的机理,并就食物调节在糖尿痛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浅谈Ⅱ型糖尿痛的特点和制备过程中的的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调整的膳食平衡指数(DBI-07)评价合肥市中年人群的膳食质量,探讨膳食与代谢综合征(MS)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整群抽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合肥市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年龄为45~60周岁的体检者580名,按照是否患有MS将调查对象分为MS组和非MS组。采用半定量的食物频率问卷收集调查对象1年内的食物摄入情况,运用调整的膳食平衡指数(DBI-07)计算并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评分。2组的膳食平衡指数比较及食物摄入评分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运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S的影响因素。结果:膳食摄入不足(LBS-DBI)、膳食摄入过量(HBS-DBI)和膳食不平衡(DQD-DBI)与MS的风险升高有关,OR值分别为1.034(95% CI∶1.007~1.062)、1.078(95% CI:1.029~1.130)和1.054(95%CI:1.027~1.082)。结论:膳食摄入不足、膳食摄入过量和膳食摄入失衡与MS的高风险相关。预防MS的发生,需要注重膳食平衡。  相似文献   

18.
利用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运用非参数估计方法分析了收入与营养需求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收入水平与营养需求间的关系呈非线性。进一步运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实证研究了在不同营养摄入水平上收入对营养摄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入对营养需求的影响在不同营养摄入水平上存在异质性,处于高营养摄入区域家庭的营养收入弹性小于处于低营养摄入区域家庭的营养弹性。因此,针对不同的人群,应采取差异化的营养政策,同时应重视宣传教育,引导科学合理膳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天津市糖尿病人群膳食营养状况及类黄酮物质的摄入量,为其健康饮食提供指导。方法:采用连续5d的24h膳食回顾法,对糖尿病病人进行膳食营养调查,结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tion intake,RNI)、适宜摄入量(adaptive intake,AI)以及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Balance Diet Pagoda)对其膳食营养状况做出评价;根据膳食调查的结果,计算类黄酮物质的摄入量。结果:本次调查显示,糖尿病病人能量摄入量均偏低,脂肪的供能比例偏高。男性仅维生素C和烟酸的摄入量达标,女性维生素的摄入量均不达标。糖尿病病人存在钙摄入严重不足而钠摄入量严重超标的现象,且与男性相比,女性矿物质的摄入量要普遍偏低。除了钙以外,男性其余种类矿物质摄入量均达标;女性除了磷、钠、铁、锰的摄入量达标以外,其余种类均不达标。糖尿病病人类黄酮的主要食物来源为玉米、土豆、西瓜以及甜瓜等,男性每日类黄酮的摄入量为38.23mg、女性为38.27mg。糖尿病病人摄入的膳食种类主要包括粮谷类、蔬菜、水果、畜禽肉类、蛋类、豆制品、牛奶及奶制品、食用油以及食盐。其中水果类、鱼虾以及奶制品的摄入量偏低,蛋类以及食盐摄入过多;男性的畜禽肉摄入过多。结论:糖尿病病人能量摄入偏低,脂肪供能比偏高,维生素和钙摄入不足,而钠摄入偏高;类黄酮的主要食物来源为谷物、季节性水果蔬菜等;膳食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水果、鱼虾、奶制品的摄入量过低,而畜禽肉、蛋类以及食盐的摄入量过多。  相似文献   

20.
膳食脂肪作为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为人体提供能量及营养。不同种类的膳食脂肪对宿主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同时肠道微生物又能参与宿主的代谢调控以及影响肠道屏障功能等。过多的摄入富含饱和脂肪酸的膳食脂肪会引起肠道中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菌属等的增加,从而影响宿主代谢过程中的胆汁酸等信号分子改变,导致肠道通透性的增加和系统炎症。富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膳食脂肪会引起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增加,从而影响宿主代谢过程中的短链脂肪酸的水平,某些短链脂肪酸能够调控宿主的胰岛素分泌以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本文综述了膳食脂肪的种类、肠道微生态和宿主代谢调控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深入了解饮食、肠道微生态、宿主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